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突发性聋(sudden deafness,SD)是耳鼻喉科常见急诊之一,多见于中年人,以单侧发病居多,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近年来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有研究报道其发病率每年约5/10万至20/10万[1]。依据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突发性聋的诊断和治疗指南(2005年),突发性耳聋即突然发生可在数分钟、数小时、3 d以内出现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耳聋,至少相连的2个频率听力下降20 dB以上。突发性聋  相似文献   

2.
游明瑷 《成都医药》2014,(6):406-408
突发性聋(sudden deafness,SD)是耳鼻喉科常见急诊之一,多见于中年人,以单侧发病居多,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近年来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有研究报道其发病率每年约5/10万至20/10万[1]。依据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突发性聋的诊断和治疗指南(2005年),突发性耳聋即突然发生可在数分钟、数小时、3 d以内出现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耳聋,至少相连的2个频率听力下降20 dB以上。  相似文献   

3.
<正>突发性聋属于耳科临床急症,指原因不详、突然发生的听力损失,临床症状为单侧的听力下降,且伴有恶心、眩晕、耳鸣等全身反应[1]。由于突发性聋是一种突发事件,可发生于数分钟、数小时之内,患者通常会发生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聋,且相连两个频率的听力下降超过20d[2]。突发性耳聋发病年龄层并不固定,主要集中于50~80岁的老年人群中,发病率非常高。当前,随着人们的工作、生活压力不断加大,突发性聋发病率逐年上升。  相似文献   

4.
CT和多种MRI成像方法在突发性耳聋中的选择和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突发性耳聋的发生率近年来有逐渐上升的趋势.突发性耳聋最新的诊断标准是2005年济南全国耳科会议修订的,即:突然发生(可在数分钟、数小时或3 d以内)的,听力至少在2个相连频率下降20 dB以上的感音神经性耳聋[1].突发性耳聋,其实质是感音神经性聋,从发病部位上,病变可以位于Corti器的毛细胞、听神经或各级听中枢,其中毛细胞病变引起者称感音性聋(耳蜗性聋),如药物中毒性聋及病毒感染者即属于此类,病变位于听神经及其传导径路者称神经性聋(蜗后性聋),听神经瘤所致耳聋属此类,病变发生于大脑皮层听中枢者称中枢性聋.故致突发性聋的部位在内耳、内听道及中枢神经系统.  相似文献   

5.
正在衣不解带地照顾生病家人一周后,41岁的谢女士突然感觉左耳像被"堵"上了一样听不见了——毫无预兆,突发性耳聋就这么"任性"地出现了。突发性耳聋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不分男女老少。不过整体来说,它最常发生在中年人群,40~55岁占据了该病患者的半壁江山。突发性耳聋(简称突聋)顾名思义就是一种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觉神经性耳聋,多在晚间或晨起时发病,数小时后发觉突然听力下降。  相似文献   

6.
复方丹参液治疗突发性耳聋120例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正> 突发性耳聋是耳科急症之一,发病突然,瞬间或数小时内一耳或双耳可达重度耳聋或全聋。其病因较多,治疗也较混乱。如何在发病后抢救患者的听力非常重要,我们1986~1991年用复方丹参液治疗120例,效果满意特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高压氧综合治疗突发性耳聋7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毅 《青岛医药卫生》2008,40(2):112-113
突发性耳聋简称突聋,专指发病突然、原因不明的听力在瞬间或几小时或几天内突然下降的感应神经性耳聋。我科应用高压氧及药物综合治疗突发性耳聋70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突发性耳聋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突发性耳聋简称突聋,亦名特发性耳聋或暴聋,即在无耳鸣、耳聋的情况下,原因不明突然瞬间发生耳鸣、耳聋,于数小时或数日内听力迅速丧失达到高峰者,多累及单耳,以40~60岁成年人发病率高,双耳患者占1%,男性较多,春秋季节易发病.约有1/3患者听力在1~2周内亦可逐渐恢复,如1个月后听力仍不恢复,多将成为永久性感音性耳聋[1].2003~2006年,我科共收治108例突聋患者,经综合治疗,效果显著.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突发性耳聋(突聋)近年来发病率有增加趋势.该病目前病因不明,患者通常在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突然发病,可在一瞬间或最多不超过48小时即达到高峰,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因此易产生恐惧、焦虑、悲愤、忧郁等不良情绪.  相似文献   

10.
突发性聋听性脑干反应测试20例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林祥妹突发性聋是一种突然发生而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聋,往往在瞬间或数小时内达到重度耳聋或全聋的程度,部分患者伴有耳鸣或眩晕。我们对资料完整的突发性聋20例(22耳)作听性脑干反应(ABR)测试,以...  相似文献   

11.
突发性耳聋的高压氧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突发性聋又称特发性突聋(突聋),指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患者的听力一般在数分钟或数小时内下降至最低点,少数患者可在3d以内;可伴有耳鸣及眩晕。引起突发性耳聋的原因很多,其中与病毒感染、内耳血管痉挛或血栓形成、血流迟缓、劳累、情绪波动、气压变化等有关,最为密切的为瞬息间发生的重度感音性聋,是病因不明  相似文献   

12.
<正>突发性耳聋是由不明因素致使感音神经损伤引起的耳聋,又叫特发性突聋或神经性耳聋,一些患者有不治自愈的倾向。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饮食结构发生很大改变,与此同时生活压力及工作压力不断增大,突发性耳聋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长且有朝着年轻化的趋势发展[1]。该病具有发病时间短、病情进展快等特点,患者在数天、数小时、甚至数分钟内的听力表现出明显下降,严重影响正常的工作学习[2]。突  相似文献   

13.
突发性耳聋(突聋),是一种突然发生、原因不明的耳蜗性聋,又称特发性聋,为耳科常见急诊。我科通过临床观察,治疗突发性耳聋与发病时间关系密切,即发病时间短,就诊时间早,治疗效果越好,现将1996年以来60例(对照组30例)突发性耳聋的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正>突发性耳聋是耳鼻咽喉科的常见急症之一,近几年呈现发病逐年增多的趋势。患者主要表现为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的感音神经性耳聋,多为单耳发病,且发病急骤,患者的听力一般在数分钟或数小时内降至最低点,甚至全聋,部分患者还可伴有耳鸣及眩晕症状。目前突发性耳聋的病因仍不十分明确,故而在临床上对该病的治疗方法及药物很多,但疗效不一,有的患者治疗效果极差,给他们的生活和精神上造成了很大的压力。2006—2010年我科采用灯盏花素联合高压氧治疗124例突发性耳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所有患者诊断均符合文献[1]标准,经过纯音测听、声导抗及常规检查确诊,并行颞骨CT或头颅磁共振成  相似文献   

15.
<正>突发性耳聋是一种病因复杂且不完全清楚的感音神经性聋,在数小时或几天内听力下降至最低点,发病率很高,是耳科急症之一。突发性聋(简称突聋)多为单耳发病,可伴有耳鸣、眩晕[1],各年龄均可发病,无性别差异。临床治疗方法较多,目前治疗方案主要是改善微循环、高压氧和营养神经等,病情可得到不同程度缓解,但至今尚无特效的疗法。  相似文献   

16.
突发性耳聋是一种突然发生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聋,患者的听力一般在数分钟或数小时内下降至最低点,少数患者可以在3天以内,可伴有耳呜及眩晕。其发病原因目前不甚清楚,一般认为内耳血循环障碍、病毒感染可能是主要的病因。目前无特别有效的治疗方法,临床上主要采取扩血管、抗凝、  相似文献   

17.
突发性耳聋(又称为突聋或暴聋)是正常人在短时间内突然发生的,一种病因不明的,起病急,听觉障碍为主的感音性聋。为了能使更多的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我院2008-03—10~2009—03—10高压氧对突发性耳聋32例的患者做的综合性治疗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正>突发性耳聋(简称突聋)是指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属于中医学“暴聋、卒聋、风聋、厥聋”等范畴,为耳科急症。发生率约为1/5 000,而且,由于本病有自愈倾向,又多为单侧,故在幼年发生时,多因长期习惯于单耳听觉而很少就医,所以实际发病率更高。突发性耳聋其病因之  相似文献   

19.
田丽珍 《现代医药卫生》2005,21(14):1860-1860
突发性聋是瞬息间突然发生的重度感音性聋。患者多能准确提供发病时间、地点与情形。目前认为本病的发生与内耳供血障碍或病毒感染有关。临床上以单侧发病多见,偶有两耳同时或先后受累者。一般在耳聋前先有高调耳鸣约半数患者有眩晕、恶心及耳周沉重麻木感,无其他脑神经症状,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双耳突发性聋与单耳突发性聋的临床特点以及治疗效果差异进行对比分析,为今后的临床诊治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随机抽取在2009年10月至2012年10月间我院收治的突发性耳聋患者病例92例,将其分成双耳耳聋组和单耳耳聋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治疗效果。结果双耳耳聋组患者合并有糖尿病、高血脂患者所占比例较单耳耳聋组高(P<0.05),单耳耳聋组治疗有效率较双耳耳聋组高(P<0.05)。结论双耳突发性聋与单耳突发性聋患者的发病原因存在差异,从而患者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及治疗效果不同,临床应给予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