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瘀阻证模型大鼠心肌微环境p38信号转导通路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分化的影响。方法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健康对照组、假手术组(急性心肌梗死模型)、模型组(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瘀阻证模型)、注射1组(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瘀阻证模型大鼠于梗死区边缘心肌组织的3个位点注入共100μl的BMSCs细胞悬液)、注射2组(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大鼠注射同注射1组)、注射3组(正常健康大鼠于相同注射部位注射同注射1组),每组各8只。检测磷酸化p38(p-p38)信号转导蛋白、心肌结蛋白Desmin、肌球蛋白重链MHC和心脏转录因子GATA-4mRNA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和注射1组p-p38蛋白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注射1组p-p38蛋白高于模型组、注射2组和注射3组(P<0.05)。Desmin-Brdu和MHC-Brdu双染细胞在注射1组中可见,注射2组和注射3组未见表达。注射3组大鼠GATA-4mRNA心肌组织中未检出表达,注射1组大鼠心肌组织中GATA-4mRNA高于注射2组(P<0.05)。注射1组大鼠p-p38与GATA-4mRNA含量表达呈正相关(P<0.05),而与DesminBrdu、MHC-Brdu无明显相关性。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瘀阻证模型大鼠p38信号转导通路激活,可促进移植的BMSCs向心肌细胞方向分化。  相似文献   

2.
胡道堂 《中国中医急症》2010,19(7):1144-1145,1186
急性心肌梗死(AMI)多因外感风冷寒邪,情志、饮食所伤,劳逸内伤,年长体弱及先天禀赋不足等,导致气血闭塞,心脉绌急,出现心血瘀阻。同时,AMI心血瘀阻与五脏皆有关系,可从五脏论治。  相似文献   

3.
急性心肌梗死的干细胞治疗是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重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急性心梗患者的左心室收缩功改善和心肌修复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研究显示干细胞移植安全有效,目前被看作是治疗急性心梗和心衰的新途径。然而,骨髓干细胞改善心功能的机制等问题尚不明确,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研究表明,通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 移植改善缺血心肌功能,重建急性心肌梗死(AMI )丧失的心肌细胞以治疗缺血性心脏病,显示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已成为国内外心血管病研究领域的热点[1] .BMSCs 动员则以其无创伤、无免疫排斥反应,不需要干细胞提取、培养、扩增等工作而备受青睐,而其动员归巢则为重点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穴位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心肌梗死模型大鼠心功能影响。方法: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心肌注射干细胞组、穴位注射干细胞组,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方法复制心肌梗死模型,穴位注射干细胞组造模成功72h后心俞、至阳、膻中每穴位注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0.3mL(1×1010/L),4周后以超声测量心功能,取血测血清脑钠肽水平。结果:心肌注射组、穴位注射干细胞组左室短轴缩短率、射血分数较模型组升高,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较模型组降低,心肌注射干细胞组和穴位注射干细胞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穴位注射干细胞能够改善模型动物心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脊髓损伤与修复的作用与机制及细胞移植的方法与途径。方法:实验组为将体外培养SD大鼠的MSCs经绿色荧光蛋白(GFP)转染标记后显微注射于脊髓横断模型的脊髓损伤处,并以无血清培养基注射动物为对照组。12周后观察移植细胞的分化情况,并通过行为学、组织学及免疫组化的方法评价脊髓功能变化。结果:实验组MSCs移植12周后,脊髓功能明显恢复。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脊髓的损伤修复具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当今世界,缺血性心脏病引起的心肌细胞坏死及心力衰竭是患者死亡的常见原因之一.近10a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在缺血性心脏病受损心肌细胞的修复、再生及心功能的恢复中很有价值.但是移植的干细胞存活率较低致使干细胞移植疗法停滞不前.大多数干细胞在移植到受损心肌组织4d内凋亡和丢失[1-2].缺血缺氧、炎性微环境和细胞生存信号丢失等多种机制可能导致了移植干细胞的凋亡.另外心肌梗死等缺血性心肌病病程中普遍出现的再灌注也可能通过线粒体凋亡通路给予移植干细胞以致命一击.因此提高MSCs移植存活率是这种治疗方法能否得到广泛应用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8.
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其防治是全球性首要卫生健康问题。本文就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心脏病以及中医药在其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改善心功能的机制、移植方式的选择、移植时机的选择等综述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研究进展。指出:骨髓干细胞治疗心肌梗塞的研究仍处于初期阶段,需要通过建立完整的动物模型技术平台,探索各项技术在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密切基础与临床之间的合作,寻找交叉点,从而为心血管疾病带来光辉的前景。  相似文献   

10.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微环境下对造血起着很大的作用,它可以刺激血液的新生,同时,它也可以合成很多类型的活性细胞因子,在旁分泌的作用下作用于其它的细胞,来保护目的细胞的生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化、分泌和增殖功能在低氧的环境刺激之下才能不断增强,在低氧培养细胞的联合移植之下才能降低移植胰岛的用量,减小供受体比,缓解供体紧缺。研究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受低氧的刺激下受低氧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细胞学、分子生物学等基础医学的飞速发展和应用,近年来干细胞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并于1999年及2000年连续两次被美国科学杂志评为世界十大科学成果之一,已经成为生命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心脏结构及功能的影响.方法 取SD大鼠30只,随机分成3组,即正常组、模型组和干细胞组,每组10只.正常组不予处理,模型组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制成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干细胞组在结扎冠状动脉后向心肌内注射干细胞,4周后检测大鼠心功能及心脏组织病理变化.结果 模型组大鼠心脏左室舒张末容积、左室收缩末容积、舒张末期容积较正常组及干细胞移植组均明显增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模型组大鼠心脏左室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缩短率、心输出量较正常组及干细胞移植组明显降低,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病理结果显示,模型组见肌纤维溶解甚至消失,可见纤维组织增生瘢痕形成.干细胞组可见心肌纤维排列较正常心肌纤维排列混乱,也有少量纤维组织增生和瘢痕形成.结论 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能够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大鼠心脏的结构与功能.  相似文献   

13.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由于取材方便、可自身来源、易于分离和体外扩增能力强、免疫原性低、易于外源基因的导入和表达、可基因修饰、不涉及伦理学问题而成为缺血性心脏病细胞移植治疗的理想种子细胞。许多学者将中药与干细胞移植相结合,发挥中医药多靶点、多效应、毒副作用小的优势,在MSCs的培养、诱导分化和移植中起到协同增效、优势互补的功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肝硬化疗效。方法:选择采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肝硬化治疗的87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57例,女30例,年龄(46.9±15.7)岁,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为65例,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为5例,酒精性肝硬化患者为16例,血吸虫肝硬化为1例,研究人群合并肝癌患者2例,选择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描述与分析,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愿意参加本研究。结果:对研究人群肝硬化患者治疗前后各种生化指标分布情况分析显示,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和凝血酶原时间呈现明显下降(P<0.05),血清白蛋白和纤维蛋白原呈现明显上升趋势(P<0.05)。结论:采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肝硬化临床疗效明确且副作用少,应加强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0天与7天穴位与静脉分别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在梗死区分化为类心肌细胞的情况。方法:用开胸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的方法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将已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的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5组,抽取健康日本大耳白兔骨髓,分离培养MSCs并传代,于急性心肌梗死形成后0天与7天穴位及静脉注射干细胞。免疫组化brdu染色,取有brdu阳性细胞的切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显微镜下观察心肌特异性肌钙蛋白I染色。结果:模型对照组心肌梗死区未见brdu标记的MSCs;穴位注射干细胞0天组brdu阳性细胞的平均光密度值较静脉注射干细胞0天组增高趋势明显P<0.05;穴位注射干细胞7天组brdu阳性细胞的平均光密度值较静脉注射干细胞7天组增高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0天穴位与静脉注射MSCs迁移至梗死区,在梗死区域内存活并分化为类心肌样细胞;在7天穴位与静脉注射MSCs迁移至梗死区,在梗死区域内分化为类心肌样细胞,穴位注射与静脉注射比较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脑梗死及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的疗效。方法:将38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于治疗3个月后评价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和脑灌注量。结果:治疗组明显减少NHISS和BI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脑灌注量中,治疗组(65.2±16.2)也明显高于对照组(46.2±10.5),两组差异显著(P<0.01)。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方法治疗脑梗死,能提高患者的神经功能和脑灌注量,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药心复康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在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对濒死心肌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经密度梯度离心联合贴壁筛选法培养并纯化BMSCs,采用冠状动脉结扎法建立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移植前以5-溴脱氧尿核苷(Brdu)对移植细胞进行标记,术后采用中药心复康灌胃联合干细胞移植治疗。治疗后2周处死动物,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心肌损伤区Brdu阳性移植细胞数、CD34+新生血管数和细胞增殖核抗原(PCNA)阳性心肌细胞数量。[结果]心复康联合干细胞移植治疗组移植细胞存活率增加(与细胞移植组比较P0.05),梗死边缘区新生血管数量及PCNA阳性心肌细胞数量均有所增加(与细胞移植组比较P0.05)。[结论]中药心复康联合干细胞移植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濒死心肌细胞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心复康联合干细胞移植能更有效的促进损伤区血管新生有关。  相似文献   

18.
急性心肌梗死(AMI)属中医”真心痛”范畴,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或痉挛等而闭塞、血流中断,使部分心肌因严重的持久性缺血而发生局部坏死所致,为临床常见急重症,具有较高的病死率.研究发现,AMI中医证候大都以组合的形式出现,其中血瘀痰阻、气虚血瘀、气虚血瘀痰阻和气滞血瘀最为常见[1].可见,心血瘀阻是AMI的基本病理.现就心血瘀阻的证治浅探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临床脑卒中治疗过程中的效果和优势。方法将41名脑卒中住院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其中实验组为(23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未接受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的则为对照组(18名)。在接受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一个月后,按照NIHSS评分标准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的实际情况测试,并且做出统计分析。结果接受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的实验组的神经功能恢复能力要强于未接受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的对照组,其中实验组的手术前后的统计学结果为P<0.05,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治疗效果明显。而对照组的统计学结果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效果低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治疗。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脑卒中效果良好且副作用小。但是由于样本量小,观察期限比较短,所以其长期恢复水平以及并发症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骨折愈合、骨折延迟愈合、骨折不愈合等三个方面的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以期为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