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影响心肺复苏后存活率的相关因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影响心肺复苏(CPR)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存活率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并统计分析我院2001年1月至2004年12月在急诊科或院外发生心跳呼吸骤停,经急诊科CPR成功ROSC并在急诊科观察,维持6h以上后收入我院ICU病房进一步治疗年龄大于15岁患者的资料。结果:总43例,存活出院11例,存活率25.58%;ROSC间期、瞳孔情况、自主呼吸恢复情况、复苏后MODS与ROSC后的预后有着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心跳呼吸骤停发生地点、复苏后高血糖、低血压与ROSC后的预后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年龄与ROSC后的预后关系不大(P>0.05)。结论:CPR后ROSC患者的病死率仍高,影响预后的因素包括心跳呼吸骤停发生地点、ROSC间期、瞳孔情况、自主呼吸恢复情况、复苏后多脏器功能不全、高血糖、低血压。 相似文献
2.
3.
目的:观察分析蓝仕威克HLR R-301心肺复苏机对心跳骤停患者进行心肺复苏时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0年4月~2012年2月抢救的心跳呼吸骤停患者11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53例和对照组61例,观察组患者使用蓝仕威克心肺复苏机行胸外按压,对照组患者采用徒手胸外按压,两组患者均同时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电除颤及药物治疗。结果:观察组复苏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肺复苏机能明显提高复苏成功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临床应用效果好于徒手心肺复苏,在急救中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91例心肺复苏结果分析及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宏顺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10,22(11)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收集本院2007年8月至2009年7月急诊接诊及院前出诊过程中救治的91例心搏骤停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心肺复苏(CPR)成败原因,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91例患者均有突发意识丧失,呼吸停止,大动脉搏动消失,心电图示心室纤颤(室颤)、无脉性电活动、心室停搏. 相似文献
5.
我院1988年1月~2004年12月收治心脏骤停病人98例,均对其进行心、肺、脑复苏,成功26例(已有论文报道),失败72例,为提高心脏骤停病人心、肺、脑复苏成功率,现将心、肺、脑复苏失败的临床资料,总结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72例均为我院住院患者。心脏骤停按内科学第6版[1]诊断标准诊断,心、肺、脑复苏术按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第4版《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进行[2]。本组72例中,男50例,女22例;年龄19~83岁,平均62·1岁。基础疾病:风心病43例,心肌病20例,冠心病3例,尿毒症并高血钾2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安眠药中毒和有机…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探讨院内心脏骤停患者行连续胸外心脏按压心肺复苏能否提高复苏成功率.方法 67例院内发生心脏骤停的患者随机分为CCC-CPR组(即实验组n=35)和ICC-CPR组(即对照组n=32).两组均按照2005国际心肺复苏指南要求进行抢救,实验组采用人工呼吸时不停止胸外心脏按压,做连续胸外心脏按压;对照组按照2:30的比率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每次做人工呼吸时,胸外心脏按压必须暂停,做间歇胸外心脏按压心肺复苏(ICC-CPR).结果 实验组自主循环恢复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5.5% vs 61.4%,P<0.05);24 h生存率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28.6% vs 15.6%,P<0.01).结论 CCC-CPR可明显地提高院内心脏骤停患者自主循环恢复率和24 h生存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在肝胆检查中的适用性和临床价值.方法 235例常规探头检查示肝脏内回声弥漫性不均、待排除肝脏浅层病变或胆囊病变的患者,先初步确定病灶距体表距离,再用高频探头检查,其所得结果与临床手术、病理、CT或MRI结果对照,并与常规检查结果比较.结果 病灶位于体表10~55 mm者200例,高频超声显示率为92.5%(185/200),常规检查为62.5%(125/200);高频超声临床符合率为85.0%(170/200),常规检查为60.0%(120/200).结论 高频超声在适应范围内能明显提高病变显示率和图像质量,提高临床符合率,是常规检查的理想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9.
1例Q-T间期延长综合征致心脏骤停成功复苏的急救护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Q-T间期延长综合征发作尖端扭转室速(TDP)、室颤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抢救用物的充分准备,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监测心率、心律和血压的变化,尤其是及时发现心电图的异常,并进行积极的电复律是抢救成功的关键;早期头部放置冰帽、大动脉冷敷及保持亚低温状态以保护脑细胞,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0.
魏宏顺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10,22(7):699-700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收集本院2007年8月至2009年7月急诊接诊及院前出诊过程中救治的91例心搏骤停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心肺复苏(CPR)成败原因,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91例患者均有突发意识丧失,呼吸停止,大动脉搏动消失,心电图示心室纤颤(室颤)、无脉性电活动、心室停搏. 相似文献
11.
心脏骤停威胁人们的生命健康,且近年随着心脑血管疾病增加其发病率逐渐攀升,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CPR)作为抢救心脏骤停的有效方法,经过50余年的探索实践,患者的生存出院率仍不理想,故在发掘完善新方法的同时,亦应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找出CPR进程中的误区,笔者认为当前临床主要存在CPR程序“刻板化”、CPR通气“死腔化”、CPR按压“形式化”、CPR开胸“概念化”、CPR通路“单一化”、CPR背板“无声化”及CPR时限“教条化”,并结合经验积极尝试修正,以指导临床正确把握并实施CPR.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高龄老年人心搏骤停复苏治疗的体会。方法回顾分析2例高龄老年人心搏骤停的救治经过。2例均80岁,有冠心病心绞痛病史,长期口服扩张冠状动脉药物。因腹痛、腹泻或心前区剧烈疼痛伴大汗入院,住院期间突发呼吸、心搏停止,立即行胸外心脏按压、吸氧、升压药物治疗,或行电击除颤、胺碘酮静脉注射,患者恢复窦性心律,呼吸、意识恢复,继续给予抗凝、抗血小板聚集等巩固治疗。结果 2例经抢救复苏成功且未出现任何并发症,病情稳定出院。结论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准确有效地进行胸外按压、尽早行电除颤治疗、迅速建立静脉通道、严密观察病情,是心搏骤停患者抢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14.
超长心肺复苏成功一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 病例资料 男,56岁.因头痛、呼吸困难10余天入院.有慢性咳喘史20余年.查体:血压100/70 mmHg,脉搏100/min.意识清,口唇发绀,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颈软,桶状胸.双肺闻及湿性啰音,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 相似文献
15.
对心肺复苏术的几点质疑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CPR)术是对心跳、呼吸停止患者所采取的急救措施。在过去的30余年中,人们对心脏停搏的流行病学、CPR中的血流动力学及体内病理生理变化等方面作了较为广泛的探索,取得了很大进展。不少研... 相似文献
16.
随着现代心肺复苏(CPR)技术和急诊心血管监护技术的发展,复苏成功率不断提高,然而复苏患者的最终死亡率仍居高不下[1]。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率与心跳骤停时能否及时电除颤、胸外按压的有效性和机体酸碱平衡调整密切有关,此外复苏患者的最终痊愈还与后期并发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救治直接相关[2]。本文通过对我院急诊科1998年5月~2005年5月35例心跳呼吸骤停复苏成功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提高CPR成功率的因素。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我院急诊科1998年5月~2005年5月共行CPR成功35例,均为猝死病人,不含慢性疾病临终者。其… 相似文献
17.
18.
心脏骤停是急诊科常见情况,传统心肺复苏(convention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CPR)效果差,体外心肺复苏(extracorpore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ECPR)治疗CA患者存活率高,但ECPR开展难度大,如何做到科学精准成为关键。开展ECPR的医院需要有全天候24小时值班的ECMO团队,团队成员经过统一培训,用尽可能短的时间建立ECMO;ECMO仪器、耗材及相关物品应有专门的地方放置,专人保管,定期查验,ECMO管路可提前进行预冲并储存备用;经皮穿刺置管具有简单、快速等优点,且置管部位出血和感染的概率小,建议超声引导下进行。 相似文献
19.
心肺复苏7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心跳呼吸骧停患者心肺复苏的程序及影响因素,以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方法:回顾75例心跳呼吸骤停心肺复苏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病因、开始复苏时间、复苏程序及方法对心肺复苏结果的影响。结果:早期组复苏有效率和成功率都明显高于晚期组(P〈0.05),除急性内科疾病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较高外(60%),其它疾病复苏成功率均较低(约20%)。结论:心肺复苏抢救成功与否与开始复苏时间、骤停前重要脏器功能密切相关,当心跳呼吸骤停发生时要强调实施早期现场心肺复苏,加强及时电除颤、气管插管使用,大剂量肾上腺素可增加自主循环恢复率,同时注重原发病和脑复苏处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