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Th17是新近发现的辅助性T淋巴细胞亚群,其特征是分泌白细胞介素17(IL-17)。目前已发现Th17与诸多自身免疫性疾病密切相关。自身免疫性损伤是病毒性心肌炎发病机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并且与扩张型心肌病的发病有关。因此,研究Th17细胞亚群在心肌炎中的作用十分必要,为进一步揭示心肌炎的发病机制,阻断心肌炎向扩张型心肌病进展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李淑清 《国际心血管病杂志》2011,38(1):34-36,47
Th17细胞是T辅助细胞家族成员,以产生白细胞介素(IL)-17等细胞因子为特征.目前研究证实Th17细胞及其相关细胞因子在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肿瘤等疾病的发生、发展中有重要作用.心肌炎是一种在病因、发病机制和临床预后上都具有异质性的疾病,病毒感染和自身免疫性炎症是其主要发病机制,该病被视为心血管内科亟待解决的难题... 相似文献
3.
4.
Th17是新近发现的辅助性T淋巴细胞亚群,其特征是分泌白细胞介素17(IL-17).目前已发现Th17与诸多自身免疫性疾病密切相关.自身免疫性损伤是病毒性心肌炎发病机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并且与扩张型心肌病的发病有关.因此,研究Th17细胞亚群在心肌炎中的作用十分必要,为进一步揭示心肌炎的发病机制,阻断心肌炎向扩张型心肌病进展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雷公藤甲素对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的结肠炎小鼠肠道Th17/Treg平衡的调节作用。方法4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模型组、雷公藤甲素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模型组、雷公藤甲素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用TNBS诱导小鼠结肠炎模型,造模后,雷公藤甲素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分别腹腔注射35肛g·kg^-1·d^-1、70μg·kg^-1·d。雷公藤甲素,模型组每天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对照组用50%乙醇溶液灌肠后每天腹腔注射生理盐水。2周后处死各组小鼠,评估各组小鼠结肠组织的大体和组织学评分,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结肠组织IL-17、RORC和Foxp3mRNA表达水平。结果雷公藤甲素低剂量和高剂量组小鼠结肠组织大体和组织学评分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结肠组织IL-17、RORCmRNA表达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Foxp3mRNA表达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雷公藤甲素低剂量、高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雷公藤甲素可能通过下调RORC表达抑制Th17细胞分化、IL-17产生,上调Foxp3促进Treg细胞形成,从而调节结肠炎小鼠Th17/Treg平衡,抑制肠道炎症。 相似文献
6.
辅助性T细胞传统上分为Th1型和Th2型.近年研究者发现了一种新的CD4+T细胞亚群,可以产生白细胞介素17(IL-17),被称为Th17细胞.Th17细胞在炎症反应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它的产物IL-17等与原虫、吸虫、绦虫等寄生虫感染有联系.该文就Th17细胞亚群及其产物在寄生虫感染中的作用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C57BL/6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后肠系膜淋巴结Th17细胞的免疫应答。方法 2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感染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感染组小鼠经腹部皮肤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每鼠(40±5)条。感染后5~6周分离小鼠肠系膜淋巴结的淋巴细胞,分别用抗小鼠CD3单克隆抗体(anti-CD3,1μg/ml)和抗小鼠CD28单克隆抗体(anti-CD28,1μg/ml)刺激,培养4 h后收集细胞,RT-PCR检测小鼠肠系膜淋巴结淋巴细胞中白细胞介素17(IL-17)和维甲酸相关孤独受体(ROR-γt)mRNA的转录水平;培养72 h后,ELIS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IL-17和γ干扰素(IFN-γ)的含量。同时用佛波酯(PMA,10 ng/ml)和离子霉素(1μg/ml)刺激淋巴细胞5 h后,胞内细胞因子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Th17细胞的含量和其他细胞因子的产生。结果 ELISA检测结果显示,感染小鼠肠系膜淋巴结培养物上清液中IFN-γ[(214.3±62.6)pg/ml]和IL-17[(176.8±62.1)pg/ml]的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小鼠[(46.7±13.9)和0 pg/ml](P<0.05)。RT-PCR检测结果显示,IL-17和ROR-γt mRNA转录水平也明显高于健康小鼠。感染小鼠肠系膜淋巴细胞CD4+T细胞中,Th17细胞的比例为(0.55±0.03)%,明显高于健康小鼠[(0.16±0.01)%](P<0.05)。在CD4+T细胞中,IL-17+IL-4+细胞占0.06%,IL-17+IFN-γ+和IL-17+IL-5+细胞各占0.02%,IL-17+IL-9+细胞占0.01%,未检测到IL-17+IL-10+和IL-17+Foxp3+细胞。结论日本血吸虫感染C57BL/6小鼠的肠系膜淋巴结能诱导Th17细胞产生。Th17细胞能分泌IL-4,及少量的IFN-γ、IL-5和IL-9,不分泌IL-10,也不表达Foxp3。 相似文献
8.
9.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16)
目的探讨辅助T淋巴细胞(Th)22细胞、Th17细胞及其细胞因子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3月在我院就诊患者或体检者共101例,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5例,乙肝病毒携带者21例,非病毒性肝炎35例。另选取同期20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各组外周血中Th22细胞、Th17细胞所占比例。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分别检测各组外周血中白细胞介素(IL)-22、IL-17的血清浓度。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慢性乙型肝炎组Th22细胞及IL-22、IL-17明显降低(P0.05),但Th17细胞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乙肝病毒携带者比较,慢性乙型肝炎组IL-22、IL-17明显降低(P0.05),Th17细胞明显升高(P0.05),但Th22细胞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非病毒性肝炎组相比,慢性乙型肝炎组Th22、Th17细胞及IL-22、IL-17均明显降低(P0.05);与正常组比较,乙肝病毒携带者Th22、Th17及IL-17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IL-22明显降低(P0.05)。结论 Th22细胞数量减少或功能减退,IL-22浓度降低,使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细胞失去IL-22的保护作用,是慢性乙型肝炎发病的重要因素;而Th17细胞及IL-17可能未参与慢性乙型肝炎的慢性期炎症。 相似文献
10.
Th17细胞是新近发现的CD4+T细胞亚群,转化生长因子β与白细胞介素6可以诱导初始T细胞向Th17细胞方向分化,视黄醇类核内受体γt是其分化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核转录因子,白细胞介素17是其主要的效应分子,Th17细胞/白细胞介素17在炎症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炎性病变,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均发现Th17细胞/白细胞介素17在动脉粥样硬化中发挥一定作用。本文就近年来Th17细胞/白细胞介素17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炎症性肠病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背景:Th17细胞是一类能特异性产生白细胞介素-17(IL-17)的CD4~+T细胞亚群,研究显示其参与了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过程。目的:研究炎症性肠病(IBD)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比例和IL-17mRNA表达的变化,探讨Th17细胞在IBD发病机制中的意义。方法:纳入10例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和53例IBD患者,其中克罗恩病(CD)25例,溃疡性结肠炎(UC)28例,以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h17细胞比例,实时PCR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IL-17 mRNA表达水平。结果:IBD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比例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其中活动期又明显高于缓解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PBMC中IL-17 mRNA表达水平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但活动期与缓解期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IBD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比例和IL-17 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Th17细胞参与了IBD的发生、发展过程,可能对临床疾病活动度的判断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2.
青蒿琥酯对 TNBS 诱导的小鼠结肠炎免疫调节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具有免疫调节作用,能显著减轻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症状和体征。目的: 探讨青蒿琥酯对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的免疫调节机制。方法: 18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乙醇对照组、TNBS模型组和青蒿琥酯治疗组,以TNBS灌肠建立小鼠结肠炎模型,青蒿琥酯治疗组腹腔注射青蒿琥酯150 mg·kg~(-1)·d~(-1)。实验第8d,处死小鼠。行结肠组织病理学评分,检测结肠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以ELISA法检测结肠组织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IL)-17、IL-4、IL-10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含量。结果: 与TNBS模型组相比,青蒿琥酯治疗组结肠组织病理学评分、MPO活性、IFN-γ、IL-17和TNF-α含量显著降低[1.00±0.63对2.83±0.41,(5.62±2.36)U/g对(15.10±3.92)U/g,(132.56±37.09)pg/mg对(221.44±41.99)pg/mg,(89.73±29.86)pg/mg对(229.72±78.58)pg/mg,(408.02±83.13)pg/mg对(692.79±217.51)pg/mg](P0.05),IL-10含量显著升高[(188.66±49.87)pg/mg对(121.02±21.57)pg/mg](P0.05)。除组织病理学评分和IL-10含量外,青蒿琥酯治疗组上述各指标与乙醇对照组无明显差异。各组IL-4含量无明显差异。结论: 青蒿琥酯可减轻TNBS引起的小鼠结肠炎,其机制可能通过抑制Th1/Th17免疫应答、上调保护性细胞因子IL-10含量而发挥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3.
Th17细胞相关因子在慢性乙型肝炎肝组织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Th17细胞是一类不同于Th1和Th2细胞的辅助性T细胞亚群,在慢性炎症和免疫相关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目的:研究Th17细胞及其相关因子在慢性乙型肝炎(CHB)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以实时PCR检测CHB患者和对照组肝组织中诱导Th17细胞分化的核转录因子RORγt以及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7(IL-17)、IL-21、IL-23、IL-1β、IL-6的mRNA表达情况,以免疫组化染色检测CHB患者肝组织中IL-17蛋白表达并分析其与肝脏炎症和纤维化程度的相关性。结果:CHB患者肝组织中 RORγt、IL-17、IL-21、IL-23、IL-1β、IL-6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17蛋白表达阳性细胞数与肝脏炎症分级(r_s=0.801,P0.05)和纤维化分期(r_s=0.797,P0.05)呈正相关。结论:CHB患者肝组织中存在Th17细胞相关因子过表达,IL-17蛋白表达阳性细胞数与肝脏炎症和纤维化程度相关,提示Th17细胞在CHB的免疫发病机制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Don A. Sibley John Fuseler Igor Slukvin Thomas R. Jerrells 《Alcoholism,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research》1995,19(2):324-331
The effects of ethanol (EtOH) consumption by adult female C57BI/6 mice on lymphocyte populations of the mesenteric lymph nodes (MLNs) were determined by feeding mice with the Lieber-DeCarli liquid diet by a pair-feeding paradigm. Hist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MLNs of EtOH-fed mice showed a progressive loss of lymphocytes from the medullary regions at 3, 5, and 7 days after initiation of the EtOH diet. The stromal cells in the medullary region also demonstrated a progressive alteration in stellate morphological features at times corresponding to those of loss of lymphocytes from this region. Microscopic evaluation of the follicle regions of MLNs obtained from mice fed an EtOH-containing diet showed no appreciable alterations in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The number of tingible body macrophages in the germinal centers of the follicles, however, was increased after 3 days of EtOH diet feeding and declined progressively after this time. Flow cytometric analysis of isolated lymphocytes showed a depletion of both T and B cell populations from the MLNs. In contrast to B cells, however, T cells were depleted through 7 days of EtOH diet feeding. Total RNA isolated from the MLNs of mice consuming the EtOH-containing diet was progressively degraded. No degradation of DNA was observed. These study results establish that continuous consumption of dietary EtOH adversely affects the cellularity of MLN, resulting in a progressive loss of lymphocytes that is associated with degradation of total RNA. 相似文献
15.
背景:研究发现内源性气体递质H2S可能具有抗炎活性。关于H2S在溃疡性结肠炎(UC)中的作用,目前研究结果不一。目的:探讨H2S与恶唑酮诱导的小鼠实验性结肠炎肠黏膜损伤的相关性。方法:健康雄性昆明小鼠96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NH2OH组、NaHS组,后三组建立恶唑酮结肠炎模型,NH2OH组和NaHS组分别腹腔注射H2S合成关键酶胱硫醚B合酶(CBS)抑制剂NH2OH和H2S供体NaHS干预3d或7d。实验期间评估疾病活动指数(DAI)。干预结束后处死小鼠,取病变结肠组织行组织学损伤评分,以ELISA法测定白细胞介素-4(IL-4)含量,以realtimeRT—PCR测定CBSmRNA表达,同时检测血浆H2S含量。结果:模型组、NH2OH组、NaHS组DAI评分、结肠黏膜组织学损伤评分和结肠组织IL-4含量、CBSmRNA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NH2OH组高于模型组,NaHS组低于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H2OH组血浆H2S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NaHS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源性H2S与小鼠恶唑酮结肠炎的肠黏膜损伤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可能起抗炎和肠黏膜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背景:次级淋巴组织趋化因子(SLC)是一种CC型趋化因子,主要功能为趋化各种淋巴细胞向外周淋巴组织或器官归巢。既往研究发现结肠组织SLC表达增高可能参与了溃疡性结肠炎(UC)的发病。目的:明确SLC在UC中的作用及其作为UC治疗靶点的可能性。方法:24只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DSS模型组和地塞米松(DXM)治疗组,后两组饮用5% DSS溶液7 d诱导实验性结肠炎以模拟人类UC,DXM治疗组于造模第3 d起腹腔注射DXM 0.4 mg/kg qd×5 d。实验过程中评估疾病活动指数(DAI)。第8 d处死各组小鼠,行结肠大体形态和组织学评分,以免疫组化染色和RT-PCR检测结肠组织SLC表达。结果:对照组结肠组织SLC表达微弱,DSS模型组SLC mRNA和蛋白表达均较对照组显著上调(P〈0.01),DXM治疗组SLC表达较DSS模型组显著降低(P〈0.01),伴DAI以及结肠大体形态和组织学评分改善(P〈0.01)。结论:结肠组织SLC表达增高与UC发病有关,针对SLC的靶向治疗可作为UC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7.
过氧化物酶体增生物激活受体-γ在小鼠噁唑酮结肠炎中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背景:溃疡性结肠炎(UC)的肠道病变不仅与上皮炎症和坏死有关,也与上皮细胞过度凋亡有关.目前观点认为促炎和抗炎细胞因子失衡在UC发病中起关键作用。过氧化物酶体增生物激活受体(PPAR)-γ可能参与了UC肠道炎症的调控。目的:观察小鼠噁唑酮结肠炎的疾病活动度、PPAR-γ的表达以及PPAR-γ与促炎因子和凋亡相关因子的关系,并以PPAR-γ配体吡格列酮进行干预,探讨PPAR-γ在实验性结肠炎中的作用。方法:将噁唑酮结肠炎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吡格列酮治疗组,每日观察、记录各组小鼠的体重和大便情况,计算疾病活动指数(DAI)。分别于实验第10、11、12、13d处死小鼠,观察结肠大体和组织学改变并计分,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PAR-γ、核因子(NF)-κB p65、Fas及其配体FasL和caspase-3的表达。结果:治疗组DAI和大体、组织学损伤计分的改善较模型组显著(P〈0.05);与同时间点模型组相比,治疗组PPAR-γ表达阳性率显著增高,NF-κB p65、Fas、FasL和caspase-3表达阳性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PPAR-γ可抑制NF-κB活化和结肠上皮细胞凋亡。其配体吡格列酮可促进PPAR-γ的表达,从而缓解结肠炎症,并可能具有抑制结肠上皮细胞过度凋亡的功能。 相似文献
18.
背景:前期研究发现感染后内脏高敏感小鼠肠黏膜固有层树突细胞(DC)诱导活化Th17细胞与肠道感染消退后肠黏膜免疫系统的持续激活有关。推测DC可能系通过分泌白细胞介素-23(IL-23)活化Th17细胞。目的:应用RNA干扰技术抑制DC分泌IL-23,探讨感染后内脏高敏感小鼠肠黏膜固有层DC活化Th17细胞的机制。方法:建立旋毛虫感染后内脏高敏感小鼠模型,以免疫磁珠分选肠黏膜固有层DC和脾脏CD4+T细胞。构建、鉴定小鼠IL-23小发夹RNA(shRNA)干扰质粒,以脂质体法转染DC(A组)以抑制IL-23表达,同时设置转染空脂质体的DC(B组)和转染无关序列shRNA干扰质粒的DC(C组)作为对照。各组DC与CD4+T细胞共培养120 h,以单独培养的CD4+T细胞(D组)作为对照。以ELISA方法检测DC转染前后培养上清液中的IL-23水平,以及DC与CD4+T细胞共培养上清液和CD4+T细胞单独培养上清液中的IL-17水平。结果:A组DC培养上清液中的IL-23水平较转染前显著降低(P〈0.05),B、C两组转染前后IL-23水平无明显变化。A、B、C组DC与CD4+T细胞共培养上清液中的IL-17水平均较D组显著增高(P〈0.05),其中A组显著低于B、C两组(P〈0.05),B、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感染后内脏高敏感小鼠肠黏膜固有层DC可能通过分泌IL-23活化Th17细胞,参与维持肠道感染消退后肠黏膜免疫系统的持续激活。 相似文献
19.
Fxop3+Treg细胞是-种免疫调节细胞,在免疫调节和维持机体免疫平衡中起重要作用。目的:研究Faecalibacterium口删nitzii(FP)对实验性结肠炎大鼠外周血和脾脏中CD4+CD25+Foxp3+Treg细胞的影响,从而初步探讨FP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灌肠制备实验性结肠炎大鼠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结肠炎组、FP组、FP上清液组、培养基组和双歧杆菌组。观察大鼠结肠大体形态损伤、组织学变化.以流式细胞术测定外周血和脾脏中CD4+CD25+Foxp3+rreg细胞比例,以ELISA法检测血浆IL-10、IL-12和TGF.B含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结肠炎组结肠大体形态损伤明显,病理学评分显著增高(P〈O.01);外周血和脾脏中CD4+CD25+Foxp3+Treg细胞比例显著降低(P〈O.05);血浆IL.10和TGF.B含量显著降低(P〈0.05),IL-12含量显著升高(P〈O.01),IL-IO/IL-12比值显著降低(P〈0.01)。经FP、FP上清液和双歧杆菌治疗后,除血浆IL-10含量无明显差异外.其余指标均显著改善(P〈0.05)。结论:FP及其上清液对TNBS诱导的实验性结肠炎大鼠有显著的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为提高外周血和脾脏中CD4+CD25+Foxp3+Treg细胞比例。 相似文献
20.
白芍总苷对TNBS诱导的大鼠实验性结肠炎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背景:白芍总苷(TGP)具有抗炎、免疫调节等作用,其对炎症性肠病是否具有治疗作用尚不清楚。目的:探讨TGP对大鼠实验性结肠炎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50只大鼠以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溶液灌肠诱导结肠炎模型,分为结肠炎模型组、低、中、高剂量TGP组(25、50、100mg/kgTGP)和阳性药物对照组(100mg/kg奥沙拉秦)。10只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0.9%NaCl溶液灌肠)。实验期间评估各组疾病活动指数(DAI);干预2周后行结肠大体损伤指数(CMDI)和组织学损伤指数(TDI)评分,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0(IL-1O)水平,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结肠组织磷酸化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p38MAPK)表达。结果:与结肠炎模型组相比,高剂量TGP组实验期间DAI均值显著降低(P<0.01);中、高剂量TGP组CMDI和TDI显著降低,血清TNF-α水平降低,IL-10水平升高,结肠组织p-p38MAPK表达降低(P<0.05)。高剂量TGP的疗效与奥沙拉秦无明显差异。结论:TGP可能通过抑制p38MAPK激活,抑制TNF-α分泌,促进IL—10分泌,改善免疫调节紊乱,从而减轻TNBS诱导的大鼠实验性结肠炎的症状和结肠炎性损伤。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