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宋国华  徐宛玲 《临床荟萃》2005,20(20):1177-1178
研究证实,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 的发生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及血栓形成有关,血清C反应蛋白(CRP)是一个非特异的炎性标记物.增高的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ACS的发病及预后密切相关.国外一些研究证实,Hs-CRP可作为心肌梗死、脑卒中和外周血管疾病的独立预测因子.有学者认为他汀类调脂药物具有独立于调脂之外的直接抗炎、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血小板聚集等非调脂作用,可降低冠状动脉事件的发生率,改善冠心病患者的预后.本实验旨在探讨他汀类调脂药物辛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对Hs-CRP及血脂的调节作用以及在ACS治疗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奥美拉唑预防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时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是冠状动脉内不稳定斑块破裂激活血小板凝集,最终导致血栓形成,阻塞冠状动脉而致心肌缺血,甚至坏死.因而血小板的激活、聚集是血管内血栓形成的关键.故而抗血小板药物可以明显减少高危患者的动脉血栓.近年来,在调脂及抗凝治疗的基础上,应用阿司匹林及硫酸氢氯吡格雷(氯吡格雷)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已经成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标准治疗方案.但是阿司匹林易引起胃肠道出血,特别是加用硫酸氢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时,出血倾向更明显.基于这一点,笔者采用奥美拉唑预防阿司匹林和硫酸氢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时的消化道出血,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吕春美 《医学临床研究》2009,26(7):1299-1300
【目的】评估早期静脉溶栓联合抗凝、抗血小板聚集、调脂综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方法】对60例发病至治疗时间≤6h的AMI患者进行尿激酶溶栓联合低分子肝素、氯比格雷、舒降之治疗,并对其疗效进行分析。【结果】发病≤4h以内接受治疗45例,血管再通者36例,占80%。发病4h~6h以内接受治疗15例,血管再通者11例,占73.3%。60例中6h内再通者47例,占总例数78.3%。【结论】早期静脉溶栓联合抗凝、抗血小板聚集、调脂治疗AMI,其越早应用效果越佳,血管再通率达78.3%,在无心脏介入及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情况下,只要认真选择好适应证,行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有助于抢救治疗AMI患者。  相似文献   

4.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是冠状动脉内不稳定斑块破裂激活血小板凝集,最终导致血栓形成,阻塞冠状动脉而致心肌缺血,甚至坏死。因而血小板的激活、聚集是血管内血栓形成的关键。故而抗血小板药物可以明显减少高危患者的动脉血栓。  相似文献   

5.
研究显示,他汀类药物具有抗炎、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血小板聚集等非调脂作用,其抗炎特性可能抑制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发生和发展。本研究通过检测ACS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旨在探讨氟伐他汀干预治疗前后血清hsCRP的水平变化。  相似文献   

6.
随着年龄的增加,血管防御机制的变化,感染及炎症刺激等原因引起血管内皮功能受损,使得血小板在受损的内皮细胞处聚集,引起急性血栓形成,阻塞冠状动脉管腔,是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生的主要机制,故血小板在AMI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1].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在冠心病(CHD)发病机理上血栓形成和血小板聚集学说的研究取得很大进展,阿司匹林(ASA)广泛应用于抗血小板聚集和粘附,对预防和治疗血栓形成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1 CHD血栓形成和血小板聚集的病理生理1.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与闭塞.CHD的发病基础绝大多数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主要病理变化是由各种脂质细胞以及纤维蛋白组成的血管内膜粥样斑块,进而合并血栓形成。若病变急速发展,侧支循环来不及建立,严重时冠脉大的分支发生急性阻塞,引起心肌急性严重缺血、损伤、直至坏死。1.2 前列环素(PGI_2)、血栓素A_2(TXA_2)对血小板聚集的影响PGI_2是极强的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相似文献   

8.
研究显示,血管内皮损伤所致的炎症反应可能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他汀类降脂药物除了降脂作用外,还有非调脂作用,如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炎症反应、影响平滑肌细胞增殖、干扰血小板聚集、抗氧化、抗动脉粥样硬化等[1].  相似文献   

9.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指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斑块破裂.表面出现破损或裂纹,继而血管痉挛,血小板黏附聚集,并继发性血栓形成,引起完全或不完全堵塞性血栓的急性血管病变.  相似文献   

10.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主要发病机制是冠状动脉内粥样斑块破裂,血小板活化聚集,血小板血栓形成,因此抗血小板治疗是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关键。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是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最终共同通路发挥抗血小板作用,其抗血小板作用更彻底。  相似文献   

11.
研究显示,血管内皮损伤所致的炎症反应可能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他汀类降脂药物除了降脂作用外,还有非调脂作用,如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炎症反应、影响平滑肌细胞增殖、干扰血小板聚集、抗氧化、抗动脉粥样硬化等。与阿托伐他汀相比,瑞舒伐他汀上市晚,  相似文献   

12.
赵来春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21):5174-5174
1病历摘要男,67岁。以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为诊断于2010-11-07入CCU病房,执行医嘱重症监护,常规抗血小板聚集、抗凝、调脂等对症支持治疗,每日1次血气分析,于2010-10-09患者自诉右股动脉穿刺处疼痛,查体:右侧腹股沟局部出现搏动性肿块,直径1.8 cm,听诊可闻及血管杂音,彩色多普勒  相似文献   

13.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药物治疗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黄震华 《新医学》2004,35(9):524-525
1引言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心绞痛中的一种严重类型.其发生机制是在冠状动脉上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冠状动脉血管内皮功能减退的基础上,发生血小板黏附聚集和血栓形成.目前将不稳定型心绞痛、非Q波型心肌梗死、Q波型心肌梗死合称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药物治疗包括改善心肌供氧耗氧平衡的治疗、增加心肌能量产生的治疗和抗血小板黏附聚集和血栓形成的治疗.  相似文献   

14.
张建勋 《护理学报》2004,11(12):62-62
急性冠脉综合征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段抬高心肌梗死,其主要机制是不稳定的粥样斑块破裂,斑块破裂引起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造成血管部分堵塞或完全堵塞,除此以外,可能会有冠状动脉狭窄加重和冠状动脉痉挛。2003年8月,我科成功地抢救了1例急性冠脉综合征致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正>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危重病,发病1h病死率高达50%。冠状动脉血栓性栓塞是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主要原因。冠状动脉内不稳定粥样斑块破裂,血管内皮损伤、血小板被激活、释放相关聚集物质、继而导致血栓形成引起冠状动脉管腔急性狭窄或闭塞。尽早溶栓尤其在院前溶栓,使血管中新鲜血栓溶解、血管再通,是快速、简便、经济、易操作的方法。而且能明显降低心肌梗死的病死率,改善预后。然而越来越多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广泛开展,使溶栓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尼可地尔对冠状动脉慢血流(coronary slow flow,CSF)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CSF患者120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扩张冠状动脉、调脂、抗血小板聚集等基础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尼可地尔5 mg每日3次口服。两组疗程均为6个月。两组在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采集空腹静脉血测定血浆脂联素(APN)、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flowmediated dilatation,FMD)指数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APN、hs-CRP及FMD指数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且治疗后观察组APN、FMD指数较对照组明显升高,hs-CRP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尼可地尔能够显著改善CSF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17.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心脏病的基本原因 ,而动脉粥样斑块破裂、血小板聚集及血管内血栓形成则是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猝死等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生的重要机制。动脉粥样硬化是个隐匿发展的慢性过程 ,在经过多年的无症状发生 ,发展后为什么突然并发威胁生命的血栓形成呢 ?文献报告[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与管腔狭窄程度不成正比 ,而与管壁病变、粥样斑块的成份和脆性有关。斑块中炎症细胞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改变了斑块的脆性 ,从而导致斑块破裂[2 ] 。本文就斑块破裂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关系作一综述。1 急性冠状动脉综…  相似文献   

18.
盐酸替罗非班为一种新型可逆性非肽类血小板表面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是目前作用最快、选择性最高的血小板抑制剂,可竞争性抑制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的结合,静脉注射可剂量依赖性地抑制血小板聚集、延长出血时间、抑制血栓形成。有研究发现,该药对预防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冠状动脉介入性治疗术后的血栓形成、无血流方面均有良好的疗效,用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是一类包含不同临床特征、临床危险性及预后的临床综合征,它们有共同的病理机制,即不稳定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出血,继而诱导血小板粘附、聚集,血栓形成,导致病变血管完全或不完全堵塞冠状动脉的急性病变[1],其病情重、并发症多、病死率高。因此,早期正确诊断及规范化的治疗,对挽救患者的生命、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有重要的意义。现将在外院学习过程中1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  相似文献   

20.
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血小板活化、聚集,导致血栓形成是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发病的中心病理环节。积极的抗血小板治疗能够防止冠脉支架急性血栓或再发心肌梗死等临床事件,从而挽救更多濒临坏死及缺血心肌,使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获益。经典的氯吡格雷及阿司匹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标准治疗方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有着起效缓慢,在不同个体中抗血小板作用有差异、与质子泵抑制剂联用可能影响其作用等局限性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