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的细胞与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6,他引:7
近 10年来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生物学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触发的认识迅速加深 ,已明确几种使斑块失稳定的分子和细胞学机制。将来血管病理生理学的研究应以稳定易破裂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以及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后血栓形成为方向。本文介绍了近年来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的细胞学及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稳定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新策略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骆雷鸣 《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2000,27(9):369-373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生物学特性是决定其稳定的主要因素,不稳定斑块块破裂及继发血栓形成,冠脉血管闭塞,是引起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和冠脉性猝死在内的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病理基础。与防治血栓和再血管化相比,稳定斑块具有更大的临床价值。降脂药物、抗氧化剂、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具有肯定的稳定斑块作用。促进斑块基质合成,阻止降解,抑制斑块内炎症,阻断基质金属蛋白酶的合成和活化以及应用 相似文献
3.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成成分与斑块破裂的关系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3
冠状动态粥样梗化斑块破裂是导致血栓形成引起急性缺血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主要原因,斑块自身组成万分与斑块破裂的关系非常密切。本文概述了斑块组成成分在斑块破裂中所起的作用,并对易破斑块的识别和斑块破裂的预防作一简要叙述。 相似文献
4.
5.
脂质代谢紊乱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低密度脂蛋白的作用尤为显著。他汀能使低密度脂蛋白降低,许多临床试验已证实他汀能显著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通过血管内超声评价他汀降脂治疗能够延缓冠状动脉斑块的进展甚至使其退缩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但应用冠状动脉计算机体层成像进行评价的研究尚少。在我国冠状动脉计算机体层成像的使用较血管内超声更广泛。目前就能使冠状动脉斑块明显退缩的低密度脂蛋白降低的水平或降低的程度仍无定论,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证实。 相似文献
6.
脂代谢紊乱、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和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以往有关调脂治疗消退动脉粥样斑块已进行了大量动物实验研究和大规模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结果证明,调脂治疗(尤其是强化他汀治疗)能显著降低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和增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有效阻止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并有望稳定或消退粥样硬化斑块。但是,调脂治疗使何种类型斑块更易产生有效作用,以及新的影像技术在估价斑块消退中的价值,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对于颈动脉斑块的评估,经典的策略是通过影像学进行狭窄程度分级,从而决定临床干预方式。而随着临床经验和研究证据的积累,人们逐渐认识到斑块稳定性这一指标比狭窄程度更能准确反映患者的症状和预后、评估再血管化指征。本文整合了近年来经典或新型影像技术(超声、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分子成像等)的研究进展,分析了这些技术在斑块形态及稳定性方面评估的原理和优劣,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粥样斑块破裂的病理生理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几种血管放射检查和形态学研究已经揭示尽管冠状动脉狭窄的原因是多样的,但90%以上是动脉粥样硬化。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的主要损害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破裂损伤,发生在动脉硬化部位表面损伤可发生内皮细胞剥蚀,而纵深的损伤可发现一个从腔内到斑块组织延伸的裂缝,斑块的裂缝和破裂可引起急性缺血性冠脉综合征(acuteischemiccoronarysyn-drome;AICS)[1]。本文对影响粥样斑块破裂的因素及其病理生理学内容综述如下:1 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影响因素一般认为,粥样斑块是否稳定(或易于破裂)与下述因素有关。1.1 斑块内核的大小[2]:粥样斑块… 相似文献
9.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发病急、危害严重,其基本原因为不稳定粥样斑块破裂引起血栓形成,造成冠状动脉严重狭窄或堵塞,导致心肌缺血或坏死。因此,早期识别或发现不稳定斑块的存在并及时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综合分析多种与不稳定粥样斑块相关的化学标志物,评价其特点、相关性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1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是冠心病的病理基础,贯穿疾病发生与进展的整个过程。近年来国内外大量关于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证实,降脂治疗不仅能稳定斑块,甚至能“逆转斑块”。本文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逆转的机制、临床证据、治疗策略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1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通常由不稳定斑块突然破裂导致的血栓形成和血管闭塞所引起,其病因涉及多种病理生理通路,但具体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近年来,内质网应激在斑块不稳定性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适度的内质网应激是细胞的一种自我保护性机制,然而过强或长时间的内质网应激反应可以引起细胞功能的障碍.内质网应激可能通过在细胞凋亡、脂代谢异常、炎症反应中起的作用,导致斑块不稳定性增加.现就内质网应激与不稳定斑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14.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后的愈合过程对临床结果意义重大,良好的斑块愈合可以阻止血栓的进一步发展,避免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但反复的斑块愈合也被认为可加重斑块负荷,引起血管慢性狭窄。随着腔内影像技术的发展,对斑块愈合的研究愈加深入,许多针对斑块愈合的治疗方法也在实施或研究中。 相似文献
15.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消退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低密度脂蛋白及炎症反应、内皮功能减退等有关。近年来多项临床试验证实早期强化应用他汀类药物可以通过降低低密度脂蛋白、抗炎、改善内皮功能等途径改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预后。其中他汀类药物发挥的抗炎症反应、改善内皮功能等多效性作用日益受到重视。而应用血管内超声的研究发现强化他汀类治疗能够显著遏制甚至消退冠状动脉粥样斑块。 相似文献
16.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温度异质性及其检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破裂与急性冠脉综合征密切相关,目前对易损斑块的检测有多种方法,包括有创性和无创性检测。研究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表面的温度与正常血管壁的温度有差异,不同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依据其易损程度的不同其温度异质性也不同。冠状动脉内温度导丝测定仪利用该原理检测斑块表面温度异质性,间接判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组成和易损程度。 相似文献
17.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的临床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研究临床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的关系 ,探讨斑块破裂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 1992~ 1998年间的尸检病例 ,急性心肌梗死 (AMI) 2 0例 ,不稳定心绞痛 (UA) 10例 ,稳定心绞痛 (SA) 12例 ,对所有冠状动脉连续取材制片 ,常规及免疫组化染色 ,光镜观察斑块破裂的形态改变及血栓伴随情况 ,并调查 8个相应的临床危险因素。结果 8个危险因素中 ,血浆甘油三酯水平与斑块破裂有关 (P <0 .0 5 )。结论 高血浆甘油三酯是国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斑块破裂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