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脑卒中后抑郁症与中医肾脏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中医肾脏理论在脑卒中后抑郁病机演变中的地位和作用。资料来源:手工检索历代文献中关于中医肾脏肾的生理功能、诊断及部分症状辨证的相关内容。同时应用计算机检索国内医学类杂志1994/2004期间与中医肾脏、脑卒中、抑郁等相关的文章,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检索词为“中风后抑郁症、脑卒中后抑郁症、脑血管病后抑郁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结合脑卒中后抑郁症的临床症状选取传统中医文献中的相关辨证思路进行综合分析。资料提炼:共收集了11部古典文献中30余篇文献的引文,在现代文献中选用了10篇关于脑卒中后抑郁症的文章。资料综合:综合文献认为肾为先天之本,内藏元真,是脏腑功能活动的原动力,肾虚是脑卒中的病理基础,肾虚精亏是脑卒中后抑郁的基本病机。导师唐启盛教授认为脑卒中后抑郁的病机为卒中后脏腑虚衰,肾虚精亏,血行不畅,致使气机不调,痰瘀胶结,痹阻脑络,元冲失养,其病位在脑,病理基础在肾。结论:脑卒中后抑郁症的发生、发展及证候演变与中医肾脏的生理病理功能密切相关,因此在治疗中要重视培肾固本,填精补气,增髓益智。  相似文献   

2.
脑卒中后抑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近年来,虽然脑卒中的治疗方法进展很快,但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高达40%左右.脑卒中后抑郁可影响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因此,认识脑卒中后抑郁有利于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资料来源应用网络www.google.com,Medline检索近5年内中国医学核心期刊及国外有关脑卒中后抑郁研究的相关文献,检索词脑卒中,抑郁,发生率,相关因素.资料选择选择有关脑卒中后抑郁的实验研究及临床研究等相关文献42篇,排除非随机研究原著性文献,未排除非盲法研究原著的文献.资料提炼在42篇文献中,内容有不同程度重复的有10篇,给予删除;对32篇文献进行分类整理,其中10篇选用为参考文献.资料综合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为40%左右,是社会、心理、生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般认为,抑郁发生的高危期为脑卒中后一两年,脑卒中后抑郁病程不一.恢复期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受脑卒中后抑郁的影响,中重度抑郁可延迟神经功能恢复,脑卒中后抑郁还可导致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差,影响患者的认知功能,增加痴呆的发生率.从临床观察而言,脑卒中后抑郁的治疗已取得明显进展.结论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病率较高,其与多种因素有关.脑卒中后抑郁对神经功能、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等会产生不良影响.积极的干预与治疗,对降低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病率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医肾脏理论在脑卒中后抑郁病机演变中的地位和作用。资料来源:手工检索历代文献中关于中医肾脏肾的生理功能、诊断及部分症状辨证的相关内容。同时应用计算机检索国内医学类杂志1994/2004期间与中医肾脏、脑卒中、抑郁等相关的文章,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检索词为“中风后抑郁症、脑卒中后抑郁症、脑血管病后抑郁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结合脑卒中后抑郁症的临床症状选取传统中医文献中的相关辨证思路进行综合分析。资料提炼:共收集了11部古典文献中30余篇文献的引文,在现代文献中选用了10篇关于脑卒中后抑郁症的文章。资料综合:综合文献认为肾为先天之本,内藏元真,是脏腑功能活动的原动力,肾虚是脑卒中的病理基础,肾虚精亏是脑卒中后抑郁的基本病机。导师唐启盛教授认为脑卒中后抑郁的病机为卒中后脏腑虚衰,肾虚精亏,血行不畅,致使气机不调,痰瘀胶结,痹阻脑络,元神失养,其病位在脑,病理基础在肾。结论:脑卒中后抑郁症的发生、发展及证候演变与中医肾脏的生理病理功能密切相关,因此在治疗中要重视培肾固本,填精补气,增髓益智。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探讨脑卒中后抑郁发病的相关因素,寻找理想有效的干预措施。方法综合脑卒中后抑郁的相关文献,选择样本量在100例以上的实验资料,综合分析脑卒中后抑郁发生的相关因素及其干预措施。结果①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与脑卒中病程、病变部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社会心理因素有关。②发生机制包括生物学机制和反应性机制。③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心理综合疗法。结论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是多因素参与的,需要综合的干预措施,当药物治疗有效时配合心理疗法,能提高脑卒中后抑郁的干预效果。  相似文献   

5.
帕罗西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系统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应用Meta分析方法进一步了解帕罗西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实验于2005-08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进行,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CNKI,1994/2005),主题词包括脑卒中后抑郁和帕罗西汀。文献纳入标准:论文内容包含有帕罗西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对照研究;治疗效果以量表的量化性质反映出来.且为计量资料。应用Meta分析方法对检索出的符合要求的14项对照研究进行再分析,评价其综合显著性差异和效应大小。 结果:①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帕罗西汀治疗前后的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比较:综合检验Z=80.21,自由度28,P〈0.0005;效应大小:d平均=4.96。②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帕罗西汀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综合检验Z=36.78,自由度18.P〈0.0005;效应大小:d平均=2.56。③帕罗西汀治疗组与对照组抑郁症状改善程度的组间比较:综合检验Z=24.68,自由度28,P〈0.0005;效应大小:d平均=1.82。④帕罗西汀治疗组与对照组神经功能改善程度的组间比较:综合检验Z=12.07,自由度18,P〈0.0005;效应大小:d平均=0.95。⑤帕罗西汀治疗组与氟西汀对照组抑郁症状改善程度的组间比较:综合检验Z=0.23,自由度6,P〉0.25;效应大小:d平均=0.17。 结论:帕罗西汀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抑郁症状和神经功能缺损有显著的改善作用,其副反应少,尤其适合于老年脑卒中后抑郁患者。  相似文献   

6.
脑卒中后抑郁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38,自引:1,他引:38  
吕文国  张分明  王济民 《临床荟萃》2003,18(15):858-859
目的 探讨几种相关因素对脑卒中后抑郁发生的影响。方法 对 195例脑卒中偏瘫患者 ,分别以不同家庭背景、脑损害部位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ADL)积分情况分组 ,观察其卒中后抑郁发生率。结果 丧偶、离婚或单身独居组 4 7例 ,夫妻同居组 14 8例 ,其卒中后抑郁发生率分别为 6 0 .87% (2 8/ 4 7)及 4 0 .2 7% (6 0 / 14 8) ,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5 .2 19,P <0 .0 5 ) ;病变在左半球者 92例 ,右半球者 6 6例 ,双侧半球者 37例 ,其抑郁发生率分别为5 8.70 % (5 4 / 92 ) ,37.88% (2 5 / 6 6 )及 2 4 .32 % (9/ 37) ,病变在左半球者抑郁发生率显著高于右半球及双侧半球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6 .6 6 1、12 .4 77,P <0 .0 1) ;ADL积分 >6 0分者 79例 ,≤ 4 0分者 72例 ,其抑郁发生率分别为2 9.11% (2 3/ 71)及 6 2 .5 0 % (4 5 / 72 ) ,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16 .96 2 ,P <0 .0 1)。结论 不同家庭背景、脑损害部位及ADL积分均明显影响脑卒中后抑郁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从国内外脑卒中后抑郁障碍心理治疗发展现状出发,探讨脑卒中后抑郁障碍心理治疗的有效性和意义。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1997-01/2004-08的与脑卒中后抑郁及早期康复相关文献,检索词“stroke,rehabilitation,depression”,并限定文献为英文。同时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2002-01/2004-08相关文献,检索词“脑卒中,心理治疗,抑郁”,并限定文献语种为中文。资料选择:就检索到110余篇文献进行筛选,选择以脑卒中抑郁障碍心理治疗为主要内容文献22多篇,排除综述类文献3篇,其中研究内容相似的,以近5年且发表在权威杂志者优先。资料提炼:筛选到17篇相关文献,包括1124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其中6篇与神经解剖学因素和非神经因素相关,3篇与生化代谢异常因素相关,8篇与脑卒中后抑郁的心理治疗相关。资料综合:脑卒中后抑郁发生除了有其神经解剖学基础外,还与遗传、心理社会因素、药物因素和局部损伤因素相关,其生化基础涉及多个神经递质系统,其中较为肯定的是去甲肾上腺素系统和5-羟色胺系统。一级预防性心理治疗脑卒中后抑郁可有效减少或避免抑郁症的发生。结论:脑卒中后抑郁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脑卒中早期一级预防性心理治疗对脑卒中后抑郁康复有效。  相似文献   

8.
脑卒中不仅给患者和家庭带来身心痛苦和经济问题,也给整个社会增加了难以估算的经济负担和社会问题,因此研究脑卒中后瘫痪肢体的康复,尤其运动功能的康复就成为当前神经科学研究和临床工作的首要任务。随着人们对脑卒中后中枢神经可塑性理论的深入研究,一些新的康复疗法也随之出现,并且对康复治疗的介入时间、康复评定方法的选择以及影响康复疗效的因素等方面都有了较为成熟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脑卒中后抑郁状态患者病灶部位与预后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脑卒中后抑郁状态的发生率较高,而对本病缺乏足够的认识。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状态的病灶部位与预后关系。设计:以诊断为依据的回顾性研究。地点和对象:选择1995—12/1999—12在青岛市人民医院及解放军第四。一医院住院的脑卒中患者489例,符合标准的151例(病例组),男89例,女62例,年龄60~78岁,平均(67.27&;#177;7.05)岁。脑梗死109例,脑出血42例。同期选择年龄相当的健康人120例为正常对照组。方法:回顾性分析脑卒中患者151例,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HAMD)进行评定。主要观察指标:大脑半球前、后、左、右各部位病灶数及各病灶部位患者HAMD得分。结果:抑郁发生率为30.88%,轻、中、重度分别占25.17%。71.52%,3.31%。病例组HAMD总分21.58&;#177;4.59,正常组4.59&;#177;1.67,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38.58,P&;lt;0.01)。临床表现以中度抑郁状态为多见。病灶在左侧半球(19.35&;#177;4.39)和前半球(19.57&;#177;5.43)HAMD评分显著高于右侧半球(16.55&;#177;5.37)和后半球(17.53&;#177;4.8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3.86,2.55,P&;lt;0.01~0.05),更易发生抑郁状态。结论:脑卒中后抑郁多发于左侧半球及前半球,提高对此症的认识。对于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Meta分析方法进一步了解帕罗西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实验于2005-08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进行,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CNKI,1994/2005),主题词包括脑卒中后抑郁和帕罗西汀。文献纳入标准:论文内容包含有帕罗西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对照研究;治疗效果以量表的量化性质反映出来,且为计量资料。应用Meta分析方法对检索出的符合要求的14项对照研究进行再分析,评价其综合显著性差异和效应大小。结果:①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帕罗西汀治疗前后的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比较:综合检验Z=80.21,自由度28,P<0.0005;效应大小:d平均=4.96。②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帕罗西汀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综合检验Z=36.78,自由度18,P<0.0005;效应大小:d平均=2.56。③帕罗西汀治疗组与对照组抑郁症状改善程度的组间比较:综合检验Z=24.68,自由度28,P<0.0005;效应大小:d平均=1.82。④帕罗西汀治疗组与对照组神经功能改善程度的组间比较:综合检验Z=12.07,自由度18,P<0.0005;效应大小:d平均=0.95。⑤帕罗西汀治疗组与氟西汀对照组抑郁症状改善程度的组间比较:综合检验Z=0.23,自由度6,P>0.25;效应大小:d平均=0.17。结论:帕罗西汀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抑郁症状和神经功能缺损有显著的改善作用,其副反应少,尤其适合于老年脑卒中后抑郁患者。  相似文献   

11.
脑卒中后抑郁及干预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卒中后抑郁是卒中患者常见的心理障碍,在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延缓神经功能的恢复.本文就卒中后抑郁的发病率、发病机制及干预措施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卒中后抑郁(PSD)是脑卒中的常见并发症,严重影响着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及生活质量。近年来PSD逐渐成为脑血管病领域的研究热点,国内外有众多研究针对PSD的发病率及其相关因素等方面作出探讨,本文就近年来有关PSD的流行病学研究成果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脑卒中后抑郁( post - stroke depression,PSD) 是脑卒中后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同时也是影响疾病恢复的一大重要阻碍因素,故脑血管疾病恢复期或后遗症期阶段的防预防治是近年来的热点和难点。目前,PSD的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且尚无明确的PSD的诊断标准。现检索查阅相关文献,并进行整理总结,本文从中医角度对卒中后抑郁的病因病机进行辩证分型分析,阐述经验方、中药外用、针灸、推拿、心理疏导等多种治疗手段对于PSD的治疗效果,并为今后的治疗及研究方向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14.
李飞  谷德祥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38):129-132
目的:从国外脑卒中后抑郁障碍治疗发展的现状出发,探讨脑卒中后抑郁障碍治疗的有效性和存在的问题。 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 2000—01/2006-01期间与脑卒中后抑郁障碍和治疗相关的文献,检索词“stroke,depression,therapy”,并限定语言种类为英文。 资料选择:就检索到548篇文献进行筛选,选择以脑卒中后抑郁障碍治疗为主要内容文献43篇,其中研究内容相似的,以近5年发表在权威杂志者优先。排除重复性研究。 资料提炼:筛选到42篇相关文献,包括679例脑卒中后抑郁障碍患者。其中17篇与脑卒中后抑郁障碍药物治疗相关,7篇与心理治疗相关,13篇与其他治疗相关。资料综合:脑卒中后抑郁障碍的发生与心理、社会、康复等多种因素相关,治疗抑郁障碍的抗抑郁药物有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三环类、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和去甲肾上腺素能和特异性5-羟色胺能抗抑郁剂等;讲解脑血管病康复知识、根据心理问题等综合干预和认知行为治疗、电惊厥治疗以及加强社会家庭支持等均可以用于脑卒中后抑郁障碍的治疗,从而有效减少或避免抑郁障碍的发生。 结论:药物、心理、电惊厥治疗和社会家庭支持可以有效治疗脑卒中患者抑郁障碍情绪,有利于脑卒中后抑郁障碍患者康复,但能否改善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脑卒中后抑郁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从国外脑卒中后抑郁障碍治疗发展的现状出发,探讨脑卒中后抑郁障碍治疗的有效性和存在的问题。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2000-01/2006-01期间与脑卒中后抑郁障碍和治疗相关的文献,检索词“stroke,depression,therapy”,并限定语言种类为英文。资料选择:就检索到548篇文献进行筛选,选择以脑卒中后抑郁障碍治疗为主要内容文献43篇,其中研究内容相似的,以近5年发表在权威杂志者优先。排除重复性研究。资料提炼:筛选到42篇相关文献,包括679例脑卒中后抑郁障碍患者。其中17篇与脑卒中后抑郁障碍药物治疗相关,7篇与心理治疗相关,13篇与其他治疗相关。资料综合:脑卒中后抑郁障碍的发生与心理、社会、康复等多种因素相关,治疗抑郁障碍的抗抑郁药物有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三环类、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和去甲肾上腺素能和特异性5-羟色胺能抗抑郁剂等;讲解脑血管病康复知识、根据心理问题等综合干预和认知行为治疗、电惊厥治疗以及加强社会家庭支持等均可以用于脑卒中后抑郁障碍的治疗,从而有效减少或避免抑郁障碍的发生。结论:药物、心理、电惊厥治疗和社会家庭支持可以有效治疗脑卒中患者抑郁障碍情绪,有利于脑卒中后抑郁障碍患者康复,但能否改善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道睡眠图 ( polysomnograph,PSG)指标对脑卒中后抑郁 (post-stroke depression,PSD)的诊断价值. 方法 30例研究对象分为 3组进行多道睡眠图检查并分析其结果病例组为 10例 PSD患者,根据 DSM-Ⅳ诊断标准确诊;对照组为 10例脑卒中后无抑郁的患者;正常组为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者. 结果与对照组、正常组比较,病例组睡眠结构发生明显变化,表现为睡眠潜伏期延长,快速动眼睡眠与非快速动眼睡眠( REM-NREM)周期次数增加;快速动眼睡眠( rapid eye movements,REM)潜伏期缩短; REM活动度、强度、密度增加; S1阶段睡眠增加, S2和 S3+ 4阶段睡眠减少.总睡眠时间、慢波睡眠时间比正常组少,但与对照组之间无差异. 3组之间觉醒时间、睡眠效率无明显差异. 结论 PSD患者存在 PSG指标变化,这些改变可能有助于 PSD的诊断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致脑卒中后抑郁与病灶部位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关系并观察氟西汀对抑郁症状的改善作用. 方法用汉密顿抑郁量表( Hamilton rating scale for depression,HAMD)对河南省精神病医院住院脑卒中患者 110例进行评估,分为抑郁组( 48例)和非抑郁组( 62例).观察抑郁与性别、脑卒中性质、病灶部位、神经功能损伤程度的关系.抑郁患者采用口服氟西汀胶囊治疗,以 HAMD减分率为疗效评定标准. 结果抑郁的发生与病灶部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具有显著相关性 (P< 0.05),氟西汀治疗前后 HAMD量表评分减分率比较 (治疗前后 HAMD平均分分别为 24.1± 4.9,5.1± 3.2),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01). 结论脑卒中后抑郁与生物因素有肯定的关系,氟西汀能明显改善抑郁症状.  相似文献   

18.
卒中后抑郁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及其与神经功能缺损的关系,评价联合氟西汀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184例脑卒中患者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进行测试,确诊为抑郁症的7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9例,两组均给予脑血管病常规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联用氟西汀20mg·d-1治疗,疗程为60d。于治疗前及治疗2、4、8w末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进行评定分析。结果脑卒中抑郁发生率为42.4%。神经功能缺损重者,抑郁发生率高。治疗前两组间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2、4、8w末研究组评分均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且评分改善随时间的延长更明显。结论脑卒中后抑郁症应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同时及时给予抗抑郁剂治疗。  相似文献   

19.
急性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2,他引:3  
目的 了解急性脑卒中后抑郁症的发病情况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316例脑卒中患者的一般情况、病灶部位、治疗结果等.结果 316例脑卒中患者的抑郁症发病率为29.1%,病灶位于前半球者比后半球者易发生抑郁,左半球损害比右半球损害易发生抑郁;抗抑郁治疗有效.结论 脑卒中后抑郁发病率高,病灶部位影响抑郁症的发生,抗抑郁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