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玻璃体视网膜脉络膜病变(ADVIRC)是一种由BESTI基因突变引起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眼底的典型表现为周边视网膜环状色素沉着合并视网膜赤道部脉络膜视网膜萎缩,常伴眼球发育异常,  相似文献   

2.
视网膜前后广泛增生通常在第一次视网膜脱离手术成功后2个月内发生。临床上表现为起自视盘的视网膜固定皱折,广泛的赤道部膜,以及玻璃体混浊伴有色素丝及膜的弥漫性浸润。对此晚期病例,不宜单纯作巩膜扣带术,即使作封闭式玻璃体切割术联合巩膜扣带亦非一定有效。  相似文献   

3.
氩激光治疗周边部视网膜裂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边部视网膜裂孔是引起视网膜脱离的常见原因,治疗上以及时封闭裂孔,预防视网膜脱离为原则.我院近三年来应用氩激光封闭周边部视网膜裂孔52例(52只眼),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52例52只眼中,男性34例,女性18离.年龄17—70岁.周边部干性裂孔不伴有视网膜脱离29例(其中有9例在裂孔附近同时伴有视网膜变性者),周边裂孔伴有局限性视网膜浅脱离者11例,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裂孔封闭不全者12例.裂孔位置均在赤道部以前,以顶上方为多,预下方次之。其形状多为马蹄形,圆形及卵圆形.破孔直径均小于1.SPD,其…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玻璃体切割手术后,在扁平部巩膜切口处由玻璃体禁闭引起的周边部玻璃体牵拉,同时解释由该周边部玻璃体牵拉引起视网膜裂孔及脱离的发生原因。选择15例非复杂性玻切手术病人,研究在扁平部巩膜切口处周边部玻璃体与视网膜的关系,观察方法包括,在巩膜压迫器及眼内照明辅助下通过手术显微镜观察或眼内窥镜直接观察。结果:通过眼内窥镜观察发现,所有病人均存在由于玻璃体禁闭而产生的玻璃体对周边部视网膜牵拉,单纯用手术显微镜观察的方法是不可靠的。结论:玻璃体在玻切手术切口处禁闭是经常发生的,在普通的扁平部玻切手术术后,周边部视网膜存在的玻璃体牵拉可引起潜在的视网膜裂孔和脱离,应该尽快发明一种手术技术来解决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5.
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是导致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失败的最常见原因,基本病理过程表现为在视网膜和后极部玻璃体表面的细胞膜增殖、收缩,向心性牵拉玻璃体基底部周边视网膜,视网膜前膜收缩引起后极部视网膜发生固定皱折,最严重的视网膜前膜和玻璃体基底部收缩常发生在下象限,使得视网膜明显皱缩,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周边部视网膜切除治疗伴有重度前部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anterior proliferative vitroretinopathy,aPVR)的视网膜脱离的疗效并探讨其并发症及预防的方法.方法应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结合治疗17例伴有重度aPVR的视网膜脱离,术中都采取了不同范围的周边部视网膜切除.结果随访3~18个月,平均12.3个月,术后视力在0.01以上9例,占52.9%;视网膜复位者11例,占64.7%.结论尽管传统手术治疗伴有重度aPVR的视网膜脱离的效果不理想,但是经过这种手术方式的治疗能使多数患者保持和改善部分的视力.  相似文献   

7.
观察脉络膜眼内光凝联合玻璃体手术治疗巨大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效果。方法对8例巨大裂孔视网膜脱离的患者在施行玻璃手术中,于巨大裂孔区的赤道至周边部脉络膜上联合眼内半导体激光光凝,及视网膜裂孔边缘松解性切开或楔形切除。  相似文献   

8.
Urayama等(1971)在日本首次报道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其典型症状为视网膜血管炎伴有周边部视网膜苍白斑片状坏死,常伴发葡萄膜炎和玻璃体炎。视网膜坏死灶可以融合,并向后极部发展,累及视神经,并发生视网膜及脉络膜血管阻塞。晚期并发症为病变区与健康视网膜之间发生裂孔,导致难以治愈的视网膜脱离。本文报告一例急性视网膜坏死患者在短时间内,由于严重的视网膜细胞死亡,视力下降至无光感。玻璃体活检及血清抗体检  相似文献   

9.
作者报告4例急性视网膜坏死病例,开始时表现为前色素膜炎伴突然发作的视力模糊、充血、房水闪光和细胞、大的羊脂状KP和明显的玻璃体混浊而使眼底模糊不清。发病后1~2周眼底周边部出现黄色渗出,表明病变迅速进展,且伴有血管周围炎、鞘膜形成和视网膜动脉阻塞。3~5周黄色渗出吸收、玻璃体混浊减轻、周边视网  相似文献   

10.
1980年Ryan和Maumenee对一罕见眼病,在病因不明的情况下,根据其眼底出现的多发性微小乳白色病变,围绕着视乳头向赤道部呈放射状分布,而视网膜色素上皮层无色素增生的特征,将其命名为鸟枪弹样脉络膜视网膜病变(Birdshot choroidoretinopathy)。由于有玻璃体炎、视网膜血管炎及黄斑囊样水肿的表现,与睫状体平坦部炎极相似,但在睫状体平坦部或视网膜周边部的锯齿缘区无雪堤样病变。对于本病文献上还有一些其它的命名,诸如:白斑样脉络膜视网膜炎、鲑斑样脉络膜病  相似文献   

11.
刘××,男,8岁,住院号51096。因突然不能视物右眼15天、左眼10天,于1984年5月29日来我院就诊。眼科检查:视力右眼40cm指数,左眼20cm手动。右眼睫状充血( ),KP( ),前房Tyndall征( ),晶体透明,虹膜无后粘连。左眼前节未见异常。眼底:右眼玻璃体呈均匀性高度混浊,隐约可见部分视网膜血管,视网膜脱离高起 10D,周边部视网膜有大片黄白色渗出。左眼玻璃体内有中等量点状混浊物,视盘色淡,边界清晰,视网膜呈灰白色水肿,动脉极细,部分呈节段状,周边部视网膜有散在小片状黄白色渗出。全身检查及血检验未见异常,初步诊断:急性渗出性脉络膜炎(双)。入院后静脉点滴氟美松及庆大霉素,并辅以其他  相似文献   

12.
玻璃体手术并发周边部视网膜裂孔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玻璃体手术并发周边部视网膜裂孔的危险因素及其治疗预后.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回顾性分析玻璃体手术前不伴有视网膜裂孔或视网膜脱离的379例(404只眼)患者临床资料.对手术中或手术后发现周边部视网膜裂孔的患者,记录裂孔的部位、数量、发现时间及是否伴有视网膜脱离,比较术中或术后发现裂孔的两组患者的治疗方法和视网膜复位率.采用SPSS 1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组与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组患者周边部视网膜裂孔的发生率比较,采用χ2检验;两组患者年龄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作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404只眼中,有32只眼出现55个周边部视网膜裂孔,平均发生率7.9%.周边部视网膜裂孔发生率在BRVO组最高(13.3%),而在PDR组的发生率较低(3.7%),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8,P<0.01).55个裂孔中,有51个(92.7%)裂孔发生在有巩膜切口的象限,其中29个裂孔(52.7%)位于手术者主操作手一侧.手术中发现裂孔组的视网膜复位率高于手术后发现裂孔组的视网膜复位率.结论 玻璃体手术并发周边部视网膜裂孔主要与巩膜切口相关,但BRVO也是其危险因素之一.手术中发现裂孔组的视网膜复位率高于手术后发现裂孔组.  相似文献   

13.
桐泽型色素膜炎由浦山等(1971)首先报告和命名。其临床特点是:(1)单眼发病,(2)急性弥漫性色素膜炎,(3)视网膜中央动脉壁有多数浸润灶,(4)眼底周边部有大量渗出,(5)高度玻璃体混浊,(6)因周边部视网膜萎缩而致视网膜裂孔形成和视网膜脱离。作者报告2例,并与浦山等报告的6例6眼进行了比较。此2例均单眼发病。临床特点是:急性前部色素膜炎伴有一过性眼压升高,继而进展为急性弥漫性色素膜炎,后极部视网膜血管壁出现淡黄色浸润,玻璃体明显混浊,眼底周边部有大量渗出物,视网膜萎缩,多处裂孔形成,第  相似文献   

14.
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是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常见并发症和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也可发生于眼外伤和视网膜血管性疾病。以往曾认为由玻璃体的收缩引起。实践和临床研究证实,视网膜表面的细胞增生和收缩是本病的基本病理过程。这一过程在临床上表现为前部(赤道前及玻璃体基部)和后部(赤道后)的增生性膜及其造成的多种形式的收缩牵拉,以及视网膜后膜  相似文献   

15.
玻璃体后脱离的B型超声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花  张国明  陈青山  顾宝文  李志  彭云  何静 《眼科》2009,18(2):118-120
目的了解不同类型玻璃体后脱离B型超声检查的形态特征及玻璃体后脱离与视网膜之间的关系。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玻璃体后脱离病例超声资料991例(1107眼)。方法回顾性分析玻璃体后脱离病例B型超声资料,根据玻璃体后界膜与后极部球壁的附着关系,分为完全和不完全玻璃体后脱离。主要指标玻璃体后脱离的形态及类型构成比。结果完全玻璃体后脱离710眼(64.1%),其中伴有周边部裂孔性视网膜脱离69眼(17.3%),且玻璃体后皮质与周边部隆起视网膜裂孔盖牵拉16眼(23.0%)。不完全玻璃体后脱离397眼(35.9%):部分性不完全玻璃体后脱离159眼(40.0%),其中伴有玻璃体后皮质增殖及劈裂的部分不完全玻璃体后脱离76眼(47.8%);玻璃体后皮质与黄斑部球壁粘连者121眼(30.5%);玻璃体后皮质与视盘处球壁粘连者117眼(29.5%)。结论超声检查可直观动态地观察不同类型玻璃体后脱离的形态特征及其与视网膜的关系,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重要的形态学依据。(眼科,2009,18:118-120)  相似文献   

16.
视网膜裂孔是网脱的基础,裂孔的产生又与网膜本身变性及玻璃体脱离时的牵引关系密切。上述变化多见于眼底周边部。网脱的发生与周边部病变的性质和程度,网膜与网膜色素上皮之间粘着力的强弱以及玻璃体条索牵引力的大小息息相关。用双目检眼镜结合巩膜压迫器或以裂隙灯显微镜三面镜联合压陷对网脱眼的赤道部、锯齿缘及睫状体扁平部进行详细的检查、以利于网脱的早期诊断和有针对性的治疗。  相似文献   

17.
李恒  刘志刚  米雪 《国际眼科杂志》2014,14(8):1519-1521
目的:评估玻璃体切割联合下方巩膜外垫压治疗一类特殊视网膜脱离的效果。

方法:对具有以下特点:(1)病程大于6mo;(2)裂孔位于5:00~7:00的视网膜周边部或者在多发视网膜裂孔中有开放裂孔位于5:00~7:00的视网膜周边部;(3)视网膜脱离范围超过270度、并且伴有脱离区视网膜条索样增殖的19眼特殊类型视网膜脱离,采取玻璃体切割联合下方巩膜外垫压治疗,观察视网膜解剖复位和视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视网膜解剖复位19眼; 最佳矫正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0.01~0.1有5眼; 0.12~0.3有9眼; ≥0.4有5眼。

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下方巩膜外垫压是治疗病程大于6mo、视网膜裂孔位于5:00~7:00的视网膜周边部或者在多发视网膜裂孔中有开放裂孔位于5:00~7:00的视网膜周边部、视网膜脱离范围超过270度、并且伴有脱离区视网膜条索样增殖这类特殊视网膜脱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中高度近视视网膜周边部退行性改变及激光治疗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对中、高度近视眼视网膜周边部退行性改变和激光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进行临床观察分析。方法经散瞳三面镜检查的中高度近视病人360人715眼,其中高度近视510眼,中度近视205,观察其周边部视网膜退行性改变的种类,形态及合并的其他相关改变,对格子样变性和裂孔性改变进行预防性532激光治疗,观察治疗结果。结果715眼中,有明显不压迫变白改变433眼,占60%,霜样变性371眼,占51%,明显格子样变性210眼(全部为赤道部格子样变性)占29%。格子样变性合并视网膜裂孔和疑似全层裂孔134眼,牵引性裂孔19眼,共计153眼进行激光治疗,随访2周至3年,激光斑清晰,视网膜原位,无一例视网膜脱离发生。结论中高度近视眼周边部视网膜变性发生率高,格子样变性是周边部玻璃体视网膜退行性变的一种主要而且非常有临床意义的表现。针对部分病例激光预防性治疗,观察结果表明,治疗安全方便,效果稳定,对视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9.
患者49岁男性,左眼发红疼痛、畏光流泪4天。幼时曾饲养牛马,战争时在关岛森林中生活约1年。右眼正常。左眼视力0.8,有轻度睫状充血,前房有少许细胞,玻璃体有丝状混浊。眼底后极至赤道部有与脉络膜血管走行无关的黄白色线条,位于视网膜下,境界清楚,宽约1/10PD;线条连续并交错成网状,在赤道部更密集。线条周  相似文献   

20.
149例视网膜母细胞瘤,经组织病理学检查以确定产生青光眼机理的类型和发生率。最常见的机理是虹膜的新生血管伴有继发虹膜周边前粘连。这种病例肿瘤几乎总是位于后极部并波及到视网膜中心血管,同时有高度血管增生的肿瘤块长入玻璃体内。第二个最常见的机理是广泛渗出性视网膜脱离造成瞳孔阻滞及房角关闭。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