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通过对5例胃印戒细胞癌手术切除标本的粘液组化及超微结构观察,发现癌细胞可分为Ⅰ、Ⅱ、Ⅲ三型,三型细胞常混合存在,且可由低分化向高分化转变。文中还对癌细胞的起源进行了探讨,根据分泌粘液的性质等说明了癌细胞具有双向分化的特征,进一步支持了癌细胞起源于胃原始于细胞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46岁,因转移性右下腹痛1天入院。患者1天前无明显诱因下自觉腹部疼痛,初为上腹、脐周钝痛,无明确定位,后疼痛逐渐加重,并转移至右下腹,感恶心,无呕吐,无畏寒、发热,不伴放射痛,无腹泻、黑便,急诊拟“急性阑尾炎”收入院。体检:T37.3℃;腹平坦,右下腹麦氏点压痛明显,该区可及肌卫及反跳痛,未触及包块,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稍弱,约3次/min。  相似文献   

3.
胃印戒细胞癌癌旁粘膜球样异型增生的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使用粘液组织化学和AgNOR银染色方法,观察了胃印戒细胞癌癌旁粘膜的球样异型增生。从110例(34例印戒细胞癌,76例含印戒细胞的其他类型癌)中检出28例存在球样异型增生(25.5%),其中4例可见球样异型增生与癌移行。认为球样异型增生是胃印戒细胞癌发生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 ,46岁。无明显诱因出现肉眼间歇性终末血尿半年 ,伴尿频、尿痛并见尿中有絮状物。于 1998年 8月入院。CT示 :膀胱充盈较好 ,于膀胱前壁见一软组织块影 ,约3.2cm× 2 .9cm。膀胱镜检查可见膀胱顶部有一直径 2 0~2 .5cm肿物 ,表面坏死及钙化 ,粘膜充血 ,双侧输尿管开口清晰可见。临床行部分膀胱切除术。术中见膀胱顶部与腹膜粘连不易分离 ,遂将膀胱肿瘤与粘连腹膜一并切除。术中探查见前列腺不肿大。术后 3个月复发 ,出现尿频、尿痛症状 ,膀胱镜复查示膀胱右顶部肿物 2个 ,直径约 1.5cm。活检米粒大小两块。临床检查未发现…  相似文献   

5.
乳腺原发性印戒细胞癌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观察乳腺原发性印戒细胞癌的形态特征。方法:通过HE及AB/PAS染色,对4例乳腺原发性印戒细胞癌进行观察。结果:4例癌细胞内印戒细胞均超过205。HE染色呈典型印戒样细胞,AB/PAS染色胞质内阳性。导管内型及小叶型各1例,浸润性导管型及小叶型各1例。结论:乳腺原发性印戒细胞癌是一种特殊型癌,诊断时应排除转移性印戒细胞癌。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印戒样细胞变化与印戒细胞癌的组织学特点、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2例子宫颈癌中印戒样细胞进行病理学分析,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CK、CK7、E-cadherin、CEA、p53、Ki-67、vimentin、p16、p63、ER、PR表达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印戒样细胞变化与印戒细胞癌在形态上相似.印戒样细胞变化分非瘤性和肿瘤性印戒样细胞变化,子宫颈鳞癌和绒毛状管状腺癌可伴发非瘤性印戒样细胞变化.非瘤性印戒样细胞变化的细胞局限在基膜内,印戒细胞癌细胞在固有层内或更深组织内呈浸润性生长.非瘤性印戒样细胞变化免疫组化标记E-cadherin阳性,Ki-67低增殖指数和p53阴性,而印戒细胞癌E-cadherin阴性,Ki-67增殖指数高和p53阳性.肿瘤性印戒样细胞变化与肿瘤类型相关.结论 印戒样细胞变化的细胞在形态上与印戒细胞癌细胞相似,需仔细观察组织学结构,并结合病变器官,借助于免疫组化(CK、E-cadherin、CEA、p53等)和特殊染色(D-PAS)有助于做出正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性,86岁,排尿困难伴进行性加重3年。患者于3年前在无明显诱因下,出现排尿困难同时伴腰痛、尿急、排尿时间延长、尿线变细、小便滴沥等症状。门诊以“前列腺增生症”收入院。检查:双肾区无叩痛,双输尿管走行区无压痛,耻骨上膀胱区膨隆,压痛明显,外生殖器正常。直肠指诊示:前列腺体积Ⅲ°增大,中央沟消失,表面光滑,质硬,轻度触痛,未触及结节。直肠黏膜光滑,指套未见血迹,肛门括约肌张力松弛。尿常规:白细胞();血清PSA98·431μg/L。B超示膀胱充盈,前列腺56mm×48mm×42mm大小,形态失常,向膀胱内突出,残余尿1232ml。临床诊断:前列腺增…  相似文献   

8.
膀胱原发性印戒细胞癌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例1,男性,68岁,因无明显诱因出现全程肉眼血尿2个月伴尿频、尿急入院,无尿痛.胃肠造影检查未见异常,膀胱镜检:膀胱三角区后部偏左侧可见一2.5 cm×2.5 cm×0.8 cm新生物,表面被覆白色坏死组织,基底广.病灶处膀胱壁增厚、变硬.行膀胱镜活检术.[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前列腺原发性印戒细胞癌的病理诊断和形态发生机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前列腺原发性印戒细胞癌的组织发生、病理特征和鉴别诊断。方法:在262例经穿刺活检证实的前列腺癌中选出10例印戒细胞癌,用SP法作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前列腺酸性磷酸酶(PAP)、雄激素受体(AR)等9种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和AB/PAS,黏液卡红染色,3例作电镜观察,并与10例胃肠道印戒细胞癌作比较。结果:10例中仅1例为纯印戒细胞癌,9例与经典型前列腺癌混合,印戒细胞癌成分均大于癌总量的25%。按形态特征和形成机制,可将印戒细胞分为胞质内空泡或内腔形成和胞质内PSA、PAP分泌物积聚二种类型,二种类型印戒细胞均缺乏胞质内黏液,故不同于消化道印戒细胞癌。结论:原发性印戒细胞癌是来自前列腺腺泡上皮的低分化特殊组织学类型腺癌。在穿刺活检中可以与来自消化道,泌尿道的浸润性或转移性印戒细胞癌鉴别,也不同于放疗或内分泌治疗后经典型前列腺癌的空泡变性。  相似文献   

10.
<正>患者女性,56岁,18个月前体检发现子宫肌瘤,未进行任何治疗。6个月前因下腹憋胀,尿频、夜尿增多,B超复查示:子宫多发肌瘤,最大者12.6 cm×11.6 cm×8.7 cm,为进一步诊治收入院。实验室检查:CA-125 167.10 U/m L、CA-724 23.34 U/m L,人附睾分泌蛋白464.50 U/m L,均明显高于正常值,提示卵巢来源肿瘤。临床行全子宫+双侧附件切除,术中盆腔内可见一大小14 cm×12 cm×11 cm肿物位于直肠子宫凹陷内,术中快速病理提示:恶性肿瘤。  相似文献   

11.
Primary signet-ring cell adenocarcinoma (SRCA) of the lung is very rare. A 78-year-old man consulted to our hospital because of loss of appetite. Physical examination showed lymphadenopathy of the cervical lymph nodes. Chest X-ray showed a tumor of the right upper lobe. Blood laboratory test showed an increase of LDH and CRP. Tumor markers (CYFRA, SCC, CEA, ProGRP) were within normal range. Clinical diagnosis was suspected malignant lymphoma of the lung. Transbronchial lung biopsies showed SRCA (70%) mixed with poorly differentiated adenocarcinoma (30%). The SRCA cells were positive for mucins. Immunohistochemically, the SRCA cells were positive for cytokeratin (CK) AE1/3, CK CAM5.2, CK7, CK18, EMA, p53, Ki-67 (labeling=60%), CEA, CA19-9, TTF-1, and MUC1. They were negative for CK34BE12, CK5/6, CK8, CK14, CK19, CK20, vimentin, chromogranin, synaptophysin, CD45, CD20, CD3, surfactant Apoprotein-A, CDX-2, MUC2, MUC5AC and MUC6. A pathological diagnosis of SRCA of the lung was made. The patient showed downhill course, and died of carcinomatosis 3 months after the first manifestation. In conclusion, a vary rare case of primary pulmonary SRCA was reported with an immunohistochemical study.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中央坏死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和免疫表型特征及其与基底细胞样型乳腺癌的关系.方法 观察35例中央坏死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并采用ER、PR、HER2、CK8/18、高相对分子质量CK(34βE12)、CK5/6、CK14、CK17、平滑肌肌动蛋白(SMA)、P63、波形蛋白、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进行EnVision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35例患者的发病年龄为30~82岁,平均54.2岁.大体观察,肿物表现为边界较清楚的单中心结节,直径1.0~5.0 cm,平均2.4 cm.镜下,肿瘤中央有大片坏死或无细胞区,残留癌组织呈缎带状环绕在坏死区周围.中央坏死区表现为三种形态:24例主要由肿瘤性凝固性坏死组成,伴不同程度的纤维化或玻璃样变;8例以纤维化或瘢痕组织为主,见少量坏死癌组织残影;3例为梗死.周围残留癌组织32例为浸润性导管癌3级,3例为2级.20例伴有导管原位癌,5例伴有浸润性微乳头状癌,17例肿瘤周边见淋巴细胞浸润.31例中央坏死性乳腺癌中,基底细胞样标记(83.9%,26例)的阳性率明显高于肌上皮标记(38.7%,12例).基底细胞样型所占比例(20例,64.5%)显著高于管腔A型(3例,9.7%)、管腔B型(3例,9.7%)、HER2过表达型(4例,12.9%)和不表达型(1例,3.2%).20例基底细胞样型癌中,基底细胞样标记中CK5/6阳性18例,其余依次为CK17(8/10)、CK14(14/19)、EGFR(8/16).10例获得随访资料,随访15~42个月,平均21.5个月.9例疾病进展(因乳腺癌复发、转移或死亡),中位无病生存和总生存时间分别为14.0和18.0个月.平均和中位疾病进展时间分别为16.6和13.0个月.结论 中央坏死性乳腺癌具有独特的、容易识别的形态特点,大多显示基底细胞样免疫表型,预后差,是基底细胞样型乳腺癌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13.
Wei B  Bu H  Chen HJ  Zhang HY  Li XJ 《中华病理学杂志》2006,35(10):589-593
目的探讨乳腺实体型乳头状癌(SPC)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免疫表型特点。方法收集伴或不伴有浸润癌的SPC共21例,总结其临床资料、大体和组织病理特征,并进行免疫组织化学LSAB法染色和阿辛蓝黏液染色。选用抗体包括细胞角蛋白(CK)、肌上皮标记、神经内分泌标记、增殖标记Ki-67和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等。结果本组患者均为女性,发病平均年龄66.1岁。肿瘤的临床特征与经典型乳头状肿瘤相似。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的8例中无1例检出癌转移。镜检所有标本均见到实体乳头状病变,19例存在黏液分泌。肿瘤细胞呈卵圆形、多角形、梭形或旱印戒样。细胞为轻度或中度异型性,15例核分裂象〈5/10HPF。7例伴发细胞学与导管内癌一致的浸润癌。肿瘤均表达CK8,但基底型CK呈阴性。平滑肌肌动蛋白(SMA)d、Calponin和p63在乳头轴心肌上皮的阳性率分别为94.0%、64.7%和58.8%,在导管周缘肌上皮的阳性率分别为94.0%、76.5%和70.6%。CgA和突触素阳性率分别为88.2%和82.4%。Ki-67平均阳性指数为8.1%。17例行ER、PR和pS2染色的肿瘤均呈阳性,c—erbB-2均阴性。获得随访的患者中16例(94%)均未见肿瘤复发或转移。结论乳腺SPC好发于老年女性,具有较独特的病理组织学改变和免疫表型,部分SPC与乳腺黏液癌和神经内分泌癌相关。多项临床病理特征和随访显示SPC具有较为惰性的生物学行为和良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青少年肾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遗传学改变、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 对46例青少年肾细胞癌进行光镜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随访并复习相关文献.对46例肿瘤进行von Hippel-Lindau(VHL)基因区域杂合性缺失(LOH)及VHL基因突变筛查.结果 共诊断19例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Xp11 RCC)、9例透明细胞癌、17例乳头状肾细胞癌(PRCC)和1例不能分类肾细胞癌.19例Xp11 RCC均TFE3阳性,而TFEB阴性.8例肿瘤具有巢状和乳头状结构形态类似t(X;17)ASPL-TFE3型肾癌,6例肿瘤组织学类似t(X;1)PRCC-TFE3型肾癌,4例肿瘤形态像透明细胞癌,1例肿瘤组织学形态文献中未被检索到,表现为细胞核呈毛玻璃样,核仁不明显,可见核沟,肿瘤间质见大量黏液.LOH及VHL突变检测结果显示,仅1例透明细胞癌和1例2型PRCC存在LOH,并且该2型PRCC的VHL基因的一个剪切位点存在胚系突变,553+5 G→C.其余45例均未检测出VHL突变.统计学分析表明TFE3阳性肾细胞癌比TFE3阴性肾细胞癌更倾向于高病理分期(pT3/pT4),并且预后较差(P=0.035).结论 青少年肾细胞癌表现出不同的组织学形态以及分子遗传学背景.其中Xp11 RCC为最常见的肾癌亚型.TFE3阳性肾细胞癌的预后要差于TFE3阴性肾细胞癌.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卵巢幼年型粒层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探讨其诊断标准、特殊形态及预后因素等.方法 对7例幼年型粒层细胞瘤的临床资料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组织切片进行形态观察,对其中6例行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法染色.6例进行了随访.结果 7例幼年型粒层细胞瘤的平均年龄为24岁(6~53岁).5例有性激素紊乱的临床表现,2例以腹胀及腹痛为主要症状.除1例(例2)行全子宫和双附件切除,其余6例均为一侧附件切除.5例Ⅰ A期,2例Ⅰ C期.6例随访病例中除1例(例1)术后1年余死于肿瘤转移,其余5例健在,随访时间平均4.3年(1~10年).肿瘤最大径7~20 cm(平均13.4 cm),4例囊实性,2例单房囊性,1例实性.镜下全部为弥漫生长和不典型滤泡样结构,未见Call-Exner小体.肿瘤细胞核小、较圆、深染,极少见核沟,3例重度异形,1例中度,3例轻度.1例(例2)小灶有成年型粒层细胞瘤特征.5例核分裂象>5/10 HPF,2例核分裂象不易见.6例CK(AE1/AE3)阴性、波形蛋白强阳性;1例α-抑制素阳性;4例CD99阳性、Calretinin阴性.结论 幼年型粒层细胞瘤以不典型滤泡样结构而非Call-Exner小体为结构特点,以核小、圆形、深染而无核沟为主要细胞学特点,以大多数CK阴性和波形蛋白阳性为特殊免疫表型,兼以有少量成年型粒层细胞肿瘤结构及单房囊性肿瘤为其特殊形态.肿瘤破裂可能是影响预后的一个重要因素,核异形、核分裂象多见及肿瘤体积大并不能提示肿瘤具有恶性潜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基底细胞样型乳腺癌(BLBC)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采用ER、PR、HER2、Ki-67、CK5/6、CK14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进行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458例女性浸润性乳腺癌以筛选BLBC,比较BLBC与其他免疫表型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对其中228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进行了随访.结果 458例浸润性乳腺癌中发现BLBC 46例(10.0%).癌灶直径平均3.3 cm.58.7%(27/46)出现推挤性生长方式,52.2%(24/46)出现地图状坏死,30.4%(14/46)癌灶中心出现无细胞纤维化区域以及63.0%(29/46)癌灶周边和间质内有不同程度淋巴细胞浸润.癌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象多见,主要排列成不规则、紧密实性结构.Ki-67高表达(>25%)在BLBC中占43.5%(20/46).CK5/6、CK14和EGFR阳性分别见于58.7%(27/46)、43.5%(20/46)和65.2%(30/46)的BLBC病例.BLBC的3年累积生存率为66.9%,低于管腔A型乳腺癌,与HER2高表达型乳腺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BLBC在女性浸润性乳腺癌中所占比例为10%,其组织结构和细胞形态具有一定特征性,但诊断BLBC仍必需结合其免疫表型.BLBC是预后比较差的乳腺癌亚型之一.  相似文献   

17.
伴横纹肌样特征的肾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伴横纹肌样特征的肾细胞癌(RCC)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1995—2005年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常规外检档案352例RCC中的10例伴横纹肌样特征的RCC进行了光镜、免疫表型检测和超微结构观察,并结合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10例伴横纹肌样特征的RCC患者年龄33.69岁(平均年龄52岁),男9例,女1例。5例肿瘤侵犯肾包膜,2例伴淋巴结转移,1例伴肺转移。组织学观察,10例伴横纹肌样特征的RCC中透明细胞型9例,乳头型1例,均可见不同程度的具横纹肌样特征的瘤细胞区域。横纹肌样特征的瘤细胞排列成梁索状、腺泡样、器官样或团片状,瘤细胞散在分布,细胞间无黏附或黏附性差,呈类圆形或多角形,核泡状、偏位,核仁突出,胞质内见红染均质包涵体样物,瘤组织常伴明显坏死。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具横纹肌样特征的瘤细胞CD10、CK(AE1/AE3)、上皮细胞膜抗原(EMA)、波形蛋白均阳性表达,CK7、CK20、结蛋白、肌细胞生成素、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肌肉特异性肌动蛋白(MSA)均阴性表达,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蛋白灶性阳性表达。横纹肌样瘤细胞区Ki-67阳性表达较周围经典型瘤细胞区增高,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8例,2例于术后6个月及29个月死亡,6例存活。结论伴横纹肌样特征的RCC主要见于透明细胞型,应与胞质嗜酸的肾细胞肿瘤和肾恶性横纹肌样瘤等相鉴别。RCC中伴横纹肌样特征的瘤细胞较周围经典型瘤细胞Ki-67表达明显增高,可能与此类肿瘤临床生物学行为更具侵袭性有关。  相似文献   

18.
食管鳞癌预后因素的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Wang Y  Chen J  Meng L  Liu J  Du D  Zou Y 《中华病理学杂志》2000,29(4):267-271
目的 探讨食管癌组织病理学特征和免疫蛋白表达的预后价值。方法 检测97例原发性食管鳞癌手术切除标本,对肿瘤组织病理学特征和免疫蛋白表达与患者生存期的关系进行单因素Kaplan Meier分析和多因素Cox分析。结果 单因素Kaplan Meier分析显示,低分化肿瘤、浸润性生长、肿瘤侵及外膜、间质无淋巴细胞浸润、淋巴结转移、高TNM分期、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阳性表达和nm23阴性表达与患者  相似文献   

19.
基底细胞样型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和预后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中国乳腺癌人群中基底细胞样型乳腺癌(BLBC)的流行病学、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意义.方法 采用组织芯片、免疫组织化学和形态学分析等方法将1311例浸润性乳腺癌组织标本分为腺腔A型、腺腔B型、BLBC型、HER2型和不表达型,并分析BLBC的流行病学、临床病理特点.获得随访资料523例,随访2-132个月,平均65.8个月.结果 BLBC发病率17.0%(223/1311),HER2型和不表达型的发病年龄均显著低于腺腔A型,肿瘤直径显著高于腺腔A型.组织结构上,BLBC多为组织学3级,较HER2型和腺腔A型更多见瘤细胞弥漫片状分布和带状分布于坏死周围的特点;多见大块地图状坏死和中央瘢痕、推进性边缘、肿瘤内淋巴细胞浸润和高核分裂指数;细胞形态上,合体细胞和基底样细胞、鳞状细胞化生和梭形细胞化生多见于BLBC.BLBC的复发率显著高于腺腔A型和HER2型,淋巴结转移率显著低于HER2型和不表达型;其他ER阴性乳腺癌(HER2型、不表达型)之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均显著低于腺腔A型;Cox多因素风险模型分析显示基底细胞样标记不是乳腺癌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BLBC在中国乳腺癌人群中的发病率与大多数国外文献报道相似.该亚型乳腺癌既具有不同于非BLBC的、独特的临床病理特点,也具有与其他ER阴性乳腺癌相同的临床病理特点;其形态学上的诸多特征虽不十分特异,但可作为诊断线索提示病理医师结合免疫组织化学等检查做出正确诊断.与腺腔A型相比,BLBC与其他ER阴性乳腺癌具有较差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