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泽泻汤加味方治疗高血压80例降压效果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泽泻汤加味方对原发性高血压痰湿壅盛型患者降压作用。方法:入选原发性高血压痰湿壅盛型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一组给予复代文,另一组给予泽泻汤加味方联合复代文口服治疗,随访28天,观测偶测血压、动态平均血压、夜间血压下降率变化情况。结果:两组偶测血压为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1);观察组SBP与对照组SBP第(7、14、21、28)天同期比较均有差异性(P<0.01或P<0.05),观察组DBP与对照组DBP的第(7、21、28天同期比较有差异性(P<0.05)。两组24h平均SBP、DBP水平均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观察组与同期对照组比较24)小时平均SBP、DBP、白昼平均DBP、夜晚平均SBP、DBP有差异性(P<0.05),且以观察组为优。观察组夜间血压下降率升高,与同组治疗前及同期对照组比较均有差异性(P<0.05)。结论:泽泻汤加味方具有协同复代文进一步降低原发性高血压痰湿壅盛证型患者偶测血压,使其趋于正常或达到正常值范围作用;能够协同复代文降低原发性高血压痰湿壅盛型患者24h、白昼、夜间平均血压水平;并能一定程度提高夜间血压下降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高血压病中医证型的影响因素,探索高血压病临床辨证规律。方法:根据临床症候将63例高血压病患者辨证分为肝火亢盛型、痰湿壅盛型、阴虚阳亢型、阴阳两虚型,比较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和血压与中医证型的关系。结果:阴虚阳亢型和阴阳两虚型女性多于男性(P<0.05),痰湿壅盛型和肝火亢盛型男性多于女性(P<0.05)。平均年龄肝火亢盛型低于其他3型(P<0.01),痰湿壅盛型低于阴虚阳亢型和阴阳两虚型(P<0.05)。肝火亢盛型和痰湿壅盛型体重指数高于其他两型(P<0.01)。收缩压升高以肝火亢盛型和阴阳两虚型为主(P<0.05),舒张压升高以肝火亢盛型和痰湿壅盛型为主(P<0.05)。结论:高血压病中医证型与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和血压均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高血压病中医辨证分型与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病(EH)中医证型与胰岛素抵抗(IR)及高胰岛素血症(HI)的关系。方法:将高血压病的4种证型及对照组各选30例,测定空腹血中胰岛素(INS)、C肽及血糖(BS)水平,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SI)。结果:EH组与正常组相比较,空腹INS、C肽显著升高,ISI显著降低(P<0.01)。EH肝火亢盛、阴虚阳亢型与对照组相比,空腹INS、C肽显著升高,ISI显著降低(P<0.01);这两型与痰湿壅盛、阴阳两虚型相比,INS、C肽及ISI水平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痰湿壅盛、阴阳两虚型与对照组比较,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H患者常伴IR及HI,IR(HI)主要体现于肝火亢盛、阴虚阳亢证型。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小陷胸汤合半夏泻心汤治疗痰湿壅盛型老年高血压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 将46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23例。对照组接受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小陷胸汤合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疗程6周。观察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中医症状积分;治疗前后分别测定两组患者尿微量白蛋白(urinary microalbuminuria, UmAlb)水平。结果 两组降压疗效的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各症状积分、中医症状总积分及UmAlb水平显著降低(P<0.05);治疗组治疗后头如裹、胸闷、呕吐痰涎评分,中医症状总积分及UmAlb下降值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小陷胸汤合半夏泻心汤加减联合常规西药治疗痰湿壅盛型老年高血压病疗效较好,尤其在改善头如裹、胸闷、呕吐痰涎症状和UmAlb水平方面较常规西药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5.
血瘀证与高血压病辨证论治关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血瘀证与高血压病中医辨证论治的相关性。方法:选取高血压病患者按中医证型肝火亢盛型、阴虚火旺型、阴阳两虚型、痰湿壅盛型分4个小组(每组20人)。设对照组健康人20名。测定各研究对象的血压、血脂、血流变学、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1)水平。结果:阴阳两虚、痰湿壅盛组年龄构成偏高,肝火亢盛组年龄构成偏低;舒张压在肝火亢盛、痰湿壅盛组高于其它患者组;痰湿壅盛组的血脂、血流变学上明显高于其他各组;各实验组的N0与对照组相比都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而ET都明显高于健康人,尤其是肝火亢盛组ET含量显著升高;按中医证候血瘀证与高血压病患者各型均有关系,特别是痰湿壅盛组与血瘀证关系密切。结论:年龄层次、血压、血脂、血流变学、ET、PAI-1活性、t-PA活性与各组高血压病患者都有明显相关性,以痰湿壅盛组较对照组有显著性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脂代谢与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将6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阴虚阳亢(30例)及痰湿壅盛(30例)2型。对原发性高血压组和正常对照组(30例)进行血清甘油三酯(TG)、血清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检测。结果:(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原发性高血压的阴虚阳亢组和痰湿壅盛组的TG、TC和LDL-C的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两中医证型组之间也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2)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原发性高血压的阴虚阳亢组和痰湿壅盛组的HDL-C的含量低于正常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两中医证型组之间也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与血脂代谢紊乱有关,痰湿壅盛是原发性高血压合并血脂代谢异常的关键病机。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应用超微血管成像(SMI)技术评价半夏白术天麻汤改善高血压痰湿壅盛型颈动脉硬化斑块稳定性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120例高血压痰湿壅盛型颈动脉硬化斑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完全随机法将患者分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每天1次、每次20 mg,早饭后口服;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半夏白术天麻汤水丸,每次50丸、每天2次,饭后口服;两组疗程均为6个月.检测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水平,并行常规超声及SMI检查,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颈动脉斑块Crouse积分及颈动脉斑块SMI分级.结果 治疗前,两组高血压痰湿壅盛型颈动脉硬化斑块患者血清LDL-C、TC、TG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LDL-C、TC、TG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均<0.05),且治疗组患者的血清LDL-C、TC、TG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前,两组患者颈动脉IMT、斑块Crouse积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颈动脉IMT、斑块Crouse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组患者的颈动脉IMT及斑块Crouse积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前,两组患者颈动脉斑块SMI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颈动脉斑块SMI分级为2级的患者比例与治疗前比较均降低(P均<0.01),SMI分级为0级的患者比例与治疗前比较均增高(P均<0.01),且治疗组患者颈动脉斑块SMI分级为2级的患者比例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SMI技术能用于评估半夏白术天麻汤改善高血压痰湿壅盛型颈动脉硬化斑块稳定性的疗效,可为临床用药效果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脏腑推拿治疗痰湿壅盛型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方法将120例痰湿壅盛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口服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每次5 mg,每日1次;观察组以中医脏腑推拿治疗。2组每日均治疗1次,40次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观察2组疗效及治疗前后血压水平以及中医症状积分变化情况。结果 2组治疗后舒张压和收缩压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均<0.01),治疗后观察组收缩压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67%,优于对照组的78.33%(P<0.05);观察组治疗后眩晕或头痛、头如裹、口淡食少、呕吐、胸闷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头如裹、口淡食少、呕吐症状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脏腑推拿治疗痰湿壅盛型原发性高血压疗效显著,且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9.
高血压病基本证型与血瘀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中基本证型与血瘀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肝火亢盛型、阴虚火旺型、阴阳两虚型、痰湿壅盛型高血压病患者及健康人各20名。测定各研究对象的血压、血脂、血流变学、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1)水平。结果:阴阳两虚、痰湿壅盛组年龄构成偏高,肝火亢盛组年龄构成偏低;舒张压在肝火亢盛、痰湿壅盛组高于其它患者;痰湿壅盛组的血脂、血流变学上明显高于其他各组:各实验组的NO与对照组相比都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而ET都明显高于健康人,尤其是肝火亢盛组ET含量显著升高。结论:高血压病各基本证型与血瘀均存在一定相关性,尤其以痰湿壅盛组与血瘀证关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8):91-94
目的 观察耳穴疗法对痰湿壅盛型高血压患者认知障碍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7年10月至2019年6月本院门诊及住院痰湿壅盛型高血压轻度认知障碍患者10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王不留行耳穴贴压治疗,对照组采用肤色胶布(不加王不留行籽)贴在无关耳穴上,治疗12周评估患者MMSE评分、脑功能指数(总功率、运动指数、兴奋抑制指数、血管舒缩指数)、中医证候积分、安全性。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MMSE评分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脑功能指数总功率、运动指数、兴奋抑制指数、血管舒缩指数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各项中医证候积分均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 耳穴疗法可以改善痰湿壅盛型高血压患者认知障碍,提高脑功能指数。  相似文献   

11.
杨文萍 《中医学报》2016,(6):879-881
目的:观察加味泽泻钩藤方联合缬沙坦氢氯噻嗪片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临床研究。方法:将14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70例,对照组采用单纯缬沙坦氢氯噻嗪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加味泽泻钩藤方治疗,治疗时间为4周,治疗后比较患者临床疗效及动态舒张压、收缩压。结果: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有效率为94.29%,对照组有效率为87.1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压控制程度比较,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采用加味泽泻钩藤方联合缬沙坦氢氯噻嗪片治疗,降血压效果明显,对患者血压控制力强,可行性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回顾性观察银翘散联合三仁汤加减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普通型湿毒郁肺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临床研究方法,收集36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普通型湿毒郁肺证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0例采用常规治疗联合银翘散和三仁汤加减,对照组16例采用常规治疗。以中医证候积分、中医证候疗效、体温复常时间、病毒核酸转阴率、肺部病灶吸收情况作为结局指标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下降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体温复常时间明显缩短(P<0.05),治疗10 d后病毒核酸转阴率明显升高(P<0.05)。两组患者肺部病灶吸收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银翘散联合三仁汤加减治疗能够改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普通型湿毒郁肺证患者临床症状,缩短体温复常时间,提高病毒核酸转阴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健脾化湿法联合西药治疗脾虚痰湿型高脂血症的疗效。方法将2016年11月—2018年11月期间收治的106例原发性高脂血症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3例。对照组采用西药辛伐他汀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健脾化湿法,疗程均为3个月。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总积分、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0.57%,显著高于对照组75.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总积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中医证候总积分为(2.30±0.49)分,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2.90±0.5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TC、TG、LDL-C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HDL-C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且治疗组血清TC、TG、LDL-C分别为(5.02±0.68)mmol/L、(1.36±0.33)mmol/L、(2.16±0.35)mmol/L,显著低于对照组(5.45±0.57)mmol/L、(1.58±0.39)mmol/L、(2.53±0.38)mmol/L,HDL-C为(1.52±0.30)mmol/L,显著高于对照组(1.33±0.25)mmol/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治疗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分别为13.21%与9.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脾化湿法联合西药治疗脾虚痰湿型高脂血症可进一步强化降血脂作用,并缓解患者症候,疗效满意,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加味真武汤治疗Ⅳ期脾肾阳虚型糖尿病肾病(DN)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14年1月-2015年6月130例Ⅳ期DN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5例,均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加服加味真武汤,疗程1月。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空腹血糖(FPG)、尿蛋白定量、血清肌酐(Scr)、肌酐清除率(Ccr)、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的改变情况,评价2组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积分、FPG、尿蛋白定量、Scr、Ccr、SBP和DBP降低更为明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0.7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7.69%,P<0.05。2组治疗期间均未见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加味真武汤,能明显改善Ⅳ期脾肾阳虚型DN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肾功能,且无副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加味黄连温胆汤治疗室性早搏(VPB)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0例痰火扰心型VPB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予以口服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治疗,治疗组同时加用加味黄连温胆汤,疗程为4周,观察并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PB发生次数、VPB严重程度分级(Lown分级)、中医症状积分有效率、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疗效、VPB发生次数、Lown分级有效率以及中医症状积分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加味黄连温胆汤治疗痰火扰心型VPB临床疗效良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脂联素、瘦素、抵抗素水平对高血压前期及其中医辨证分型的影响,并探讨其水平与年龄、体重指数、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初诊为高血压前期组受试者79 例,其中肝火亢盛型20 例、阴虚阳亢型18例、痰湿壅盛型22 例、阴阳两虚型19 例,同时纳入理想血压健康体检组受试者15 例为对照组。分别测定上述受试者空腹血清脂联素、瘦素、抵抗素水平,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高血压前期组空腹血清脂联素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空腹血清瘦素、抵抗素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2)痰湿壅盛型受试者脂联素水平低于其他3 个证型(P<0.05),瘦素、抵抗素水平高于其他3 个证型(P<0.05),肝火亢盛、阴虚阳亢、阴阳两虚3 个证型经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在高血压前期组中,脂联素水平与收缩压和平均动脉压呈负相关,瘦素与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呈正相关,抵抗素与上述指标无相关性。在对照组中瘦素与年龄、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呈正相关,脂联素、抵抗素与上述指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1)高血压前期组较理想血压组脂联素水平下降,并且瘦素、抵抗素水平升高,且与血压水平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说明脂肪组织可能参与了高血压前期的发生。2)痰湿壅盛型受试者脂联素水平低于其他3 个证型,而瘦素、抵抗素水平高于其他3 个证型,说明脂肪组织的内分泌功能可能影响高血压前期的中医辨证分型,或可成为高血压前期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指标之一。3)对脂肪组织内分泌功能的干预或可成为预防高血压前期发生乃至发展为临床高血压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28):112-115
目的观察六味地黄汤加减治疗老年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的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1月~2017年2月门诊的高血压高龄患者120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西药治疗+六味地黄汤加减)及对照组(单纯实施西药治疗),各60例。对比两组疗效、血压控制情况、临床症状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症候积分低于对照组,血压控制效果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六味地黄汤加减治疗老年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疗效较常规西药治疗好,患者临床症状能得到更好更快的缓解,血压控制效果显著,且无用药不良反应发生,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加味乌梅丸煎剂对原发性高血压眩晕的临床疗效及对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影响。方法将102例原发性高血压眩晕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52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予硝苯地平缓释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口服加味乌梅丸煎剂,疗程均为8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压、欧洲眩晕评价量表(EEV)评分、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血压、EEV评分、IMT均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84.6%(44/52)优于对照组的64.0%(3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乌梅丸煎剂辅助西医常规疗法可改善原发性高血压所致的眩晕症状,并降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提高血管内皮活性,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