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后循环缺血患者126例的血管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娄萍 《医药论坛杂志》2011,(11):109-110
目的进一步评价血管结构变化在后循环缺血中的重要性。方法对126例临床诊断为后循环缺血的患者行CT血管造影(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6例后循环缺血患者中,后循环合并前循环病变34例,单纯前循环病变12例;基底动脉狭窄2例,单侧椎动脉血管狭窄26例,单侧椎动脉发育不良61例;大脑后动脉狭窄39例,发育不良26例;小脑下后动脉狭窄21例,发育不良6例;三叉永存动脉1例;(单纯锁骨下动脉狭窄)椎动脉盗血1例;全部病例检出正常的18例,其中MRI检查已发现有小脑梗塞,CTA及DSA检查正常2例。结论后循环血管结构变化是后循环缺血的根本因素,CTA及DSA检查,对于评价颅内近端或是远端血管病变,决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后循环缺血患者行头颈部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检查的价值.方法 对120例临床诊断为后循环缺血的患者行头颈部CTA检查,观察血管狭窄部位、受累血管数目并判断狭窄程度.结果 120例患者中有血管病变者100例(83.3%),其中单纯前循环病变16例(13.3%),单纯后循环病变40例(33.3%),前后循环同时病变44例(36.7%);其余20例(16.7%)CTA未见异常.累及两条及两条以上血管≥2条者63例(52.5%).结论 头颈部CTA是一种简便、快速、灵活、安全的检查方法,为寻找病灶、指导手术提供了一种可靠、客观、实用的影像资料,对后循环缺血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对中老年后循环缺血(PCI)患者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异常的病因诊断价值。方法选择113例反复发作性眩晕、无神经系统定位体征的中老年PCI住院患者,采用128层螺旋CT进行头颈部CTA检查,分析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情况。结果头颈部CTA显示中老年PCI患者椎基底动脉血管狭窄或闭塞为主要致病原因,约占55.75%;先天变异及发育不良占31.86%,是PCI的另一重要致病原因。结论 128层螺旋CT可一站式完成头颈部CTA检查,既可单独显示血管,又可显示血管邻近结构,对评估中老年PCI患者的病因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成像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老年后循环缺血患者血管病变检测中的效果对比。方法选择本院2010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43例后循环缺血患者,所选患者先行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作为磁共振血管成像组;再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作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组。观察两组患者后循环血管病变情况。结果两组的血管病变、单纯前循环病变、单纯后循环病变、前后循环同时病变、累及≥2条血管病变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血管成像在老年后循环缺血病变血管中具有重要检查价值,具有方便、经济、适应证广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章开容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22):3483-3483
我科成功救治了1例冠心病冠脉造影及支架造影植入术后肾动脉出血形成左肾血肿的病人,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应用CT介导下血管造影(CTA)与脑干听觉的诱发电位(BAEP)对后循环缺血患者进行联合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本院2005年10月~2010年10月,本科收治的198例后循环缺血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1例患者有BAEP的异常与TCD的异常,总阳性率为91.4%。患者BAEP异常占165例(85.3%);患者CTA呈阳性占152例(71.7%)。结论:BAEP与CTA互相补充,能够分别从其神经电生理与血流动力学两方面,为后循环缺血患者的诊断与定位提供客观的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7.
我院从2003年9月至今为3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冠心病的患者放置了支架,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冠脉造影后直接冠脉内支架植入13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南医药信息》2001,9(7):13-14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后循环缺血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探讨分析。方法选取后循环缺血患者20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对这200例后循环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观察分析。结果后循环缺血患者主要的临床症状为构音障碍、肢体无力、头晕;最主要的体征为闭目难立征、共济失调、感觉障碍。后循环缺血患者住院时间与前循环缺血患者相比,时间较长(P<0.05)。后循环缺血患者血管受累情况主要为颅外椎动脉受累、基底动脉受累、颅内椎动脉受累、大脑后动脉受累、锁骨下动脉受累、混合动脉受累等。后循环缺血主要部位为远段端、混合病变、中段病变、近段。与前循环缺血患者相比,后循环缺血患者较易出现上消化道出血以及感染等并发症(P<0.05)。结论后循环缺血患者具有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的特点,患者的并发症较多,年龄较大,且住院时间较长,若患者存在血管危险因素,则会增加患者后循环缺血的概率,多数后循环缺血患者的预后情况良好。  相似文献   

10.
高杰 《中国医药指南》2013,(23):713-714
目的探讨神经内科100例脑血管造影护理方法。方法通过对我院2012年3月至2012年12月神经内科收治的100例进行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术(DSA)患者进行护理及配合,对患者进行术前、术中、术后的护理准备及操作。结果 100例脑血管造影的患者均得到了预期的造影效果,经术前、术中、术后的护理,100例患者中只有1例有造影后有血压下降情况,3例术后有并发症,但症状较轻,经对症治疗恢复。结论脑血管造影是神经内科患者常用的检查方法,通过术前、术中、术后的全面护理,可保证患者的造影效果,有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及时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经桡动脉选择性冠脉造影及支架植入术的临床护理经验。方法把来我院就诊的82例经桡动脉穿刺选择性冠脉造影及支架植入术患者的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的护理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包括手术前对患者健康教育指导和细致的心理护理,为防止出血,手术进行完毕后严密观察患者的术肢和桡动脉穿刺伤口是否正常,加强对患者的心电监护以时刻观察其生命体征变化。结果 82例手术中共有80例获得成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成功率97、5%,2例经桡动脉穿刺失败后改为经股动脉手术顺利,手术过程中1例患者桡动脉搏动消失,1例患者前臂皮下有瘀斑,1例患者心绞痛,手术后1例患者穿刺点渗血,经过及时的对症处理后患者症状全部消失。冠状动脉支架一共植入95枚。结论对经桡动脉选择性冠动脉造影及支架植入手术患者,做好手术前的充分准备和心理护理,手术后做好观察穿刺口和术侧肢体的护理,不但可以减少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和减轻患者痛苦,而且有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后循环脑梗死的误诊常见原因,以减少临床误诊和漏诊。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以头昏为主诉首诊误诊为其他疾病的120例后循环脑梗死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20例病例中入院时误诊为脑动脉供血不足48例,颈椎病20例,原发性高血压病22例,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18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5例,神经官能症5例,梅尼埃病2例。120例患者均经详细询问病史,症状,神经内科专科全面查体及头部磁共振及全脑血管造影检查明确为后循环缺血。结论后循环脑梗死是老年患者常见的头昏的病因,在头昏患者诊治过程中应注重详细询问病史及神经系统体检,以早期发现阳性体征,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脑血管疾病患者脑血管造影诊断及介入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1年3月~2013年3月在我院收治的126例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接受介入治疗。对诊断结果和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经过造影,发现36例脑动脉狭窄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血管狭窄和闭塞。30例脑梗死患者显示动脉狭窄、闭塞及病灶周围异常血管。6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检出动脉瘤数量合计63个,其中3例患者为多发性动脉瘤。经过治疗,36例脑动脉狭窄患者脑血管狭窄率跟治疗前对比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0例脑梗死患者成功溶栓患者28例,失败2例;6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6个月后仅有1例死亡,死亡率为1.67%。结论 脑血管疾病患者应用脑血管造影,能清晰观察患者病变情况,以更好开展治疗工作。给予脑血管疾病患者介入治疗效果确切,在临床应用中安全可靠,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尿潴留是指膀胱胀满尿液,不能自动排出。其临床表现:患者有尿液窘迫感、下腹胀痛,但不能排尿,患者焦虑不安,十分痛苦。在冠脉造影及支架术后也会经常遇到患者尿潴留的实际问题,这不但给患者增加了痛苦,而且给创口愈合、手术后的康复也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后护理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70例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的护理要点。方法术前充分做好心理准备;讲解有关知识及注意事项。术后严密监护尤其24小时内;注意观察血压心率的变化;有无心绞痛复发;伤口出血;合理按压和包扎伤口;及时抗凝治疗;酌情补充血容量;做好出院指导。结果70例患者中无1例出现术后并发症,平均住院时间为42±0.6小时。结论对患者进行知识教育,加强病情观察及护理是避免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TCA及支架植入术后的护理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7月在我院急诊进行PTCA加支架植入术的患者一共有120例,同时对120例患者手术以后采取相对应的护理干预,对其临床效果给予分析研究。结果 120例患者手术以后发生低血压一共有37例,经过治疗以后得到明显好转,119例患者康复出院,1例患者死亡,死于手术以后心室颤动抢救无效死亡。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TCA以及支架植入术以后极易引发低血压,因此,临床护士一旦发现患者出现低血压的征兆,应该给予高度重视,同时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可以使治疗成功率明显提高,进而有效促进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不同护理方式在冠状动脉造影及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后并发症护理中的应用来对其应用效果进行分析,从而探讨得出更好的术后并发症护理方式。方法在本次实验过程中选择了自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到本院来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及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的88例患者,按照随机的原则将88例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即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有44例;在手术结束后,对对照组的患者采用常规性的基本护理方式,而对观察组的患者则采取全方位的综合性护理措施,通过对实验结束后,二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患者对护理过程的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两组护理方式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在实验结束后,通过对两组患者的结果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观察组的患者中共有3例患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发生概率为6.82%,而在对照组中则有13例患者出现了并发症,概率为29.55%;此外,在患者对护理过程的满意度方面,观察组的结果也要比对照组好很多。在两组结果进行比较时,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本次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发现,在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及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后,及时对其采取全方位的综合性护理将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概率并提高患者对医院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因此,在今后对患者进行术后护理时,应该更加广泛的对该护理方式进行应用,使其临床价值得到最大发挥。  相似文献   

18.
赵琼  李翔 《中国医药指南》2012,(24):506-507
目的通过对6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的脑血管造影的诊断和治疗情况进行分析,探讨和总结脑血管造影的应用。方法对6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的DSA诊断和治疗结果进行分析,并结合资料文献作出分析和总结。结果内外血管异常53例,88.33%的阳性检出率;其中皮下出血、穿刺部位血肿1例、颅内血管痉挛1例、癫痫样发作1例。结论脑血管造影术是检查脑血管病有效的办法,具有很重要的价值,是比较安全、可靠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9.
<正>后循环缺血是中老年人的多发病和常见病,主要为椎基底动脉缺血、后循环的TIA发作与脑梗死、椎基底动脉疾病、椎基底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病因上是指大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导致的血流动力学性低灌注[1]。根据彩色多普勒超声图  相似文献   

20.
后循环缺血(PCI)是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约占缺血性卒中的20% [1].现将我院2010年10月至2011年10月对96例临床诊断为PCI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检查的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患者组:男59例,女37例;年龄38~70岁,平均58.6岁;病程8 d~10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