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ADM-PLGA缓释纳米微球的制备及体外释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制备ADM-PLGA纳米微球,观察其一般特性、载药量、包封率和缓释特性.方法 采用超声乳化法制备缓释ADM-PLGA-Ns纳米微球,观察其一般特性,采用高效液相法测定ADM含量,并模拟体内条件研究ADM-PLGA-Ns纳米微球的体外缓释特性.结果 纳米微球表面光滑圆整,球体大小均匀,粒径为(21±5.4)nm,微球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为(89.71±7.31)%和(0.75±0.54)%.微球体外释药符合Higuichi方程,10 d后释放度达95.00%.结论 ADM-PLGA纳米微球制备工艺效果满意,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制备环磷酰胺聚乳酸微球,并检验微球的体外缓释效果。方法 采用O/W型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载药微球,通过单因素实验优化制备工艺,用生物显微镜观察微球的形态,并用激光粒度分析仪分析粒径。用紫外-可见光谱法研究环磷酰胺聚乳酸微球的载药量、包封率和体外释药性能。结果 微球呈球形,直径为(12.67±3.67)μm。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为15.38%和62.5%,累计释放时间为108h,累计释放率为84.07%。结论 本研究成功制备环磷酰胺聚乳酸微球,为制备可生物降解载药微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bFGF-PLA缓释纳米微球的制备及体外释药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张纲  谭颖徽  卢来春  张蓉  王建华  杜俊兰 《重庆医学》2006,35(11):1002-1004
目的制备bFGF-PLA纳米微球,观察其一般特性、载药量和包封率和缓释特性。方法应用超声乳化法制备缓释bFGF-PLA纳米微球,观察其一般特性,采用ELISA方法测定bFGF含量,并模拟体内条件研究bFGF-PLA纳米微球的体外缓释特性。结果纳米微球表面光滑圆整,球体大小均匀,平均粒径为(0.045±0.013)μm,微球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为(91.72±1.31)%和〔(27.65±0.44)×10-3〕%。微球体外释药符合Higuichi方程:突释期仅为18.37%,14d后释放度达75.72%。结论bFGF-PLA纳米微球制备工艺效果满意,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4.
三七总皂苷壳聚糖缓释微球的制备及体外释放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制备三七总皂苷壳聚糖缓释微球,并对其体外释药特性进行研究。方法采用乳化交联法制备三七总皂苷壳聚糖微球,以粒径分布、包封率、载药量及体外释药速度为评价指标,考察处方因素对壳聚糖微球的影响。并采用正交设计L9(34)对处方进行优化。结果微球的平均粒径为(4.2±0.3)μm,包封率为(28.58±2.76)%(n=3),载药量为(17.15±1.65)%(n=3)。结论通过优化处方和制备工艺,采用乳化交联法制备的三七总皂苷壳聚糖缓释微球,其体外释药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且制备工艺简单。  相似文献   

5.
目的制备载艾塞那肽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c-co-glycolicacid),PLGA]微球,并对其体外释药特性进行考察。方法以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为载体,采用凝聚法(W/O/O)制备载艾塞那肽缓释注射微球,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测定艾塞那肽含量的方法和微球中药物提取方法,考察微球粒径大小、外观、包封率、载药量等理化性质,并对微球体外释放特性进行了考察。结果微球球形较圆整,平均粒径为(51.2±1.97)μm,实际载药量为(4.50±0.13)%,包封率在(96.5±2.68)%,首日突释率为(13.19±1.39)%,28 d的体外累积释放率可达(88.6±0.73)%。结论以生物可降解的PLGA为载体,用W/O/O法制备的艾塞那肽微球工艺稳定可控,重现性好,可在体外缓释一个月,在糖尿病治疗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局部用环孢素聚乳酸微球的制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采用O/W型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环孢素聚乳酸微球,并对微球性状进行考察。方法:通过正交设计试验筛选其最佳制备工艺,用扫描电镜观察微球表面形态。采用激光粒径分析仪对微球的平均粒径分布检测,并通过高效液相色谱对微球的载药量、包封率、体外释药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应用通过正交设计筛选后的制备工艺,所得到环孢素聚乳酸微球的形态圆整,平均粒径为18.234μm,粒径在9.525~32.400μm的占总数的80%以上。包封率为(86.12±0.77)%,载药量为(34.51±0.63)%。环孢素-聚乳酸微球的体外释药情况为30 d,累积释药量为40.8%,在释放前期释放速率较快,5 d后释放变得平稳。结论:可获得较满意的环孢素聚乳酸微球制备工艺,且微球具有明显的缓释性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 以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c-co-glycohc acid),PLGA]为材料,制备缓释局麻药利多卡因(Lidocaine,LID)-PLGA长效缓释微球.方法 采用乳化溶媒挥发法制备微球;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微球载药量、包封率和体外药物释放.结果 纳米微球形态光滑圆整,球体大小均匀,微球粒径为(174.5±15.2)nm,微球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为12.48%和54.30%,微球体外释放符合Higuchi方程,半衰期t1/2=3.45 d.结论 LID-PLGA纳米微球具有明显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制备川芎嗪PLGA微球并考察其物理化学性质及体外释药性.方法 采用O/W型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川芎嗪PLGA微球,正交试验设计优化处方组成和制备工艺,对微球的外观形态、粒径及粒度分布、包封率和载药量等理化性质进行了检测.结果 以优化处方制备的川芎嗪PLGA微球为圆球形,粒度分布较均匀,平均粒径为(10±2.2)μm,包封率为(81.36±1.15)%,载药量为(8.2±0.43)%,药物体外释放可延长至768h,释药特性符合Weibull方程,经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分析证明,形成了新的物相,表明载药微球确已形成.结论 采用O/W型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的川芎嗪PLGA微球包封率和栽药量高,粒径均匀,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采用SPG膜乳化法,研究制备载蛋白药物的PEG-PLGA微球的新工艺,并比较PEG-PLGA微球和PLGA微球的载药释药特性的差异.方法 以多种PEG-PLGA为载体材料,牛血清白蛋白(BSA)为模型药物,采用SPG膜乳化法制备缓释微球;以载药量、包封率、体外释放、粒径等为指标,优化载体材料种类、司盘80用量等参数;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差示扫描量热法等方法探讨PEG-PLGA微球和PLGA微球的载药释药差异的机制.结果 优化的PEG-PLGA微球形态圆整、粒径均一,平均粒径(42.89±0.21) μm,包封率和突释率分别为91.40%、16.23%,40 d累积释放率超过90%.结论 PEG-PLGA缓释微球能有效提高载药量、包封率,降低突释率,释药匀速且完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制作用于脑血管重建研究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缓释微球并研究其性质。方法采用W1/O/W2复乳溶剂挥发法制作VEGF-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微球和载罗丹明B微球;使用扫描电镜观察其表面形态结构;采用微量蛋白测定法测定微球中药物的载药量和包封率,并对微球的体外释药性能进行研究;将用罗丹明B标记的微球注入大鼠颞肌组织,分别于第10天和第30天取颞肌组织行冰冻切片,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结果扫描电镜观察到微球表面光滑无孔隙,粒径为4~10μm;微球载药量及包封率的测定显示其平均载药量为(25.50±1.57)%,平均包封率为(85.07±0.15)%,累积释放率可达80%以上;微球在颞肌组织中可持续存在30 d以上。结论 VEGF-PLGA微球能稳定长时间释放VEGF,可用于脑血管重建研究。  相似文献   

11.
美沙芬缓释微丸的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开发美沙芬新剂型 .[方法 ]利用正交设计法 ,以释放度实验为根据 ,筛选出最佳处方 ,制备美沙芬缓释微丸 .[结果 ]制备的美沙芬缓释微丸释药规律符合Higuchi方程 .[结论 ]乙基纤维素 10 0mg ,羟内基甲基纤维素 10 0mg ,蜂蜡 2 0mg ,聚乙烯咯烷酮 5mg为制备美沙芬缓释微丸的最佳处方 ,利用该处方制得的缓释微丸在体外释放时间为 11h .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制备非诺贝特缓释微丸。【方法】用挤出滚圆法制备非诺贝特缓释微丸,以释放度为指标,分别对微丸制备过程中的处方和工艺因素进行考察。【结果】经处方筛选和工艺因素考察,优化配方及操作参数,结果目标粒径为18~24目的药物含量约59%,微丸累积释放度1 h为25.2%,4 h为25.2%,7 h为94.6%,主药含量和微丸的累积释放度均达到预期效果。【结论】微丸制备工艺稳定,适于产业化放大。  相似文献   

13.
右美沙芬缓释微丸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制右美沙芬缓释微丸。采用聚合物膜控法,以正交试验法设计处方。结果与结论:对体外溶出速度影响因素的研究表明,本品的体外溶出符合Higuchi释药规律。其释药速率常数,药物溶出50%所需时间与阻滞材料在控释膜中的含量呈良好的线性关系,亦与控释膜的厚度相关。  相似文献   

14.
缓控释微丸制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微丸制剂为代表的多单元型给药系统以其特有的优越性,逐渐成为目前缓控释制剂的研究热点之一,在现代药品开发和应用上备受瞩目.论文对缓控释微丸制剂的常用辅料、制备方法及释药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综述,旨在为研究开发口服缓控释制剂提供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盐酸普罗帕酮缓释片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制备盐酸普罗帕酮缓释片。方法:采用羟丙甲纤维素(Hydroxypropylmethylcellose,HPMC)为缓释材料制备盐酸普罗帕酮缓释片并进行处方筛选。结果:体外释放试验表明,与普通盐酸普罗帕酮片比较,本品体外有很好的缓释效果,其体外释放行为24h内符合Higuchi方程,12h内则表现出零级释药的特征。结论:处方3为优良缓释片处方。  相似文献   

16.
盐酸伪麻黄碱缓释片的研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制盐酸伪麻黄碱缓释片并测定其释放度。方法:以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为骨架材料,考察不同用量,不同型号HPMC对盐酸伪庥黄碱缓释片释放的影响及加入磷酸钠、卡波姆、羧甲纤维素钠(NaCMC)和Eudragit L100-55后对释药的影响。结果:所制的盐酸伪麻黄碱缓释片可以缓释长达8h。  相似文献   

17.
格列吡嗪缓释片的制备及其体外释放度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制备格列吡嗪缓释片,并考察其体外释放度。方法用正交试验优选处方,以羟丙甲基纤维素为骨架材料,采用湿法制粒压片制备格列吡嗪缓释片。通过测定格列吡嗪体外释放度,进行释药机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结果缓释片在16h内缓慢释药,其体外释药速率符合零级动力学方程:Q=0.0563t+0.0405(r=0.9999)。结论所制备的缓释片具有良好的缓释效果。该制备工艺合理,简单易行,生产成本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硝苯地平缓释片与非洛地平缓释片对不同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266例患者根据血压水平分为高血压1、2级组和高血压3级组。每组患者随机再分成两组,分别服用硝苯地平缓释片(伲福达)与非洛地平缓释片(波依定),观察疗效。结果高血压1、2级组中,硝苯地平缓释片组(伲福达组)与非洛地平缓释片组(波依定组)的降压总有效率相似(P〉0.05)。高血压3级组中,硝苯地平缓释片组降压总有效率高于非洛地平缓释片组(P〈0.05)。结论对于轻、中度高血压患者,两种药物降压效果相似,均可选择。对于重度高血压患者,硝苯地平缓释片较非洛地平缓释片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沙丁胺醇包合物缓释片的释药机制。方法采用粉末直接压片法制备沙丁胺醇包合物缓释片,释放度测定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版二部释放度测定法中的第3法,用显色法测定释放介质中沙丁胺醇的浓度。结果经Peppas方程处理,扩散指数为0.667,相关系数为0.9990。结论沙丁胺醇缓释片以扩散和溶蚀协同作用释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