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2007年6月~2009年6月就诊于解放军第537医院口腔科的40例行改良兰氏法修复不完全性腭裂患者进行回访,评估该法临床治疗效果,为临床工作术式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对40例改良兰氏法修复不完全性腭裂患者术后语音恢复情况进行评估分析,并行频谱分析,测出前3个共振峰F1、F2、F3的数据,与40例正常儿童对照。结果:在40例行语音清晰度检查的患者中,有82.5%手术后的患儿达到70分以上;在行频谱分析检查中,F1值两组患儿无统计学差异,F2、F3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改良兰氏法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语音功能,是一种较好的不完全性腭裂患者的修复术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2006年6月~2009年12月就诊于解放军第537医院口腔科的80例行改良兰氏法修复不完全性腭裂患者进行回访,评估该法临床治疗效果,为术式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对80例改良兰氏法修复不完全性腭裂患者术后腭咽闭合状况进行评估,并行频谱分析,测出前三个共振峰F1、F2、F3的数据,与80例正常儿童对照。结果:在66例行鼻咽镜检查的患者中,有81.81%手术后的患儿达到腭咽闭合完全;在行频谱分析检查中,F1值两组患儿无统计学差异,F2、F3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改良兰氏法能有效改善患者腭咽闭合和语音功能,是一种较好的不完全性腭裂患者的修复术式。  相似文献   

3.
兰氏法修复60例不完全性腭裂效果的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2006年3月~2008年3月就诊于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60例行改良兰氏法修复不完全性腭裂患者进行回访,评估该法临床治疗效果,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对60例改良兰氏法修复不完全性腭裂患者术后语音恢复情况进行评估分析,并做鼻咽内窥镜检查,统计腭咽闭合完全(Velopharyngeal competence,VPC)和腭咽闭合不全(Velopharyngeal incompetence,VPI)分别所占的比率。结果:在60例行语音清晰度检查的患者中,有78.3%手术后的患儿达到70分以上;在行鼻咽镜检查的46例患儿中,84.8%的术后患儿恢复了腭咽闭合功能。结论:改良兰氏法能有效改善患者腭咽闭合(Velopharyngeal,VP)功能,是一种较好的不完全性腭裂患者的修复术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腭帆提肌重建术式对大龄单侧完全型腭裂患者术后语音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42例大龄单侧完全型腭裂患者,随机分成A组(腭帆提肌重建组)、B组(兰氏法组),再设定C组(正常对照组)。按分组分别采用腭帆提肌重建术、兰氏法修复腭裂。应用计算机语音工作站(computer speech lab,CSL),对A、B组手术前后及C组的语音情况进行检测、评估。结果:所有患者均达到临床Ⅰ期愈合,A组术后语音清晰者的比例为73.7%,B组为40.0%,C组为93.3%;各组间[a]、[e]、[i]、[o]、[u]F1的平均值无显著差异(P0.05);A、B组术后单元音[e]、[i]、[o]、[u]F2、F3的平均值均显著升高,且A组明显高于B组,有显著差异(P0.05),元音[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腭帆提肌重建术修复大龄单侧完全型腭裂能显著改善患者的语音,优于兰氏法。通过CSL对语音频谱的分析,能正确评估腭裂患者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兰氏和双反Z法腭裂修复术后患儿的语音清晰度,寻找重建腭咽闭合的最佳手术方法。方法选取2009年至2013年在我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的先天性软腭裂患儿69例,其中行双反Z法腭裂修复术35例(双反Z法组),行兰氏法腭裂修复术34例(兰氏法组)。患儿3.5岁后随访,由3名语音师进行单盲性审听,比较两组患儿术后语音清晰度。结果语音测评结果显示,双反Z法组患儿术后患者语音清晰度平均达到88.72%±6.05%,明显高于兰氏法组的71.31%±3.46%,语音改善明显。结论双反Z法能够充分缩小咽腔、延长软腭,重建软腭肌肉结构,更有利于恢复良好的腭咽闭合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改良兰氏+反向双Z法腭裂手术对患儿发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6年1月行改良兰氏法+软腭双层"Z"形三角瓣修复法的30例腭裂患儿为观察组,选取既往予以兰氏两瓣法进行治疗的30例腭裂患儿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手术前后腭咽闭合不全率、元音[i]的第二共振峰(F2)、第三共振峰(F3)、F1振幅能量值(A1)、辅音样本冲直条、擦音乱纹出现率以及语音清晰度。结果:两组患儿术后腭咽闭合不全率均低于术前(P0.05);观察组患儿术后腭咽闭合不全率低于对照组(P0.05)。与手术前相比,两组患儿术后F2、F3高于术前,A1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术后F2、F3高于对照组,A1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术后辅音样本冲直条、擦音乱纹出现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术后语音清晰度均高于手术前(P0.05);观察组患儿术后语音清晰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腭裂手术软腭延长能有效改善腭裂患儿腭咽闭合功能,改善发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腭裂患者的手术治疗模式,以提高大龄腭裂患者术后的腭咽闭合率和语音清晰度.方法 2010年5月至2012年4月,52例大龄腭裂患者按年龄不同分为A组(8~16岁,n=18)和B组(16岁以上,n=34),A组进行改良兰氏法同期腭咽肌瓣咽成形术,B组进行改良兰氏法同期咽后壁瓣咽成形术.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0~18个月,观察创口愈合情况、语音清晰度、高低鼻音、鼻漏气及鼻咽纤维内镜检查情况.结果 语音评估显示,A组和B组患者高鼻音和鼻漏气程度均显著下降,语音清晰度提高;32例患者术后腭咽闭合完全,余20例患者术后虽仍有腭咽闭合不全,但在鼻咽纤维镜下腭咽闭合率达80%以上.结论 针对不同年龄的腭裂患者制定个体化手术方式,可显著提高腭裂患者术后腭咽闭合率和语音清晰度.  相似文献   

8.
腭裂患者术后语音矫治的临床初步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目的:探索腭裂患者的汉语语音训练方法,改善腭裂患者术后的语音功能。方法:对14名在我院行腭裂修复术的术后功能性语音障碍患者进行语音训练。治疗前后均进行语音清晰度、测试音节频谱特性的评价。结果:经过语音训练,患者语音清晰度由32.14%提高到78.29%,经t检验,差异显著(P<0.01),测试音节辅音频谱特征性指标均有显著改善。结论:该语音矫治方法是行之有效的,术后积极进行语音训练可以显著改善患者语音状况,计算机频谱分析为我们评估语音矫治的疗效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单纯行裂隙关闭术和同期行咽后壁咽成形术的大龄腭裂患者,术前、术后发音效果进行检测分析和对比研究,评定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24例同期行腭裂关闭术及咽后壁组织瓣咽成形术治疗和12例单纯行裂隙关闭术的大龄腭裂患者,术前、术后用鼻咽纤维镜检测其腭咽闭合情况,应用通用音频谱分析系统,对本组术后患者腭裂语音进行声学分析.结果 所有腭裂修复术后,创口均达到临床Ⅰ期愈合,语音也有不同程度改善.大龄腭裂患者采用腭裂关闭及同期咽成形术的修复组,术后发音明显优于单纯行裂隙关闭组.结论 大龄腭裂患者,采用腭裂关闭及同期咽成形术,是提高腭咽闭合和改善发音较好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单纯行裂隙关闭术和同期行咽后壁咽成形术的大龄腭裂患者,术前、术后发音效果进行检测分析和对比研究,评定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4例同期行腭裂关闭术及咽后壁组织瓣咽成形术治疗和12例单纯行裂隙关闭术的大龄腭裂患者,术前、术后用鼻咽纤维镜检测其腭咽闭合情况,应用通用音频谱分析系统,对本组术后患者腭裂语音进行声学分析.结果所有腭裂修复术后,创口均达到临床Ⅰ期愈合,语音也有不同程度改善.大龄腭裂患者采用腭裂关闭及同期咽成形术的修复组,术后发音明显优于单纯行裂隙关闭组.结论大龄腭裂患者,采用腭裂关闭及同期咽成形术,是提高腭咽闭合和改善发音较好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1.
早期与延迟腭帆形成术的语音效果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时期对腭裂术后语音效果的影响。方法:对78例早期腭帆形成术(手术时平均年龄为3.2个月)及43例延迟腭帆形成术(手术时平均年龄为15个月)的两组术后患儿,由2名有经验的专职语音师进行包括语音音色、音素、过高鼻音与过低鼻音的评估,观察其不良的语音习惯,如唇习惯、舌习惯及发音时的脸部异常表情动作等,从而作出语音效果评估。结果:两组术后患儿的语音评估结果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即早时期接受腭帆修复手术者,语音效果好。结论:腭帆形态术实施时间早,可为良好的语音发育创造正常的解剖生理条件,因而语音效果好;早期实施腭帆形态术,对腭裂患儿的语音功能正常发育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回顾性调查,研究在不同年龄修复腭裂对术后语音清晰度的影响.方法:将102例年龄在10岁以上,腭裂术后2年以上的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根据接受腭裂手术的年龄分为3组,A组:0~3.00岁手术组(n=37)、B组:3.01~6.00岁手术组(n=36)和C组:6.01岁以上手术组(n=29).随访时进行录音检查,对其语音清晰度进行判定,并对不同手术年龄组间语音清晰度的差异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3组患者的语音清晰度均值分别为91.7%、81.4%、和73.3%,统计学检验显示,术后语音清晰度在3组间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在不同年龄进行腭裂修复术,其术后语音清晰度的恢复不同.手术年龄越小,语音清晰度的恢复越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单纯腭裂患儿合并先天性心脏病的特点,探讨腭裂的程度与心脏畸形发生率的关系.方法 收集2008年8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416例单纯腭裂患儿的临床资料,对所有患儿进行心脏超声检查;将患儿分为完全性腭裂和不完全性腭裂组,每组再分为单侧和双侧亚组,不完全腭裂组进一步分为悬雍垂裂、软腭裂、软腭及部分硬腭裂3个亚组,统计各组患儿合并心脏畸形的例数和类型,计数资料用百分构成比表示,采用SPSS 13.0版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416例中共检出46例先天性心脏病,占11.1%;不完全性腭裂组心脏畸形检出率为9.9%(38/384),完全性腭裂组检出率为25%(8/32),明显高于不完全性腭裂组(F=6.852,P<0.05);在合并的心脏畸形中,房间隔缺损占52.2%(24/46),是最常见的心脏畸形.结论 与不完全性腭裂相比,完全性腭裂具有较高的发生心脏畸形的风险,应常规进行心脏超声检查,腭裂程度可作为腭裂合并先天性心脏病的预测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单纯腭裂患儿合并先天性心脏病的特点,探讨腭裂的程度与心脏畸形发生率的关系.方法 收集2008年8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416例单纯腭裂患儿的临床资料,对所有患儿进行心脏超声检查;将患儿分为完全性腭裂和不完全性腭裂组,每组再分为单侧和双侧亚组,不完全腭裂组进一步分为悬雍垂裂、软腭裂、软腭及部分硬腭裂3个亚组,统计各组患儿合并心脏畸形的例数和类型,计数资料用百分构成比表示,采用SPSS 13.0版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416例中共检出46例先天性心脏病,占11.1%;不完全性腭裂组心脏畸形检出率为9.9%(38/384),完全性腭裂组检出率为25%(8/32),明显高于不完全性腭裂组(F=6.852,P<0.05);在合并的心脏畸形中,房间隔缺损占52.2%(24/46),是最常见的心脏畸形.结论 与不完全性腭裂相比,完全性腭裂具有较高的发生心脏畸形的风险,应常规进行心脏超声检查,腭裂程度可作为腭裂合并先天性心脏病的预测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15.
腭裂术后语音清晰度影响因素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研究影响腭裂术后患者语音清晰度的相关因素。方法:29名腭裂修复术后均未行语音训练的复查患者分成语音缺陷组(IAr)和语音清晰组(NAr),进行病 列回顾性研究及问卷调查。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及裂型构成无差异:IAr组比NAr组列多生活在农村地区,父母文化水平偏低,且较少受到发音纠正,两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5)。结论:腭裂度对术后语音清晰度无明显影响。家庭文化背景及父母对患儿的发音纠正是影响腭裂患者术后语音清晰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Sommerlad腭帆提肌重建术与Von Langenbeck法修复不完全腭裂的临床效果方法:143例不完全性腭裂患者接受手术修复,其中54例(年龄1~6岁,平均2.6岁)行Sommerlad腭帆提肌重建术修复(T1组)、89例(1~8岁,平均3.2岁)行Von Langenbeck法修复(T2组),术后1~4周随诊,采用临床回顾性研究的方法比较两组术后体温、出血、感染、进食、腭部穿孔率。结果:T1组平均术中出血量约18.6ml,T2组术中血量约34.2ml(P0.01);T1组术后1例感染,5例发热,1例继发性出血;T2组术后4例感染,21例发热,3例继发性出血(P0.05);T1组腭部穿孔3例,T2组腭部穿孔4例,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ommerlad腭帆提肌重建术修复腭裂创伤小、术后并发症较少,推荐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7.
杨闻海  封兴华  陆斌 《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1):1515-1518
目的:探讨改良兰式法同期腭咽肌瓣咽成形术治疗大龄腭裂患者的临床效果,为改善和提高大龄腭裂患者术后的腭咽闭合率及语音清晰度提供更多的临床参考。方法:对33例非综合征大龄腭裂患者行改良兰式法同期腭咽肌瓣咽成形术,术后6~12个月进行随访,对其腭咽闭合率及语音清晰度进行评估。结果:所有患者均达到临床I期愈合,其中14例达到腭咽闭合完全(velopharynegeal competence,VPC),4例达到边缘性腭咽闭合,15例腭咽闭合不全率(rate of velopharyngeal incompetence,RVPI)明显改善,术后语音清晰度均有提高。结论:改良兰式法同期腭咽肌瓣咽成形术具有创伤小、时间短、并发症较少、术后效果稳定可靠,可作为大龄腭裂患者的一种常规术式选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改良兰式法同期腭咽肌瓣咽成形术治疗大龄腭裂患者的临床效果,为改善和提高大龄腭裂患者术后的腭咽闭合率及语音清晰度提供更多的临床参考。方法:对33例非综合征大龄腭裂患者行改良兰式法同期腭咽肌瓣咽成形术,术后6~12个月进行随访,对其腭咽闭合率及语音清晰度进行评估。结果:所有患者均达到临床I期愈合,其中14例达到腭咽闭合完全(velopharynegeal competence,VPC),4例达到边缘性腭咽闭合,15例腭咽闭合不全率(rate of velopharyngeal incompetence,RVPI)明显改善,术后语音清晰度均有提高。结论:改良兰式法同期腭咽肌瓣咽成形术具有创伤小、时间短、并发症较少、术后效果稳定可靠,可作为大龄腭裂患者的一种常规术式选择。  相似文献   

19.
运用声学技术分析腭裂患者术后的辅音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腭裂术后不同腭咽闭合状况患者的语音声学特征,为腭裂患者语音矫治过程中的语音评价提供新的方法。方法:运用语音分析软件Speech Analyzer1.5对健康人、腭裂术后VPI患者、腭裂术后VPC患者进行/pa/ /ka/ /si/ /xi/ /zi/ /qi/音的语图分析,比较各组空白间隙、冲直条、噪音乱纹的出现率。结果:术后VPI组患者与VPC组患者在塞音、塞擦音冲直条、空白间隙以及擦音乱纹出现率上均有显著性差异,P <0.05;而术后VPC患者与正常组在上述各指标方面也有显著性差异,P <0.05。结论:计算机语音分析技术可以评估患者的腭咽闭合状况,腭咽闭合不是影响腭裂患者语音发育的唯一条件,腭裂术后语音矫治的重点应在辅音训练上。  相似文献   

20.
目的:测算正常儿童普话单元第一、二、三共振峰(F1、F2、F3)频率,为评价腭裂患儿的语音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按男女性别比较1:1随机抽取3岁-7岁正常儿童共80名,利用语音声学分析软件SA1.5进行单位元音[a],[e],[i],[o],[u],[ǖ]语音频谱分析,测得振峰频率。结果:t检验示男女两组共振峰无明显差异,结论:实验测得数据可以作为腭裂儿童语音(元音)客观评价的正常人群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