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小板增多与食管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比较150例食管癌患者及360名正常人血小板水平.血小板计数≥300×109 L-1定义为血小板增多.结果:正常人群及食管癌患者血小板水平分别为(204±114)×109 L-1和(289±125)×109 L-1,血小板增多患者比例与浸润深度(P=0.010)、淋巴结转移(P=0.003)有关.结论:血小板与食管癌发展、转移有关,血小板增多能预测食管癌患者分期及预后.  相似文献   

2.
陈鹏程  毛伟敏 《肿瘤学杂志》2014,20(12):999-1005
[目的]探讨初治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小板增高与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检测初治非小细胞肺癌治疗前血小板计数,其中血小板增高组103例(血小板计数≥400×109/L),随机选择同期收治的血小板正常组100例作为对照,分析血小板增高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关系。[结果]两组患者肿瘤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小板增高患者分化程度相对差(χ2=4.140,P=0.042),临床分期晚(χ2=4.656,P=0.031),淋巴结转移患者比例高(χ2=11.226,P=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病理类型、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治疗方式、血小板计数是影响非小细胞肺癌预后的因素,其中血小板增高患者3年生存率为18.2%,明显低于血小板正常患者的39.1%(χ2=10.684,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分化程度、血小板计数、临床分期是初治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血小板增高是初治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临床医师应特别关注治疗前血小板增高肿瘤患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术前中型粒细胞-淋巴细胞比例(NLR)在评估术后胃癌患者预后方面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3年1月至2006年1月于我院行胃癌根治术(D2)患者344例做回顾性研究,其中男性231例(67.2%),女性113例(32.8%),平均年龄67.6岁(24岁-83岁),远端胃大部切除203例,近端胃大部切除45例,全胃切除76例,全胃加联合脏器切除患者20例。收集患者术前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计算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LNR),以LNR=3为临界点将患者分为高LNR组和低LNR组,术后定期随访,将相关的临床病理因素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高LNR组患者5年生存率明显较低LHN组差(51%vs 74%,P〈0.001),无病生存率也有明显差异(67%vs 85%,P〈0.001),肿瘤浸润超过肌层,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分化差患者NLR较高(P〈0.001),影响预后的相关临床病例因素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分化差是影响预后的高风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高NLR是影响术后肿瘤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HR1.768-2.174,P〈0.001)。结论:术前NLR可能会成为预测胃癌术后复发的简便的生物标记。  相似文献   

4.
比较儿童骨肉瘤与青年骨肉瘤临床特点差异,探讨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2003年10月至2010年3月间收治并确诊为骨肉瘤的107例19岁以下儿童及青年患者的病例资料,并对其预后进行随访,随访时间3~82个月,平均26.1个月,根据年龄将其分为儿童骨肉瘤(≤14岁)及青年骨肉瘤(14~19岁)两组,比较两组患者之间临床特点的差异,并以性别、年龄、KPS评分、肿瘤生长部位、肿瘤体积大小、Enneking外科分期、病理性骨折、手术方式、新辅助化疗、术后辅助化疗次数、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12项因素为变量指标,应用Kaplan-Meier法计算患者生存率,应用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应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研究这些因素与骨肉瘤患者生存率之间的关系。结果:107例骨肉瘤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34个月(95%CI:18.5~49.5),累计1年和2年生存率分别为(85±4)%和(59±5)%,儿童骨肉瘤与青年骨肉瘤在性别、Enneking外科分期、KPS评分、病理性骨折、肿瘤坏死率、病理分型、肿瘤部位、辅助化疗次数及肿瘤体积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仅儿童骨肉瘤患者更多接受截肢手术治疗(P=0.036 6)。单因素统计分析显示骨肉瘤有效预后因素为Enneking外科分期、KPS评分、术后辅助化疗次数及是否伴有远处转移,多因素统计分析显示KPS评分、术后辅助化疗次数及是否伴有远处转移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其他因素如年龄、性别、肿瘤生长部位、肿瘤大小、手术方式、新辅助化疗、局部复发及病理性骨折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儿童骨肉瘤与青年骨肉瘤临床特点及预后相似,KPS评分、术后辅助化疗次数及是否伴有远处转移是影响儿童及青年骨肉瘤治疗预后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ⅡB期肢体骨肉瘤综合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与目的:肢体骨肉瘤采取术前新辅助化疗、手术、术后辅助化疗的综合治疗模式已经被广泛接受,但是综合治疗的具体实施目前尚未达成共识.本研究通过分析81例期肢体骨肉瘤的综合治疗的临床疗效,以期为提高肢体骨肉瘤的综合治疗水平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术前无远处转移的期肢体骨肉瘤81例,接受新辅助化疗45例,其中加用动脉灌注化疗19例,42例接受保肢治疗.化疗主要药物有甲氨蝶呤(MTX)、顺铂(DDP)、异环磷酰胺(IFO)、表柔比星(EP-ADM).结果:全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2.4%、63.6%、32.0%,各年生存率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10,P=0.011).第2年远处转移率(65.9%)较第1年(40.8%)上升,且差异有显著性(P=0.008).新辅助化疗组的中位无病生存时间为24.63个月,非新辅助化疗组为15.01个月,两组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P=0.008).辅助化疗<6次的患者2年生存率最低(12.5%),化疗>10次组患者2年生存率(76.4%)显著高于化疗6~10次组(42.1%)(P=0.049).保肢治疗组1、2、3年局部复发率(分别为23.1%,52.6%和36.4%)均显著性高于截肢组(分别为2.7%,4.0%和0)(P=0.022,P=0.001,P=0.026),保肢和截肢治疗组1、2年生存率均无显著差异.结论:远处转移是骨肉瘤生存率低的主要原因,新辅助化疗及增加术后辅助化疗次数可能提高患者生存率.截肢可降低局部复发机会,但不能减少远处转移.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研究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及IL-11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平行对照研究方法对62例经病理学或细胞学确诊的NSCLC,采用健择、顺铂联合化疗方案后血小板≤75×109L-1患者进行分组.治疗组:皮下注射特比澳15 000 U/d;对照组:皮下注射吉巨芬3 mg/d.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化疗后第21天血小板值分别为164.3×109L-1和112.56×109L-1,P=0.011;血小板最低值分别为44.0×109L-1争33.7×109L-1P=0.026;血小板恢复最高值分别为277.1×109L-1和135.1×109L-1(P=0.000),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组15例发生Ⅲ度血小板下降,持续平均天数为2.60 d;对照组为29例及4.00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P=0.02);治疗组4例发生Ⅳ度血小板下降,持续平均天数为1.0 d;对照组为14例及1.86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P=0.012).治疗组化疗后血小板恢复至≥75×109L-1所需时间为5.25 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7.96 d,P=0.006.治疗组输注血小板人数4例,对照组为1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3和22例,P=0.000).结论:TPO治疗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疗效优于吉巨芬,且毒副反应较低.  相似文献   

7.
肺癌所致血小板增多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肺癌所致血小板增多及其与肺癌转移的关系。方法检测肺癌患者早中期和晚期两组的血小板数,并与正常人比较。结果肺癌早中期和晚期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分别为(242.07±53.79)×109/L和(277.50±68.04)×109/L,均比正常人血小板计数(214.08±40.86)×109/L高,且晚期患者的血小板计数高于早中期患者。结论血小板与肺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有关,血小板增多可作为一个预后判断因素,抗血小板治疗是肺癌综合治疗所必须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血小板计数在判断初诊乳腺癌患者预后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乳腺癌患者初诊时的血小板计数及其他临床信息,采用SPSS 16.0对血小板计数与其他临床资料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68例乳腺癌患者中,Ⅰ期10例、Ⅱ期22例、Ⅲ期18例、Ⅳ18例,淋巴结转移33例、远处转移18例。3年生存率39.71%,5年生存率19.11%,单因素分析、t检验及相关性分析表明血小板计数与生存之间存在相关性(r=-0.597,P<0.01);血小板计数与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之间均有相关性(P<0.01)。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状态以及发病年龄与患者的生存时间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初诊乳腺癌患者血小板的增高与其生存时间之间呈负相关性,血小板计数的增高对初诊患者不良预后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9.
黄毓婧  何爱娜  祁伟祥  孙元珏  沈赞  姚阳 《肿瘤》2012,32(12):1015-1020
目的:比较合并病理性骨折与未合并病理性骨折肢体骨肉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并探讨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0月—2011年10月确诊为肢体骨肉瘤的244例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是否合并病理性骨折分为合并病理性骨折与未合并病理性骨折两组,比较这两组患者临床特征的差异。应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应用log-rank检验进行病理性骨折组预后的单因素分析,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预后的多因素分析。结果:与未合并病理性骨折相比,合并病理性骨折的肢体骨肉瘤患者的肿瘤体积较大(P=0.012),上肢骨肉瘤(P=0.004)以及接受截肢手术的患者所占比例较高(P=0.032),且易出现局部复发(P=0.002)。病理性骨折组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6个月,未合并病理性骨折组的中位生存时间为21个月(P=0.006)。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Enneking外科分期、Karnofsky体能状况评分、术后辅助化疗次数、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是影响病理性骨折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Karnofsky体能状况评分、术后辅助化疗次数和远处转移是影响预后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合并病理性骨折的肢体骨肉瘤患者与未合并病理性骨折的患者相比,肿瘤体积较大,上肢骨肉瘤以及接受截肢手术的比例较高,易出现局部复发,且预后较差。KPS评分、术后辅助化疗次数和远处转移是影响合并病理性骨折的肢体骨肉瘤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青少年及儿童骨肉瘤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青少年及儿童骨肉瘤患者65例,统计3年生存率,收集不同预后患儿性别、年龄、肿瘤部位、Enneeking分期、卡氏评分(KPS)、有无远处转移等资料,分析预后影响因素。结果 本组65例患儿中,3年生存46例,死亡19例,生存率70.77%(46/65)。Enneeking分期、KPS评分、有无远处转移、术后辅助化疗次数是青少年及儿童骨肉瘤患者术后3年生存的影响因素(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Enneeking分期Ⅲ期、KPS评分<70分、远处转移、术后辅助化疗次数<6次是青少年及儿童骨肉瘤患者术后3年生存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Enneeking分期高、KPS评分低、存在远处转移、术后辅助化疗次数少是青少年及儿童骨肉瘤患者远期预后的危险因素,临床可针对性地实施有效干预措施,改善患儿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