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勇 《中国当代医药》2012,(36):113+115
目的通过调查分析真空采血标本不合格的护理因素,探讨相关的护理对策及效果。方法总结分析真空采血不合格血液标本36例,分析导致标本不合格的护理原因,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应用于实验组(2010年2月~2011年2月的2135例献血者)的真空采血过程中,观察应用护理对策后的标本合格率。结果实验组真空采血标本不合格共7例,标本合格率为99.67%;不合格原因为ALT检测不合格4例、采血量不足2例、标本溶血1例。结论造成真空采血标本不合格的护理因素有许多方面,通过加强对采血人员的培训以提高其护理技能,制定相应的护理对策并严格实施,有利于降低因护理因素所导致的血液标本不合格现象。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体检科标本采集对血液检验的影响与相关的护理干预方式。方法:选择行血液样本采集的体检者,共计54例(研究组),选择时间在2016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并选择在2017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的体检者54例作为对照组;对照组不实施质量风险管理,即进行常规采集护理工作;研究组实施质量风险管理干预措施;研究组间体检者的护理满意度、检测结果一致性。结果:研究组间体检者的护理满意度与对照组相比更高,且研究组体检者的检测结果一致性与对照组相比更优,P值均小于0.05。结论:对需要进行血液样本采集的体检者实施采集质量风险管理干预措施,能够进一步提高检测结果的一致性,且体检者更易接受该种护理模式,值得在护理学中借鉴。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护理干预对采血体检后体检者发生皮下血肿的作用。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3月来我院体检的224例健康体检者为研究目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在常规护理之上实施包括环境干预、心理干预和按压方式的干预在内的护理干预,对照组则给予常规护理,对比分析两组体检者在体检采血后皮下血肿的情况及护理效果。结果试验组采血后皮下血肿发生率为1.79%,对照组为8.03%,试验组皮下血肿发生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体检护理满意度为97%显著高于对照组81%(P<0.05)。结论体检采血时对体检者实施护理干预可以显著降低皮下血肿的发生率,有助于减轻体检者的恐慌心理,降低体检者的痛楚,对体检者的体检体会和生活质量有显著提高作用,同时也增加了对护理人员工作的肯定,值得各医院体检时借鉴采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提高临床微生物检验质量的针对性对策。方法查找影响临床微生物检验质量的相关因素,提出针对性对策,比较干预前后微生物检验阳性率及标本培养不合格率。结果血培养、痰培养、痰培养阳性率由干预前的6.9%、8.8%、14.5%提高到干预后的14.7%、11.7%、20.3%,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血培养、痰培养、痰培养标本不合格率由干预前的34.2%、6.3%、10.7%降低到干预后的4.4%、2.5%、5.7%,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本因素、人员因素、操作因素是影响临床微生物检验质量的关键因素,积极加强临床微生物检验标本质量控制管理,对多个环节实施针对性的干预对策,是提高检验水平与质量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采血方法在血液常规检验中的临床结果。方法 100例健康体检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末梢血采集法进行采集,实验组采用静脉采血的方法进行采集。对比两组检测结果。结果实验组中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红细胞比容(HCT)及血小板(PLT)的检验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平均红细胞比容(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检验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平均红细胞蛋白含量(MCH)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采血与末梢血采血方法相比,结果存在差异性,而静脉采血检测结果与标准值比较差异小,静脉采血具有极高的稳定性,临床上更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老年护理医院静脉血液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对90例老年患者静脉血液标本不合格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血液标本不合格的因素为静脉采血前患者准备不充分、护士责任心不强、护士相关知识缺乏、采血后未及时送检等。结论:加强护理质量控制、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宣教、规范采血操作技术、提高静脉采血穿刺成功率、血标本采集后及时送检,可有效降低老年护理医院血液标本不合格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徐静 《中国实用医药》2012,7(19):122-123
目的全面掌握血液常规标本采集和处理规程,做好检测前质量控制。方法对血常规检测前标本采集和处理过程中影响检测结果的主要因素进行研究分析。结果采血方法、患者因素、采血部位与时间、抗凝剂的应用及血液标本的保存与运送为血常规分析前质量控制的重要部分。结论做好血常规检验前的质量控制是确保其检测结果准确性的重要前提与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门诊患者采用不同护理干预方法对血液标本分析前质量控制的影响。方法选择门诊患者400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00例,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200例,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措施。比较2组血液标本分析前对质量控制的影响。结果观察组穿刺成功率达99.0%,标本凝固率为0.5%,标本溶血率为1.5%,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的93.0%、4.5%和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向患者讲解、指导采血前的正确准备,做好护理人员操作技术的管理,是血液标本分析前的重要质量保证。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PDCA循环在检验标本质量管理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评价。方法:抽调我院2011年5月~2016年5月送检血液标本1124份,对该批血标本检验中存在的问题、原因进行深入分析,针对具体因素提出相应改进方法。结果:问题分析与改进措施实施后(2014年5月~2016年5月)血液送检标本合格率为99.4%明显高于干预措施实施前(2011年5月~2013年5月)88.2%(P0.05)。结论:积极分析血液标本检验过程存在的问题,结合具体问题制定相应改进对策并于改进措施应用中采用PDCA循环进行检验标本质量管理,促进临床标本检验合格率显著提高,该方法值得同行及业界广泛借鉴与学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及质量控制对策,为临床制定相关的质量控制对策提供指导。方法选取2016年1~12月我院80例接受微生物检验者(实施前)为观察对象,对其标本信息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率,对不合格原因进行分析,并结合分析结果制定质量控制措施,并随即抽取2017年1~12月我院80例接受微生物检验者(实施后),对其实施质量控制措施,研究对比实施前和实施后标本不合格率。结果对29份不合格标本的原因进行分析发现,原因主要包括送检不及时(3份)、标本污染(10份)、条码错误(1份)、取样操作不规范(13份)、采血量不足(1份)。对微生物标本不合格原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送检不及时、标本污染、条码错误、取样操作不规范、采血量不足的结果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实施后标本不合格率(2.50%)相比实施前(36.25%)明显更低(P 0.05)。结论导致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较多,如送检不及时、标本污染、条码错误、取样操作不规范、采血量不足等,临床应结合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干预措施,如加强检验人员技术方面的培训、设立监督管理小组、制定相关管理制度、加强各科室沟通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静脉采血方法导致溶血的发生率进行比较,并找出一种最佳采血方法,对溶血现象进行预防处理,降低溶血发生率。方法在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选取我科12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与实验组(6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一次性注射器静脉采血,实验组患者采用真空采血,对两组血液标本发生溶血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中有5个血液标本出现溶血现象,占8.3%;对照组中有13个血液标本出现溶血现象,占21.7%;对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真空静脉采血方法抽取血液标本,其溶血发生率相对较低,可以显著提高血液标本的合格率。同时,针对溶血现象的发生因素进行分析,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以便降低溶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在血常规检验中运用不同采血方法对于检验结果的影响进行分析与探讨。方法体检者30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50例。对两组体检者分别采用不同的采血方法对其进行采血,对照组的150例体检者采集末梢血,试验组的150例体检者采集静脉血。在两组体检者都采血完毕后,再通过利用专业的仪器来对两组体检者的血常规进行检测,从而对两组体检者的血常规的检验数据进行详细的对比。结果通过将两组受检者的血常规的检验结果进行比较得知,试验组体检者的各项血液相关指标即: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血色素等的检测结果比对照组体检者的各项血液指标明显要高,故两组的结果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常规检查结果会随着采血方法的不同而不同,经过对比分析得知静脉血采取的方法的检测稳定性明显高于末梢血采取方法 ,临床应用效果最好的血液采取方法,很值得推广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13.
殷勤  胡波  邓少丽 《现代医药卫生》2013,(20):3120-3121
目的 分析检验科血液体液专业组的不合格标本产生原因,寻找对策以提高检验与诊疗质量.方法 对检验科血液体液专业组拒收的不合格血液与体液标本,按拒收标本类型、拒收原因、分项分类统计例数数数并分析.结果 血量不足、血凝固、采样错误、溶血或脂血是导致血液标本不合格的主要因素;量少、采样错误、混有污染物是导致体液标本不合格的主要因素.结论 分析不合格标本产生原因,加强护理管理,保证分析前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临床血常规检测中误差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18年6月参与我院临床检验的体检者共50例,根据血液标本放置时间、储存温度、采血部位的不同分析血常规检测中误差的产生原因及影响因素。结果放置4h送检的标本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含量高于2 h送检的标本(P <0.05),冰箱(4℃)储存的标本白细胞(WBC)含量低于室温储存的标本(P <0.05),末梢血采血的标本PLT含量低于静脉血采血的标本(P <0.05)。结论导致临床血常规检测产生误差的原因较多,应采取对策控制影响因素,以便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液标本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测结果的影响和预防血液标本溶血的措施。方法选取50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液样本5ml分别注入A、B两组试管里,A组为实验组,标本经人工溶血处理,B组为正常对照组,对A、B两组标本分别进行临床生化常规项目的检测。结果 A组(溶血组)中AST、ALT、ALP、LDH、K+、CHOL检测结果高于正常对照组(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TG、GLU、UA、Cr的检测结果影响较小,溶血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标本溶血对部分生化检测结果有明显的影响,在临床检验工作中应避免血液标本溶血现象的发生,如发生溶血现象,应该重新采血,否则应在报告单上注明,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本次研究来了解和分析由于在门诊采集标本进行检测影响采集造成误差的原因有哪些,并且寻找正确的采集方法,掌握相应的措施来避免这种误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我院的血液标本、血沉,白带,前列腺标本、粪便标本、尿标本进行分析,分析标本采集之前,采集过程中以及采集后的各种影响因素和原因,计算每种标本的合格率,并进行记录。结果本院患者的血液标本的合格率为99.6%,血沉标本的合格率为80%,白带标本合格率为90%,前列腺液标本合格率为94%,大便标本的合格率为85%,尿标本的合格率为96.6%。结论在进行标本采集时,医护人员和患者自己采集的必须掌握正确的采集方法,才能减少由于标本采集不当而造成的误差,才能确保检验质量,为临床的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临床微生物检验中质量控制的现存问题及解决对策。方法选择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进入我院体检未实行质量控制措施的1000份微生物标本为对照组,选择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进入我院体检实行质量控制措施的1000份微生物标本为观察组,对比2组微生物检验结果,便于全面分析质量控制措施实施前可能出现的相关问题。结果经统计,对照组检验准确例数、检验准确率及实验室检验质量评分各项指标与观察组相比差异较为明显,2组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 <0.05);全面分析质量控制措施实施前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发现有346份检验标本出现错误,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实验室设备有限、操作流程不规范、送检标本质量较差及临床医师与检验人员间交流甚少。结论重视质量控制管理不止能切实解决临床微生物检验现存问题,更能保证检验准确性及检验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探讨影响临床生化检验质量的主要因素,并突出针对性解决措施,提高检验质量。方法抽取我院检验科27名工作人员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生化检验过程中的质量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和统计,并根据统计计算结果提出针对性改善措施,随机抽取改善措施实施后半年检验科500份生化检验标本作为研究对象,对检验不合格标本的比例进行计算,并将其与改善措施实施半年前随机抽取的500份生化检验标本检验合格率进行比较。结果 27名检验科工作人员对影响生化检验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可见标本采集、操作、患者自身的生理及药物因素、环境因素、检验仪器及试剂因素、核对因素都可能影响检验结果,分析前阶段的影响最大。针对性改善措施实施前后的检验合格率分别为11.20%和2.40%,实施后的不合格率显著降低,与实施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标本采集、操作、患者自身的生理及药物因素、环境因素、检验仪器及试剂因素、核对因素都可能影响检验结果都可能对相关检验项目的准确性造成影响,强化生化检验质量控制,可最大程度降低检测中的干扰因素,提高检验合格率,对于提高检验质量,改善质控效果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门诊真空静脉采血的护理问题,并提出相应的防范对策。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6月在我院门诊部接受血液检验的1200例受检者以及2016年7月至12月在我院门诊部接受血液检验的1200例受检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作为对照组、观察组。两组受检者均采用真空静脉采血的方式采集血液标本。分析对照组采血过程中出现的护理问题,并制定出相应的防范对策。在观察组受检者采血过程中实施防范措施。比较两组受检者的一次穿刺成功率、采血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经分析,对照组的护理问题主要为溶血、晕针、皮下淤血、血流不畅等采血相关并发症。而防范措施实施之后,观察组受检者的一次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采血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果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门诊真空静脉采血过程中的护理问题较多,在采血过程中实施相关的防范措施可有效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降低采血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血液标本是诊断某些血液系统疾病的一种十分必要和常用的检查,对诊断某些疾病具有重要作用.血液标本采集是实验室前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可分毛细血管采血法,静脉采血法,动脉采血法和真空采血法.血液标本分三类,全血标本,血清标本,血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