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冠状动脉慢血流(coronary slow flow,CSF)现象是指排除冠状动脉痉挛、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成型术后、冠状动脉造影术中冠状动脉内气体栓塞、心脏瓣膜病、结缔组织病等因素外,在冠状动脉造影中没有发现冠状动脉存在明显病变,而远端血流灌注延迟的现象。Tamble等于1972年首先报道了部分有胸痛症状的病例,经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没有病变但血流速度明显减慢。此后随着冠状动脉造影的普及,这种现象逐渐为人们所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慢血流(coronary slow flow, CSF)现象的临床危险因素及炎症反应在其发病机制中的可能作用。方法:采用校正的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 TIMI)临床试验血流帧数(corrected TIMI frame count, CTFC)评价冠状动脉血流情况。入选我院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择期行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 CAG)并证实CSF的患者96例为CSF组,入选同期行CAG证实血流完全正常的患者106例为非慢血流(non-CSF, NCSF)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生化指标及相关炎症因子(包括外周静脉血及冠状动脉血)之间的差异,炎症因子包括: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 IL-6)、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 reactive protein, hsCRP)、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 MMP-9)。同时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CSF的危险因素及其与炎症反应的相关性。结果:CSF组冠状动脉三分支的CTFC值均显著高于NCSF组(前降支:32.3±3.7 vs 17.8±2.1;回旋支:34.5±3.9 vs 23.1±2.8;右冠状动脉:34.9±4.3 vs 21.4±3.2,P均<0.01),且右冠状动脉为CSF最常见的受累冠脉(83.3%)。单因素分析发现:CSF组患者体质指数,糖尿病比例,尿酸,冠状动脉血IL-6、hsCRP,外周静脉血及冠状动脉血MMP-9均显著高于NCSF组(P<0.05或0.01)。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体质指数(OR=1.313, 95%CI 1.026~1.654, P=0.034)、糖尿病(OR=1.604, 95%CI 1.198~2.466, P=0.006)、高尿酸水平(OR=1.036, 95%CI 1.006~1.102, P=0.027)、外周静脉血MMP-9(OR=2.279, 95%CI 1.478~4.022, P=0.004)、受累冠状动脉血MMP-9(OR=3.145, 95%CI 2.011~5.023, P=0.000)是发生CSF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体质指数、糖尿病、尿酸是CSF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与全身炎症反应相比,受累冠脉局部炎症反应与CSF更相关;炎症因子MMP-9在CSF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组织二尖瓣环位移(TMAD)评价冠状动脉慢血流(CSF)患者左心房功能的应用价值。方法 44例CSF患者(CSF组)和42例无CSF患者(对照组)行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采用Simpson法计算左心房射血分数(LAEF)、被动射血分数(LAPEF)和主动射血分数(LAAEF),采用TMAD检测二尖瓣环左心房充盈期位移、被动排空期位移及心房收缩期位移(TMAD_D、TMAD_P及TMAD_S)。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CSF组LAEF和LAAEF降低,且TMAD_D和TAMD_S均降低(P均<0.01)。CSF组TMAD_D和TAMD_S均与冠状动脉平均血流帧数(TFC)呈负相关(r=-0.31,-0.36,P均<0.01)。结论 CSF患者左心房储器及泵功能降低,且冠状动脉血流速度越慢,功能降低越显著。TMAD可快速准确评价左心房功能,为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关于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较一致的看法是由于损伤,炎症,免疫功能障碍三者相结合作用的结果,最近研究结果表明,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AD)患者的循环血中M-CSF水平升高,M-CSF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拟就M-CSF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眼底动脉硬化(eyeground atherosclerosis, EA)与冠状动脉慢血流(coronary slow flow, CSF)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北京市门头沟区医院住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诊断CSF的患者146例,选取同期101例冠状动脉血流正常(normal coronary artery, NCA)人群作为对照组。所有病例均行眼底照相检查;同时收集病史、血常规、血生化、纤维蛋白原、尿微量白蛋白(UMA)、糖化血红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 C reactive protein, hs CRP)、颈动脉硬化以及室壁运动等指标,评价EA与CSF的相关性。结果 ①CSF组动脉硬化阳性率明显高于NCA组(P<0.05);②随着EA程度的增加,CSF的发生率逐渐增加(P<0.05);③综合EA、性别、hs CRP水平以及其他危险因素后,发现EA≥Ⅱ级、女性、高血压、年龄>65岁以及hs CRP>5 mg/L是CSF的预测因子(P=0.009,0.032,0.036,0.015,0.013)。结论 随着EA程度的增加,CSF的发生率逐渐增加,EA和CSF现象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是CSF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6.
任红  刘莹  曹荣  李菲 《现代护理》2006,12(18):1702-1703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是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进一步发展成严重狭窄病变的终末阶段。通常是指冠状动脉闭塞超过1个月以上,闭塞的冠状动脉无前向血流通过(TIMI血流0级)或仅有少量血流通过(TIMI血流Ⅰ级)。随着介入技术日臻成熟,CTO病变已经成为PCI领域最大的难点之一。本研究回顾1148例CTO病变实施PCI的临床护理,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采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STE)检测冠状动脉慢血流(CSF)患者左心室心肌收缩及舒张做功效能(MSP/MDP)。方法 收集经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为CSF患者50例(CSF组)和一般临床情况与之匹配的无CSF患者45例(对照组),采用STE检测左心室收缩期峰值整体纵向、径向和圆周应变及舒张早期应变率,计算左心室MSP和MDP,比较2组各参数的差异。结果 CSF组左心室收缩期峰值整体纵向、径向和圆周应变及舒张早期应变率、MSP和MDP均较对照组减低(P均< 0.05)。CSF组冠状动脉平均血流帧数(TFC)与MDP呈负相关(r=-0.23,P=0.04);冠状动脉受累支数与MDP呈负相关(r=-0.31,P=0.03)。不同冠状动脉受累支数与对照组左心室MDP整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且受累2支、3支者MDP较对照组减低(P均<0.05)。结论 CSF患者左心室收缩及舒张功能均减低,且平均TFC越大,冠状动脉受累支数越多,左心室舒张功能减低越明显。利用左心室心肌做功效能可全面评价左心室收缩及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 采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2D-STI)评估冠状动脉慢血流(CSF)患者左心室整体收缩功能。方法 对43例CSF患者(CSF组)及35例一般资料匹配患者(对照组)分别行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应用2D-STI技术获得左心室收缩期峰值整体纵向应变(GLS)、整体径向应变(GRS)、整体圆周应变(GCS)及整体扭转角度峰值(Ptw)。比较2组间二维应变参数,分析与常规超声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CSF组左心室GLS比对照组减低(P<0.05),2组间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GCS、GRS及Ptw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CSF患者GLS与冠状动脉平均心肌梗死溶栓试验帧数(mTFC)呈正相关(r=0.34,P<0.05),且GLS预测CSF的截点值为-18.71%,敏感度81.00%,特异度50.00%。结论 二维应变参数可用于评估CSF患者左心室整体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 采用超声极速成像技术(UF)评价冠状动脉慢血流(CSF)患者颈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PWV)。方法 收集临床诊断为CSF的患者34例(CSF组)和40例健康者(对照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颈总动脉的内径(D)、内-中膜厚度(IMT)及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同时采用UF技术测量颈总动脉前壁收缩起始时和结束时PWV(BS和ES)。结果 CSF组的BS和ES均大于对照组(P均<0.05),而D、IMT及PSV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CSF患者的BS和ES增大,CSF可能是动脉硬化的早期表现。UF技术可准确、敏感检测早期动脉硬化。  相似文献   

10.
在心脏功能的临床评价方面,冠状动脉及心肌血流储备的测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冠状动脉血流储备(coronary flow reserve,CFR)指药物负荷后与静息状态下冠状动脉血流量的比值,是评价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判断冠状动脉搭桥术和球囊扩张术预后的较好指标。心肌血流储备(myocardial flow reserve,MFR)作为冠状动脉血流储备的同源语,定义为药物负荷后与静息状态下心肌血流量的比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经皮冠脉腔内成形术(PTCA)后粥样硬化冠状动脉偏心性重构及其影响因素等。方法:用30MHz单晶片超声探头检查了11例冠心病患者PTCA后的冠状动脉。在血管内超声图像上,测算了80个血管切面(n=80)舒张末期的有关参数。包括:管腔环形因子(CSF-L),内膜外边缘环形因子(CSF-I),和中层外边缘环形因子(CSF-M)等。结果:PTCA后CSF-L,CSF-I,CSF-I,CSF-M逐渐增加,CSF-L,CSF-I和CSF-M之间差别均非常显著(P均<0.001)。43.8%(35/80)因管切面管腔较不规则,逐步回归分析:CSF-L大小与年龄,管腔面积(LA),管腔周长(LC)及硬斑块相关,复合相关系数为0.98,23.8%(19/80)血管切面管壁内膜外边缘形态不规则,逐步回归分析:CSF-I与CSF-L,LA,LC,内膜面积指数(IAI),管腔+内膜面积(LIA),管腔面积狭窄百分比(LA%),球囊面积(BA)相关,复合相关系数为0.95,5.1%(4/78)血管切面中层外边缘形态不规则。逐步回归分析:CSF-M与CSF-I,管壁对称性伸展及一次扩张最长的最长时间相关,复合相关系数为0.66。结论:PTCA后冠状动脉存在偏心性重构,并受病变形态学改变,扩张条件等因素影响。偏心性重构从内到外逐渐减轻,内膜偏心性重构影响中层偏心性重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血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冠状动脉慢血流(CSF)现象的关系.方法 采用TIMI帧计效(TFC)将入选病例分为两组:CSF组及正常血流对照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各组血浆中Hcy含量,并分析平均TFC与Hcy之间关系.结果 两组基线资料相当,CSF组Hcy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结论 血Hcy水平与CSF现象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在接受介入治疗术时发生慢血流现象的危险因素及其与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行急诊PCI 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297例。采用校正TIMI血流计帧法( cTFC)计算各支冠状动脉的TIMI帧数。根据术中cTFC结果将患者分为CSF组和冠脉血流正常对照组, 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CSF发生的临床危险因素。 ROC曲线分析D-二聚体水平对慢血流发生的预测价值。结果共计59例(19.8%)患者出现慢血流事件,血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 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血D-二聚体水平(OR=1.276,95%CI:1.132~3.224, P =0.012)、罪犯血管的靶病变长度( OR =1.436,95%CI:0.635~1.382, P=0.037)、血栓负荷评分( OR=1.108,95%CI:1.085~2.103, P=0.018)是慢血流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ROC曲线表明血D-二聚体水平( ROC曲线下面积0.783, OR=1.502,95%CI:1.324~2.531, P=0.005)对慢血流的发生具有预测价值(敏感度为83.5%,特异度为69.1%)。结论 D-二聚体水平升高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慢血流发生密切相关,有助于预测术中慢血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中血流速度快慢是判断心肌灌注的重要指标。严重的冠状动脉狭窄、冠状动脉内气体栓塞、冠状动脉痉挛、冠状动脉扩张、溶栓治疗后、冠状动脉成型术后、心肌病等原因均可通过不同的病理机制导致冠状动脉血流速度(CHFC)减慢,有些学者发现,部分胸痛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上无上述病变,但血流速度明显减慢,成为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这种现象逐渐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但其临床价值如何尚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多巴酚丁胺负荷实时心肌造影超声心动图(RTMCE)结合二维斑点追踪(STE)技术评价冠状动脉慢血流(CSF)患者的心肌血流灌注及左心室旋转、扭转运动特征,并进一步分析二者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3月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因胸痛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54例,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为CSF的患者33例为CSF组,结果正常者21例为对照组。应用二维超声测量常规参数,双平面Simpson法获得左心室舒张末容积(LVEDV)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应用STE技术测量左心室基底水平旋转角度峰值(R心底)、旋转达峰时间(TPR心底)和左心室心尖水平旋转角度峰值(R心尖)、旋转达峰时间(TPR心尖),并获取左心室扭转角度峰值(LVTW)及旋转延迟时间(RDD)。对所有受试者进行多巴酚丁胺负荷试验,在静息和多巴酚丁胺负荷状态下行RTMCE检查,定量分析得出心肌血容量(A值)、心肌血流速率(β值)、心肌血流量(MBF),并获得心肌血流储备(MFR)。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CSF患者左心室旋转、扭转与心肌血流灌注相关参数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2组受检者LVEDV、LVEF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CSF组患者R心尖、LVTW、RDD减小,TPR心尖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707,t=-2.379、-4.988、2.422;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静息时CSF组患者β值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18,P<0.05);负荷状态下β值、MBF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91、-2.612,P均<0.05);CSF组患者MFR较对照组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85,P<0.05)。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静息时CSF患者R心尖、LVTW分别与MBF存在相关性(r=0.502、0.462,P均<0.05);负荷状态下R心尖、LVTW分别与MBF存在相关性(r=0.436、0.368,P=0.009、0.035)。 结论CSF患者存在心肌微循环障碍,其R心尖、LVTW降低,心肌微循环障碍可能是左心室旋转及扭转运动减低的主要决定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冠状动脉慢血流(coronary slow flow,CSF)的临床特点,探讨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和红细胞分布宽度对CSF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 因胸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315例患者,根据冠状动脉血流情况分为2组,CSF患者87例为CSF组,冠状动脉血流正常者228例为对照组.比较2组一般资料、实验室指标;多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人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及其与冠状动脉慢血流(CSF)的关系。方法选取65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CSF患者(CSF组)与60例冠状动脉及血流正常人群(对照组)。采用校正的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血流记帧法测定冠状动脉血流速度,测定所有患者的血生化、Lp-PLA2和hs-CRP水平。结果2组患者临床基础资料无显著差异(P 0. 05)。与对照组相比,CSF组患者Lp-PLA2、hs-CRP和尿酸水平显著升高(P 0. 05)。CSF患者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的校正心肌梗死溶栓治疗血流记帧法计数(TFC)和平均TFC显著更高(P 0. 01)。随着CSF中涉及的冠状动脉数量的增加,Lp-PLA2的水平逐渐增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p-PLA2 (OR=1. 009,P=0. 046)、hs-CRP (OR=1. 071,P=0. 048)是CSF的独立预测因素,同时Lp-PLA2与hs-CRP呈显著正相关(r=0. 407,P 0. 001)。以血浆Lp-PLA2水平作为测试变量,ROC曲线分析表明曲线下面积为0. 676 (P 0. 05)。结论与冠状动脉解剖正常人群相比,CSF患者血Lp-PLA2、hs-CRP水平较高,且是CSF的独立预测因素,较高的Lp-PLA2水平与CSF的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组织二尖瓣环位移(TMAD)检测冠状动脉慢血流(CSF)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并探讨其可行性。方法:选取CSF患者64例(CSF组)及同期对照组患者50例(Con组)。采用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整体纵向应变(LVGLS)以及TMAD各参数,比较两组间的差异;同时比较LVEF、LVGLS和TMAD参数的图像获取成功率、参数分析时间及参数测量重复性。结果:CSF组的LVGLS及TMAD各参数均低于Con组(P<0.05);TMAD各参数与受累冠脉支数、mTFC及LVGLS均呈负相关(P<0.05),二尖瓣环侧壁位点位移(TMAD2)、间隔与侧壁两点连线中点位移(TMADmid)、中点位移率(TMADmid%)与LVEF呈正相关(P<0.05);TMADmid%和M-E/A联合识别CSF的AUC最大(AUC:0.76;95%CI:0.67~0.83;P<0.001);TMAD参数的图像获取成功率高于LVEF和LVGLS (P<0.05),TMAD参数测量时间短于LVEF及LVGLS (P<0.001),TMAD参数ICC最高...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 ,关于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 ,较一致的看法是由于损伤、炎症、免疫功能障碍三者相结合作用的结果 ,最近研究结果表明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 (CAD)患者循环血中M CSF水平升高。M CSF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引起人们的关注 ,本文拟就M CSF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清蛋白比值(NPAR)对冠状动脉慢血流(CSF)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2月因胸痛在该院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1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CSF患者80例作为CSF组,冠状动脉血流正常者80例作为非冠状动脉慢血流(NCF)组。比较两组间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SF发生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NPAR对CSF发生的预测效能。结果 CSF组男性比例、有吸烟史比例及体质量指数(BMI)、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红细胞计数、NPAR水平高于NC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BMI升高、NPAR升高是CSF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NPAR的最佳截断值为1.511,预测CSF发生的曲线下面积为0.753[95%CI(0.679~0.818)],灵敏度为70.0%,特异度为73.7%。结论 CSF多见于男性肥胖患者,NPAR是CSF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对CSF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