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发热证在临床上最为常见。但引起发热的原因十分复杂。从病机上讲有虚实之分,从发病因素上讲有外感、内伤之别。故临床上所见发热证不可不辨。《素问·调经论》云:“阴虚则內热,阳盛则外热”。症状虽然都是“热”,但“阴虚则热”的病机是阴虚,是指阴精(液)亏虚而发热,属虚证,阳盛则热,其病机为阳盛,是指阳邪亢盛而发热为实证。一般说,实证、新病属外感;虚证,久病属內伤。临床上辨发热证时,应首先分清是属外感还是内伤。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详细询问病人发热的时间、性质和病之新久以及其他兼症。如问病人在发热的同时,有无恶寒的感觉,因恶寒而发热者多是外感所引起。但发热(潮热)不恶寒者多是内伤(恶寒已解而高热不退的是外感热病的极期)。还要观察和询问病人在发热的同时,是否出汗?因内伤发热者多有盗汗;外感初期多无汗,极期虽有汗而热更盛。再问病人有无头痛、身痛以及疼痛的吋间和程度。内伤头痛、身痛较轻,时发时止:外感头  相似文献   

2.
李斌 《基层医学论坛》2005,9(4):i001-i001
内伤发热与实热、外感发热不同,外感风寒之病与饮食劳倦内伤之病,均有寒热,但热型不同,前者是寒邪伤于皮毛,病在于表,寒热并作,即恶寒发热同时出现,必待邪传于里,恶寒乃罢。后者是脾胃内伤,病在于里,寒热不齐,即平时已卫阳不足,不能抵御风寒,素有形寒畏寒,而发热则间而有之,二者不齐,即发热时已不恶寒,恶寒时并不发热。临床上。  相似文献   

3.
三问诊 (一)寒热 1.恶寒发热凡病人感觉怕冷,甚则加衣被,近火取暖,仍觉寒冷的,称为恶寒。体温高于正常范围,称为发热.疾病初起即有恶寒发热,多见于外感表证,是外邪客于肌表,卫阳与邪气相争的反应。外感风寒者,则恶寒重发热轻,因寒邪束表伤阳,所以恶寒重;寒性凝滞,使卫阳闭郁,可有发热。外感风热者,则发热重恶寒轻,由于风热为阳邪,阳胜则热,故发热重;风热袭表,卫外不固,腠理开泄,可见微恶风寒。  相似文献   

4.
一、恶寒恶寒是外感病的常见症状。虽然《伤寒论》说:“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但温病中恶寒并不少见。《温病条辨》(以下简称《条辨》)对恶寒的发生机制和辨治作了较广泛、深入的讨论。与恶寒相类似的症状还有恶风、憎寒、形寒、寒战等,其区别在于:“恶寒者,不见风亦恶寒,身虽热,不欲去衣被也”;“恶风者,见风则恶,密室中  相似文献   

5.
咳嗽是由于肺气不清,失于宣肃,上逆作声而引起的综合征,主要症状是咳嗽、咳痰。中医一般将咳嗽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外感咳嗽大多伴有发热、头痛、恶寒等,起病较急,病程较短,按病因又分为风寒、风热、燥邪等;而内伤咳嗽一般无外感症状,起病慢,病程长,按病因分为痰湿、痰热、肝火犯肺及肺阴亏耗等虚实不同的咳嗽,常伴脏腑功能失调[1]。笔者通过对1例慢性顽固性咳嗽患者诊治过程的回顾,发现其咳嗽与原发性高血压同时治疗时,支气管炎咳嗽病史误导了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性咳嗽的诊断,导致患者多处求医、反复检查,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心理负担,临床医师应引以为鉴。现将治疗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恶寒,是病人有寒冷的感觉,虽覆被加衣近火取暖仍不能解其寒。发热,是病人体温升高,或体温正常,病人全身或局部有发热的感觉。恶寒发热是病人自觉寒冷,同时伴有体温升高,可见于外感表证。一般来说,恶寒重,发热轻,是表寒证,为外感寒邪所致;发热重,恶寒轻,是表热证,为外感热邪所致;发热轻,恶风自汗,是太阳中风证,为外感风邪所致。”[1]这是《中医诊断学》教材中对“恶寒发热”的描述。对此理论,笔者存有疑问,今试作探析,略述管见,以求正于同道。  相似文献   

7.
略论中医热型及证治杨明会,刘汉顺发热是常见的症状,多为某种疾病的临床表现之一,尤其是外感热性病,发热更占重要地位。因病邪性质、邪入深浅的部位和病理变化的不同,所以在热性病发病过程中,可出现许多不同的热型。《伤寒论》中的“发热恶寒”、“往来寒热”、“不...  相似文献   

8.
笔者在导师盖国忠教授的指导下,试提出“邪在肌,始发高热”的新观点,以丰富中医在外感高热理论病位上的认识。1 传统的认识和不足 对于外感高热卫分风寒证邪毒侵袭的部位,传统认为在“皮毛”,其理论依据为《素问·调经论》所云:“上焦不通利则皮肤致密,腠理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感”。认为诸阳之气,得上焦升发而达于外,故外伤于寒,则阳气不能发达于外,而邪欲破之内入,阳欲拒邪外出,正邪相争,乃怫郁主热。我们在大量临床观察中发现此种发热,多为热势不深,伴有恶寒、鼻塞、流涕等轻度感冒症状,全身症状轻。…  相似文献   

9.
<正> 发热,是临床极为常见的一个症状。原因多种,有表热、里热、虚热、实热,有食积、气郁、血瘀等发热之分,有发热恶寒、寒热往来、但热不寒、发热夜甚、夜热早凉、真寒假热、真热假寒及长期低热等种类。故临证不能一概而论,要须细分辨。否则,易为一“热”字所蔽,而只顾用“以寒治热”之法,那将会导致热终不退而病亦难解,发热证可归纳为外感发热和内伤发热两类。  相似文献   

10.
外感发热是指感受六淫之邪或温热疫毒之气,导致营卫失和,脏腑阴阳失调,出现病理性体温升高,伴有恶寒、面赤、烦躁、脉数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外感病证,又名"发热""寒热""壮热"等.临床常见如流行性感冒,波及范围广,高热难以控制,轻者给病人带来痛苦,影响工作学习,重者并发其他疾病,甚至危及生命[1-2].笔者采用退热散治疗外感发热患者10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豆辨证分型 1.1外感风寒主证:心悸,咳嗽吐稀白痰,鼻塞流清涕,咳声重浊,甚则气喘,恶寒重,发热轻,无汗或少汗,全身疼痛,口不  相似文献   

12.
<正>现代医学认为发热是指机体在致热原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可分为感染性发热与非感染性发热2类。中国传统医学认为感染性发热归属于外感发热范畴,常名之“发热”“寒热”或“壮热”,是指感受六淫之邪或温热疫毒之气,导致营卫失和、脏腑阴阳失调,出现病理性体温升高,伴有恶寒、面赤、烦躁、脉数等临床表现的外感病证。胡爱民教授为湖北中医药大学硕士生导师、主任医师、武汉市中医名师,  相似文献   

13.
"恶寒,是病人有寒冷的感觉,虽覆被加衣近火取暖仍不能解其寒.发热,是病人体温升高,或体温正常,病人全身或局部有发热的感觉.恶寒发热是病人自觉寒冷,同时伴有体温升高,可见于外感表证.  相似文献   

14.
恶寒是辨识外感表证的重要标志。《伤寒论》中恶寒为太阳病提纲脉证之一,太阳伤寒证中强调指出“必恶寒”,可见仲景十分重视恶寒在表证辨识中的意义。故后世有“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之说。但医贵知常达变,须知恶寒并非表证所独见,所以切不可斤斤于此,一见恶寒,就冒然断为表证,随手处方,招致误诊误治的严重后果。因此,临证必须结合其他症状,综合分析,方能得出正确结论。 例如,阳明病属里热证,以“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为其典型表现。但亦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这就不能据恶寒断为表证。此因阳明本经自病,外邪初入,卫阳闭郁不得伸展之故。正如柯韵伯所述:“本经受病之初,其恶寒虽与太阳同,而无头项强痛为可辨。”又虽类于太阳伤寒之“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的未发热所致,但阳明燥气偏胜,热  相似文献   

15.
发热、高热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引起发热的原因很多,从中医来看不外乎外感和内伤两大类。临床上不同的病证,可出现不同热型、舌苔及脉象,护理人员应及时掌握病情变化,及时地进行观察护理。现就外感发热证、内伤发热的中医辨证施护体会分述如下。1外感热证外感发热,指因起居不慎、卫外不固,六淫、毒邪侵袭肌表,正邪相争,阳气亢越于外而致发热、高热。一般起病急、变化快、热势高,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季节性及地方性等特点。1.1表热证:恶寒轻,发热重,口干咽癌,咳嗽、开出不解,皮肤灼热潮红,舌红,苔薄黄,脉数。治以辛谅解…  相似文献   

16.
祖国医学对热性病,在临床治疗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且有着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对外感热病,早在《素问、骨空论篇》中就有论述:“风老百病之始也,……,风从外人,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在内、难经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当时治疗热性病的经验,编写了我国第一部较完整的辨证治疗外感热性病的医学巨著《伤寒杂病论》。如在《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论述了太阳病的证治,指出由于腹理不固,风寒之邪侵袭太阳经脉,营卫失于调和,从而出现太阳表证,而见头痛项强、发热恶寒或恶风,身疼腰脊痛,干呕或伴…  相似文献   

17.
银翘散首见于吴鞠通<温病条辨>,主治"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但恶热,不恶寒而渴者".笔者在2008年3月-2009年6月随老师门诊,以本方加减治疗妊娠外感发热156例,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正壮热又称高热。是指发热较高,热势较甚,常不伴恶寒而反恶热,又称"但热不寒",或"身热,不恶寒反恶热"。是里实热证的主要症状之一,为邪正斗争激烈所致,常见于外感热病的中、后期。壮热伴汗多,面赤,口渴喜冷饮,舌红苔黄,脉洪大或滑数者,是阳明经证及气分证。为阳明气分热盛所致。壮热伴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舌蹇肢厥者,是心包证。为热陷心包,心  相似文献   

19.
由于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卫外机能未固,抗邪能力较弱,加之寒暖不知自调,因此最易感受六淫之邪或疫疠之气而发热,故外感发热在儿科发病率最高。感受风邪风为六淫之首,四季皆能伤人,是引起小儿外感发热的主要病因,根据发病季节、气候以及病理的不同,临床可分风寒、风热、外寒里热等证型。 (1)风寒型:此型多发生在冬季或寒冷地区。症见发热轻而恶寒重,畏冷无汗,头身疼痛,鼻流清涕,咳嗽,吐痰清稀,咽腔和舌质不红,舌苔薄白,脉象浮紧,指纹浮红。此乃风寒之邪客于肌表而致毛窍闭塞,卫阳被遏,故发热恶寒而无汗。治宜疏  相似文献   

20.
发热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症状,有外感、内伤之分。外感发热体温较高,发热初期多兼恶寒,伴头身痛、鼻塞、流涕、咳嗽等;内伤发热多由情态、饮食、劳指引起,体温较低,无恶寒或略有恶寒自觉发热,而体温正常兼气血阳精亏虚及脏腑功能失调等共同表现如头晕、神倦、自汗盗、体弱无力等。现代医学的多种急慢性疾病,均可出现发热,单独用中医或西医护理理论及护理办法进行护理,各有利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