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外伤性硬膜下血肿并脑疝的救治。方法自2006年1月至2009年10月对78例患者术前快速微创钻孔引流减压,然后尽早大骨瓣开颅以充分减压,缩短伤后至手术的时间,合理高效的救治患者。结果本组患者抢救成功率76.9%,恢复正常生活51.3%,死亡率23.1%。结论创建合理高效的急救流程,争分夺秒做好术前准备,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正常呼吸循环,术前快速微创钻孔引流减压,然后尽早大骨瓣开颅减压等是成功救治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钻孔引流并开颅血肿清除救治高血压脑出血合并脑疝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急诊科收治的90例高血压脑出血合并脑疝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开颅血肿清除及去骨瓣减压术治疗,观察组先行快速钻孔血肿引流,随后给予开颅血肿清除及去骨瓣减压术治疗,经治疗6个月后采用格拉斯哥转归量表(GOS)评价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的理想治疗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24h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对照组。结论钻孔引流并开颅血肿清除救治高血压脑出血合并脑疝可快速缓解颅内压,降低病死率,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标准大骨瓣开颅术在急性硬膜下血肿治疗的价值并总结手术技巧。方法均采用标准大骨瓣开颅术切口,在清除血肿、彻底止血后行大骨瓣减压或颞肌下减压或用不吸收线固定骨瓣。结果手术结果死亡4例,死因为脑疝。植物生存1例,重残1例,中残1例,良好5例。结论绝大部分一侧幕上硬膜下血肿可以通过标准大骨瓣开颅术,达到手术要求,它暴露充分,直视下止血明确、减压彻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YL-1型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钻颅紧急减压,抢救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继发脑疝的临床价值。方法治疗组:50例采用YL-1型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钻颅吸出部分血肿,紧急减压后再行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对照组:48例直接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结果治疗组钻颅后,13例双侧瞳孔散大患者中,有7例对侧瞳孔回缩,37例单侧散大患者中,有26例瞳孔回缩。治疗组病死率低,预后良好率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开颅术前钻颅引流血肿能够快速降低颅内压,缓解脑疝压迫,有效降低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继发脑疝患者的病死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在外伤性脑疝抢救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standard large traumecraniotomy)对外伤性脑疝的治疗效果.方法 174例外伤性颅内血肿所致的急性脑疝病人行急诊开颅手术,其中92例行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82例根据不同的血肿和挫伤灶部位采取相应的骨瓣进行手术.结果 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组与同期行常规马蹄型骨瓣组比较,疗效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能充分降低颅内压,对降低外伤性脑疝的病死率、改善预后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急诊床边钻颅减压结合手术开颅抢救外伤性颅内血肿脑疝的临床救治经验,进一步提高抢救外伤性颅内血肿脑疝的成功率.方法 对1998~2001年收治的颅脑损伤合并急性硬膜下血肿和急性硬膜外血肿脑疝患者98例,分成两组,行急诊床边钻颅减压结合手术开颅抢救外伤性颅内血肿脑疝的有45例(减压组),仅作常规开颅手术抢救的有53例(常规开颅组),并对其预后作比较.结果 减压组预后良好者55.6%.死亡者26.7%.常规开颅组预后良好者30.2%,死亡者52.8%.对两组的良好率和死亡率分别进行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床边钻颅减压结合手术开颅抢救外伤性颅内血肿脑疝疗效显著,明显优于常规开颅手术抢救外伤性颅内血肿脑疝的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颅内血肿锥颅引流与传统手术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微创锥颅血肿引流的适应证及相对优越性。方法微创锥颅组:80例,CT导向,YL-1型颅内血肿穿刺针,电动穿刺、置管、冲洗、引流、注入尿激酶液化再引流,CT复查决定拔管时间(最长不超过1周)。常规手术组:84例,硬膜外血肿骨瓣开颅,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或骨瓣开颅,脑内血肿骨瓣开颅手术。结果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微创锥颅组较常规手术组明显减少(P〈0.001),缩短住院时间(39±8)%,节约费用(30.5±2.1)%,无输血及其它手术并发症。结论合适的条件下,锥颅引流具有创伤小,失血少,恢复快,住院时间短,节约用费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手术治疗天幕疝的疗效。方法76例额颞顶颅内血肿及脑挫伤致脑疝形成的颅脑损伤患者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减压手术治疗,并与同期收治的72例常规骨瓣开颅手术组进行比较。结果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手术治疗组76例中,恢复良好42例,中残11例,重残8例,植物生存3例,病死12例;常规骨瓣开颅手术组72例中,恢复良好15例,中残12例,重残10例,植物生存5例,病死30例。两组对比,疗效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标准外伤性大骨瓣开颅减压手术能明显改善额颞顶颅内血肿及脑挫伤致脑疝的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并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超早期钻孔引流加气管插管过度通气治疗急性硬膜下血肿合并脑疝的临床效果。方法 60例急性硬膜下血肿合并脑疝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均给予保持呼吸道通畅、降颅内压、保护脑组织,并采取超早期钻孔引流加气管插管过度通气治疗。观察组从发现单侧或双侧脑疝症状至采取手术治疗时间≤1h,对照组治疗时间〉1h。治疗后比较2组病死率及术后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病死率为36.7%低于对照组的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级恢复率为43.3%高于对照组的2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及早发现病情变化,争取在脑疝发生前或脑疝早期行手术清除血肿并减压,才能进一步提高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生存质量,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和伤残率。  相似文献   

10.
刘湘 《河北医药》2016,(8):1158-1160
目的:分析预见性平衡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额颞部对冲伤伴颞骨骨折所致的急性硬膜下血肿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额颞部对冲伤伴颞骨骨折后畸形硬膜下血肿患者共89例。根据手术方法,回顾性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行双侧去骨瓣开颅手术,对照组脑疝侧标准单侧外伤大骨瓣开颅,再行对侧硬膜外血肿清除联合去骨瓣减压术。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组患者术后1、3、7 d颅内压逐渐降低( P <0蜒.05);观察组术后1、3、7 d颅内压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恢复良好、中度残疾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05)。2组患者的急性脑膨出、癫痫、颅内感染、迟发性出血、脑脊液漏、切口疝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采用预见性平衡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额颞部对冲伤伴颞骨骨折所致的急性硬膜下血肿可快速降低颅内压,改善患者预后,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1.
孙夕峰 《现代医药卫生》2014,(18):2799-2801
目的观察标准创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急性硬膜下血肿的效果。方法选择47例在该院采用标准创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的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为观察组,选择47例同期在该院采用常规骨瓣开颅术治疗的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1、3、7 d颅内压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例数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59.57%(28/4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2.55%(20/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标准创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急性硬膜下血肿,能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并发症,降低患者死亡率,提高其生存质量,是救治急性硬膜下血肿的一种理想手术方法,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但必须严格掌握手术指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梯次减压术治疗急性硬膜下血肿并脑疝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40例急性硬膜下血肿并脑疝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行梯次减压术,对照组行常规骨瓣开颅术,术后护理方法相同,术后随访6个月,进行GOS预后评分.结果 治疗组术中出现急性脑膨出2例,对照组出现8例;术后6个月GOS评分,治疗组预后良好(65.00%),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30.00%,P<0.05),死亡率(10.00%)明显低于对照组(45.00%,P<0.05).结论 梯次减压可实现颅内压逐步减压,避免了既往开颅手术直接打开硬脑膜减压过快、过快解除填塞效应而导致急性脑膨出的发生,能进一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标准大骨瓣开颅术在急性外伤性硬膜下血肿治疗中的应用,分析其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标准大骨瓣开颅术治疗的急性外伤性硬膜下血肿患者51例的临床资料,分析该手术的临床效果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51例患者术后随访3~6个月,死亡10例,植物生存4例,重残6例,中残11例,良好20例.术后并发症:4例迟发性血肿,4例硬膜下积液,3例外伤性癫痫,2例外伤性脑梗死,2例脑积水,2例减压区脑软化灶.结论 标准大骨瓣开颅术止血方便,可快速清除硬膜下血肿,降低颅压,是急性硬膜下血肿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血压基底节区出血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112例高血压基底节区出血患者,分别行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小骨窗血肿清除术及定向钻孔引流术。比较术后患者ADL分级和病死率。结果本组112例患者死亡28例,占25%,术后钻孔引流组患者病死率为3.4%,显著低于小骨窗开颅组、去骨瓣开颅组(P<0.05)。术后钻孔引流组Ⅰ~Ⅲ级患者显著多于小骨窗开颅组、去骨瓣开颅组(P<0.05)。结论应根据高血压基底节区出血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血肿量等选择正确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损伤控制技术在急性硬膜下血肿伴脑疝患者中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2月—2012年12月该科所有急性硬膜下血肿伴脑疝患者采取损伤控制技术36例,尽早给予局麻下颅骨锥孔放出硬膜下血性液体,再急诊给予开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治疗。结果 36例手术病人中,术后3月按GOS预后评分,预后良好18例,中、重残各4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8例,死亡率22.22%。与该科2007年1月—2010年1月急性硬膜下血肿伴脑疝手术治疗相比较,其中手术39例,死亡24例,死亡率61.54%。死亡率经统计学比较P〈0.05,有明显差异。结论采用损伤控制技术,在急性硬膜下血肿伴脑疝患者治疗中,可早期解除脑疝,可明显改善患者的救治率。  相似文献   

16.
王万明 《淮海医药》2005,23(5):386-386
目的分析比较钻孔引流在急性双侧颅内血肿的疗效。方法一侧硬膜下或脑内血肿均开颅血肿清除,对侧硬膜外血肿行钻孔引流26例;保守治疗12例;骨瓣开颅21例。结果钻孔引流组全部治愈,保守治疗组8例失败后骨瓣开颅好转出院。三组均无死亡。结论一侧颅内血肿开颅清除后,对侧硬膜外血肿小于40ml时钻孔引流比骨瓣开颅简单、安全、创伤小、用时小,平均住院日少,而治疗效果相同;比保守治疗成功率高、效果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慢性硬膜下血肿手术治疗的经验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及神经影像学特征、手术方法和经验。结果39例患者均采用钻孔冲洗引流术,其中2例患者改行开颅血肿清除术。36例治愈,2例术后症状无改善,经原钻孔再次引流手术后治愈,1例因引流管移位进入脑组织致术后出现偏瘫或偏瘫加重。结论慢性硬膜下血肿的首选方法是钻孔引流术,对于包膜肥厚或血肿尚未完全液化者,宜采用骨瓣开颅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硬通道硬膜下穿刺预减压联合开颅术治疗急性硬膜下血肿并脑疝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普宁华侨医院颅脑外科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急性硬膜下血肿并脑疝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实施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观察组采取硬通道硬膜下穿刺预减压联合开颅术治疗。统计致残率、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采用生活质量评价量表(SF-36)对生存质量进行评定并对比以上数据差异。结果 观察组的致残率为10.00%、病死率为5.00%、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低于对照组的25.00%、15.00%、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苏醒后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出院前均高于苏醒后,且观察组的生存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硬通道硬膜下穿刺预减压联合开颅术治疗急性硬膜下血肿并脑疝疗效确切,能够进一步降低由该病症所带来的残疾、病死以及相关并发症发生风险,预后良好,在临床中具有广阔的推广使用前景和价值。  相似文献   

19.
郭兵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4):1956-1957
目的 比较微创锥颅与钻孔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疗效.方法 32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随机分为两组,18例采用微创锥颅治疗,14例采用钻孔引流治疗,微创锥颅组以YL-1型颅内血肿穿刺针,在局麻下行锥颅血肿冲洗引流治疗,钻孔引流组则按照传统方法钻孔血肿冲洗引流治疗.结果 两组治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锥颅组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平均住院时间及治疗费用均明显少于钻孔引流组(P<0.05).结论 微创锥颅在大多数类型慢性硬膜下血肿治疗上与钻孔引流有相同的疗效,但微创锥颅具有损伤小、术后并发症少且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并应用不同手术方法后对于脑水肿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08~2012年收治的180例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患者做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A、B、C三组,每组60例。A组患者采用钻孔置管血肿引流治疗,B组患者应用小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治疗,C组患者应用常规开颅去骨瓣减压治疗。比较三组患者的术后72h水肿体积、水肿持续时间与术后48h残留血液量。结果患者应用小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后各项临床指标优于钻孔置管血肿引流术与常规开颅去骨瓣减压术,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应用小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后,患者72h水肿体积较小,术后48h残留血量较少,水肿持续时间较短,临床治疗与控制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