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摘要:目的 观察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包括脉压的变化,以及脉压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相关性。方法 测量103例老年高血压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计算昼夜之PP的水平及PP的变化幅度,根据PP的水平分为两组:PP≤60mmHg组和PP≥60mmHg组;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比较两组血压参数与内膜中层厚度的差异,分析内膜中层厚度和脉压各项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高脉压组与低脉压组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脉压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有较好的相关性。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脉压尤其是夜间脉压对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2.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病变与动态脉压指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颈动脉病变与动态脉压指数(PPI)的相关性。方法 对103例老年EH患者行颈动脉超声和动态血压测定,PPI=24h脉压(PP)均值/24h收缩压(SBP)均值,按PPI值分为A组(PPI〈0.40,n=15)、B组(PPI:0.40~0.49,n=48)、C组(PPI≥0.50,n=40)3组,观察各组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的水平。结果 B组IMT[(0.15±0.07)mm]水平高于A组[(0.12±0.04)mm,P〈0.05],C组IMT[(0.16±0.05)mm]水平高于B组(P〈0.05),并显著高于A组(P〈0.01),随着PPI逐渐增大,IMT明显增加(P〈0.05);老年EH患者颈动脉内膜增厚的发生与PP及PPI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矫正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尿酸、SBP、DBP与PP后,PPI仍然是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增厚主要决定因素(P=0.009)。结论 老年EH患者PPI和PP与颈动脉病变呈正相关,PPI是老年EH患者颈动脉病变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代谢综合征(MS)患者脉压(PP)与心血管重构(颈动脉肥厚及左室肥厚)的关系。方法用超声检测76例MS患者和51例非MS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左室质量指数(LVMI),并分析MS患者的颈动脉肥厚、左室肥厚与PP的关系。结果(1)2组患者在血脂、血糖、体质量指数、PP、IMT及LVMI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2)在MS组中,患者PP增高则颈动脉IMT及LVMI也增加,而颈动脉肥厚及左室肥厚组的PP也明显增高(P〈0.01)。结论MS患者脉压增高与心血管重塑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梁凌  庞振瑶 《内科》2009,4(4):515-517
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24h动态脉压与颈动脉结构和功能间的关系。方法对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120例、高血压2—3级患者100例、糖尿病患者100例以及健康对照者50例进行动态血压监测,作颈动脉血管超声测量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积分、颈总动脉收缩期和舒张期内径;计算颈动脉扩张性和僵硬度。结果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组的24h脉压均值、白天脉压均值、夜间脉压均值及颈动脉粥样硬化(IMT及斑块积分)、僵硬度均较高血压组、糖尿病组明显升高(P〈0.05或P〈0.01);多因素相关分析发现:脉压尤其是夜间脉压增高与颈动脉粥样硬化(IMT及斑块积分)、僵硬度密切相关。结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均存在脉压增大和颈动脉重构,当高血压病合并糖尿病时,颈动脉重构更明显;脉压与颈动脉重构呈正相关,对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应重视脉压的监测及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24h动态脉压(24hPP)与左室结构及功能变化的相关性。方法对145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将24hPP≥60mmHg的患者88例列为A组,24hPP〈60mmHg的患者57例列为B组,分别测量两组患者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T)、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计算左室质量指数(LVMI)、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E/A,进行对比分析。结果A组患者LVMI及影响LVMI的3大因素(IVST,LVPWT,LVEDD)均明显高于B组(均P〈0.01),显示随着脉压增大,出现明显的左心室肥厚;三型肥厚组患者的24hPP均高于无肥厚组;以扩张性肥厚组最显著。A组患者EF及E/A均低于B组,显示随着脉压增大,左室收缩舒张功能减退,以舒张功能受损更显著(P〈0.01)。结论24hPP增高是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左室肥厚及心功能减退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动态脉压与老年高血压合并冠心病及颈动脉硬化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PP)与冠心病并发症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为临床有针对性的干预PP、预防高血压并发症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对老年高血压及老年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动态PP进行比较,同时对老年高血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增厚组与正常组的动态PP进行比较。结果(1)与单纯高血压组比较,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组的24h动态脉压(24hAPP)、白昼脉压(dPP)、夜间脉压(nPP)水平显著增大,24h平均收缩压(24hAS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水平显著升高,24h平均舒张压(24hADBP)、白昼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水平显著下降,而2组间dSBP比较无统计学意义;(2)老年高血压患者IMT增厚组的24hAPP、dPP和nPP水平均显著高于IMT正常组;(3)与动态PP<60mmHg者比较,动态PP≥60mmHg的高血压患者冠心病发生率显著升高;(4)与动态PP<60mmHg者比较,动态PP≥60mmHg的单纯高血压患者的IMT显著增厚。结论动态PP增大是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未来发生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心肌、颈动脉结构改变与动态血压参数的相关性。方法 检测78例原发性高血压(EH)病人的左室心肌重量指数(LVMI),相对室壁厚度(RWT),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并进行24h无创性动态血压监测(ABPM)。结果 左室肥厚组与左室正常构型组比较,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组与非颈动脉内膜冲层增厚组比较:24h平均收缩压、24h平均舒张压、白昼平均收缩压、白昼甲均舒张压、白昼收缩压和舒张压负荷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负荷、24h收缩压和舒张压变异系数、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差异显著(P〈0.01)。结论 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伤与血压昼夜节律及血压变异的幅度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老年高血压病人动态血压监测参数曲线下面积(AUC)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择1级与2级老年高血压病人各30例及正常者30名(对照组),行动态血压监测,做颈动脉血管超声测量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总动脉内径,局限性内膜-中层厚度增厚≥1.3mm定义为斑块。结果老年高血压病人24h、日间、夜间收缩压AUC、舒张压AUC及脉压AUC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且2级高血压组收缩压和脉压AUC大于1级高血压组,而两组舒张压AUC无统计学意义;老年高血压病人颈动脉IMT较对照组明显增厚,且随着IMT逐渐增厚,斑块级别增高;直线相关分析显示收缩压和脉压AUC尤其是夜间收缩压和脉压AUC与IMT及斑块级别明显正相关,IMT与斑块级别呈正相关。结论颈动脉IMT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表现,动态血压AUC是真正代表血压增高的持续时间和血压增高值的综合二维参数,收缩压和脉压AUC尤其是夜间收缩压和脉压AUC的增加会加重颈动脉硬化的程度。  相似文献   

9.
老年高血压患者脉压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的变化,以及脉压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相关性。方法 测量103例老年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血压,计算昼夜之脉压及脉压的变化幅度,根据脉压分为两组:脉压小于60mmHg的低脉压组和脉压大于或等于60mmHg的高脉压组;用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比较两组血压参数与内膜中层厚度的差异,分析内膜中层厚度和脉压各项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高脉压组与低脉压组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脉压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有较好的相关性。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脉压尤其是夜间脉压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0.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动态全天平均脉压将171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脉压40~60mmHg组和〉60mmHg组,采用超声检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血管内径及斑块发生率,以颈总动脉最大内膜中层厚度作为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指标。结果脉压〉60mmHg组患者颈总动脉内径、颈总动脉最大内膜中层厚度、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脉压为40—60mmHg组(P〈0.01)。患者平均脉压、年龄、平均收缩压、高血压病程与颈总动脉最大内膜中层厚度呈明显正相关(P〈0.01),而平均舒张压与颈总动脉最大内膜中层厚度呈负相关(P〈0.05)。认为脉压增加可使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患病率增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择220例年龄大于60岁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行动态血压监测,记录24h血压水平、血压变异性、脉压及血压昼夜节律。同时所有患者行颈动脉B超检查,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依据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或是否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组(142例,占64.5%)和非颈动脉粥样硬化组(78例,35.5%)。结果:与非颈动脉粥样硬化组比较,颈动脉粥样硬化组24h平均收缩压[(124.52±14.46)mmHg比(133.16±13.62)mmHg]、白昼收缩压[(127.23±16.42)mmHg比(136.25±12.44)mmHg],24h平均脉压[(56.74±8.98)mmHg比(64.66±10.20)mmHg]、白昼平均脉压[(56.97±7.23)mmHg比(66.52±14.62)mmHg]夜间平均脉压[(55.61±6.32)mmHg比(63.92±7.42)mmHg]显著升高,24h、自昼、夜间血压变异性也显著升高(P均〈0.05)。结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高,与动态血压、脉压水平升高,血压变异性、昼夜节律改变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动态脉压及其指数与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测量159例研究对象的24h动态血压,并计算动态脉压(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及动态脉压指数(动态脉压/平均收缩压)。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IMT。分析动态脉压指数与颈动脉IMT的相关性。结果: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颈动脉IMT与年龄(r=0.353)、平均收缩压(r=0.594)、平均舒张压(r=0.355)、动态脉压(r=0.855)、动态脉压指数(r=0.883)有良好的相关性(P均〈0.001)。进一步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颈动脉IMT与动态脉压及动态脉压指数具有显著线性关系(R2=0.789),动态脉压指数的标准回归系数(p=0.621)大于动态脉压的(p=0.284)。结论:动态脉压指数和动态脉压是评价颈动脉血管硬化的良好指标,动态脉压指数的价值更大。  相似文献   

13.
老年高血压病病人血糖水平与动态脉压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人血糖水平与动态脉压的相关性。方法对455例老年高血压病(EH)病人进行体检,检测空腹血糖(FBG)、餐后2h(2hBG)血糖及其他指标,比较不同血糖水平组间脉压大小。结果老年高血压病病人血糖水平与脉压密切相关,3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年龄、收缩压、舒张压、2hBG与PP有显著相关性(r分别为0.108、0.111、0.097、0.777,P〈0.001)。结论合并糖尿病的老年高血压病病人应加强脉压的监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脉压(PP)与高血压病靶器官损害的关系.方法 120例药物规则治疗下的老年高血压病病人,根据脉压水平的不同,分为PP<60 mmHg和PP≥60 mmHg两组,颈动脉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CAPR)、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内径(LD),超声心动图检测主动脉根部内径(AOD)、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房收缩期充盈峰值流速与左心室舒张早期充盈峰值流速比值(A/E),生化测定血清尿素氮(BUN)、肌酐(Scr)、内生肌酐清除率(Ccr).评价不同脉压水平的靶器官损害.结果与PP<60 mmHg组比较,PP≥60 mmHg组CAPR、IMT、LD、AOD、LAD、LVMI、A/E、BUN、Scr均显著升高(P<0.05),LVEF、Ccr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病病人脉压增大,可促进心脏、血管及肾脏等靶器官损害,控制脉压可以减轻靶器官损害程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不同血压参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6月~2013年5月符合入选标准的143例高血压患者,经诊室血压、动态血压监测(ABPM)、颈动脉超声及血生化检测.根据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患者被分为颈动脉硬化(CAS)组(106例)和无CAS组(37例).结果:(1)与无CAS组比较,CAS组的诊室收缩压[(120.16±11.53) mmHg比(133.15±16.81) mmHg],24h平均收缩压[24hSBP,(119.78±11.67) mmHg比(132.87±16.63) mmHg]、脉压[24hPP,(48.60±8.12) mmHg比(59.51±15.32)mmHg],白天平均收缩压[dSBP,(121.57±11.78) mmHg比(134.15±16.86) mmHg]、脉压[dPP,(48.65±8.45) mmHg比(58.72±14.06) mmHg],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114.22±13.49) mmHg比(130.54±18.70)mmHg]、舒张压[nDBP,(66.81±10.41) mmHg比(71.40±12.53) mmHg]、脉压[nPP,(47.86±9.21) mm-Hg比(59.82±15.61) mmHg]明显升高(P<0.05);(2)偏相关性分析显示颈动脉内膜至中膜厚度(CA-IMT)值与诊室收缩压、24hSBP、24hPP,dSBP、dPP,nSBP、nDBP、nPP呈正相关(r=0.48~0.70,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多种血压参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有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老年高血压患者脉压(PP)与血浆脑钠素(BNP)水平的关系,探讨脉压和血浆BNP水平可否作为判断左室功能不全的临床指标。方法用24小时动态血压仪监测74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全天平均脉压(ABPP),据ABPP值分两组:(1)PP/〉60mmHg,41例;(2)PP〈60mmHg,33例。采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反映左室功能不全指标E/A比值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采用美国Triage及其试剂盒快速测定血浆BNP水平,对BNP、PP与LYEF、E/A比值作直线相关分析。结果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中PP≥60mmHg组的血浆BNP水平显著高于PP〈60mmHg组(P〈0.01),PP与血浆BNP呈显著正相关(r=0.42,P〈0.01);PP与E/A比值呈显著负相关(r=-067.P〈0.01)。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PP与血浆BNP水平密切相关,PP和血浆BNP可作为判断左室功能不全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及其与动态血压参数特点相关性的研究.方法 将205例患者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3组:对照组为非颈动脉内膜中膜增厚(IMT<1.0 mm),硬化组颈动脉内膜中膜增厚(1.0 mm<IMT<1.2 mm),斑块组为颈动脉内膜中膜增厚合并斑块(IMT≥1.2 mm),应用无创24 h动态血压监测系统记录24 h平均收缩压、24 h平均舒张压、白天平均收缩压、白天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24 h脉压及白天脉压、夜间脉压值,记录其中杓型高血压和非杓型高血压的比例和合并冠心病比例.用各组IMT均值与24 h平均收缩压、白天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24 h脉压、白天脉压、夜间脉压及冠心病发生率作相关分析.结果 斑块组和硬化组24 h平均收缩压、白天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24 h脉压、白天脉压及夜间脉压均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非杓型高血压在对照组中占54.3%,在硬化组占62.9%,斑块组占7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冠心病发生率对照组为42.1%,硬化组为53.1%,斑块组8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IMT均值与冠心病发生率及24 h平均收缩压、白天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24 h脉压、白天脉压和夜间脉压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r=0.878,r=0.487,r=0.514,r=0.469,=0.448,r=0.492,r=0.435,P<0.05).结论 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的平均收缩压升高、平均脉压增大和血压昼夜节律消失是造成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增厚及斑块形成的重要因素.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斑块形成与冠心病的发生有良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高血压病患者24小时动态脉压与颈动脉结构和功能间的关系.方法选择1、2级高血压病患者57例作为研究对象,设21例年龄、性别与之无统计学差异的健康者作对照,对所有患者所行动态血压监测,作颈动脉血管超声测量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颈总动脉收缩期和舒张期内径.结果高血压病患者其24小时脉压均值、白天脉压均值、夜间脉压均值及颈动脉僵硬度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2级高血压组脉压大1级高血压组;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明显增厚,僵硬度增加,颈动脉可扩张性降低,以2级高血压组明显;直线相关分析显示脉压尤其是夜间脉压、内膜中层厚度、可扩张性、僵硬度及内径均密切相关.结论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脉压,尤其是夜间脉压增高;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可扩张性降低,僵硬度增加;脉压,尤其是夜间脉压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可扩张性、僵硬度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与左室质量指数(LVMI)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53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均行24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平均脉压(ABPP)分为≥60mmHg组和〈60mmHg组,采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量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及左室舒张末内径,并计算LVMI,将两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60mmHg组24h平均收缩压、日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日间平均收缩压负荷值、夜间平均收缩压负荷值、24h平均收缩压负荷值及LVMI明显高于ABPP〈60mmHg组;24hABPP增大,与LVMI呈显著正相关(r=0.949,P=0.00)。结论脉压增大与LVMI呈显著正相关,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时,不仅要控制血压在理想水平,还要尽可能缩小脉压。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压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相关性。方法测量139例高血压患者的脉压,根据脉压(PP)分为三组:PP1组:PP≤60mmHg;PP2组:60mmPP≤80mmHg;PP3组:PP80mmHg;用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比较两组内膜中层厚度的差异。分析内膜中层厚度和脉压的相关性。结果不同脉压组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脉压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有较好的相关性。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脉压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