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静脉皮瓣术后早期微循环重建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实验采用兔耳窗活体微循环观察、微循环图像处理、微循环与心跳同步观察等手段,研究了静脉皮瓣术后早期微循环的重建与灌注方式,发现术后2d内静脉皮瓣有两种血流灌注方式:(1)静脉血以潮汐方式,经小静脉、细静脉逆行灌注毛细血管网。(2)静脉血经动,静脉吻合支流入动脉系统,再由小动脉、细动脉端灌注毛细血管网。24h后第一种灌注方式逐渐减弱,48 h后完全依赖第二种方式进行组织灌注,保证了正常组织供血需要。  相似文献   

2.
游离皮瓣移植是整形外科治疗中常用的手术方法之一,根据血供不同,游离皮瓣可以分为4种:(1)标准皮瓣。(2)静脉皮瓣。(3)静脉动脉化皮瓣。(4)动脉静脉化皮瓣。临床上经常使用的标准皮瓣,确保了正常的微循环灌注方式,而另外3种类型皮瓣则彻底改变了正常血流灌注方式,术后皮瓣是如何成活的?为探索其中奥秘,本实验试图从微循环重建及微血流灌注方式的角度阐明各种游离皮瓣成活的机理。实验动物为大耳白兔,将兔耳根部血管按不同需要给予切断、吻合或保留等不同处理,形成标准皮瓣  相似文献   

3.
尸体墨汁灌注和石蜡切片法是心血管研究中常用方法,但有时难以满足特殊观测的需要.笔者在进行兔耳静脉皮瓣成活情况实验研究过程中,为观察皮瓣术后不同时间血液灌流方式及血管网密度变化,分别尝试了活体墨汁灌注和软蜡厚切片两种实验技术,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动脉化静脉皮瓣成活机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①目的 直视下观测动脉化静脉皮瓣的血液循环途径,探讨其成活机制。②方法 选用15只中国大白兔30只耳,设计动脉化静脉皮瓣模型,应用微循环显微镜在不同时间(1、2、4、48h)观察皮瓣微循环的血流途径。③结果 皮瓣全部成活。皮瓣组织内毛细血管网是一个“立体”的网状结构,静脉皮瓣早期可见毛细血管床关闭,动脉血在微静脉间快速流动;随毛细血管逐渐开放,动脉血逆流进入微循环,完成微循环重建。④结论 在引流静脉保持通畅的前提下,静脉皮瓣可借助静脉系统重建有效血液循环并保持成活。  相似文献   

5.
作者为探讨静脉皮瓣存活机理,对42只兔84个兔耳静脉岛状皮瓣进行了微循环观察。按对血管蒂的不同处理分组,其存活率依次为;①保留皮瓣近端动、静脉组为90.36%;②保留远-近端静脉组为86.29%;③保留近端静脉组75.71%;④保留远端静脉组28.75%;⑤结扎全部血管(P<0.01)。激光多谱勒血流测定及微血管密度计数结果依次递减(P<0.05)。在兔耳开窗微循环观察中发现:第2、第3、第4组静脉皮瓣中有明确的微循环,但与第1组相比血流速度较慢,其中尤以第4组明显。  相似文献   

6.
作者利用微循环显微镜观察皮瓣微循环变化,发现大部分血液通过微静脉短路直接进入回流静脉,只有少量毛细血管开放进行物质交换。虽然动脉化术后晚期毛细血管网开放后形成了部分生理性循环(微动脉→毛细血管→微静脉),但动脉血液由微静脉灌流入毛细血管仍为主要的循环方式。此外尚有2次灌流、环  相似文献   

7.
中国地鼠巳用于遗传、糖尿病、肿瘤移植和病毒细菌感染等研究中。无菌条件下将小室植入中国地鼠背部皮肤,术后25℃温室饲养,24h后即可行微循环活体观察。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早期微量低分子肝素(LMWH)区域动脉灌注(LAI)后对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HLAP)仓鼠模型微循环及病情的影响.方法 健康成年雄性仓鼠共30只,随机均分为3组:区域动脉输注生理盐水组(LAI + saline组)、区域动脉输注低分子肝素组(LAI + LMWH组)和静脉输注低分子肝素组(IV + LMWH组).每组予以高脂饲料(20%猪油+ 10%胆固醇+ 1%丙基硫氧嘧啶+ 1%胆酸钠+ 68. 9%普通饲料)喂养.4周造模成功后,按照Schimidt法,于造模后 30 min 时 LAI + LMWH 组注入 LMWH 20 IU/kg,IV+ LMWH组经静脉输注等量的LMWH,LAI + saline组采取与LAI + LMWH组相同的输注方式注入等容量生理盐水.所有动物造模前经外周静脉注入吖啶橙靶向白细胞荧光染料(2 ml/kg),注射完毕后以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荧光成像系统动态观察活体动物胰腺微循环,分别于造模前、造模后4 h及6 h 3个时间点检测胰腺微循环血管平均直径(MVD)、功能性毛细血管密度(FCD)及微循环血流速度(MFV)、白细胞黏附水平.6 h后抽取静脉血测定血三酰甘油及血淀粉酶水平,然后处死动物获取胰腺组织,并观察病理学改变,记录胰腺病理学评分.结果 灌注LMWH4 h后的LAI + LMWH组与 IV + LMWH 组及 LAI + saline 组比较,LAI + LMWH 组的胰腺微循环功能指标MVD、FCD、MFV呈显著上升趋势(P<0.05),白细胞黏附数呈明显下降趋势(P<0.05);灌注 LMWH 6 h 后的 LAI + LMWH 组与 IV + LMWH 组及 LAI + saline组比较,LAI +LMWH组的胰腺微循环功能指标MVD、 FCD、MFV呈缓慢上升趋势(P<0. 05),白细胞黏附数呈缓慢下降趋势(P<0. 05),IV + LMWH组与LAI + saline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除灌注生理盐水组外,其余各组的胰腺病理学评分较灌注前均有明显改善,4 h时的LAI + LMWH 组改善最显著,6 h时的LAI + LMWH组次之.结论早期区域动脉灌注微量LMWH能明显改善HLAP仓鼠模型微循环功能障碍和病情,对HLAP有显著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9.
实验观察单干型和双干型动脉化静脉皮瓣的存活率和血循环途径.取成年日本大耳白兔65只,于每侧耳背面制作3.0cm×3.5cm原位再植皮瓣130例,分期施活体与离体状态下的墨汁灌注,观察皮瓣存活外观和血管.单干型动脉化静脉皮瓣早期(3d内)动脉血与静脉血在血管干内先呈海潮式,再以混合血的形式流动,存活率(94%)接近传统皮瓣;双干型动脉血液大部分经静脉干间的交通支流入另一条静脉形成无效循环,验证了单干型动脉化静脉皮瓣优于双干型.  相似文献   

10.
静脉皮瓣是Baek等于1985年提出的一个新型皮瓣。国内外研究尚未涉及静脉皮瓣成活能量之来源,因而未能区别出静脉皮瓣与其他一般皮瓣的不同,故大家均按一般皮瓣原则操作,以致时有成败而不知所以。本研究用实验兔171只,在每只兔胸腹部以胸腹壁浅静脉为轴形成4个相同面积的皮瓣,进行下列观察:(1)微循环显微镜下录相分析;(2)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测定;(3)血管内灌注血管填充剂;(4)皮瓣成活面积测定;(5)皮瓣组织中乳酸脱氢酶同功酶测定。通过这些方法,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静脉注射蛋白酶抑制剂乌司他丁对大鼠背部随意皮瓣微循环的影响.方法:选健康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20只,对照组20只.在大鼠背部设计一蒂在头端的2 cm×8 cm的随意皮瓣模型.在术前10 min、术后12 h实验组经尾静脉注射乌司他丁溶液1~1.25 mL,对照组同法注射1~1.25 mL生理盐水.结果:实验组术后注药2 h后皮瓣血流最大灌注距离明显高于对照组,微循环障碍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10 d实验组皮瓣坏死面积约为1/3,对照组皮瓣坏死面积约为1/2,实验组皮瓣存活面积(百分比)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各段皮瓣的组织水肿、皮下纤维组织增生、炎性细胞浸润情况比对照组减轻.结论:乌司他丁对大鼠随意皮瓣模型具有保护作用,围手术期使用乌司他丁能促进大鼠随意皮瓣的存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不同镇痛方式对带蒂皮瓣移植术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选择皮肤组织缺损接受带蒂皮瓣移植术治疗的患者78例,按随机、均衡性原则分为两组。Ⅰ组为硬膜外镇痛组,Ⅱ组为静脉镇痛组。Ⅰ组于术后保留导管实施硬膜外镇痛,Ⅱ组则于术后实施静脉镇痛,分别于术前1h、麻醉后1h、术毕、术后24h、48h各时点抽取静脉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与Ⅱ组比较,Ⅰ组血浆粘度、全血粘度高、中切变率、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于术后24h、48h降低,全血粘度低切变率于术后48h降低(P〈0.05)。结论 与静脉镇痛相比,硬膜外镇痛更有利于改善带蒂皮瓣移植术患者血液流变学,可能对提高术后移植皮瓣的成活率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肾移植受者术后蛋白尿临床诊治的效果,并观察其不良反应.方法 对131例肾移植术后蛋白尿患者行移植肾穿刺活体组织检查,根据不同病因应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或调整免疫抑制方案及改善微循环等相应临床治疗,评价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治疗后24 h尿蛋白定量、血肌酐、肌酐清除率、血尿素氮分别为(0.48±0.36) g/L、( 119.88±34.15) μmon/L、( 82.23 ±48.79) ml/min、(4.42± 1.77) mmon/L,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排斥反应、新发/复发性肾小球肾炎和缺血再灌注损伤组的总有效率与无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根据移植肾穿刺结果,应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或者调整免疫抑制方案及改善微循环等药物治疗对肾移植术后蛋白尿进行治疗,其临床疗效好,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14.
L-精氨酸对大鼠腹部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nitric ocide,NO)前体L-精氨酸(L-arginine,L-arg)对大鼠腹部皮瓣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应用大鼠腹部岛状皮瓣模型,术后22h,对皮瓣组织内中性粒细胞(polymorphonuclear neu-trophil,PMN)浸润情况进行计数,术后7d观察皮瓣坏死情况。结果:皮瓣经受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组织内PMN浸润数和皮瓣坏死面积显上升,应用L-精氨酸后PMN浸润数和皮瓣坏死面积明显下降,结论:L-arg能减轻大鼠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5.
左旋精氨酸对岛状皮瓣缺血再灌注后微循环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应用外源性左旋精氨酸提高大鼠岛状皮瓣皮瓣成活率的机制。方法建立SD大鼠腹部岛状皮瓣模型,对侧股动脉插管注射左旋精氨酸后,观测皮瓣微循环血量,局部组织MDA和NO水平及7d后皮瓣成活率等方面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左旋精氨酸治疗组皮瓣微循环血量增加,组织NO合成增多,MDA水平降低,7d后皮瓣成活率显著提高。结论左旋精氨酸作为NO生成剂,可以通过增加组织NO含量而改善皮瓣微循环,进而减少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而提高皮瓣成活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血管吻合技术与微栓子形成的关系及其对微循环的影响。方法16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制备右侧提睾肌模型后,随机分为两组,血管吻合技术良好组与吻合技术差组,采用活体微循环观察和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观测通过提睾肌第一级微动脉的微栓子数量、面积和毛细血管灌注的变化,扫描电镜观察微栓子的组成及变化。结果 吻合技术良好组微栓子的平均数量和面积均明显比吻合技术差组少(P<0.01);吻合灌注后3h功能毛细血管密度降到基础值的57.6%;微栓子内的血小板出现显著脱颗粒。结论 血管吻合后产生微栓子的数量与吻合技术的优劣密切相关;微栓子释放的血管活性物质降低微循环的灌注;吻合技术通过微栓子改变功能毛细血管的密度而影响组织存活。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血管吻合技术与微栓子形成的关系及其对微循环的影响. 方法16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制备右侧提睾肌模型后,随机分为两组,血管吻合技术良好组与吻合技术差组,采用活体微循环观察和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观测通过提睾肌第一级微动脉的微栓子数量、面积和毛细血管灌注的变化,扫描电镜观察微栓子的组成及变化. 结果吻合技术良好组微栓子的平均数量和面积均明显比吻合技术差组少(P<0.01);吻合灌注后3h功能毛细血管密度降到基础值的57.6%;微栓子内的血小板出现显著脱颗粒. 结论血管吻合后产生微栓子的数量与吻合技术的优劣密切相关;微栓子释放的血管活性物质降低微循环的灌注;吻合技术通过微栓子改变功能毛细血管的密度而影响组织存活.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应用外源性左旋精氨酸提高大鼠岛状皮瓣皮瓣成活率的机制。方法 建立SD大鼠腹部岛状皮瓣模型,对侧股动脉插管注射左旋精氨酸后,观测皮瓣微循环血量、局部组织MDA和NO水平及7d后皮瓣成活率等方面的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较,左旋精氨酸治疗组皮瓣微循环血量增加,组织NO合成增多,MDA水平降低,7d后皮瓣成活率显著提高。结论 左旋精氨酸作为NO生成剂,可以通过增加组织NO含量而改善皮瓣微循环,进而减少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而提高皮瓣成活率。  相似文献   

19.
带浅静脉干逆行皮瓣的微循环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康安  熊明根  蒙喜永 《广东医学》2001,22(6):478-479
目的:明确浅静脉干在逆行皮瓣的静脉回流中的.作用方法:在兔耳上设计3组逆行皮瓣共48处,A组包含边缘静脉,B组包含中央动脉与中央静脉,C组不包含浅静脉干。通过兔耳透明窗,分别于术前及术后5,101,15,30,60,120min测量不同类型逆行皮瓣内微静脉管径,观察其内血流速度和状态,并于术后7d观察皮瓣成活率。结果:A绢皮瓣的微静管径、血流速度与状态及成活率均优于B组与C组皮瓣。结论:浅静脉干可促进逆行皮瓣的静脉回流,减轻淤血,提高皮瓣成活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胰岛素对SD大鼠背部缺血随意皮瓣成活的影响,初步探讨其对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与提高皮瓣成活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制备6.0 cm×1.5 cm的大鼠背部任意皮瓣模型,实验组皮瓣下局部注射胰岛素0.1 U(1 ml),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测量注射前?注射后1?2?3 h血糖浓度,测定24 h后皮瓣组织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含量,测定7天后的皮瓣组织成活率以及免疫组化法测定皮瓣组织微血管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胰岛素注射组在注射前?注射后1?2?3 h的血糖均无显著性差异(P > 0.05)?术后24 h,胰岛素组的皮瓣组织内的MDA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而GSH?SOD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术后7天,胰岛素组皮瓣的成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73.963±8.649)% vs(56.175±4.250)%(P < 0.01);术后7天,胰岛素组的皮瓣微血管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192.88±42.20 vs 101.00±22.99(P < 0.01)?结论:局部使用胰岛素能明显促进SD大鼠背部缺血任意皮瓣的成活;其机制与降低皮瓣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