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3 毫秒
1.
佘新泽 《吉林医学》2014,(20):4463-4464
目的:分析鼻内镜术后鼻腔粘连的原因及策略。方法:选择42例鼻内镜手术后发生的鼻腔粘连患者,检查鼻腔粘连的原因及治疗措施。结果:42例患者中发现鼻腔粘连前10天~9年有鼻内镜鼻窦开放手术史,其中2例鼻中隔偏曲矫正不彻底及8例合并鼻中隔偏曲前次未行矫正,7例中鼻甲下缘过长或中鼻甲肥大,4例钩突切除不彻底,6例下鼻甲骨质高拱型,2例患者术后未及时鼻腔清理换药。行鼻腔粘连松解术后,随访6个月~1年,42例术腔粘连均成功解除。结论:分析鼻内镜术后鼻腔粘连的原因后尽量避免,鼻腔粘连松解术可以很好的改善鼻腔粘连。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鼻甲成形术治疗鼻甲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12例慢性肥厚性鼻炎或伴有鼻中隔偏曲及中鼻甲病变的患者进行经鼻内镜下手术治疗,伴鼻中隔偏曲者常规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后,完成鼻甲成形术,总结治愈率和并发症情况,术后随访6个月至1年。结果:2例常年性药物性鼻炎患者,术后15 d发生鼻腔粘连,局麻下分离后痊愈;其余患者均治愈。结论:鼻内镜下鼻甲成形术治疗鼻甲病变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行鼻内镜手术的同时对变异的中下鼻甲及鼻中隔进行处理与术后鼻腔粘连的关系.方法 对156例(260侧)鼻窦炎、鼻息肉伴鼻腔解剖结构异常的患者行鼻内镜手术.其中79例(132侧)行单纯功能性鼻内镜手术(FESS)(对照组),另77例(128侧)行鼻内镜手术的同时对变异的中下鼻甲及鼻中隔进行处理(处理组).术后对两组的鼻腔粘连等疗效进行对比观察.结果 随访6~24个月,处理组鼻腔粘连发生率为18%,中鼻道粘连发生率为15.6%,窦口粘连发生率为23.4%,分别低于对照组的37.8%,51.5%和48.0%.处理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鼻内镜鼻窦手术中同时处理结构变异的中下鼻甲与鼻中隔,对减少鼻腔粘连、改善鼻腔通气引流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鼻内镜技术在鼻腔黏膜接触点性头痛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采用4mm0°和30°鼻内镜,去除鼻腔、鼻窦内病变组织,矫正解剖变异,使鼻中隔居中,维持中鼻甲、下鼻甲的形态。结果:术后随访6~24个月。痊愈15例(37.5%),好转19例(47.50%),无效6例(15%)。中鼻甲与鼻腔外侧壁粘连3例,下鼻甲与鼻中隔粘连2例。结论:黏膜接触点性头痛多由鼻腔、鼻窦的解剖异常引起,鼻内镜技术诊断和治疗黏膜接触点性头痛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鼻腔黏膜接触点头痛患者的鼻腔解剖异常情况及鼻内镜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鼻腔黏膜接触点性头痛患者,经鼻窦CT扫描及鼻内镜检查评估鼻腔解剖异常情况,通过鼻内镜手术纠正解剖异常,术后进行疗效评估。结果鼻腔黏膜接触点以鼻中隔偏曲及鼻中隔棘突与中鼻甲、下鼻甲接触最常见;多数患者存在两种以上解剖异常,且异常结构间或异常与正常结构间相互接触挤压。鼻内镜术后随访6个月,治愈率为69.81%,好转率为20.76%,总有效率为90.57%,无效率为9.43%。结论鼻窦CT扫描和鼻内镜检查能较准确地发现接触点的部位,及时行鼻内镜手术治疗可获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经鼻内镜治疗鼻腔解剖异常致鼻源性头痛53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鼻腔解剖异常致鼻源性头痛的诊断及鼻内镜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非炎症性鼻源性头痛患者53例.根据鼻内镜和鼻窦CT检查,确定解剖异常的部位和程度,进行相应的鼻内镜微创手术.结果 53例中,鼻中隔高位偏曲18例;泡状中鼻甲或中鼻甲反向弯曲8例;鼻丘气房过度发育压迫鼻中隔4例;钩突肥大压迫中鼻甲6例:窦口鼻道复合体狭窄10例;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剖异常7例.术后随访6~24个月,治愈27例,好转21例,无效5例.结论鼻内镜技术结合高分辨率CT可以提高鼻腔解剖异常致鼻源性头痛的诊断率,相应的鼻内镜手术是治疗此类头痛的行之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7.
胡国文 《广东医学》2008,29(1):122-123
目的 探讨鼻腔解剖异常致鼻源性头痛的诊断及鼻内镜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非炎症性鼻源性头痛患者53例.根据鼻内镜和鼻窦CT检查,确定解剖异常的部位和程度,进行相应的鼻内镜微创手术.结果 53例中,鼻中隔高位偏曲18例;泡状中鼻甲或中鼻甲反向弯曲8例;鼻丘气房过度发育压迫鼻中隔4例;钩突肥大压迫中鼻甲6例:窦口鼻道复合体狭窄10例;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剖异常7例.术后随访6~24个月,治愈27例,好转21例,无效5例.结论鼻内镜技术结合高分辨率CT可以提高鼻腔解剖异常致鼻源性头痛的诊断率,相应的鼻内镜手术是治疗此类头痛的行之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在鼻内镜术中联合应用低温等离子消融对术后鼻腔黏连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12例的临床资料。为212例下鼻甲肥大、鼻中隔偏曲或鼻息肉患者行鼻中隔成形术或鼻内镜下鼻息肉摘除加筛窦开放术后,141例行低温等离子消融术(消融组),71例未行等离子消融术(对照组),术后随访6个月,分析两组的疗效。结果:消融组出现6例鼻腔黏连(4.30%),对照组出现5例鼻腔黏连(7.0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鼻腔手术中应用低温等离子消融术处理中鼻甲、下鼻甲及鼻中隔,能减少术后鼻腔黏连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王宝莲 《中国医药导报》2012,9(16):185-186,188
目的观察功能性鼻内镜手术治疗鼻源性头痛的疗效。方法对62例无鼻内症状的鼻源性头痛的患者进行CT、鼻内镜检查和1%地卡因实验,并分析其解剖学特点,确定具体解剖变异部位,经保守治疗无效后,实行相应的鼻内镜手术。结果鼻部CT结合鼻内镜检查发现62例患有鼻中隔偏曲、中鼻甲反向弯曲、钩突肥大、筛泡过渡气化、鼻腔鼻窦复合体(OMC)狭窄等解剖异常,鼻内镜术后随访6~12月,治愈47例,有效1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5.16%。结论对确诊的鼻源性头痛患者,采用鼻内镜手术修正鼻腔解剖异常,使病因真正地解除,获得满意疗效,提示鼻内镜手术治疗鼻源性头痛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非鼻窦炎病人鼻腔黏膜接触性头痛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总结41例鼻腔黏膜接触性头痛患者的临床资料,经影像学及鼻内镜检查明确诊断后进行鼻内镜微创手术,术后随访6个月并进行疗效评估。结果 41例鼻腔黏膜接触性头痛患者经鼻内镜微创手术治疗效果良好。术后随访6个月,治愈29例,好转7例,无效5例。结论鼻腔解剖异常是引起鼻腔黏膜接触性头痛的主要原因,以鼻中隔高位偏曲、鼻中隔棘突、中鼻甲变异较为常见,鼻内镜微创手术治疗可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1.
姚昆  胡伟 《安徽医学》2005,26(4):296-298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鼻窦手术中同时处理鼻腔相关疾病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170例鼻窦炎患者行鼻内镜手术中,对变异的中、下鼻甲及鼻中隔进行矫正处理(处理组);另选60例鼻窦炎病人(对照组),有解剖变异本应处理而未处理。在术后对这两组病人就其解剖形态的恢复、鼻窦炎的疗效、粘连的发生率进行对照观察。结果 处理组中解剖形态恢复正常150例(88.2%);鼻窦炎治愈146例(85.9%);粘连的发生率18例(10.6%)。对照组中鼻窦炎治愈22例(36.7%);粘连发生28例(46.7%)。结论 在鼻内镜手术中同时处理影响鼻腔功能的解剖变异,对于提高鼻窦炎治愈率,改善鼻腔通气引流,降低粘连,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鼻内窥镜下中鼻甲成形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内窥镜下中鼻甲成形和保留中鼻甲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双侧慢性鼻窦炎、鼻息肉 6 0例 ,在内窥镜鼻窦手术中 1侧行中鼻甲成形术 ,另 1侧保留中鼻甲 ,观察术后鼻腔黏连情况。结果 :中鼻甲保留侧术后发生鼻腔黏连 13例 ,中鼻甲成形侧仅 2例发生黏连。结论 :内窥镜下中鼻甲成形术能保持良好的中鼻甲形态 ,恢复鼻腔生理功能 ,防止术后黏连。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慢性鼻窦炎鼻息肉鼻内镜术后鼻腔黏连的原因,探讨防治的方法,以进一步提高鼻内镜鼻窦手术的疗效。方法对2005年3月至2005年12月在本科行鼻内镜鼻窦手术的患者136例238侧随访6个月,观察鼻腔黏连的情况,并回顾性分析病史资料。结果术后1个月发生30侧(12.6%)鼻腔粘连,25侧(10.5%)中鼻甲与鼻腔外侧壁粘连,16侧(6.7%)中鼻甲与鼻中隔粘连,1侧(0.42%)下鼻甲与鼻中隔粘连,予以鼻内镜下分离,部分使用微型电动切割器,解除鼻腔异常解剖结构,切除残余钩突。术后6个月观察鼻腔粘连下降到12侧(5.0%),其中中鼻甲与鼻腔外侧壁粘连7侧(2.94%),中鼻甲与鼻中隔粘连3侧(1.3%),筛窦腔闭塞2侧(0.84%)。结论围手术期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钩突的完整切除,中鼻甲的恰当处理,鼻腔异常解剖结构的解除,微型电动切割器的使用,合适的填塞材料选择及较长的中鼻道填塞的时间,术后定期术腔清理,粘连的及时处理可降低鼻内镜术后鼻腔的粘连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鼻内窥镜下鼻窦鼻息肉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对75例(125侧)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行鼻内窥镜下手术,术后随访1年。结果:治愈48例(64.0%),好转20例(26.7%),无效7例(9.3%),总有效率90.7%。术后并发症主要为鼻腔黏连。结论:鼻内窥镜下鼻窦鼻息肉手术治疗具有良好的疗效,术中正确处理中、下鼻甲及鼻中隔,术后定期随访可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提高内窥镜鼻窦手术效果的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总结内窥镜鼻窦手术(ESS)286例,全部进行了病变临床分期、手术分级,并按分期分级统计手术效果,分组比较了术前抗生素应用对减少术中出血的作用。认为充分控制鼻腔鼻窦炎症是减少术中出血的有效措施。术中对鼻腔鼻窦病灶清除要彻底,包括必要时的经唇龈沟进路的上颌窦腔手术,还应辅以中鼻甲、下鼻甲和鼻中隔手术,充分解除鼻窦鼻腔通气引流障碍,并坚持定期细致的术后换药,及时清除鼻腔鼻窦通气引流径路上的残留性或(和)创伤性障碍,才能保障并提高ESS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鼻内窥镜术后鼻腔粘连的原因及其处理.方法:我院2005年2月至2009年12月参加随访的395例鼻内窥镜术后的患者中,20例发生鼻腔粘连,其中,14例患者中鼻甲和鼻腔外侧壁发生粘连,6例鼻中隔与下鼻甲处发生粘连.轻度粘连16例,重度粘连4例.根据病变程度和部位不同分别行钩突切除、鼻中隔矫正术、中鼻甲成形术和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鼻腔扩容术治疗鼻中隔偏曲的临床效果。方法在鼻内镜下行鼻中隔、中鼻甲、下鼻甲、钩突等多结构同步矫形扩容术治疗鼻中隔偏曲95例。结果术后随访半年以上,显效82例(86%),有效13例(14%),无效0例。结论采用鼻内镜下行鼻中隔、中鼻甲、下鼻甲、钩突等多结构同步矫形扩容术治疗鼻中隔偏曲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This study prospectively examined the intranasal distribution of nasal spray after nasal septal correction and decongestant administration.A cohort of 20 patients was assessed for the distribution of n...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鼻中隔鼻甲微创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可行性.方法:对132例肥厚性鼻炎、鼻窦炎、鼻息肉伴有中隔鼻甲患者施行内镜下鼻窦手术同时切除鼻中隔鼻甲粘膜下肥厚组织,保持中隔粘膜及软骨膜的完整,修整鼻中隔的形态,行中鼻甲矫形,重建中鼻甲、上颌骨额突及鼻中隔的解剖关系,并观察术后疗效.结果:随访2年,119例(90.15%)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