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大鼠感染斯氏狸殖吸虫后肝脏的超微结构改变。方法将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用斯氏狸殖吸虫囊蚴经腹腔注射感染实验组大鼠,于感染后不同时间分别剖杀2组的部分大鼠,分别取2组大鼠一部分肝脏组织作透射电镜观察。结果从感染后2周开始,实验组大鼠肝脏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纤维化,8周以后纤维化明显加重,肝脏还出现不同程度的炎症、变性、坏死、出血等病理变化。对照组大鼠肝脏未出现任何病变。结论斯氏狸殖吸虫可对大鼠肝脏造成严重损害,肝脏主要表现为进行性纤维化改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用免疫酶染色试验检测斯氏狸殖吸虫病抗体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从病犬肺虫囊中收集斯氏狸殖吸虫成虫,冰冻切片,制作抗原片。采用免疫酶染色试验(IEST)检测斯氏狸殖吸虫病人和病鼠血清抗体。试验设健康大鼠血清对照及其他寄生虫病血清对照。结果斯氏狸殖吸虫病人和病鼠血清特异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6.7%和97.4%。实验动物从感染后第2周开始抗体检测阳性,第4周阳性率达97.4%,持续10周。结论免疫酶染色试验敏感性高、特异性强,对斯氏狸殖吸虫病的早期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斯氏狸殖吸虫感染大鼠致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细胞因子IL-4和IFN-γ表达及意义,为阐明Th1/Th2在斯氏狸殖吸虫感染大鼠肝纤维化形成及调节作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6)、感染1周组、感染2周组、感染4周组、感染8周组、感染12周组和感染16周组.每鼠腹腔注射斯氏狸殖吸虫囊蚴15个.按感染时间处死各组大鼠,观测各项指标.HE染色和VG染色观察肝组织纤维化病理形态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IL-4、IFN-γ在大鼠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的表达动态变化.结果 HE染色和VG染色肝组织病理形态学结果显示: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胶原纤维面积比值(S/T)和肝纤维化评级在逐渐提高,肝组织纤维化的程度逐渐加重.免疫组织化学显示:IFN-γ的表达阳性细胞百分率在1周至8周在逐渐增加,到第8周末时达到最大,在12周到16周又逐渐减少;而IL-4表达阳性细胞百分率在1周至16周在逐渐增加,到第12周末IL-4表达开始增加迅速.结论 斯氏狸殖吸虫感染大鼠可引起肝脏纤维化病变,IL-4和IFN-γ在斯氏狸殖吸虫感染大鼠致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表达增加.其纤维化病变程度与感染时间、IL-4和IFN-γ的表达增加有关.提示Th1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IFN-γ和Th2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IL-4在斯氏狸殖吸虫感染大鼠致肝纤维化的自发性免疫调节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4.
泡囊狸殖吸虫在福建省的发现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证实福建省为泡囊狸殖吸虫的又一疫源地 ,补充该虫种的成虫、囊蚴形态研究。 [方法 ]分离蟹体内囊蚴 ,观测其形态并感染动物检获成虫观察。 [结果 ]在建瓯市发现泡囊狸殖吸虫 ,检查与溪蟹同一孳生地溪坑中的放逸短沟蜷 1873个 ,无阳性发现 ;福建拟钉螺和建瓯洱海螺的阳性率分别为 0 .10 % (1/6 95 )和 0 .2 5 % (5 /2 0 38) ,但因与斯氏狸殖吸虫混合感染 ,难以分辨有否泡囊狸殖吸虫尾蚴。第二中间宿主有 4种淡水蟹类 ,以福建华溪蟹为主。发现有斯氏狸殖吸虫单独感染或与泡囊狸殖吸虫两种囊蚴混合感染 ,感染率分别为 36 .8% (4 3/117)和 2 0 .5 % (2 4/117) ,检出囊蚴数分别为 80 6和 40个。将 12个及 4个泡囊狸殖吸虫囊蚴分别感染猫与大鼠 ,5 6d后在猫粪便中检及虫卵 ,6 8d后剖杀 ,检获成虫 6条 ,感染回收率 5 0 % (6 /12 )。 [结论 ]福建为泡囊狸殖吸虫又一疫源地 ,猫为适宜宿主 ,成虫形态特征与斯氏狸殖吸虫相似 ,定种以囊蚴的特征为根据。  相似文献   

5.
斯氏狸殖吸虫 195 9年由陈心陶首次报道 ,是中国独有虫种。我们在狸殖吸虫宿主转换的系列研究中 ,对犬与斯氏狸殖吸虫的生物学关系及宿主相容性进行了研究 ,本文报道斯氏狸殖吸虫在犬体内的分布、发育与转换宿主的特点。1 材料与方法从湖北省十堰市采集锯齿华溪蟹 (Sinopotamondenticu latum)中分离斯氏狸殖吸虫囊蚴。囊蚴感染豚鼠 5 0d后 ,用生理盐水逸出法收集各部位的童虫 ,在林格氏液内保存备用。将发育较小和发育较大的童虫分别感染家犬 1只 ,6 0d后剖杀 ,收集虫体观察。2 结  果斯氏狸殖吸虫在鼠与犬间的宿主转换囊蚴感染豚鼠5 0…  相似文献   

6.
免疫酶染色试验检测斯氏狸殖吸虫抗体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索用免疫酶染色试验检测斯氏狸殖吸虫病抗体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从病犬肺虫囊中收集斯氏狸殖吸虫成虫,冰冻切片,制作抗原片。采用免疫酶染色试验(IEST)检测斯氏狸殖吸虫病人和病鼠血清抗体。试验没健康大鼠血清对照及其他寄生虫病血清对照。结果斯氏狸殖吸虫病人和病鼠血清特异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6.7%和97.4%。实验动物从感染后第2周开始抗体检测阳性,第4周阳性率达97.4%,持续10周。结论免疫酶染色试验敏感性高、特异性强,对斯氏狸殖吸虫病的早期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酶免疫转移印迹试验分析斯氏狸殖吸虫成虫抗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应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离斯氏狸殖吸虫成虫抗原,并通过转移电泳亚硝酸纤维薄膜(NC)上,然后用酶联免疫试验观察成虫抗原蛋白与感染斯氏狸殖吸虫的病人、犬及大鼠血清的反应,检测和识别特异性虫体抗原蛋白。实验结果显示:虫体抗原经SDS-PAGE分离,染色后可显示20余条蛋白区带,分子量分别为22、24、26KD的抗原蛋白对人体和动物的斯氏狸殖吸虫感染具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斯氏狸殖吸虫感染大鼠致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细胞因子IL-4和IFN-吖表达及意义,为阐明Th1/Th2在斯氏狸殖吸虫感染大鼠肝纤维化形成及调节作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6)、感染1周组、感染2周组、感染4周组、感染8周组、感染12周组和感染16周组。每鼠腹腔注射斯氏狸殖吸虫囊蚴15个。按感染时间处死各组大鼠,观测各项指标。HE染色和VG染色观察肝组织纤维化病理形态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IL-4、IFN-y在大鼠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的表达动态变化。结果HE染色和VG染色肝组织病理形态学结果显示: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胶原纤维面积比值(S/T)和肝纤维化评级在逐渐提高,肝组织纤维化的程度逐渐加重。免疫组织化学显示:IFN-y的表达阳性细胞百分率在1周至8周在逐渐增加,到第8周末时达到最大,在12周到16周又逐渐减少:而IL-4表达阳性细胞百分率在1周至16周在逐渐增加.到第12周末IL-4表达开始增加迅速。结论斯氏狸殖吸虫感染大鼠可引起肝脏纤维化病变,IL-4和IFN-y在斯氏狸殖吸虫感染大鼠致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表达增加,其纤维化病变程度与感染时间、IL-4和IFN~1的表达增加有关。提示Th1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IFN-y和Th2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IL-4在斯氏狸殖吸虫感染大鼠致肝纤维化的自发性免疫调节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9.
用斯氏狸殖吸虫抗原(PSAg)(含氮量5mg)注入感染该虫的大鼠腹腔,每鼠可获得嗜酸粒细胞(5.97±0.54)×10~7。用密度梯度离心方法制备纯度为90%的Eos免疫家兔制备兔抗大鼠嗜酸粒细胞血清(AES)。将AES注入大鼠腹腔,隔日一次,一周后每鼠经口感染囊蚴30个,感染后每周注射AES一次,并设醋酸可的松(Cor),正常兔血清(NRS),生理盐水(NS)三组对照。结果显示四组动物每鼠平均获虫数及虫体大小无显著性差异。虫体生殖器官的发育,以AES组为佳. 表明嗜酸粒细胞是宿主(大鼠)抑制斯氏狸殖吸虫发育成熟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卡氏肺孢子虫感染大鼠血清中酶学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卡氏肺孢子虫(PC)感染大鼠血清中酶学变化的意义。方法应用地塞米松诱导建立卡氏肺孢子虫肺炎(PCP)大鼠模型(PCP组),于造模前(0周)及造模后3、6、9、12周断尾取血,检测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乳酸脱氢酶(LDH)水平;于12周后采集肺泡灌洗液(BALF)检测ALT、AST、ALP、LDH水平。结果PCP组血清ALP、AST水平从造模第3周以后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ALT及LDH水平无明显规律性变化。结论ALP、AST可作为PCP感染的辅助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青蒿琥酯治疗大鼠斯氏狸殖吸虫病后,大鼠肝脏组织病理改变及功能变化.方法 将36只清洁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6组.其中5组每只大鼠腹腔注射斯氏狸殖吸虫囊蚴25个,于感染后30 d开始用药治疗,3组为青蒿琥酯治疗组,分别给予青蒿琥酯50 mg/(kg·d)、100 mg/(kg·d)、150 mg/(kg·d...  相似文献   

12.
谭晓慧  薛璐瑜  周跃  汤伟 《肝脏》2013,(12):820-822,847
目的:探索建立大鼠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模型的方法。方法SD 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1组、模型2组和模型3组,每组各10只。模型1组:每周二、五腹膜内注射40% CCl41 mL/kg;持续4周;模型2组:每周二、五腹膜内注射40% CCl41 mL/kg,每周三腹膜内注射猪血清0.5 mL,持续4周;模型3组:每周二、五腹膜内注射40%CCl40.7 mL/kg,每周三腹膜内注射猪血清0.3 mL,持续4周,以5%乙醇代水,自由饮用;正常对照组:不注射任何药物。实验第29天,各模型组大鼠均腹膜内注射脂多糖(LPS)30μg/kg+犇-氨基半乳糖(犇-Gal )0.3 g/kg。以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大鼠血清 ALT、AST 和 TBil 水平。肝组织切片 HE 染色后光学显微镜镜下观察病理学变化。结果造模4周后各模型组大鼠血清 ALT、AST 和 TBil 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1),以模型3组最高、模型2组其次,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注射 LPS+犇-Gal 后24 h,模型3组中有3只动物死亡,3个模型组大鼠的 ALT、AST和 TBil 水平均较注射前明显升高(均P<0.01),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注射 LPS+犇-Gal 后72 h,各模型组大鼠 ALT、AST 和 TBil 水平均较前明显降低(均P<0.01),但仍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1),3组间差异仍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注射 LPS+犇-Gal 后24 h,肝窦明显扩张、充血,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于汇管区,小叶内见肝细胞坏死。结论采用40% CCl4+猪血清诱导慢性肝损伤后,再以 LPS 30μg/kg+犇-Gal 0.3 g/kg 攻击,可成功制备大鼠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模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索安徽省乡镇级别血吸虫病高风险区域的空间聚集性并加以可视化,为血吸虫病高风险区域的确定提供参考.方法 在传统描述性分析基础上,采用全局、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和空间动态窗口扫描统计进行综合分析比较.结果 2000~2008年钉螺分布主要集中分布在沿长江周围62km的带状区域内.有螺面积百分比不随时间变化而发生更...  相似文献   

14.
积雪草苷对四氯化碳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的阻断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积雪草苷对四氯化碳诱导的大鼠实验性肝纤维化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和积雪草苷治疗组,在同一环境中饲养。模型对照组和积雪草苷治疗组采用20%的四氯化碳花生油按每100g体质量0.2mL的剂量腹腔注射4周,制备大鼠肝纤维化模型,正常对照组腹腔注射等量花生油。积雪草苷治疗组于四氯化碳腹腔注射的同时给予含积雪草苷2mg的生理盐水1mL灌胃,1次/d,模型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第4周实验结束时,取肝组织做病理学观察,取全血做血清球蛋白、白蛋白、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和透明质酸含量检测。结果肝组织病理学检查,正常对照组无明显病理改变,积雪草苷治疗组较模型对照组的肝纤维化分级显著降低(P〈0.05);积雪草苷治疗组的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和透明质酸平均升高水平也较模型对照组有显著降低(P〈0.01),两组血清球蛋白和白蛋白水平无显著差异。结论积雪草苷对四氯化碳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有明屁的阻断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大鼠肝硬化肝癌模型,研究肝硬化背景下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粒(SPIO)增强前后肝癌的检出率,并分析SPIO在大鼠肝硬化肝癌诱发过程中不同病变组织内分布变化情况,探讨其用于评估肝脏Kupffer细胞功能的可行性。方法30只雄性SD大鼠按完全随机分组的方法分成实验组20只和对照组10只,实验组予0.1mg/ml的二乙基亚硝胺(DENA)溶液自由饮用,对照组饮用灭菌生理盐水。实验组分别于给药后第10、20周各取10只先进行磁共振(MR)平扫,再注入SPIO后1h行MR增强扫描,大鼠扫描完成后立即处死。同理,对照组10只于第20周MR扫描完成后立即处死。分析MR图像,取血标本进行肝功能测定,取肝脏标本进行HE和普鲁士蓝染色病理学检查。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多组间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s相关分析。结果较之对照组,大鼠的AST及ALT10周组明显升高,20周组显著升高,3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注入SPIO1h后增强扫描,肝脏组织信号强度下降百分比(PSIL)最大为正常肝组织,单纯性肝硬化、远癌肝硬化组织次之,肝癌组织最小,4者间PSI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于20周肝硬化肝癌组,SPIO增强后各序列上肝癌检出率明显提高,肝脏与病灶的对比噪声比(CNR)较增强前明显提高,增强前后差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普鲁士蓝染色显示不同肝脏组织中的蓝染颗粒数与SPIO增强后MR各序列信号变化呈线性相关趋势,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DENA诱发sD大鼠肝硬化肝癌的模型与人类肝硬化肝癌的发生发展过程较为类似,通过SPIO增强MR扫描不但能间接反映不同病变组织中Kupffer细胞数量及功能状态变化,而且有利于肝硬化背景下早期肝癌结节的检出,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甜菜碱对大鼠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yperhomoeysteinemia,HHcy)和肝脏脂质过氧化的作用和影响。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2只):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甜菜碱低、高剂量组,腺苷蛋氨酸(S-adenosylmethionine,SAM)组。除对照组外,其余4组给予酒精、鱼油灌胃配合高脂饮食构建酒精性肝损伤大鼠模型,药物治疗于造模4周后开始,第8周处死全部大鼠,测定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total plasma homoeysteine,tHcy)浓度、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白蛋白(Alb)、白/球蛋白比值(A/G)、肝匀浆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并进行肝脏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tHcy、ALT、AST、MDA含量均明显升高(P〈0.01),SOD、GSH水平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对比,甜菜碱低、高剂量组大鼠tHcy、ALT、AST、MDA均显著降低(P〈0.01),肝组织SOD含量明显上升(P〈0.01),GSH含量无显著变化(P〉0.05),甜菜碱低、高剂量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SAM组能显著增加肝组织GSH贮量(P〈0.01),但对血浆tHcy水平无显著影响(P〉0.05),余治疗作用均与甜菜碱治疗无显著差别(P〉0.05)。结论:甜菜碱可防治酒精性肝损伤,其机制可能为降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改善肝组织脂质过氧化。本文结果显示,甜菜碱的作用优于腺苷蛋氨酸。  相似文献   

17.
四氯化碳诱导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的建立和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单次腹腔注射不同剂量的四氯化碳(CCl4)致小鼠急性肝损伤,检测小鼠血浆转氨酶水平的变化,建立适合本研究的小鼠模型。方法采用6~8周龄雄性C57BL/6小鼠单次腹腔注射CCl4诱导急性肝损伤。比较不同剂量的CCl4诱导急性肝损伤小鼠的血浆转氨酶水平。将182只小鼠随机分出32只。32只小鼠随机分为3组CCl4实验组(每组8只)和正常对照组(8只),分别腹腔注射0.1%、0.2%、0.3%的CCl4橄榄油溶液(10 ml/kg)或等体积橄榄油。注射12小时后取血,检测血浆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的水平。比较0.1%和0.2%剂量组小鼠不同时间点血浆转氨酶水平的变化。将剩余150只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0只)、实验Ⅰ组(0.1%剂量,70只)、实验Ⅱ组(0.2%剂量,70只),实验组小鼠在造模6、12、16、20、24、48、72小时后取血,检测血浆ALT、AST的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分别用0.1%、0.2%、0.3%CCl4处理后12小时小鼠血浆ALT、AST均明显升高(P0.05),并呈剂量依赖性。与正常对照组相比,0.1%和0.2%剂量组小鼠血浆ALT、AST的水平在早期均呈上升趋势,并分别在16小时和20小时达到高峰,随后逐渐下降,在72小时接近至正常水平。结论单次腹腔注射CCl4诱导小鼠急性肝损伤呈剂量依赖性。0.1%剂量的CCl4以及该剂量处理后16小时是建立C57BL/6小鼠急性轻度肝损伤的合适剂量与检测转氨酶水平的合适时间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