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肌张力障碍是一种不自主、持续性肌肉收缩引起的扭曲、重复运动或姿势异常的综合征,主动肌与拮抗肌收缩不协调或者过度收缩引起的肌张力异常和姿势改变是肌张力障碍的特征性表现。根据病因分为:原发性也称为特发性、肌张力障碍叠加、遗传变性病、发作性肌张力障碍、继发性或症状性。根据症状分布分为:局灶型、节段型、多灶型、全身型、偏身型。按病年龄分为早发型和晚发型。本文就近年来对肌张力障碍的治疗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正肌张力障碍(dystonia)又称肌张力不全、肌紧张不全,是一种不自主、持续性肌肉收缩引起的扭曲、重复运动或姿势异常的综合征~([1])。依据病因可分为原发性(或称特发性)和继发性(或称症状性),成人仅1/4的肌张力障碍患者为继发性肌张力障碍,而儿童则以继发性肌张力障碍多见,1/3合并痉  相似文献   

3.
头颈部肌张力障碍的肉毒毒素治疗及电生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肌张力障碍(dystoni)是指持续性肌肉收缩而引起的肢体扭曲、重复运动或姿势异常综合征卜]。头颈部肌张力障碍,包括眼睑痉挛,面肌痉挛,痉挛性斜颈,Meige综合征等一组神经科疾患,近年来国外对本病的探索已取得了显著成果,现把有关肉毒毒素的治疗及电生理研究作一简要综述。亚临床表现肌张力障碍按病因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肌张力障碍病因未明,亦未发现有明确的结构上的病变。继发性肌张力障碍少见(约占1/4),主要由中枢神经系统变性、外伤、肿瘤、卒中、感染等引起。头颈部是肌张力障碍最易发生的部位,且常局限,仅少数…  相似文献   

4.
宋颖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34):8335-8336
颈部肌张力异常由于肌肉异常的不随意收缩引起头部及颈部的扭曲或转动,产生异常的姿势。此病按病因常可分为两类,原发性颈部肌张力障碍和继发性颈部肌张力障碍。口服药物、针灸理疗、手术等各种方法,疗效都不理想。近年来发现针对发病机制的治疗,为颈部肌张力异常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有前途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Meige综合征是神经科相对罕见的一种肌张力障碍性疾病,主要表现双眼睑痉挛、面部肌张力障碍样不自主运动,又称眼睑痉挛口下颌部肌张力障碍。由法国神经病学Heny Meige于1910年首先报道。目前该病的主要治疗方法有口服药物、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等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6.
Meige综合征又称特发性眼睑痉挛-口下颌肌张力障碍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类型的节段性肌张力障碍性疾病,属于成人多动症的一种,其特点是眼睑痉挛、口下颌肌张力异常等。Meige综合征临床较少见,极易导致误诊误治,笔者综合国内外一些文献对本病加以阐述,以提高临床医师对本病的认识。一、Meige综合征的历史回顾Meige综合征是以法国神经病学家Henry Meige的名字命名的,但Henry Meige并不是第一个描述Meige综合征的人。早在1887年,费城神经病学家Horatio Wood在他的教科书中简要描述了面部和口下颌肌张力障碍的症状,由于眼肌收缩、  相似文献   

7.
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DRD)3L称为明显昼夜波动的进行性肌张力障碍,也有称为肌张力不全综合征。为原发性肌张力障碍的一种变异型。我院门诊遇到2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加强对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DRD)的认识和重视。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昌市第一医院收治的3例多巴反应肌张力障碍患者和国内文献报道的71例多巴反应肌张力障碍患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治疗情况。结果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发病年龄较早,多见于女性,表现为肌张力障碍或合并帕金森综合征,呈昼间波动,应用左旋多巴治疗有明显疗效。辅助检查:血清学检查、CSF、头颅CT/MRI和神经电生理检查均正常。结论DRD为少见的遗传性运动障碍疾病,大部分在儿童期起病,典型者诊断不难,小剂量多巴制剂有显著、持久疗效,早期用安坦治疗有效。对幼年起病的肌张力障碍或帕金森综合征患者,应首先使用左旋多巴治疗,使患者能够保持正常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痉挛是指肌肉或肌群断续的或持续的不随意收缩。痉挛状态指肌肉僵直、肌张力增高、反射亢进的状态,是由于牵张反射失去高级中枢调控后,处于亢进状态,造成的肌张力增高和肌协调异常。偏瘫痉挛状态是中风病最主要的功能障碍之一,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时痉挛状态常见过高的肌张力。中风后肢体痉挛状态是影响中风患者肢体功能恢复,进而影响其  相似文献   

10.
0引言Meige综合征是肌张力障碍的一种,主要表现为双眼睑痉挛,可伴口、面部对称性不规则多动。偶尔有颈部、躯干等中线部位的肌张力异常。因眼睑持续收缩造成功能性“盲”,常给日常生活带来不便。因不自主挤眼、皱眉、伸舌、噘嘴等“怪像”,使患者社交障碍。许多患者因此不愿到公共场所。本病病因不清。目前尚无根治疗法。国内外广泛应用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阻断乙酰胆碱释放,而使局部肌肉“瘫痪”达到治疗作用。1材料和方法1.1材料选取1999/2002在本科住院和门诊患者,共48例,男18例,女30例,平均年龄为(4…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肌电生物反馈对肝豆状核变性患者下肢肌张力障碍的疗效。方法 40例肝豆状核变性并发肌张力障碍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正规驱铜治疗、改善肌张力药物治疗及针刺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对双下肢进行肌电触发生物反馈治疗。治疗前后用改良Ashworth量表及改良Barthel指数对患者进行评定,并测量踝背屈主动关节活动度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观察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改善(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能够改善肝豆状核变性患者下肢肌张力障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2.
规范化A型肉毒毒素治疗肌痉挛性疾病   总被引:7,自引:6,他引:7  
目的:探讨如何规范化应用A型肉毒毒素(BTX—A)局部注射治疗面肌痉挛、各型头颈部的肌张力障碍,以提高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在肌电图监测下对59例肌痉挛性疾病患者采用BTX—A局部多点注射痉挛肌肉,并治疗前后对照。结果:面肌痉挛36例,睑痉挛13例,Meige综合征(睑痉挛—口下颌肌张力不全综合征)3例,痉挛性斜颈7例,治疗3—5d起效,肌痉挛症状缓解时间平均3—4个月。总有效率93.2%。结论:该疗法安全、有效,副作用轻微且可逆,可作为面肌痉挛及各型头颈部肌张力障碍的首选治疗,但一定要规范化。  相似文献   

13.
正肌张力(muscle tone)是正常人体的骨骼肌在轻度持续性收缩下产生的张力,是维持身体姿势与正常活动的重要基础。肌张力异常可分为:肌张力增高、肌张力降低和肌张力障碍三类。肌张力增高(hypertonia)即指肌张力高于正常静息水平,包括痉挛(spasticity)和强直(rigidity)。关于痉挛的定义有多种说法,被广泛接受的一种为Lance定义:痉挛是一种由牵张反射高兴奋所致的、以速度依赖的紧张性牵张反射增强伴腱反射亢进为特征的运动障碍,是上运动神经元综合征的一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脑瘫 (CP)是一组由于脑异常发育或早期受损所引起的运动和姿势异常综合征 ,其肌张力异常包括痉挛型、肌张力障碍型及混合型等。痉挛型脑瘫临床上多见 ,约占 75 % ,其特征是在一定阻力下在增加活动速度或在一定速度下增加阻力时张力增高 ,肢体活动时由于牵张反射异常使拮抗肌的激活增加 ,而肌张力障碍型脑瘫是由于持续肌收缩导致扭转、重复运动或异常姿势在随意运动或维持姿势时形成肌肉激活的异常模式。在休息时可以产生异常姿势与关节僵硬 ,两种类型可发生于同一肢体 ,且两者的治疗方法不同 ,因此区分这两者就显得尤其重要。本研究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肌张力障碍是以异常动作和姿势改变为主要特征的运动障碍性疾病,其目前最新的治疗方法是脑深部电刺激术;关于该手术的常规护理目前报道较少,尤其是小儿肌张力障碍患者。本文通过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肌张力障碍患儿回顾分析,总结了DBS 治疗肌张力障碍患儿围手术期护理的体会,结合收集整理的文献资料,对围手术期护理的一系列问题进行阐述和汇报。  相似文献   

16.
Meige综合征即特发性眼睑痉挛 -口下颌肌张力异常综合征 ,是成年起病的一种变形性肌张力障碍。既往临床多采用止痉、镇静等药物治疗 ,疗效多不理想。1980年 Scott[1 ] 将肉毒杆菌毒素用于治疗斜视获得成功 ,1993年我国同类产品问世 ,并开始用于临床治疗局限性肌张力障碍 ,发现近期疗效好且安全 [2 ] 。我科近年来应用 A型肉毒毒素治疗 Meige综合征 16例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16例中男 7例 ,女 9例。发病年龄最小 45岁 ,最大 6 6岁 ,平均 6 1.5岁。病程 10个月至 16年。高血压病史2例 ,糖尿病史…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A型肉毒毒素治疗肌张力障碍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肌张力障碍患者采用A型肉毒毒素局部多点注射痉挛肌肉,治疗前后对照,评价其治疗效果并观察其不良反应。结果:面肌抽搐175例,眼睑痉挛63例,Meige综合征40例,脑性瘫痪37例,痉挛性斜颈34例,紧张性头痛31例,脑卒中后痉挛29例,总有效率达99.3%。起效时间平均4h~3d,疗效维持时间平均7个月,局部副作用轻微、短暂。结论:A型肉毒毒素治疗肌张力障碍是一种安全有效、副作用轻微且可逆、简便易行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颈部肌张力障碍(cervical dystonia)是一种累及颈部肌群的局灶性肌张力障碍,表现为重复刻板的痉挛性头部动作或持续的强直性头位异常。肉毒毒素局部注射现已成为局限性肌张力障碍的常规治疗方法。但由于部分颈部肌张力障碍患者累及多组肌群,造成复杂的异常动作与姿势,因此正确判断受累肌肉,准确标定治疗靶点是获得疗效的关键。我们自2002年10月应用超声引导进行颈深部肌群肉毒毒素A注射治疗颈部肌张力障碍,现结合典型病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方法:对8例误诊的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主要表现为下肢运动障碍,症状晨轻暮重,服用小剂量左旋多巴后症状可迅速改善。结论: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临床特点较明显,对儿童期起病的疑似患者可给予小剂量左旋多巴试验性治疗。  相似文献   

20.
肌张力障碍是指由于肌肉过度收缩导致身体局部或全身出现持续性扭转或姿势异常的一组病症,是继特发性震颤和帕金森病后的第三大运动障碍疾病,可分为原发性肌张力障碍及继发性肌张力障碍,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一般认为与基底节的结构及功能异常相关[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