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挖掘整理古代医籍中有关针灸治疗中风后偏瘫处方取穴规律。方法:通过计算机和手工检索《中华医典》,筛选合格古籍及治疗中风偏瘫处方并对穴位进行提取和分析。结果检索出符合纳入标准条文211条,涉及用穴107个,用穴频次713次,用Microsoft Excel数据库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发现:古代针灸治疗中风偏瘫以单穴处方为主,取穴主要集中在手阳明大肠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及督脉,以肢体远端取穴为主,并多选取特定穴,其中五输穴、交会穴、原穴使用频次较高,选用频次最多的穴位为曲池、足三里、昆仑、绝骨、百会。结论古代针灸治疗中风偏瘫以经脉所过,主治所及为原则,以调节阳经气海,濡养肢体筋脉为主治思路,主取患侧阳经穴位,主选手阳明大肠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穴位,选穴多选用特定穴。  相似文献   

2.
慢性腰痛针灸处方古今文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针灸治疗慢性腰痛的古代处方及近10年的临床针灸处方进行数据整合,找出针灸治疗规律。方法收录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整理出穴位处方,建立Excel数据库,分析古今文献中针灸处方特点。结果古代文献针灸处方取穴以远道取穴、单穴为主;近代文献以远近配穴、多穴为主。穴位归经上二者均集中在足太阳膀胱经、督脉和足少阳胆经,以五输穴、交会穴和背俞穴应用较多。结论慢性腰痛针灸处方重视"远道取穴"的应用,"远近配穴"原则是重要内容,可指导针灸临床。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针灸大成》中针灸治疗头痛的取穴规律。方法确立头痛的相关检索词,依据《针灸大成》中的文献条目构建数据库,并运用频数分析和数据挖掘技术对针灸治疗头痛的腧穴和经脉的使用频次、腧穴间配伍规律、特定穴使用情况及腧穴的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针灸治疗头痛以近部取穴为主,使用频次居前5位的腧穴为合谷、风池、列缺、百会、上星,使用频次靠前的经脉为督脉、手阳明大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腧穴间配伍形式以远近结合配穴、局部配穴为主,选用频次最高的特定穴为交会穴,选用腧穴多位于头项部和上肢部。结论针灸治疗头痛注重近部选穴,多取循经头部经脉上的腧穴,腧穴间配伍以远近配穴、局部配穴为主,多使用交会穴、五输穴、原穴,所选腧穴多分布于头项部和上肢远端部,可为针灸治疗头痛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4.
基于现代文献总结针灸治疗周围神经损伤选穴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近15年针灸治疗周围神经损伤临床研究的文献,总结出选穴规律,为针灸治疗该病提供临床选穴参考。方法以"针刺"或"针灸"或"电针"或"艾灸"或"穴位注射"或"穴位埋线"和"神经损伤"或"周围神经"作为检索词,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系统中检索文献,之后导入Note Express文献管理软件。剔除不相关文献,依据受损周围神经名称(臂丛神经、尺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臀上皮神经、马尾神经、坐骨神经、胫神经、腓总神经)将文献分为9类,分别对文献中每类神经损伤所使用的穴位和归经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针灸治疗周围神经损伤,上肢多选用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和手少阳三焦经穴位,使用频次较高的穴位为肩髃、曲池、合谷、手三里、外关、后溪、小海、支正、腕骨、内关、曲泽;下肢多选用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阳胆经穴位,使用频次较高的穴位为足三里、髀关、解溪、阳陵泉、环跳、秩边、肾腧、委中、中髎、次髎、会阳、阴陵泉。结论当前在临床上针灸治疗周围神经损伤选穴主要根据受损神经的走行和分布选取相应的经脉,以循经取穴、局部取穴和远端取穴为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现代针灸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选穴规律,以期为针灸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提供规范化腧穴处方。[方法]采用计算机技术,建立针灸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文献数据库,对近40年来针灸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文献进行收集、整理、数据统计分析等,总结针灸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选穴规律、治疗方法以及补泻手法。[结果]统计发现,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常选经脉为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少阳胆经、手阳明大肠经、督脉等循行过肩的经脉,常用的腧穴为夹脊穴、悬钟、外关、手三里等。针灸疗法和疏密波型电针疗法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常用方法。[结论]督脉、足太阳膀胱经、手、足阳明经以及循行过肩的经脉受损是脊髓型颈椎病发病的病理基础,针灸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取穴应以上述经脉为主,从而使患者颈部气血循行通畅,缓解脊髓型颈椎病所引起的一系列症候。  相似文献   

6.
目的针灸治疗颈型颈椎病临床取穴的规律。方法采用计算机检索的方式,选择符合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的针灸治疗颈型颈椎病文献74篇,所有文献为2008年至2014年期间中文期刊。通过对文献资料的分析,研究针灸治疗颈型颈椎病取穴规律。结果针灸治疗颈型颈椎病时,所用腧穴主要分布在经外奇穴、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以及手太阳小肠经和督脉。其中使用最多的腧穴包括颈夹脊、天柱、风池、颈百劳、肩外俞等穴位。结论针灸治疗颈型颈椎病时,穴位的选择要按照循经结合局部的方式取穴,穴位通常选择颈夹脊、风池、天柱等,这些穴位主要分布在经外奇穴、足太阳膀胱经等位置,针灸治疗时要能够辨证取穴,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索从先秦至清代的古代中风针灸处方文献,研究针灸处方的主要配伍规律。方法:选取半身不遂和不省人事2个具代表性的中风症状,用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其治疗中腧穴、经络和特定穴运用规律,总结、提炼针灸处方配伍方式。结果:①半身不遂:使用腧穴频次最多的为曲池、肩髃等手阳明经穴;肩髃、曲池、足三里、百会、风池配伍是最常用处方;多选用足少阳经和手足阳明经穴位。②不省人事:使用腧穴频次最多的为督脉百会穴、心包经中冲穴;风池、百会、曲池配伍或大椎、百会、风池配伍是最常用处方;经脉多选用督脉和足少阳、手阳明等阳经穴位。结论:古代治疗半身不遂和不省人事针灸处方所选腧穴的配穴组方及特定穴运用与现代临床常用处方基本一致。在经络选取上,治疗不省人事针灸处方选用经络与现代临床常用处方基本相同,而治疗半身不遂选用足少阳胆经最多,与现代临床常用足阳明胃经不同,需要进一步思索与研究。  相似文献   

8.
针灸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取穴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针灸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选穴规律,为临床采用针灸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提供选穴依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1980年1月-2014年6月中国知网中与针灸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有关的临床文献,将所选用腧穴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针灸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取穴涉及56个穴位,9条经脉,所选穴位以体穴为主,多取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的穴位,使用频次最多的穴位是大冲(46次).结论 目前针灸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取穴较为混乱,应着重加强针灸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规范化、标准化研究,争取早日形成最佳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9.
目的基于"古今医案云平台"分析李家康教授针灸治疗面瘫选穴规律。方法将录入的李家康教授诊疗面瘫的格式化门诊电子病历导出形成数据库,批量导入"古今医案云平台"中,主要采用数据挖掘技术中的关联规则方法,进行选穴规律的分析。结果共纳入针灸处方512条,共使用腧穴53个,总频次10663次。以面部(局部)选穴为主,结合远端配穴。腧穴遍布十三条经络和经外奇穴,其中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的使用频率最高。结论李家康治疗面瘫选穴以局部取穴为主,配合远端取穴,以疏通局部经络气血为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0.
综述了1997-2008年针刺治疗紧张型头痛的临床现状,方法涉及体针、电针、穴位注射、针刀以及配合推拿、中药等疗法,取穴以局部穴位配合远端穴位为主,选穴多用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及督脉穴。参考文献26篇。  相似文献   

11.
综述了1997~2008年针刺治疗紧张型头痛的临床现状,方法涉及体针、电针、穴位注射、针刀以及配合推拿、中药等疗法,取穴以局部穴位配合远端穴位为主,选穴多用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及督脉穴。参考文献26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和分析目前针刺治疗颈型颈椎病常用腧穴的选穴规律,指导临床治疗和相关科研腧穴检测方案。方法根据文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检索2000年1月至2018年10月收录于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全文期刊数据库的相关文献,删除重复文献及其他无用文献。筛选出符合条件的文献共107篇,分析并总结其腧穴规律。结果常用排名前15的腧穴为:颈夹脊、风池、肩井、天柱、大椎、后溪、阿是穴、合谷、颈百劳、外关、大杼、天宗、列缺、肩外俞、风府。常用经络为:经外奇穴、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督脉、手阳明大肠经。结论目前针刺治疗颈椎病的临床试验中,常选用远近取穴、局部选穴、循经选穴。常用经络配伍为:足少阳胆经常配合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阳明大肠经使用;经外奇穴常配合手少阳三焦经使用。其中足少阳胆经、手太阳小肠经、经外奇穴三者关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明清时期针灸文献治疗中风后失语的处方选穴规律及配伍意义。[方法]收集明清时期针灸文献,利用Excel建立中风后失语针灸治疗处方数据库,用IBM SPSS modeler18.0、SPSS24.0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共收集中风后失语针灸处方108条,涉及经络14条,穴位111个,总频次494次,频次最高的穴位为合谷、百会、哑门,使用最多的经络为督脉、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部位集中在头面颈、上肢、下肢,特定穴频次最高的为五输穴、交会穴,配伍关联结果显示,排在前五的为然谷→阴谷、阴谷→然谷、复溜→灵道、阴谷→灵道、然谷→鱼际。[结论]针灸治疗中风后失语的处方选穴规律遵循:局部选穴、远端取穴、辨证取穴,远近配穴、同名经配穴、上下配穴法,注重特定穴的运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炎(Chronic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CPID)的取穴规律,为临床治疗选穴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检索2006年1月至2016年5月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维普全文期刊数据库(Full-text periodical database,VIP)、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base,WF)中针灸治疗CPID的临床报道和临床研究,分析总结针灸治疗该病的取穴规律。[结果]共纳入文献58篇,常用腧穴57个,最常用的5个腧穴为三阴交、关元、中极、足三里、气海;涉及经脉9条,分别为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任脉、足太阳膀胱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足少阴肾经、手阳明大肠经、督脉。常用腧穴的分部以腹部、下肢和腰背部为主;特定穴以募穴、下合穴、合穴与背俞穴的使用频次较高。[结论]针灸治疗CPID取穴繁多,但仍具有一定的规律,这些规律对临床治疗取穴具有积极的参考意义,因此值得去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15.
针刺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心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古代文献中虽然没有三叉神经痛这个名词 ,但有类似三叉神经痛的记载。如《灵枢·经脉》篇中有“颌痛”、“颊痛”、“目外眦痛”的记载。《素问·缪刺论》中的“齿唇寒痛”的记载等非常类似三叉神经痛。根据中医理论 ,三叉神经痛是三阳经受邪。手足三阳经皆上行于头面部 ,手太阳小肠经循经相当于三叉神经第二支的分布区 ,手阳明大肠经循经相当于三叉神经第三支的分布区 ,手少阳三焦经循经相当于三叉神经第二支的分布区 ,足太阳膀胱经循经相当于三叉神经第一支的分布区 ,足阳明胃经循经相当于三叉神经第一、二、三支的分布区 ,足少阳胆经…  相似文献   

16.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不同朝代针灸治疗痞满的处方规律。方法:通过制定数据来源、规范病症腧穴名称、建立针灸处方数据库,采用数据挖掘技术中的关联规则方法,分析不同朝代针灸治疗痞满的处方规律。结果:先秦、晋、唐选用足太阳膀胱经脉最多,因背俞穴多在膀胱经上,治疗痞满取背俞穴,取义"阴病取阳";其次为任脉,亦有足太阴脾经、足少阳胆经;宋、元、明、清时期,任脉、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频次名列前三,选取的经脉丰富,十四经脉均有涉及。结论:古代针灸治疗痞满,特定穴的选取是主要选穴原则,经脉腧穴的配伍体现了循经取穴的原则,灸法以艾灸为主。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针刺辅助麻醉用于颅脑外科手术的选穴规律.方法:运用资料检索分析法,总结针刺辅助麻醉用于颅脑外科手术文献的穴位应用频次、穴位选用情况及经络使用情况.结果:使用频数排名前1 0位的体穴由高到低依次是:风池、安眠、鱼腰、攒竹、率谷、颔厌、金门、太冲、上星、颧髎;穴位选用以近端取穴、循经远端取穴、耳穴为主;经络的选用督脉、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及手少阳三焦经为主.结论:在颅脑外科针麻手术中采用手术部位近端与远端配合,可以最大限度对增强开颅针底的麻醉效果,并符合针刺麻醉的神经生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对近十年针灸治疗银屑病的临床文献进行整理分析,总结和分析针灸治疗银屑病的取穴规律,以期为临床应用与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2005~2014年国内针灸治疗银屑病的临床应用与研究文献,将纳入文献的腧穴按照选用频率及归经、经络选用频次、腧穴分布频次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针灸治疗银屑病取穴以足太阳膀胱经的腧穴使用频率最高,其次是手阳明大肠经;使用总频次最多的是肺俞穴,其次为曲池穴;腧穴分布主要集中在背部。结论:针灸疗法治疗银屑病疗效确切,且遵循循经取穴、辨证和局部取穴的取穴规律。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近十年针刺治疗坐骨神经痛现代临床文献进行规律性研究,总结针刺治疗坐骨神经痛的辨证分型分析及其镇痛机理。方法:运用计算机数据检索,系统整理(2006年1月—2017年12月)近十年现代临床治疗文献中关于针刺治疗坐骨神经痛的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总结。结果:总结近十年针刺治疗坐骨神经痛文献,坐骨神经痛根据经络辨证分型多为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阳胆经病变,足少阳胆经型主要选取悬钟、环跳、风市、阳陵泉;足太阳膀胱经型主要选取秩边、委中、昆仑、承山,坐骨神经痛病因多为气滞血瘀、湿热及寒湿闭阻所致。结论:针刺治疗坐骨神经痛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针灸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的选穴规律。【方法】计算机检索自1992年1月至2022年12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维普资讯中文期刊服务平台(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及PubMed数据库收录的针灸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的临床研究文献。通过Excel 2019建立数据库,统计常用治疗方法,并对高频应用方法针刺(高频腧穴、腧穴归经、腧穴关联规则、腧穴聚类)、耳穴压豆(高频耳穴、穴位关联规则)、头穴丛刺高频分区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有效文献190篇,涉及270条针刺处方;其中针刺法腧穴统计184个,应用总频次1 906次,高频应用腧穴依次为百会、太冲、风池、合谷、三阴交、内关、神门、足三里、印堂、四神聪;高频经脉为督脉、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手阳明大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厥阴肝经;通过SPSS modeler 18.0及IBM SPSS Statistics26.0软件分析得出3组穴位强关联规则和5个聚类。耳穴压豆穴位29个,应用总频次206次,高频应用耳穴依次为神门、肝、心、皮质下、肾;通过SPS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