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气分”病名出自?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后世医家对“气分病”的认识也各执己见、众说纷纭?笔者认为气分病是水气因气不利而生者?其病机为气滞而饮停?病位在胃脘?张仲景治疗气分病的两方?即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用于阳虚阴凝、水饮结聚者?枳术汤用于气机阻滞、水饮漫散者?在临床应用上应注意加以区分??金匮要略?关于“气分病”两方证的立论施治亦深刻影响了后世医家关于脾胃病治疗的组方思路和用药原则?提示正确认识“气分”病证对指导临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徐贺  顾宁 《江苏中医药》2020,52(3):32-34
心脏X综合征属于中医学"胸痹心痛"范畴。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将胸痹心痛的病因病机概括为"阳微阴弦",认为其发病基础为心阳不足,从而下焦阴寒之气上乘,形成气滞、血瘀、痰浊等病理因素。这与坎离失济中心火不足以温煦肾水发为胸痹心痛病有相通之处。桂枝汤君药桂枝为温通心阳要药,基于坎离交济理论理解的桂枝汤方义与胸痹心痛"阳微阴弦"病机相符。桂枝汤类方以桂枝汤为基础,其中桂枝加桂汤、桂枝去芍药汤类方均强调温通心阳。验之临床,效果满意。附验案2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3.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出自《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为仲景治疗“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证之主方。本方乃桂枝汤去苦酸微寒之芍药,合助阳解表之麻黄附子细辛汤而成。专取辛甘发散,温热通阳之品于一炉,功擅温阳散寒,化饮解凝,通阳利气,宣肺解表。故阳虚感寒,风寒痹痛,肺气失宣,水气互结等所变生之诸疾,均可用此方。现举数则验案如下:  相似文献   

4.
对《金匮要略》"阳微阴弦"的认识及应用体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郑虎占 《北京中医药》2008,27(4):270-271
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八>中提出:"夫脉当取之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经文中的"阳微阴弦"是有关胸痹病的关键字段,对此如何理解,古来见解不一.本人不揣浅陋,略述管见,不当之处,请同道指正.  相似文献   

5.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张仲景《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篇,原方由桂枝、生姜、甘草、大枣、麻黄、附子、细辛等7味药组成.此方可视为主治"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之桂枝去芍药汤与主治"少阴证,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之麻黄附子细辛汤合方,功能温阳散寒、顺接太阳与少阴,尤对假热真寒、表热本寒之证有效.此类证型在肿瘤患者中并不鲜见,现结合病例将我们运用此方的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金匮要略》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平和实用价值,被称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金匮要略》治疗心悸方证主要有阴阳两虚证中的小建中汤证、炙甘草汤证,水饮凌心证的半夏麻黄丸证、小半夏加茯苓汤证,心阳不足证的桂枝救逆汤证、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胸痹气结伴心悸证等。探析《金匮要略》辨治心悸方证,把握仲景用药规律,了解仲景用药习惯,有利于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7.
<正>"阳微阴弦"语出《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是胸痹心痛病因病机的高度概括。本文评析阳微阴弦在胸痹中的病机纲要,从仲景"阳微阴弦"理论入手,提出温阳通脉的主要治法,并运用于临床。1论病机,着眼"阳微阴弦"《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对本病病因病机做了高度概括:"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关前为阳,关后为阴,  相似文献   

8.
曾垂义 《新中医》2023,55(18):22-25
介绍毛德西教授应用经方治疗胸痹心痛的临床经验。毛德西教授认为,气阴亏虚是胸痹心痛本虚 之根本,血瘀是始终存在的病理状态,痰浊、寒凝、水饮是临床常见的标实证候。临证选用桂枝汤合生脉散以 益气养阴;常用桂枝茯苓丸为基础方以活血化瘀通脉;选用瓜蒌薤白合剂以化痰宽胸;选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以 散寒温通;选用苓桂术甘汤、真武汤意在温阳化饮。  相似文献   

9.
张仲景对心脏病证治的论述,主要见于《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虽论胸痹心痛的病机为“阳微阴弦”,然论中条文之治,实偏重于阴弦之邪,遏闭心阳,故治方以宣痹温通,祛散阴邪为主。今就导师李七一教授对《金匮要略》中有关方证的认识及其在心脏病中的运用体会,介  相似文献   

10.
麻黄细辛附子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篇>301条,原文云:"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