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周威  王林  王亮  赵春洋 《口腔医学》2022,42(6):525-528
目的 分析上颌阻生尖牙正畸牵引治疗后邻近切牙的牙根吸收情况及可能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上颌尖牙阻生且符合标准的43例患者,年龄10~23岁,共60颗上颌埋伏阻生尖牙。上颌阻生尖牙正畸牵引治疗前后分别拍摄锥形束CT,分析阻生尖牙邻近切牙的牙根吸收程度,并对可能存在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上颌阻生尖牙正畸牵引治疗后,上颌中切牙发生轻、中、重度牙根吸收的概率分别为71.7%、15.0%、13.3%,上颌侧切牙发生轻、中、重度牙根吸收的概率分别为48.3%、36.7%、15.0%,上颌中切牙与侧切牙牙根吸收严重程度存在差异(P<0.05)。位于腭侧及颌骨内、低位且靠近面中线的阻生尖牙,在正畸牵引治疗后,侧切牙牙根吸收程度较重(P<0.05)。低位阻生尖牙牵引治疗后,中切牙牙根吸收较重(P<0.05)。牵引时间较长时,中切牙牙根吸收程度较重(P<0.05)。治疗前已发生牙根吸收的切牙,在阻生尖牙牵引治疗后发生的牙根吸收程度较重(P<0.05)。结论 上颌侧切牙在阻生尖牙正畸牵引治疗后,发生的牙根吸收程度较重。上颌阻生尖牙正畸牵引治疗后,邻近切牙牙根吸收情况与阻生尖...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锥形束CT测量探讨阻生尖牙牵引治疗前后上颌切牙牙根外吸收的变化。方法选取2011年7月至2019年1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上颌尖牙阻生致切牙牙根外吸收的患者24例, 年龄(12.3±1.6)岁(10~14岁), 其中男性11例, 女性14例。将治疗前牙根发生外吸收的上颌切牙纳入吸收组(中切牙21颗, 侧切牙22颗), 以牙根未发生外吸收的同名上颌切牙为对照组(中切牙26颗, 侧切牙21颗)。对正畸治疗全部完成满1年的患者进行随访并拍摄锥形束CT, 随访到患者15例, 其中吸收组中切牙10颗、侧切牙12颗, 对照组中切牙16颗、侧切牙12颗。测量分析上颌切牙在牵引前(治疗前)、牵引后(阻生尖牙牵引到位时)及随访时(正畸治疗全部完成后1年)的牙根长度及牙体体积, 同时分析尖牙牵引期间(牵引前-牵引后)及随访期间(牵引后-随访时)牙根长度及牙体体积的变化量。结果牵引后吸收组和对照组中切牙和侧切牙牙根长度及牙体体积均显著小于同组牵引前(P<0.05)。除吸收组侧切牙牙体体积外, 随访时吸收组和对照组切牙牙根长度及牙体体积均显著小于同组牵引后(P<0.05)...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减数正畸治疗对成人患者中切牙牙根吸收及牙槽骨形态的影响。方法: 选取11例行减数正畸治疗的成年患者,于治疗前、后进行全牙列锥形束CT(CBCT)检查,观察治疗前、后上、下中切牙牙根吸收、牙槽骨厚度变化与牙槽骨高度缺损,采用SPSS 2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部分牙位出现牙长度减小及牙根长度减小,上颌切牙牙根长度变化量大于下颌切牙。中切牙舌腭侧颈部牙槽骨宽度表现为一定程度降低,其中上中切牙腭侧根颈部及下颌中切牙舌侧根中部牙槽骨宽度变化较为明显。下颌中切牙唇侧中部牙槽骨宽度增加,但舌腭侧牙槽骨在正畸治疗后骨开窗、骨开裂位点增多,且较上颌更明显。结论: 减数正畸治疗伴随中切牙牙根一定程度上的吸收和舌腭侧牙槽骨吸收,唇侧牙槽骨骨量增加。下颌舌侧牙槽骨吸收导致骨开窗、骨开裂位点增多。  相似文献   

4.
在正畸病例中,常见尖牙萌出位置不正引起侧切牙远中根面的快速吸收。当尖牙顺着侧切牙牙体长轴方向萌出时,则可产生广泛性的侧切牙牙根吸收,今报道一例如下。患儿,女,初诊年龄9岁2个月。主诉:上颌中切牙之间有间隙,要求矫形治疗。正貌对称,侧貌下颌颏部有轻度前突感。口内检查见牙龄A期,覆4.0mm,覆盖2.0mm,1|1间牙间隙2.5mm,下颌前牙部轻度拥挤,第一磨牙咬合关系为Angle类,上颌中线偏右约2mm,下颌中线和面中线一致。曲面断层片见:恒牙数目基本正常。X线片见上颌右侧尖牙胚位于同侧侧切牙牙体长轴上方,比原位靠近近中方向,右侧切牙牙根吸…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高角Ⅱ类前牙开(牙合)患者的上下颌前牙牙根长度及中切牙冠根形态,为临床正畸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本研究已通过单位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并获得患者知情同意。对81例高角Ⅱ类患者(前牙开(牙合)40例、正常覆(牙合)41例)正畸治疗前的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图像进行分析,运用Dolphin软件对上下颌前牙的牙根长度以及中切牙冠根形态进行研究,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高角Ⅱ类开患者(开(牙合)组)与高角Ⅱ类正常覆患者(正常覆(牙合)组)的上颌尖牙和侧切牙牙根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开(牙合)组上颌中切牙(11.12±1.37)mm、下颌中切牙(10.15±1.09)mm、下颌侧切牙(11.27±1.15)mm和下颌尖牙(12.81±1.48)mm的牙根长度均较正常覆(牙合)组短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一方面,开(牙合)组的上颌中切牙冠根成角(1.10°±3.62°)显著小于正常覆(牙合)组(4.53°±2.30°)(P<0.01),而开(牙合)组的下颌中切牙冠根成角与正常覆(牙合)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多层螺旋CT(MSCT)对上颌埋伏尖牙进行三维立体定位,同时对邻牙牙根的吸收程度进行评估。方法:应用MSCT扫描38例上颌埋伏尖牙,在多平面重建和容积再现软件中对其三维定位,上颌切牙牙根吸收程度进行分析,并与传统X线平片进行比较。结果:38例上颌埋伏尖牙都能使用MSCT进行准确定位,侧切牙牙根吸收率为36.6%,中切牙的牙根吸收率为16.3%,在牙列中受埋伏尖牙影响最大的是侧切牙的牙根。MSCT评价上颌中切牙及侧切牙牙根吸收的阳性率高于传统X线平片,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MSCT多平面重建和容积再现技术能直观准确地对埋伏尖牙进行定位、诊断邻牙牙根吸收程度,对临床正畸治疗埋伏牙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上颌埋伏前牙正畸治疗的时机.方法 对17例20颗萌出道异常或牙根弯曲的上颌埋伏前牙摄片定位、拓展间隙后,在牙根未发育完成前进行闭合式牵引,治疗后测量埋伏牙和对侧同名牙牙根的相对长度,并采用PES(the pink esthetic score)指数对牵引后的埋伏牙进行牙龈软组织美学评价.结果 20颗埋伏前牙均牵引成功,牵引后中切牙、侧切牙和尖牙的牙根平均长度分别为(18.00±2.79) mm、(15.75±1.06) mm和(21.88±2.32) mm,略短于对侧同名牙[中切牙(20.25±1.56) mm、侧切牙(18.00±1.41) mm、尖牙(23.5±2.58) mm],牙龈软组织美学评分平均为10.65±2.68.结论 对某些萌出方向异常或牙根弯曲的埋伏牙在牙根未发育完成前进行闭合式开窗和正畸牵引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颜冬  谢宁  张晗  李祥  吴聿淼  白璐  朱宪春 《口腔医学》2019,39(10):957-960
上颌中切牙的矢状向位置决定了正畸患者的侧貌美观,在正畸临床诊疗中,上颌前突患者一般需要通过减数四个前磨牙进行矫治,以最大支抗内收上下颌前牙,来改善侧貌,解决突度问题。传统支抗正畸手段可以使上颌中切牙内收5.78mm,而种植支抗可以使上颌中切牙的最大内收量增大至8mm,但是在上颌前牙内收的过程中,少数上颌中切牙会侵犯上颌骨一个重要的解剖结构——切牙管,从而导致牙根吸收,牙齿松动等并发症的出现。因此本文就切牙管及其与上颌中切牙位置关系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锥形束CT研究海口地区下颌前牙的根管形态,为牙体牙髓病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海南口腔医院影像科CBCT影像资料库中男性、女性各300例,按年龄分6组:12~20、21~30、31~40、41~50、51~60、61~70岁,每组男、女各50例。采用配套软件处理,根据Vertucci分类法观察下颌前牙根管系统的构型。结果:下颌中切牙、侧切牙和尖牙的多根管率分别为11.75%、23.5%和10.41%,下前牙的多根管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年龄组,下颌中切牙,侧切牙多根管发生率,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01),下颌尖牙多根管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下前牙多根管时,其根管分叉至解剖性根尖的距离,下颌中切牙为(8.56±2.08)mm,下颌侧切牙为(9.43±1.93)mm,下颌尖牙为(10.60±2.01)mm。不同牙位之间比较,该距离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性别间比较,仅下颌中切牙根管分叉至解剖性根尖的距离有统计学差异(P=0.020,P<0.05)。不同年龄组间比较,下颌侧切牙和下颌尖牙的根管分叉至解剖性根尖的距离有统计学差异(P=0.004,P=0.04,P<0.05)。结论:下颌前牙单根多管发生率在10.41%~23.5%区间、多根管发生率和年龄相关性密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利用CBCT评价正畸治疗对根管治疗牙齿牙根吸收程度的影响。方法选择上下颌牙齿轻中度拥挤的成年患者16例,患者上颌前牙中至少有一颗已行根管治疗。使用0.558 8 mm槽沟的MBT托槽进行非拔牙矫治。于治疗前、后分别拍摄头颅CBCT,并分别测量根管治疗牙齿以及对侧同名牙齿的长度。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6例患者一共有18颗上颌前牙接受过根管治疗,其中包括6颗中切牙,8颗侧切牙,4颗尖牙。平均治疗时间为(18.3±2.6)个月。治疗前,已行根管治疗牙齿牙根平均长度(22.68±2.14)mm;治疗后,牙根平均长度为(21.98±2.05)mm。治疗前,对侧同名活髓牙牙根平均长度(22.61±2.01)mm;治疗后,牙根平均长度为(22.01±2.37)mm。两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按照牙位单独分析,亦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利用CBCT能够很好地观察正畸治疗后牙根吸收的情况。在轻中度拥挤非拔牙的病例中,正畸治疗并不会增加上颌前牙已行根管治疗牙齿牙根吸收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