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目的:探讨突变型p53蛋白与多药耐药蛋白P-糖蛋白在涎腺粘液表皮样癌(MEC)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P法)检测突变型p53蛋白和P-糖蛋白在37例涎腺MEC及12例正常涎腺组织中的表达,分析二者表达与涎腺MEC临床病理特点的联系及二者表达之间的相关性。结果:37例涎腺MEC中突变型p53蛋白阳性表达率为54.1%(20/37),正常涎腺组织无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涎腺MEC中P-糖蛋白阳性表达率为91.9%(34/37),正常涎腺组织阳性表达率为58.3%(7/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7例涎腺MEC中突变型p53蛋白的阳性表达与临床分期、分化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7例涎腺MEC中突变型p53蛋白的阳性表达与P-糖蛋白的阳性表达有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突变型p53蛋白和P-糖蛋白在涎腺MEC中均有较高水平表达,突变型p53蛋白过表达与涎腺MEC的生长、分化及淋巴结转移的生物学行为关系密切。检测涎腺MEC中突变型p53蛋白和P-糖蛋白的表达可为临床拟定化疗方案提供依据,也可为判断涎腺MEC的预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涎腺肿瘤中 P5 3蛋白的表达。方法 :免疫组化 ABC法检测 42例涎腺良、恶性肿瘤及 9例瘤旁涎腺组织 P5 3蛋白表达。结果 :瘤旁涎腺组织 P5 3蛋白阳性表达率为 3 3 .3 3 % ,与肿瘤组有显著性差异 (P<0 .0 5 )。涎腺多形性腺瘤与恶性肿瘤 P5 3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5 8.3 3 %、5 3 .3 3 % ,二者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涎腺恶性肿瘤 P5 3蛋白阳性表达率与组织分化无关 (P>0 .0 5 )。结论 :涎腺肿瘤中存在 P5 3基因突变 ,P5 3蛋白在涎腺良性病变中有不同表达 ,表达情况可能与其生物学特征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涎腺肿瘤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 2 (MMP- 2 )表达及与微血管密度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 P法观察 36例涎腺肿瘤(其中涎腺多形性腺瘤 14例,涎腺腺样囊性癌 22例)石蜡包埋组织中的MMP- 2、CD34表达。并在CD34染色切片上检测间质微血管密度 (MVD)。结果:在涎腺腺样囊性癌组织中MMP- 2阳性表达率(68. 2% )明显高于涎腺多形性腺瘤(28. 6% )。涎腺腺样囊性癌组织中的MVD的平均值 (63. 43±4. 43)明显高于涎腺多形性腺瘤(45. 43±4. 30)。MMP 2阳性表达组MVD平均值 (66. 84±4. 65)明显高于MMP- 2阴性表达组(44. 76±3. 53)。结论:MMP- 2可能通过促进涎腺肿瘤间质血管生成,促进肿瘤的侵袭和转移,并可能成为判定涎腺肿瘤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涎腺肿瘤组织中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EMMPRIN)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VD)值,探讨EMMPRIN和MVD对涎腺常见肿瘤的侵袭性方面的生物学作用机理。【方法】用SP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9例正常涎腺组织,28例多形性腺瘤,25例黏液表皮样癌,33例腺样囊性癌中EMMPRIN的表达和MVD值。【结果】EMMPRIN在正常涎腺组织、多形性腺瘤、黏液表皮样癌、腺样囊性癌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1/9、54%、84%、91%(P<0.05)。MVD值在四组样本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黏液表皮样癌和腺样囊性癌的MVD值均高于多形性腺瘤。EMMPRIN表达阳性的涎腺肿瘤组织中的MVD值高于EMMPRIN表达阴性的涎腺肿瘤组织中的MVD值。【结论】EMMPRIN通过刺激MMPs和肿瘤血管的生成,使不同的涎腺肿瘤具有相应的侵袭性和恶性潜能。EMMPRIN和MVD可以作为判断涎腺肿瘤侵袭性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研究癌胚抗原相关细胞黏附分子5(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related cell adhesion molecule 5,CEACAM 5)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在涎腺黏液表皮样癌(mucoepidermoid carcinoma,MEC)中的表达情况,并研究其表达与肿瘤患者临床预后的关系。 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菌抗生物素-过氧化物酶连接(streptavidin-perosidase,SP)法检测55例不同临床病理特征的涎腺MEC组织中CEACAM 5、PCNA的表达情况,30例涎腺多形性腺瘤(salivary pleomorphic adenoma,SPA)及30例癌旁正常涎腺组织作为对照;分析CEACAM 5、PCNA表达的相关性及其与临床预后的关系。 结果 MEC组CEACAM 5、PCNA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SPA组和对照组(P<0.01)。病理分级Ⅲ级涎腺MEC组织中CEACAM 5、PCNA表达阳性率均明显高于病理分级Ⅰ+Ⅱ级,TNM 分期Ⅲ+Ⅳ期涎腺MEC组织中CEACAM 5、PCNA表达阳性率均明显高于TNM 分期Ⅰ+Ⅱ期,有淋巴结转移涎腺MEC组织中CEACAM 5、PCNA表达阳性率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 P<0.01);不同性别、年龄、部位涎腺MEC组织中CEACAM 5、PCNA表达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涎腺MEC组织中CEACAM 5和PCNA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涎腺MEC组织中CEACAM 5与PCNA表达阴性者的生存时间均明显长于表达阳性者(P<0.05)。 结论 CEACAM 5和PCNA在涎腺MEC组织中异常高表达,能够协同调控肿瘤的增殖,影响肿瘤的生物学活性,最终影响肿瘤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涎腺肿瘤中的端粒酶活性表达 ,探讨其作为涎腺肿瘤标志物的可行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银染 TRAP法检测 2 8例涎腺癌组织及其相应的 2 8例癌旁组织、10例腮腺混合瘤、6例腮腺腺淋巴瘤、5例正常涎腺组织的端粒酶活性。结果 :2 8例涎腺癌组织中 ,有 2 5例端粒酶活性表达阳性 (89.3% )。 2 8例癌旁组织中 ,有 4例端粒酶表达阳性 (14 .3% )。 10例腮腺混合瘤 ,6例腮腺腺淋巴瘤 ,5例正常涎腺组织端粒酶表达均为阴性。涎腺癌组织端粒酶活性表达与该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无明显差异 (P >0 .0 5 )。结论 :端粒酶活性表达可作为诊断涎腺癌的肿瘤标志物 ;其癌旁组织端粒酶活性检测可作为肿瘤手术治疗后监测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CD44v6与涎腺粘液表皮样癌的表达规律与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39例粘液表皮样癌、14例多形性腺瘤和9例正常涎腺组织的表达进行检酗。结果 CD44v6在粘液表皮样癌、多形性腺瘤和正常涎腺组织中的表达分别为84.6%、50.0%和0.0%(P<0.01);其表达率与肿瘤分化程度(P<0.025)、年龄(P<0.025)和预后(P<0.05)成负相关;与粘液表皮样癌的细胞成分有关。结论 CD44v6的表达与粘液表皮样癌的生物学行为有关,可能参与了粘液表皮样癌的进展过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涎腺肿瘤组织中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EMMPRIN)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VD)值,探讨EMMPRIN和MVD对涎腺常见肿瘤的侵袭性方面的生物学作用机理。【方法】用SP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9例正常涎腺组织,28例多形性腺瘤,25例黏液表皮样癌,33例腺样囊性癌中EMMPRIN的表达和MVD值。【结果】EMMPRIN在正常涎腺组织、多形性腺瘤、黏液表皮样癌、腺样囊性癌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1/9、54%、84%、91%(P〈0.05)。MVD值在四组样本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黏液表皮样癌和腺样囊性癌的MVD值均高于多形性腺瘤。EMMPRIN表达阳性的涎腺肿瘤组织中的MVD值高于EMMPRIN表达阴性的涎腺肿瘤组织中的MVD值。【结论】EMMPRIN通过刺激MMPs和肿瘤血管的生成,使不同的涎腺肿瘤具有相应的侵袭性和恶性潜能。EMMPRIN和MVD可以作为判断涎腺肿瘤侵袭性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9.
芳香化酶在涎腺黏液表皮样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人涎腺黏液表皮样癌(mucoepidermoid carcinoma,MEC)组织中芳香化酶的表达与分布,为黏液表皮样癌的内分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0例涎腺MEC组织和17例正常涎腺组织芳香化酶的表达情况。结果MEC组织中芳香化酶的表达率分别为55%(22/40)和17.65%(3/17),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涎腺MEC组织中过高表达的芳香化酶局部催化产生的雌激素可能对涎腺MEC的发生和发展起一定的作用,涎腺MEC可能是雌激素依赖性肿瘤。芳香化酶抑制剂可能成为一种治疗涎腺黏液表皮样癌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
CXCL12/CXCR4在涎腺腺样囊性癌及周围神经组织中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趋化因子CXCL12及其受体CXCR4与涎腺腺样囊性癌嗜神经侵袭之间的关系.方法:涎腺腺样囊性癌病例标本41例,舌癌病例标本30例,腮腺多形性腺瘤病例标本20例,正常神经组织标本20例.所有标本均制成4 μm厚的切片.应用EnVision法检测CXCR4在腺样囊性癌肿瘤组织内的表达以及CXCL12在周围神经组织内的表达.结果:腺样囊性癌癌组织内CXCR4阳性表达率为63.41%,显著高于舌癌(36.67%)及多形性腺瘤(35%)(P<0.05);周围神经组织内CXCL12高表达(64.38%),在腺样囊性癌内的神经组织与舌癌内的神经组织及正常神经组织中CXCL12阳性率无显著差异.结论:趋化因子受体CXCR4在腺样囊性癌中高表达,趋化因子CXCL12在周围神经组织内高表达,提示CXCL12/CXCR4可能在腺样囊性癌嗜神经侵袭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检测转录因子性别决定区Y-box 6(SOX6)在唾液腺黏液表皮样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探究其表达的差异与临床病理特征及患者预后的关系。  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55例唾液腺黏液表皮样癌及相应癌旁正常组织中SOX6蛋白的表达情况,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SOX6的表达情况与唾液腺黏液表皮样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性别、年龄、病理分级、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及其预后的关系。  结果  黏液表皮样癌组织中SOX6阳性表达率为62.3%(37/55),其相应癌旁正常组织的阳性表达率为36.4%(20/55),黏液表皮样癌组织中SOX6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其相应癌旁正常组织(P < 0.05)。在黏液表皮样癌中,SOX6表达阳性率的差异与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相关(均P < 0.05)。随着唾液腺黏液表皮样癌患者病理分级的降低、TNM分期的升高,SOX6阳性表达率明显升高。但患者性别、年龄与SOX6阳性表达率的高低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统计分析结果示,SOX6阴性组的5年生存期较阳性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OX6的高表达与患者不良预后有明显的相关性(P < 0.05),SOX6可能是影响唾液腺黏液表皮样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  结论  SOX6在唾液腺黏液表皮样癌组织中呈高表达,其可能在唾液腺黏液表皮样癌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为唾液腺黏液表皮样癌的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涎腺粘液表皮样癌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涎腺粘液表皮样癌67例临床病理观察和37例角蛋白-PAS-A.B,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认为本病多见于成年女性。小涎腺中腭腺为其好发部位。常无自觉症状,主要表现为局部结节性肿块。易复发,可发生局部淋巴结转移。免疫组化染色对其临床病理分型及生物学特性的判断有所帮助,并支持本病起源于涎腺闰管贮备细胞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涎腺粘液表皮样癌中血管生成与肿瘤细胞增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涎腺粘液表皮样癌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 ,VEGF)的表达及与血管生成、肿瘤细胞增殖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 2 8例涎腺粘液表皮样癌组织中VEGF、PCNA的表达 ,用CD34标记血管内皮细胞计数肿瘤内微血管密度 (MVD) ,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本组病例VEGF阳性表达率为 82 .14 % (2 3/ 2 8) ;MVD为 30 .19± 12 .99(8~ 5 9) ,PCNA为 (2 0 .5 0± 12 .5 8) % (6 .2 3%~5 1.78% )。低分化组MVD、PCNA阳性率均高于高分化组 (P <0 .0 5 )。VEGF表达阳性的肿瘤组织MVD高于阴性者 (P <0 .0 5 ) ,VEGF表达与MVD呈正相关 (rs=0 .80 ,P <0 .0 5 )。VEGF表达、MVD与PCNA表达均无明显相关性 (相关系数分别为rs=0 .0 2 ,rs=0 .15 ,P >0 .0 5 )。结论 :涎腺粘液表皮样癌中 ,肿瘤细胞能产生VEGF促进血管生成 ;低分化粘液表皮样癌微血管密度及肿瘤细胞增殖活性均高于高分化粘液表皮样癌。  相似文献   

14.
杨邵东  曾鸣  刘德裕  谢福生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0,16(9):1114-1116,1123
目的:探讨黏液表皮样癌(mucoepidermoid carcinoma,MEC)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4(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4,HER4)的表达及与MEC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5例黏液表皮样癌和15例正常涎腺组织中HER4的表达。结果:HER4表达主要定位于肿瘤细胞的胞浆,当着色强时,通常可见完整或不完整的胞膜着色。MEC阳性表达31例(69%),阴性表达14例(31%)。HER4的表达与性别、年龄、部位、肿瘤直径、临床症状、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无关(P>0.05),而与组织学分级呈明显负相关(P<0.05)。结论:HER4的表达与MEC组织学分级呈负相关;ErbB4癌基因可能参与MEC的发生与发展,需积累更多的资料研究,以明确其生物学作用。  相似文献   

15.
43例涎腺粘液表皮样癌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涎腺粘液表皮样癌(MEC)的组织学分型和临床分期与手术预后的关系,为临床确定理想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对43例得到病理学证实的涎腺MEC的发病部位、临床表现及基组织学分型、TNM分类和临床分期与手术治疗预后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在得到长期随访的36例中,6例出现局部复发或区域淋巴结转移,其中在组织学上属高分化型4例,低分化型2例;属临床Ⅰ、Ⅱ期1例,Ⅲ、Ⅳ期5例;现生存23例,死亡13例,其中死于MEC4例,死于其他疾病9例;死于MEC的4例均属临床Ⅲ、Ⅳ期。这表明MEC术后的复发转移率和病死率与其组织学分型无明显相关(P>0.05),而与临床分期关系密切(P<0.01),临床Ⅰ、Ⅱ期MEC的手术预后明显优于Ⅲ、Ⅳ期。结论:对于临床Ⅲ、Ⅳ期的MEC应高度重视原发灶手术切除的彻底性及相应区域的淋巴结清扫。对手术切除不彻底的病例,可考虑术后放疗。  相似文献   

16.
微血管密度与涎腺黏液表皮样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微血管密度(micmvessel density,MVD)与涎腺黏液表皮样癌(mucoepidermoid carcinoma,MEC)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6例涎腺黏液表皮样癌内微血管密度,并将检测结果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涎腺黏液表皮样癌组织内微血管密度与其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1),而与患者的性别、年龄无关(P〉0.05)。结论 微血管密度与涎腺黏液表皮样癌组织的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微血管密度可能参与或促进涎腺黏液表皮样癌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c-erbB-2和bcl-2蛋白在粘液表皮样癌中的分布,评价它们在粘液表皮样癌鉴别诊断及预后判断的意义。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了41例粘液表皮样癌和10例正常涎腺组织的c-erbB-2和bcl-2蛋白表达,结果:c-erbB-2蛋白在正常涎腺中的分布特征为导管上皮全部阳性(10/10),而腺泡上皮仅有1例阳性(1/10),粘液表皮样癌的癌组织阳性率(85.4%)低于正常涎腺的导管上皮(100.0%),但阳性程度强,明显高于正常涎腺的腺泡上皮(10.0%),P=0.000,bcl-2在粘液表皮样癌的阳性率有高于正常涎腺的趋向,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正常涎腺中c-erbB-2主要分布在导管上皮;粘液表皮样癌c-erbB-2的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涎腺的腺泡上皮,可作为鉴别诊断的参考指标;未发现在粘液表皮样癌中bcl-2 和c-erbB-2表达的预后意义。  相似文献   

18.
雪旺细胞标志物GFAP在涎腺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意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研究雪旺细胞标志物神经细丝酸性蛋白(GFAP)在腺样囊性癌及粘液表皮样癌中的表达 ,探讨其与腺样囊性癌嗜神经侵袭间的关系 .方法 :选取 2 0例腺样囊性癌 ,1 8例粘液表皮样癌以及 2例正常腮腺组织标本 ,进行GFAP免疫组化染色 .结果 :2 0例腺样囊性癌中有 1 8例发现神经受侵现象 ,1 8例粘液表皮样癌只有 2例发现神经受侵现象 ,经 χ2 检验 ,两者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 .GFAP在 1 8例腺样囊性癌中有表达 ,而在粘液表皮样癌中则全部没有表达 ,经 χ2 检验 ,两者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 .结论 :腺样囊性癌细胞发生了雪旺分化进而侵袭神经可能是腺样囊性癌嗜神经侵袭的组织学基础  相似文献   

19.
腮腺高分化黏液表皮样癌10例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断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腮腺高分化黏液表皮样癌(MEC)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分析本院口腔科1987年1月~2003年1月收治的10例腮腺高分化MEC的病理特征和诊断资料。结果:10例中有2例误诊为淋巴结肿大,4例误诊为多形性腺瘤。本组行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2例中,l例提示MEC,经术中所示和术后标本证实;另l例由于抽取细胞数量少、诊断者临床经验不足,提示为良性病变,行冷冻切片证实为高分化MEC。肿瘤有不规则的浸润性边界,由充满黏液的囊腔和不规则的肿瘤巢构成,肿瘤细胞呈良性型核,核分裂像罕见。结论:腮腺高分化MEC常被误诊为多形性腺瘤,术前行细针吸取细胞病理学检查有助于高分化MEC的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与涎腺黏液表皮样癌细胞增殖活性和转移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2例涎腺黏液表皮样癌标本中MMP-9及PCNA的表达.结果 MMP-9在涎腺黏液表皮样癌中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TNM 分期密切相关(P<0.05),而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分化程度无关(P>0.05).有淋巴结转移、TNMⅢ Ⅳ期者,MMP-9的表达分别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TNMⅠ Ⅱ期者(P<0.05).黏液表皮样癌中MMP-9与PCNA的表达呈正相关(r=0.621,P<0.01).结论 MMP-9在黏液表皮样癌细胞的增殖和转移中起重要作用,可作为判断涎腺黏液表皮样癌恶性潜能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