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建立从人外周血分离、纯化、培养、扩增树突状细胞(DC)前体的方法,研究细胞因子对DC体外增殖、分化成熟的影响。方法人外周血经血细胞分离仪及Ficol、Percol等不连续密度梯度离心获得的含DC前体细胞组分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hrGM-CSF)培养或用GM-CSF及白细胞介素-4(IL-4)联合培养;光镜及电镜观察及ABC法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分离的DC前体经1周左右时间培养,细胞数量可扩增20~30倍,纯度达90%以上,GM-CSF与IL-4联合培养所得到的DC数量约为用GM-CSF培养的1.5倍。DC具有典型的树枝状或裙褶状突起,并表达高水平的HLA-DR,其CD14、CD19、CD3的表达均为阴性。结论用GM-CSF和IL-4联合作用更能促进DC的体外扩增及分化。  相似文献   

2.
银屑病患者单核细胞诱生的郎汉斯细胞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从郎汉斯细胞(LC)的分化发育过程探讨其在银屑病患者体内异常的原因。方法 将外周血单核细胞经GM-CSF+TGF-β1联合培养5d,分别通过流式细胞仪、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分析其表型及其抗原提呈功能,并通过ELISA法检测其分泌功能。结果银悄病患者单核细胞经GM-CSF+IL-4+TGF-β1联合培养后能分化发育为具有LC相对特征性抗原标志CDla的细胞,其比例、表型特征、胞内合成及分泌IL-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体外诱导和扩增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 的方法,并分析其生物学特性。方法:造血动员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贴壁去除悬浮细胞,加入细胞因子(IL-4、GM- CSF和TNF-α)培养8 天。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的表型,经ELISA法测定其培养上清中的IL- 12 ,并将诱导的树突状细胞与脐带血原始T(naive T) 细胞混合培养,用3H- TdR掺入法测定细胞的增殖指数。结果:贴壁的造血动员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体外经细胞因子诱导培养后,高表达人树突状细胞分化抗原CD1a(89 .1% )、CD40(99 .8% )、CD80(95 .1% )、CD83(45 .7% )、HLA- DR(97.6% ),同时所获的DC能分泌IL-12 和可有效地激活脐带血原始T细胞并促其增殖(SI= 6.92) 。结论:采用造血动员的外周血经体外贴壁去除非粘附细胞,再经过细胞因子序贯培养,无需纯化CD34 + 细胞,能获得高纯度( >80% )和具有功能性的DC细胞。  相似文献   

4.
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诱导及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谢炜  吴德沛 《苏州医学院学报》1999,19(11):1145-1147,1158
目的:建立体外诱导和扩增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的方法,并分析其生物学特性。方法:造血动员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贴壁去除悬浮细胞,加入细胞因子(IL-4,GM-CSF和TNF_α)培养88天。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的表型,经ELISA法测定其培养上清中的IL-12,并将诱导的树突状细胞与脐带血原始T细胞混合培养,用^3H-TdR掺入法测定细胞的增殖指数。结果:贴壁的造血动员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体外经  相似文献   

5.
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的动员,检测及临床移植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llo-PBSCT)供者经G-CSF或G-CSF+GM-CSF动员后,采集的外周血干细胞(PBSC)移植物中的幼稚粒细胞与单个核细胞(MNC)、CD34^+细胞及CFU-GM之间的相关性和移植的剂量标准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11例allo-PBSCT供者用G-CSF(9例)或G-CSF+GM-CSF(2例)进行动员,于动员前及动员后,分别对外周血及MNC惧物中的幼稚粒细胞、CD34^+细胞及CFU-GM进行检测计数,预处理方法主要用大剂量环磷酰胺(CTX)+全身照射(TBI)。结果:动员后外周血中的幼稚粒细胞与CD34^+细胞及CFU-GM同步增加,外周血MNC中的幼稚粒细胞数与CD34^+细胞数及CFU-GM有较好的相关性。11例患者全部植活和恢复造血功能,并为染色体核型  相似文献   

6.
DC细胞刺激γδ T细胞的抗白血病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γδT细胞的体外生存期和抗白血病活性。方法:对外周血采集物用GM-CSF+IL-4进行培养,使其分化和扩增为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然后用DC和细胞因子IL-2刺激其CD4^ T细胞扩增后,协同DC共同刺激γδT细胞扩增,再与多种白血病细胞株进行混合培养,进而用MTT比色法研究抗白血病能力。结果:γδT细胞能在体外长期大量扩增,扩增的γδT细胞对多种白血病细胞株具有杀伤作用。结论:γδT细胞可望用于白血病的临床免疫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膀胱癌TIL的体外培养方法并进行表型分析。方法:采用Whiteside等提供的方法分离1例手术切除膀胱癌组织中的TIL并进行培养扩增,并用T细胞亚群单抗试剂分析TIL部分膜抗原的表型。结果:该TIL体外扩增倍数达到135倍,免疫组化分析表明:经IL-2激活的TIL体外培养一定时期后,其CD+3细胞数及CD+4细胞数/CD+8细胞数比值明显上升。结论:膀胱癌TIL在体外经IL-2培养后能大量扩增,TIL中以成熟T细胞(CD+3)为主,辅助性T细胞(CD+4)略占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自体脾移植术对免疫学指标的影响。方法:将40 例外伤性脾破裂分为脾移植术和全脾切除术组,各20 例。对照组10 例。结果:术后1 周,全脾切除术组和自体脾移植组,与对照组相比,CD+3 、CD+4 、CD+8 、CD+4 /CD+8 降低,sIL-2R、TNF皆升高(P< 0.05)。术后3 个月,自体脾移植组CD+3 、CD+4 、CD+8 、CD+4 /CD+8升高,sIL-2R、TNF降低(P>0.05) 。而脾切除组,术后CD+3 、CD+4 、CD+8 、CD+4 /CD+8 持续下降,sIL- 2R、TNF持续升高( P< 0.05)。结论:自体脾移植对维持机体的T细胞水平和增强机体的抗感染能力有益。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胚胎胸腺细胞(FTC)移植的作用机理,采用单克隆抗体免疫荧光法检测了19例淋巴细胞癌变患者FTC移植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结果表明:FTC移植前患者CD^+3,CD^+4,CD^+4/CD^+8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CD^+8高于对照组(P〈0.01);FTC移植后CD^+3,CD^+,较移植前明业增高(P〈0.01),CD^+8显著降低(P〈0.01),CD^+4/CD^+8,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雷公藤多甙和IL-10对DC内IL-12p40和DC-CK1转录的影响。方法:通过GM-CSF、IL-4和TNFα体外培养体系,从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诱导DC,IL-120p40和DC衍生的趋化因子1(DC-CK1)转录采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技术。结果:通过GM-CSF、IL-4和TNFα体培养体系可以获得成熟功能性DC,雷公藤多甙和IL-10能抑制DC内IL-12p40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树突状细胞(DC)及其前体的分离纯化及其体外扩增的方法。方法:无菌制备BALB/C小鼠骨髓和脾细胞;先后用红细胞裂解液、抗鼠CD4、CD8、B细胞单抗(McAb)和补体溶液,依次去除红细胞,T、B细胞,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等混杂细胞而获得纯化的DC及其前体;又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白细胞介素(IL4)协同诱导下培育,DC前体分化发育成DC或郎罕细胞(LC)并扩增,同时阻抑巨噬细胞发育生长。结果:DC/LC细胞数增加,其形态在光镜下多为特征性星形,也有梭形和多角形;扫描电镜下观察其绝大多数为特征性星形,且有1~4级不等的树突状突起,其纯度高达95%以上。DC/LC在功能上明显刺激同种异体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结论:①结果所得细胞的形态和功能符合DC/LC;②建立连续排异结合GMCSF+IL4联合诱生培育的方法,可获得大量高纯度的DC/LC。  相似文献   

12.
用可溶性肿瘤抗原和抗CD3单克隆抗体共同刺激外周单个核细胞(PBMC)产生CD8^+T细胞为主的杀瘤细胞,称为^-AK细胞。与LAK细胞、CD3=AK细胞比较,T-AK细胞扩增快、低依赖IL-2,培养14天细胞数扩增24倍,比CD3=AK细胞中,比LAK细胞高15天,并能给持生长21天。T-AK细胞中含CD3^+89%,CD4^+21%,CD8^+95%,CD316^1622%,CD25^+41%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白血病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的变化。方法:分别应用单克隆抗体技术和酶联吸附试验检测31例白血病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sIL-2R水平,并以35名正常人作对照。结果:白血病患者外周血CD3^+、CD4^+细胞数低于正常人,CD8^+细胞数高于正常人(P〈0.01),CD4^+/CD8^+比值下降(P〈0.01)。血清sIL-2R活性明显高于正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造血细胞生长因子(细胞因子)的不同组合对脐血CD34+造血干(祖)细胞的扩增作用。方法:应用吸附单克隆抗体———磁珠分离系统分离纯化脐血CD34+细胞,在液体培养体系中经3组不同组合的细胞因子扩增3周。结果:3组不同组合的细胞因子对CD34+细胞均有明显的扩增作用。其中由FLT3配基(FL)+干细胞因子(SCF)+白细胞介素(IL)1+IL3的组合扩增效果最好,其细胞总数扩增90467±13223倍,CD34+细胞扩增3799±1321倍,粒单造血祖细胞(CFUGM)扩增7273±3598倍,多向祖细胞(CFUGEMM)扩增3776±2303倍,总造血集落形成细胞(CFCs)扩增5795±2796倍。CD34+细胞扩增在第2周达最高值,CFCs在第3周达最高值。结论:由FL、SCF、IL1及IL3联合扩增效果最好。CD34+细胞和CFCs分别在第2周、第3周达最高峰,说明其时仍保持造血活性。本实验结果对临床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选择最佳扩增方案和最佳移植时间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Zhong C  Li WZ  Lü L 《中华医学杂志》1999,79(3):174-177
目的 观察β型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基因修饰的B10小鼠骨髓树突关细胞(DC)在C3H小鼠体内的迁移和存活,以探讨DC生物学特性与移植耐受性的关系。方法 从B10小鼠骨髓分离DC前体细胞,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β型转化生长因子(GM-CSF+TGFβ)条件下培养增殖(GC1)并转导Ad-LacZ(Dc2)或Ad-TGFβ1(DC3),每组5×10^5个细胞注入G3H小鼠后掌皮下,分别  相似文献   

16.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内细胞因子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建立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内细胞因子的方法。方法运用荧光标记的抗细胞表面抗原单抗及抗细胞因子单抗,结合固定、破膜处理技术,检测产生IFN-γ、IL-4的CD4+、CD8+细胞以及产生IL-10的CD3+细胞。同时以相应同种型IgG染色细胞作为阴性对照,以确定细胞团于染色的特异性。结果产生IFN-γ的CD4+及CD8+细胞明显多于产生IL-4的细胞,并且产生IFN-γ的CD8+细胞百分比较CD4+细胞相对增多;同时产生IFN-γ/IL-4的CD4+、CD8+细胞以及产生IL-10的CD3+细胞都较少。结论该方法可从单个细胞水平直接检测全血标本中T细胞亚群和单核细胞等细胞因子的分泌。  相似文献   

17.
用可溶性肿瘤抗原和抗CD3 单克隆抗体共同刺激外周单个核细胞(PBMC)产生CD+8 T 细胞为主的杀瘤细胞,称为T- AK 细胞。与LAK细胞、CD3 - AK 细胞比较,T- AK细胞扩增快、低依赖IL- 2,培养14 天细胞数扩增24 倍,比CD3 - AK细胞高8 倍,比LAK细胞高15 倍,并能维持生长21 天。T- AK细胞中含CD+3 89% ,CD+4 21 % ,CD+8 95% ,CD+16 22% ,CD+25 41% ,CD+56 47 % ,CD+38 90 % ,它们是CD+8 T细胞为主的异质性细胞群。体外实验结果表明,T- AK细胞对Fen 的明显的杀伤作用,与LAK、CD3 - AK细胞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 P< 0.001) 。裸鼠体内试验结果显示,对照组及LAK组全部、CD3 - AK 组1 只裸鼠长出瘤结节,而T- AK组无一例长出瘤结节且生存期明显长  相似文献   

18.
用CFU-GM半固体琼脂培养技术研究了抗人胸腺细胞球蛋白(ATG)和抗CD3单克隆抗体(McAb)对18例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骨髓CFU-GM体外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加入16.7μg/mlATG或1:50抗CD3McAb,体外均可增加AA患者骨髓CFU-GM的集落数(P<0.05),两者的作用无显著差异(P>0.05)。2.ATG和抗CD3McAb对AA患者干细胞缺乏型和免疫介导型的作用无显著差异(P>0.05)。用此项技术对AA患者作药敏试验,并加测外周血CD8+、DR+细胞比值,可作为选择免疫抑制疗法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从肝癌患者外周血中大量快速分离树突状细胞(DC)有效方法。方法自肝癌患者外周血中分离出单个核细胞(PBMC);PBMC与Gm-CSF及IL-4共培养;检测培养前后DC表面HLA-DR及B7-2表达水平及DC诱导T细胞增殖能力。结果GM-CSF及IL-4联合刺激选择性使PBMC中DC大量增殖,并通过增强DC表面HLA-DR及B7表达[从(12.8±1.1)、(15.1±1.0)增至19.1±1.7)、(21.6±1.5),P<0.01]进一步增强DC免疫功能[由(6820±140)增至(14090±180)min-1,P<0.01]。结论联合应用GM-CSF及IL-4能够从肝癌患者血中制备出大量高免疫活力DC。  相似文献   

20.
赵勇  曹雪涛 《中华医学杂志》1997,77(10):732-736
目的探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诱导小鼠红白血病细胞分化过程中,树突状细胞的产生及其抗原提呈功能的变化。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电镜技术和4小时51Cr释放法等,进一步观察了GM-CSF的诱导分化作用。结果100ng/mlGM-CSF处理3天后的FBL-3细胞,树突状细胞的特异性标志33D1和NLDC145的表达阳性率显著升高;同时,MHC-Ⅱ、B7-1、B7-2、I-CAM-1、VCAM-1和CD40表达水平均增加;扫描电镜显示GM-CSF处理的FBL-3细胞,表面出现许多树突状突起,透射电镜下可见细胞浆内有丰富的线粒体,核呈分叶状。同时,能够显著刺激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增殖,促进IL-2的产生;可显著提高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细胞对FBL-3细胞的特异性杀伤活性。结论GM-CSF诱导的红白血病细胞可向树突状细胞分化,本身具有抗原提呈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