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VEGF-A和VEGF-C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Hu SE  Zhang YJ  Cui YM  Zhang HQ 《癌症》2005,24(9):1076-1079
背景与目的:VEGF家族都与血管生成相关,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A,VEGF-A)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C,VEGF-C)与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关系密切。本研究探讨乳腺癌组织中VEGF-A、VEGF-C的表达与癌细胞增殖、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density,MVD)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98例乳腺癌组织中VEGF-A、VEGF-C、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cellnuclearantigen,PCNA)、CD34的表达情况。结果:98例乳腺癌组织中,VEGF-A阳性率为85.7%(84/98),VEGF-C阳性率90.8%(89/98),两者在淋巴结转移组表达均高于未转移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PCNA的表达随着VEGF-A、VEGF-C表达强度增强,肿瘤细胞增殖活性也随之增强(r=0.432,P=0.000;r=0.294,P=0.001)。淋巴结转移组MVD值(64.26±26.40)明显高于未转移组(50.29±29.35)(P<0.05),且随着VEGF-A表达增强,MVD也随之增高(r=0.327,P<0.001),VEGF-C表达与MVD无相关性(r=0.123,P>0.05)。结论:VEGF-A主要介导了血管生成、细胞增殖和转移;VEGF-C促进乳腺癌细胞增殖,与血管密度无关,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中VEGF、VEGF-C、Flt-4蛋白表达水平、MVD、Flt-4阳性脉管数及LVD六项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05例乳腺癌石蜡标本中VEGF、VEGF-C、Flt-4、MVD、LVD及Flt-4阳性脉管数的表达水平。结果VEGF表达水平与MVD有显著相关性(P<0.01);VEGF-C表达水平与Flt-4表达水平有显著相关性(P<0.01),且二者均与Flt-4阳性脉管数及LVD有显著相关性(P<0.01)。在淋巴结转移组中,VEGF-C蛋白表达水平、Flt-4阳性脉管数及LVD均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在腋淋巴结阴性的血行转移患者中,VEGF及MVD的表达显著高于腋淋巴结阳性的血行转移患者(P<0.05),而VEGF-C、Flt-4及LVD的表达却显著低于后者(P<0.05)。MVD及VEGF-C的阳性表达与乳腺癌血行转移危险密切相关。结论VEGF促进微血管生成;VEGF-C、Flt-4促进淋巴管生成,且二者有显著相关性(P<0.01);VEGF-C、Flt-4及LVD与淋巴结转移状况密切相关;VEGF及MVD与腋淋巴结阴性患者血行转移相关;MVD及VEGF-C可能是乳腺癌患者发生血行转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对60例乳腺癌、12例良性乳腺病变组织中VEGF-C的表达进行检测,探讨其与微血管密度(MVD)、微淋巴管密度(MLD)、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蛋白及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乳腺癌组织中VEGF-C表达水平高于良性乳腺病变组织(u=137.5,P=0.001)。乳腺癌组织中VEGF-C表达与MVD无相关性(P=0.951),而与MLD(r=0.286,P=0.027)及PCNA(r=0.315,P=0.014)有相关性;VEGF-C(r=0.389,P=0.002)、MLD(r=0.335,P=0.009)与患者淋巴结转移状况相关,与其他临床病理因素无相关性。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VEGF-C、MLD组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分别是低VEGF-C、MLD组的4.059倍(95%CI为1.234~13.349,P=0.021)和3.519倍(95%CI为1.209~10.240,P=0.02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VEGF-C对淋巴结转移的影响独立于MLD。结论:乳腺癌组织中VEGF-C蛋白表达水平升高,VEGF-C在乳腺癌淋巴管生成及淋巴结转移中起重要作用,且它对淋巴结转移的影响独立于MLD。另外,VEGF-C高表达的患者肿瘤细胞的增殖性较强。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胰腺癌肿瘤中心和肿瘤周边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VEGF-D与微血管密度(MVD)、微淋巴管密度(MLVD)的关系,探讨VEGF-C、VEGF-D在胰腺癌淋巴结转移及发展中的意义.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30例胰腺癌组织中VEGF-C、VEGF-D、VEGF受体(VEGFR)-3、CDM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30例胰腺癌中肿瘤周边部位VEGF-C、VEGF-D蛋白阳性率分别为73.3%和56.7%,显著高于肿瘤中心部位(30.0%和16.7%,P<0.01).VEGF-C、VEGF-D高表达的肿瘤周边部位淋巴结转移、淋巴管和血管浸润显著增加(P<0.01).VEGF-C蛋白阳性组MVD高于阴性组,MLVD显著高于阴性组(P<0.01),淋巴结转移增多;VEGF-D蛋白阳性组与阴性组相比MVD无变化(P=0.07),MLVD高于阴性组(P<0.01),淋巴结转移增加.结论 胰腺癌中肿瘤周边区域中VEGF-C、VEGF-D的表达与患者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并介导其淋巴管生成;而VEGF-C可能主要参与胰腺癌的血管生成和淋巴管生成的调节,VEGF-D可能仅参与其淋巴管生成的调节.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VEGF-C及其VEGFR3在乳腺癌组织及癌周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布定位及其在乳腺癌淋巴结转移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70例患者乳腺癌组织及其癌周组织中VEGF-C和VEGFR3的表达情况,CK19染色检测腋窝淋巴结微转移情况。结果:乳腺癌70例,VEGF-C在乳腺癌组织阳性表达率为78.6%,在癌周组织中的表达率为54.3%(P<0.01)。VEGFR3阳性的脉管数在乳腺癌组织为7.90±5.57,瘤周组织中为10.31±6.52(P<0.01)。VEGFR3的表达主要受乳腺癌细胞VEGF-C表达的影响,两者具有明显的相关性(r=0.66,P<0.05)。乳腺癌淋巴管主要定位于癌周组织及肿瘤间质内,癌巢内未发现成熟淋巴管。VEGF-C在乳腺癌组织内的阳性表达率淋巴结微转移阳性组为87.5%,在淋巴转移阴性组为71.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VEGFR3阳性脉管数在乳腺癌瘤周组织中淋巴转移阳性组为12.48±6.51,淋巴转移阴性组为8.47±6.0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VEGF-C在乳腺癌组织肿瘤细胞中呈高表达,而其受体VEGFR3则表达乳腺癌间质和癌周组织的淋巴内皮细胞;乳腺癌新生淋巴管主要定位于癌周及间质;VEGF-C在乳腺癌组织、VEGFR3在癌周组织的表达与乳腺癌淋巴浸润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彭大颖  姜丽红  吴迪 《癌症进展》2017,15(11):1305-1307
目的 研究乙酰肝素酶mRNA及CD34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与乳腺癌病理特征及肿瘤微血管密度(MVD)的关系.方法 选取手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120例,取其乳腺癌组织标本120例作为研究组,对应取其癌旁正常乳腺组织标本12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检测患者乙酰肝素酶mRNA及CD34在组织标本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乳腺癌病理特征及MVD的关系.结果 研究组标本乙酰肝素酶mRNA阳性表达率(70.83%)明显高于对照组(24.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中肿瘤直径大、TNM分期晚、病理分级高及淋巴结转移程度重的患者乙酰肝素酶mRNA阳性表达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阳性表达标本的MVD值(58.49±17.44)明显高于阴性表达标本的MVD值(40.41±9.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乙酰肝素酶mRNA可能与乳腺癌的演变过程有一定的关系,且与乳腺癌的侵袭、转移及新生血管生成等有关.  相似文献   

7.
CXCR4在VEGF-C介导的乳腺癌腋淋巴结转移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索趋化因子受体CXCR4和VEGF-C与乳腺癌淋巴转移的关系,为研究干预乳腺癌淋巴转移的新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RT-PCR方法检测45例原发性乳腺癌组织中趋化因子受体CXCR4mRNA的表达及VEGF-CmRNA的表达,探索其与乳腺癌腋淋巴结转移的关系;Boyden趋化小室法检测CX-CR4不同表达状态乳腺癌细胞的趋化活性和趋化抑制性。结果45例原发性乳腺癌组织均有不同程度的CXCR4mRNA和VEGF-CmRNA的表达。37例CXCR4mRNA呈高表达,表达率为82.22%,73.33%的VEGF-CmRNA高表达(33/45);VEGF-CmRNA高表达组的CXCR4mRNA的高表达率大(P<0.05);CX-CR4mRNA的表达与乳腺癌腋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5);CXCR4的配体SDF-1对乳腺癌细胞的平均趋化率为75%,经抗CXCR4单克隆抗体处理后癌细胞的平均趋化率下降至34%,CXCR4被特异性抗体封闭前后的癌细胞趋化活性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原发性乳腺癌CXCR4的表达和VEGF-C的表达与肿瘤腋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CXCR4的功能状态影响乳腺癌细胞的迁移活性。由此提示,通过干预趋化因子受体CXCR4和VEGF-C的活性可能成为阻断乳腺癌淋巴转移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8.
乳腺癌VEGF的表达和微血管形成的关系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与肿瘤内微血管形成的关系 ,以及微血管密度 (MVD)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 S- P法对 4 0例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 VEGF和 MVD进行检测。结果 :VEGF阳性者 MVD值显著高于阴性者 ,VEGF表达和MVD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结论 :VEGF与乳腺癌血管生成密切相关 ,VEGF和 MVD表达的增高对乳腺癌淋巴结转移有促进作用 ,MVD和 VEGF均可作为反映乳腺癌生物学行为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VEGF-C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的相关性.方法:应用RT-PCR法检测55例肺癌组织及癌旁正常肺组织VEGF-C mRNA的表达,并通过检测病理诊断无转移淋巴结中MUC1mRNA表达诊断纵隔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结果:癌旁肺组织、非小细胞肺癌组织VEGF-C mRNA表达分别占14.55%、54.55%,肺癌组织VEGF-CmRNA表达显著高于癌旁正常肺组织(P=0.005);pN0、pN1-2组肺癌组织VEGF-CmRNA表达分别为40.91%、72.73%,pN1-2组肺癌组织中VEGF-CmRNA表达显著高于pN0组(P=0.026);22例pN0病例基因诊断发现8例纵隔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基因诊断阳性组肺癌组织VEGF-C表达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肺癌组织表达(P=0.022).结论:VEGF-C可能参与了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的启动过程,VEGF-C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AKT、p-AKT、AKT2及VEGF-C表达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以及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AKT、p-AKT和AKT2与VEGF-C表达的关系。方法:采用RT-PCR法检测17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新鲜组织中AKT2和VEGF-C mRNA的表达;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74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石蜡标本中AKT、p-AKT、AKT2和VEGF-C蛋白的表达,用Western blot法检测17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新鲜标本中AKT、p-AKT、AKT2和VEGF-C蛋白的表达。 结果:AKT2 mRNA在淋巴结转移组中的表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U=14.000,P=0.043),VEGF-C mRNA在两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29.000,P=0.601);AKT2和VEGF-C蛋白在有淋巴结转移组中的表达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而AKT及p-AKT的表达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AKT、AKT2及VEGF-C蛋白在淋巴结转移组中表达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VEGF-C与AKT,VEGF-C与p-AKT的表达均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283和0.328,P值分别为0.015和0.004),VEGF-C与AKT2的表达无相关性(r=0.072,P=0.543)。 结论:AKT2及VEGF-C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可作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淋巴结转移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淋巴管生长因子与食管鳞癌临床病理参数、血管生成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Elivision二步免疫组化法检测51例食管鳞癌手术切除标本中VEGF—C的表达,应用CD34标记肿瘤内微血管,计数微血管密度,对VEGF—C与临床病理参数、肿瘤内MVD以及预后间的关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组VEGF—C阳性率和MVD明显增高;VEGF—C阳性组和高MVD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以及3年、5年生存率均明显低于阴性组。VEGF—C与MVD呈正相关。结论:淋巴管生长因子VEGF—C可促进肿瘤微血管生成。VEGF—C阳性、MVD增高可作为食管鳞癌淋巴转移增加以及预后差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Gao J  Liu ZY  Wang W  Bi YS  Tian H 《癌症》2002,21(2):163-166
背景与目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C,VEGF-C)是近期发现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家族的新成员。研究发现VEGF-C可特异性作用于淋巴管内皮细胞,并在多种人类肿瘤中表达。为探索VEGF-C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我们分别检测了VEGF-C mRNA蛋白在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及其耐药株MCF-7/Adr中的表达。方法;根据VEGF-C基因序列,设计合成地高辛标记的特异性寡核 探针,运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培养的细胞株MCF-7和MCF-7/Adrk VEGF-C mRNA的表达,并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两种细胞中VEGF-C蛋白的表达,实验中用缓冲液分别代替杂交液和一抗作阴性对照。结果:原位杂交法检测到MCF-7和MCF-7/Adr细胞的胞浆中有阳性蓝色颗粒,免疫组化检测发现两种细胞的胞浆中均有阳性棕黄色颗粒,而阴性对照细胞的胞浆中则均无阳性颗粒。结论: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及其耐药株MCF-7/Adr细胞能够转录VEGF-C mRNA,并在其细胞浆中翻译合成相应的蛋白。  相似文献   

13.
张玎  梁晓燕  王一 《现代肿瘤医学》2008,16(12):2097-2099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Elivision二步免疫组化法,观察45例乳腺癌和7例乳腺良性增生性病变组织中VEGF—C的表达情况、ER和PR、FⅧ阳性的血管密度,分析其与临床病理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45例乳腺癌组织中有25例VEGF—C表达阳性,阳性率为55.6%,而7例乳腺良性病变中有4例阳性,阳性率为57.1%,两者之间无显著差异(P=1.00);45例乳腺癌组织中VEGF—C的表达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之间均无统计学相关性(P均大于0.05);VEGF—C的表达与MVD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325,P=0.030);VEGF—C的表达与ER(P=0.248)及PR(P=0.071)的表达之间无显著性相关。结论:VEGF—C与MVD呈显著正相关,提示其有促进血管生成的作用。VEGF—C的表达与激素受体之间无显著相关性,其表达可能不受激素的调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人乳腺癌组织中D2-40标记的微淋巴管密度(LMVD)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表达的关系.方法 收集102例乳腺癌、25例乳腺纤维腺瘤和10例正常乳腺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D2-40单抗标记的LMVD和VEGF-C蛋白的表达水平,采用原位杂交法检测VEGF-C mRNA的转录水平. 结果 102例人乳腺癌组织中,D2-40标记微淋巴管的阳性率为76.5%,高于乳腺纤维腺瘤组织.癌周组织的LMVD为30.1个微淋巴管/100倍视野,显著高于癌中心区、正常乳腺组织和乳腺纤维腺瘤组织的LMVD (均P<0.01),且与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数目明显相关(r=0.964,P<0.01).102例乳腺癌组织中,VEGF-C蛋白和mRNA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5.9%和59.8%,均高于乳腺纤维腺瘤组织(χ2=11.653,P=0.003;χ2=10.345,P=0.006),且与淋巴结转移数目、临床分期、c-erbB-2和p53基因的表达相关(均P<0.05).VEGF-C蛋白和mRNA的表达水平均与D2-40标记的LMVD相关(P<0.05),尤其见于癌周组织中(P<0.01).结论 D2-40单抗标记的LMVD与VEGF-C的表达有密切关系,VEGF-C参与的乳腺癌微淋巴管的生成在乳腺癌淋巴转移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VEGF-C在胃癌中的表达与微血管密度和淋巴结转移及胃癌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纳入行胃癌手术切除患者的病例样本共计96例,对这96例胃癌样本采用qPCR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的相对表达量及检测微血管密度(MVD)参数,并与淋巴结转移等预后情况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VEGF-C相对表达量与患者的一般资料如年龄、性别、以及肿瘤的特征如大小、发病的部位、侵袭深度,肿瘤的分期及分化程度、是否远处转移等并不存在相关性(P>0.05).而淋巴受累方面,淋巴受累组的VEGF-C相对表达量明显上调(P<0.05),而无淋巴受累组的相对表达量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EGF-C相对表达量明显上调与淋巴结受累转移的风险有关.VEGF-C表达水平与MVD差异表达具有相关性.结论 VEGF-C相对表达量水平与胃癌的淋巴结转移及预后有一定的相关性,但还需进一步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VEGF-C、VEGFR-3、微血管密度(MVD)、微淋巴管密度(LVD)及肝细胞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 取肝细胞癌组织标本60例,正常肝组织标本20例。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分析其中VEGF-C及VEGFR-3 mRNA 的表达,以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肝癌MVD及LVD,并分析四者与肝癌临床病理特点之间的关系。结果 肝癌组织VEGF-C、VEGFR-3 mRNA表达、MVD及LVD高于正常肝组织(P<0.01);肝癌组织中,VEGF-C与VEGFR-3表达、MVD及LVD均呈正相关(P<0.01),VEGF-C及VEGFR-3表达与肝癌肝内转移、门静脉癌栓形成及淋巴转移相关(P<0.01),MVD与肝癌肝内转移、门静脉癌栓形成相关(P<0.01),LVD与淋巴转移相关(P<0.01)。结论 肝细胞癌组织中VEGF-C及VEGFR-3表达增多,可能通过参与血管、淋巴管生成促进肿瘤的侵袭、转移。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素-1(ET-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在喉癌组织中的表达规律,探讨两者与喉癌发生、发展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及在预后中的意义。方法:选择45例经病理确诊的喉癌组织为实验组,20例喉良性病变组织为对照组,免疫组化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ET-1和VEGF-C蛋白和mRNA的表达,5’-核苷酸酶染色法(5’-Nase)计数淋巴管密度(LVD),CD34染色计数微血管密度(MVD),并结合临床病理特征和生存资料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喉癌淋巴结转移组ET-1、VEGF-C蛋白和mRNA表达显著高于未转移组(P<0.05),二者均显著高于良性喉组织(P<0.01)。喉癌组织中ET-1蛋白表达与瘤内和瘤周LVD、MVD、淋巴结转移、淋巴管浸润、TNM临床分期显著相关(P<0.05),与年龄、性别、肿瘤部位及组织学分级无关(P>0.05)。VEGF-C蛋白表达与瘤内和瘤周LVD、淋巴结转移、淋巴管浸润、MVD显著相关(P<0.05),与年龄、性别、肿瘤部位、TNM临床分期及组织学分级无关(P>0.05)。ET-1和VEGF-C在肿瘤组织中的蛋白表达正相关(r=0.456,P=0.001)。生存分析显示ET-1蛋白阳性表达与生存率无关(P>0.05),ET-1+/VEGF-C+、VEGF-C蛋白阳性表达与生存率负相关(P<0.05),其中ET-1+/VEGF-C+阳性表达更具有显著高危死亡率(P=0.000)。Cox回归模型显示ET-1+/VEGF-C+可以独立影响预后(P<0.05)。结论:ET-1和VEGF-C均能促进喉癌淋巴管生成和血管生成。在喉癌组织中ET-1过表达可能通过诱导VEGF-C表达上调促进喉癌淋巴管生成和淋巴结转移。联合检测ET-1及VEGF-C的表达可成为判断喉癌预后的新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