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探讨叶桂治疗木乘土的用药规律。方法参考《临证指南医案》(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中收集的治疗木乘土的医案,筛选并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0)建立方剂文献研究数据库,采用规则分析、复杂系统熵聚类、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对叶桂治疗木乘土的用药规律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筛选治疗木乘土医案55例,12例复诊,共70首方剂,涉及中药92种;方剂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药物为茯苓,使用频率最高的药物组合为人参-茯苓,占总方剂的41.43%;演化得到核心组合16个,新处方8首。结论叶桂治疗木乘土组方以健脾益气、疏肝理气为主,为临床治疗此类疾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通过收集清代叶天士所著《临证指南医案》"木乘土"篇中所收录的方剂,采用数据挖掘的方法探析其组方用药配伍规律,以期为中医临床治疗肝胃不和证提供参考。分析结果显示:《临证指南医案》"木乘土"篇中共有68首方剂,94种草药,中药使用总频次为455次。高频中药包括茯苓、人参、半夏、白芍、川楝子等,四气以平、寒、温为主,五味主要为苦、甘、辛,归经主要归脾、肝、心、肺,其中归脾经的频率最高。高权值功效为温肺、补脾、健脾、温脾、清心、补肝、疏肝、补气、行气、温阳、活血、化瘀、散寒、消积满、止咳、祛痰等,并归纳了23种中药配伍组合。结果提示叶天士治疗"木乘土"以温中焦、清疏肝为主,兼顾调肝脾、通调气机,且药少效专,可为现代中医临床治疗肝胃不和证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复杂网络技术,探讨叶桂治疗胃脘痛的用药规律。方法:整理《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所载医案,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0建立方剂数据库,运用Gephi 0.9.2软件建立复杂网络模型并分析其拓扑结构。结果:《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所载44例医案,提取出48个处方,涉及74味中药;构建的《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处方复杂网络具有小世界网络效应及无标度网络特性,其中茯苓、半夏、桂枝、人参、生姜、陈皮、桃仁在药物配伍中发挥重要作用;运用k-core优化中药处方,筛选出28味核心药物,社团划分可归为三类:运脾祛湿,疏肝止痛;温中散寒,补虚祛瘀;宣肺畅中,调理气机。结论:叶桂治疗胃脘痛以"通"为治疗大法,从理气、化痰、散寒、祛瘀出发,用药以性温,味辛甘苦,归于脾、胃、肺三经的药物为主。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新安医家徐春甫所著《古今医统大全》中治疗消渴方剂的用药规律,以及高频药对治疗消渴的相关机制。方法 基于《古今医统大全》搜集治疗消渴的66首方剂构建中药数据库,使用Office 2016、IBM SPSS Modeler 18.0及SPSS 26.0分别对所用中药进行使用频数、四气五味、归经、功效分类、关联规则、聚类规则及药物因子的分析,通过BATMAN-TCM对高频关联药对人参-麦冬的潜在靶点进行疾病与KEGG生物学通路富集的两种功能分析。结果 66首治疗消渴方剂中共使用中药148味,用药频数达563次,使用频数前5位分别是人参、甘草、天花粉、茯苓、麦冬。所用中药药性以寒温并用,药味以甘、苦、辛并举,归经以脾(胃)、肺(大肠)、肾(膀胱)经为主,前两种功效类别为补虚药与清热药。关联规则分析得到27对中药2项关联组合,16组3项关联组合,其中人参-麦冬是2项关联中支持度最高的用药组合,关联图中人参-甘草-麦冬之间关系紧密。聚类分析得到9组药物,因子分析得到10个公因子。生物信息学分析出人参-麦冬药对潜在靶点关联的疾病247种,KEGG通路157条,与消渴相关的疾病有4种,相关通路有14条。结论 徐春甫以及各古代医家结合消渴阴虚燥热的基本病机,法以养肺降火润燥、清热理气和胃、滋阴补肾固精,寒温并用治疗消渴,治疗以白虎加人参汤、三黄丸、人参白术汤、六味地黄丸之类等方为主,人参-麦冬药对治疗消渴存在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等14条可能的作用通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医膏方治疗虚劳病的用药及组方规律。方法筛选《中医膏方大全》中治疗虚劳病内服膏方87首,统计其中各药的使用频率,采用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分析不同药物组合在治疗虚劳病中的使用规律。结果出现频率前6味的中药为:蜜、人参、生地黄、甘草、茯苓、枸杞子;最常用的5组药对为麦冬→人参、白术→人参、麦冬→生地黄、肉桂→甘草、茯苓→人参;补气补阴药配伍清热药为最常见的组方结构。结论膏方治疗虚劳病重视顾护脾胃,以补气补阴为大法,随证配伍清热、补血、利水渗湿、补阳之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挖掘分析《中医方剂大辞典精选本》中治疗噎膈方剂的组方规律和用药特点。方法筛选、整理《中医方剂大辞典精选本》中主治噎膈的方剂,应用甲骨文Oracle Data Base 11数据库软件,录入方剂用药,使用频数分析、关联分析、排列组合等数据挖掘方法,对噎膈方剂的组方规律和用药特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通过对纳入的131首方剂的数据进行分析,确定噎膈方剂中涉及236味中药;其中高频出现核心药物是陈皮、甘草、木香、丁香、人参等;统计药物功效归类,理气药居首;总结常用药对人参-木香等28个,核心组合白术-人参-陈皮等25个。结论噎膈方剂的用药规律以理气化痰、活血化瘀、补虚为主,兼以燥湿化痰、清热解毒、软坚散结。  相似文献   

7.
目的 采用数据分析方法,探析新安医家汪文绮治疗产后病的用药特色及规律,以拓宽产后病临证用药思路。方法 整理汪文绮《杂症会心录》中涉及妇人产后病的10篇各论中的附录方剂,提取处方药物,查询药物归经、性味、功效分类等,统计相应的频次、频率等。结果 汪文绮在产后病的治疗中共用基础方28首,其中使用最为频繁的是生化汤加减方,使用频率为15.6%;共使用药物60味,总用药频次307次,常用药物有甘草、人参、当归、茯苓、熟地黄等;60味中药按功效分为13大类,其中补虚药的使用频率最高;药物属性以温、平性及甘、辛、苦味为主,主要归脾、心、肾经。结论 汪文绮治疗妇人产后诸病,以气血两虚为诸症之本,以重补气血为基本治疗大法;基于妇人产后多虚、多瘀的体质特点,攻邪、补元并施,重视脾、肾二脏,重温补,扶元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古代中医文献中治疗多寐病的用药规律,为临床治疗多寐病提供参考。[方法]从《中华医典》第5版里先秦到民国之间的中医古籍中共筛检出829首方剂,采用Excel 2016、SPSS 25.0、SPSS Modeler 18.0软件对药物进行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研究多寐病用药规律,挖掘治疗多寐病的有效处方。[结果] 829首多寐病方剂共涉及477味中药,频数≥50的高频药物有32味,其中频数最高的3味药物是甘草、人参、茯苓。多寐方中以补虚药和解表药最多,合占41.92%;药味以甘、辛、苦最多,占88.45%;药性以温性最多,占43.37%;归经最多依次为脾、肺、胃、心,合占68.66%。关联规则分析发现23组药对,支持度最高的三组药对分别是甘草→陈皮、甘草→白术and人参、甘草→大枣。聚类分析发现6组聚类方。[结论]古人认为多寐病以脾虚湿盛为主要病机,以扶阳抑阴为主要治法,用药首重甘温补脾之品,甘温配辛药以化阳、合苦药以燥湿,遣方补而不滞,重视阴阳平衡与气机升降。  相似文献   

9.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清代《外科医镜》中医药治疗外科疾病临床药证研究。方法将清代名医高思敬所撰《外科医镜》治疗外科疾病的中医方剂录入计算机,使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3软件,建立数据库,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统计,并分析其用药规律。结果整理治疗外科疾病中药方剂104首,涉及中药169种,总用药次数726次。结论临床以补虚药、清热药、解表药、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药等为主要药类,核心单味药依次为甘草、当归、茯苓、人参、熟地黄、黄芪、金银花、炮姜、白芥子、麦门冬等。  相似文献   

10.
探讨叶天士治疗胃脘痛的用药规律及核心药物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整理《临证指南医案·卷八》“胃脘痛”门所载医案,使用SPSS 22.0、SPSS Modeler 18.0统计软件分析用药规律,挖掘核心药物;通过BATMAN-TCM在线分析工具对核心药物进行靶点预测及KEGG通路分析,揭示核心药物治疗胃脘痛的分子机制。结果 《临证指南医案·卷八》“胃脘痛”门所载44则医案共包含48首方剂,涉及75味中药,以半夏、茯苓使用频次最高,药物多为辛温之品,归于脾、胃、肺经,形成7组公因子及4对药物配伍关系;其中半夏与茯苓作为核心药对包含8个与胃脘痛相关的潜在作用靶点,7条相关的信号通路。结论 叶氏治疗胃脘痛重在调整全身气机,恢复脾胃运化枢机,用药以辛温为主,旨在理气、化痰、散寒、祛瘀。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干预钙信号通路、cGMP - PKG 信号通路、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信号通路实现。  相似文献   

11.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的方法探讨宋代名医陈自明所撰《外科精要》辨治中医外科疾病用药组方配伍规律及主干药的功效。方法整理《外科精要》辨治中医外科疾病方药并将方剂录入计算机,建立《外科精要》方药数据库,运用数据挖掘的方法分析其方剂的组方配伍规律。结果整理《外科精要》方剂99首,使用中药174味,用药总次数达499次。采用统计学方法筛选出高频核心药为甘草、乳香、黄芪、大黄、当归、人参、木香、没药、瓜蒌等;核心药类为补虚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解表药、理气药等;药性为温、寒、平,累计频率达92.99%;药味为苦、甘、辛,累计频率达86.42%;归经为脾、胃、心、肺、肝、肾,累计频率达86.09%。结论陈自明擅长运用核心药加减,药类主要以补虚药为主,配伍清热药、活血化瘀药、解表药、理气药治疗中医外科疾病。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研究《医方类聚》中包含人参的内服方剂,探索人参的配伍规律。方法收集《医方类聚》中应用人参治疗内科疾病的方剂,对方剂中出现药物的所属类别、常用药物的分类和使用次数、补虚药详细药物情况、高频使用剂型进行分析。结果人参在方剂中最常配伍的药物类别依次为补虚药、清热药、化痰止咳平喘药、解表药、活血化瘀药等;与人参配伍的高频药物依次为甘草、茯苓、白术、陈皮、肉桂等,所属类别依次为补虚药、利水渗湿药、理气药、温里药等;与人参配伍的补虚药中补气药、补血药、补阴药、补阳药均较为常见;包含人参的内服方剂常用剂型有5种,其中,散剂和汤剂使用频率最高。结论《医方类聚》中人参配伍规律的研究能为其临床组方配伍提供帮助和指导,从而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3.
通过查阅近年来对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的研究文献,探讨叶天士对单味药和方剂的运用规律及特点,概括叶天士对疾病的病机及分型的认识,总结叶天士临证运用的各种辨证方法,发现叶天士的临证思维是决定其临床疗效的关键。加强《临证指南医案》中医临床思维方法的研究,对更好的传承叶天士的学术思想、指导临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组方的用药规律,为中医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所有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处方录入Microsoft Excel 2019,并进行中药频数、功效、性味归经统计,采用SPSS Modeler 18.0软件,以Apriori算法进行关联规则分析;以SPSS Statistics 22.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因子分析。[结果] 研究处方1 245首,涉及460味中药,其中以甘草、白术、茯苓使用频数最高,高频中药类别以补虚药、温里药使用频数最高,药性多偏于温、平,药味以辛、甘类为主,关联规则以人参-茯苓→白术的关联度最高,聚类分析发现15组中药组合,因子分析提取出16个公因子。数据分析所得方剂多重在疏肝理气、益气健脾、温补脾肾等。[结论] 肝郁脾虚、肝郁气滞、寒湿泄泻是肠易激综合征的重要病机,中医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以疏肝解郁、调畅气机、补脾胃之气为主要治则,最常用的中药类别为补虚药。本研究结果为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用药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临证指南医案》治疗心系疾病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收集《临证指南医案》中治疗心系疾病的处方共161个,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V2.5),采用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方法,分析《临证指南医案》中治疗心系疾病的用药规律。结果通过处方分析筛选,得到用药频次≥10的药物30味,关联系数>0.02的药对23对,新方9个。结论叶氏治疗心系疾病多从辛甘温通、滋阴养血、化痰除饮、补肝益肾四法治疗,治心不单专于补心,而是辨证求机,注重心与胃、脾、肝、肾相关性,辨证求因,审因用药。  相似文献   

16.
贾春华  高黎 《西部医学》2018,49(2):47-49;52
目的本研究基于《中华医典·医案》(第五版)数据库进行文献挖掘,研究古代医案中调和营卫的用药规律。方法依据纳入与排除标准对《中华医典·医案》的文献资料进行筛选,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最终纳入366首方剂,合计301味中药,药物使用频次3 787次。对核心药物的用药规律进行分析可知:《中华医典·医案》收录的用于调和营卫的前4位高频药物分别为茯苓、当归、甘草、陈皮。结论历代医家在调和营卫时,所用药物药性以温性、平性为主,药味以甘、辛和苦为主,归经稍侧重于脾经,功效以补虚药和解表药为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程茂先医案》治疗内科杂病的临床组方原则及用药特色。方法从《程茂先医案》中选取医案101例,提取方药信息,用office 2010建立数据库整理归纳数据,进行频数分析,应用SPSS 22.0予以药物频数、性味归经、用药类别、聚类等分析,进行数据挖掘。结果 (1)其中用药频次最高的四味药物分别是:甘草,人参,白术,黄芪。性味以甘温、辛温之药为主,并佐以少许苦寒之品。归经以入肺(大肠)、肝(胆)、脾(胃)经为主。药类频数前三为补虚药、清热药、理气药。(2)聚类结果为:C1:生姜,大枣;C2:柴胡,升麻;C3:大黄,枳实;C4:黄芪,半夏;C5:附子,干姜;C6:香附,青皮,川芎;C7:人参,黄芪,白术;C8:麦冬,五味子;C9:陈皮,茯苓;C10:人参,黄芪,白术,当归,甘草共10组药物组合。结论程氏论治疾病,主要有以下几个用药特点:(1)重用参芪,善用温补;(2)益气健脾,养阴清热;(3)养血补血,固本培元。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对《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郁证古方用药进行汇总、归纳与分析,找出古方治疗郁证的用药规律,为临床郁证的辨证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对《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有关治疗郁证的方剂进行收集整理,并将所得信息标准化处理,应用频数统计及关联规则的方法对查询出的常用药物、药对和组方进行规律分析。[结果] 在所收集的167首方剂中,以理气药的出现频数最高,其次为补气药、化湿药和补血药;陈皮、甘草为方中出现频数最高的药对组合,共计45次;出现频数排在前10位的单味药依次为甘草、陈皮、香附、茯苓、当归、白芍、川芎、半夏、神曲、柴胡;药对关联分析显示置信度和重要性最高的药对为乳香,香附-没药。[结论] 《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郁证的方剂用药精当,内外兼顾,标本兼治,能够为临床辨证论治郁证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数据挖掘的方法,探讨明清时期医家治疗崩漏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以明清时期37部女科典籍为检索源,将符合标准的方剂纳入,提取方剂组成信息,并采用Excel建立原始数据文件,进行频数分析;借助SPSS Statistic22.0、SPSS Modeler 14.1分别对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关联分析。【结果】共得到治疗崩漏的方剂117首,包含中药119味,药物使用总频次为936。所用中药可归为17类,补虚药中的补血药、补气药用药频率较高,祛邪药中的清热药、止血药、活血化瘀药用药频率较高。单味高频药物有当归、甘草、川芎、熟地黄、白芍、白术、人参、黄芩等。聚类分析和关联分析的结果得到6个核心药物组合,分别为熟地黄—川芎、白术—黄芪、生地黄—黄芩、柴胡—山药、蒲黄—侧柏叶、茯苓—棕榈炭。【结论】明清医家治疗崩漏补虚时以补血、补气类别为主,祛邪时以清热、化瘀、止血为主,数据挖掘结果与传统理论相吻合,可为临床治疗崩漏遣方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利用数据挖掘方法对豫东已故名医魏文彬家藏手抄秘本《产宝奇》中医药治疗妇科疾病用药配伍规律研究。方法将《产宝奇》方药录入计算机,建立方药数据库,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其用药配伍规律。结果整理方剂300首,涉及223味中药,用药总次数达1928次;核心高频次药以甘草、当归、川芎、茯苓、陈皮、白芍、生姜、白术、党参等为主;药类以补虚药、活血化瘀药、解表药、理气药等为主;频次居于前25位的药物主要以补气药甘草、白术、党参、大枣、人参、黄芪;补血药当归、白芍、熟地;补阴药麦门冬及清热燥湿药黄芩、黄连;清热凉血药生地黄等为主。结论《产宝奇》临证选用高频核心药甘草、当归、川芎、茯苓、陈皮、白芍、生姜、白术、党参加减处方用药;频次居于前25位的药物主要组成四君子汤和四物汤两个经典方,突显以活血养血药和补益气血药相参加减变化,治疗妇产科疾病的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