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锁骨下动脉,左侧起于主动脉弓的非常固定,右侧起于头臂干的时有变异,较常见的是成为主动脉弓的第四枝向右过脊柱与食管之间而后经路与一般的相同,这种变异本材料中有3.3±1.6%。血管周径右侧粗的居多。2.锁骨下动脉分枝,个体差异很大,分枝数变动于3—6枝之间,本材料中以四个独立枝的居多为总数的39.3±3.1%,四枝中含有椎动脉、甲状颈干、胸廓内动脉、肋颈干等四个独立枝,而甲状颈干由甲状腺下、颈升、颈浅、肩胛上、颈横等五枝组成的为代表型,为总数的32.7±3.0%。3.锁骨下动脉分枝类型在个体上的分布,变动性很大,有31.1±4.1%是对称型,有68.9±4.1%是不对称型,对称型中以第Ⅱ型之第1分型为多,居总数的16.4±3.3%,不对称中以左侧Ⅱ型右侧Ⅲ型的较多见,为总数的10.6±2.7%,其次是左侧Ⅲ型右侧Ⅱ型的为总数的9.0±2.5%。4.椎动脉两侧起于锁骨下动脉的居多,占总数的92.2±1.7%,左侧椎动脉直接起于主动脉弓的也较常见,本材料中有5.7±1.4%。血管周径两侧等粗的较多,为42.7±3.4%,右侧粗的较少为17.6±3.6%,本动脉向上进入第六颈椎横突孔的为最多,占总数的82.4±2.5%,尚有10.2±2.1%进入第五颈椎横突孔。5.胸廓内动脉,独立由锁骨下动脉起始的占82.4±2.4%共同干中以与甲状颈干同干的为多,占11.0±2.0%,与肩胛上同干的5.7±1.5%,起点居前斜角肌内侧的为98.8±0.6%,位于后方及外侧的较少。6.甲状腺下动脉由甲状颈干起始的非常固定,为94.3±1.4%,有少数起于锁骨下动脉或椎动脉,本动脉有时完全缺如,或特别细弱而不能达及腺体,此时主要由甲状腺最下动脉或本侧甲状腺上动脉代替之。7.颈升动脉的起始,变动性大,有41.0±3.1%起于甲状颈干,有29.1±2.9%起于颈横动脉,15.1±2.2%起于甲状颈干,有8.6±1.7%起颈浅动脉,4.5±1.3%起于肩胛上动脉,少数有双枝存在。8.肩胛上动脉的起始,变动性较大,有37.7±3.1%起于甲状颈干,有30.8±2.9%起于锁骨下动脉。20.5±2.5%与颈横动脉同干起于甲状颈干,还有的起于胸廓内或与颈横动脉同干起自锁骨下动脉的。起点位于前斜角肌内侧的居多,有60.6±3.1%,居后方的较少见,由前斜角肌内侧起始的都过臂丛神经的浅面,反之则穿过或过臂神经丛的下方。9.颈横动脉的起始,各国人间的差异很大,本材料中以起自甲状颈干的为多,占45.5±3.1%,起自锁骨下动脉的有29.1±2.9%,与肩胛上动脉同干起于甲状颈干的20.5± 2.5%,还有的与肩胛上同干起自锁骨下动脉或起胸廓内动脉的。起点居前斜角肌内侧的篇多。10.颈浅动脉由颈横动脉起始的67.2±3.0%,由甲状颈干起始的27.0±2.8%,还有的起于肩胛上动脉或锁骨下动脉。11.肋颈干是锁骨下动脉分枝中非常固定的一枝,本材料中有90.9±1.8%,有少数颈深动脉与最上肋间动脉不成干而独立起始的,肋颈干两侧起点左侧位第一段的有81.1±3.5%,右侧位第二段的有93.5±2.2%,颈深动脉多过第一肋骨上面而最上肋间动脉多过第一肋骨前面分布,仅有少数过肋骨下面或后面的,其分布区域以第一、二肋间隙的为最多见。综合观察材料中,除椎动脉起于锁骨下动脉右侧较多见,(其侧差12.3±3.5%),及胸廓内动脉起始于锁骨下动脉者右侧多于左侧者(侧差18.8±4.7%)外,其它部分男女性差及左右侧差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本文各项数据来自115具尸体(男性83具,女性32具),其中成尸27具,童尸88具。每具尸体均作双侧解剖,共230侧。一、闭孔动脉的数目据既往文献的报道,闭孔动脉的数目可变动在0—3条之间。在我们的材料中,以一条闭孔动脉为最多见(223侧,占97.0±1.12%),也见到两条(6侧,占2.6±1.04%)和缺如者(1例,占0.4±0.41%),但未观察到三条的情况。  相似文献   

3.
椎动脉近段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椎动脉近段的重建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 2 4具 4 8侧经防腐处理的新鲜尸体标本上观察椎动脉近段的起点、分支、走行情况 ,测量椎动脉近段两端管腔外径、长度。结果 椎动脉近段的起点外径左侧为 (4 5 2± 0 79)mm ;末端外径左侧为 (4 1 2± 0 71 )mm ,右侧为 (3 90± 0 82 )mm ;全长左侧为 (33 7± 8 3)mm ,右侧为 (2 7 75± 5 1 )mm。结论 椎动脉近段的观察与测量结果对椎动脉近段重建提供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椎动脉颅外部的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临床椎动脉重建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20具40侧经防腐处理的成人尸体标本观察椎动脉发出方位,颅外部各段的走行及分支情况,测量各段起点的外径、长度。结果 推动脉大部分直接从锁骨下动脉上壁发出,并直行上升,第1段起点的外径左侧为4.35±0.78mm,右侧为3.97±0.56mm,长度左侧为40.1±5.8mm,右侧为39.6±9.3mm,第2段起点的外径左侧为3.56±0.87mm,右侧为3.07±0.52mm,长度左侧为59.1±7.8mm,右侧为60.6±7.3mm,第3段起点的外径左侧为3.06±0.76mm,右侧为2.81±0.66mm,长度左侧为39.2±2.8mm,右侧为40.6±3.3mm。结论 椎动脉颅外部各段测量结果对临床椎动脉重建术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颈交感神经干及交感神经节的解剖特点及其与颈椎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为临床诊治椎(间)孔外颈神经卡压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解剖20具(40侧)成人尸体标本,观察颈交感神经干及交感神经节与周围组织结构的解剖关系,测量前斜角肌腱性交叉起点和颈长肌、头长肌腱性束带外缘与交感神经干的距离。2具新鲜尸体作Masson染色,了解前斜角肌、头长肌、颈长肌腱性组织成分。结果:颈上交感神经节周围常有肿大的淋巴结,颈下(星状)神经节下端紧贴第一肋椎关节。前斜角肌腱性交叉起点和颈长肌、头长肌腱性束带均为腱性结合。颈交感干在C_5横突处距前斜角肌腱性交叉起点左侧为2.6±0.5cm,右侧为2.1±1.1cm,距头长肌、颈长肌腱性束带外缘左侧为2.4±0.4cm,右侧为2.5±0.8cm。结论:颈上交感神经节周围肿大的淋巴结,颈下(星状)神经节下端增生的第一肋椎关节,前斜角肌腱性交叉起点和颈长肌、头长肌腱性束带是造成颈交感神经干及交感神经节在椎(间)孔外受到刺激的解剖学因素。  相似文献   

6.
斜方肌下部岛状肌皮瓣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57具(114侧)成人标本斜方肌下部岛状肌皮瓣血液供应进行研究。57具中肩胛背与颈横动脉共占68.4%,肩胛背单独起于锁骨下动脉占31.6%;颈横动脉起点管径为2.0±0.2mm,肩胛背动脉起点管径为1.9±0.4mm,建议取用斜方肌下部岛状肌皮瓣时,应以肩胛背动脉为血管蒂,该蒂长,旋转弧度大,用于修复颅颌颈软组织缺损,能获得较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一、本文观察100侧(成人尸体50具,男性32具,女性18具)椎动脉起始部与第三段的形态,仅供椎动脉造影的参考。二、椎动脉起于锁骨下动脉在甲状颈干内侧占65±4.716‰在后内方占25±4.33%。在基底(或外侧)占7±2.55%,起于主动脉弓者占1±0.99%,双椎动脉占2±1.4%。三、椎动脉起始部的弯曲,内外弯曲占63±4.83%,前后弯曲占23±4.21%,直行向上不弯曲者占14±3.47%。四、椎动脉与前斜角肌的距离,在10—15毫米之间有84例占84±3.67%,在16—20毫米之间有16例占16±3.67%。五、椎动脉与甲状颈干的距离,在4—5毫米之间有45例占45±4.97%,在6—7毫米之间有28例占28±4.49%,在8—9毫米之间有15例占15±3.57%,在10—11毫米之间有12例占12±3.25%。六、椎动脉进入第6横突孔有97例占97±1.70%,进入第4横突孔有2例占2±1.4%,进入第5横突孔有1例占1 0.99%。七、两侧椎动脉管径粗细的比较,左比右粗者占58±4.94%,右比左粗者占28±4.49%,左右两侧相等者占14±3.47%,大部分左、右侧是不相等,左侧常较右侧为粗。八、椎动脉在枕下三角穿刺的角度靠近乳突尖端向后下方,在70—80度间,它的深度在3.0—3.5厘米之间占54±4.98%,在3.6—4.0厘米之间占40±4.90%,在4.1—4.5厘米之间占6±2.37%。  相似文献   

8.
本项调查用103具完整尸体(男89具,女14具),另两具男尸只观察一侧下肢,所以共检查208例盆肢标本。主要结果如下, (一)异常闭孔动脉的出现率在208例盆肢标本中,共发现异常闭孔动脉36例(男28例,女8例),占总例数的17.31±2.62%,其中左侧17例,占8.17±1.89%,右侧的19  相似文献   

9.
远外侧经枕髁手术入路防止椎动脉损伤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远外侧经枕髁入路手术保护椎动提供较详细的解剖资料。方法:应用20具(40侧)成人尸头湿标本进行显微解剖研究。结果:寰椎横突、第2颈神经前支、肩胛提肌、椎动脉周围静脉丛、头外侧直肌为确认第2、3段椎动脉的重要标志。寰、枢椎横突孔间距左侧为(15.3±1.6)mm,右侧(15.8±2.2)mm;枕骨大孔后缘中点距椎动脉入硬脑膜口处左侧(21.6±2.0)mm,右侧(21.5±2.0)mm;椎动脉于寰椎后弓上方向后呈弓形弯曲,其外侧跨度左侧(17.9±3.2)mm,右侧(17.7±3.2)mm;内侧跨度左侧(9.8±2.5)mm,右侧(9.8±2.2)mm;向后距椎板高左侧(7.4±2.3)mm,右侧(6.3±3.3)mm。结论:熟悉椎动脉第2、3、4段的毗邻关系及解剖标志,对保护椎动脉、安全地施行远外侧经枕髁入路手术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第1-4对肋间静脉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32具成人尸体上解剖观察了第14对肋间静脉间的组合型式、交通支、上、下端的汇入处及瓣膜发现第一肋间静脉经肋骨小头下向上可汇入椎静脉、头臂静脉、锁骨下静脉,其中以椎静脉为主(右侧40.63%左侧37.5%),汇入处外径右侧2.03±0.76mm,左侧2.13±0.91mm。第1-4对肋间静脉间的组合型式也相当复杂。右侧以第二与第三肋间静脉共干江入夺静脉弓较多,占28.13%,汇入处外径4.36±2.12mm。左侧以第二,第三和第四肋间静脉共干汇入奇静脉或副半奇静脉较多,占37.5%,汇入处外径2.56±1.71mm。同侧第1-4肋间静脉之间的纵行交通支左侧有19支(占59.4%),右侧有10支(占31.3%),主要是第一与第二肋间静脉之间的交通支。静脉内瓣膜较少(右侧19处,左侧11处)。  相似文献   

11.
指背血管蒂岛状皮瓣应用解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为指背血管蒂岛状皮瓣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10具尸体20只手逐层解剖观察手背侧动脉、静脉、神经走行方向及分布。结果:拇指尺侧指背动脉起点外径为(0.37±0.05)mm,示指桡侧指背动脉的起点外径为(0.40±0.07)mm,示指尺侧、中指两侧、环指两侧、小指桡侧指背动脉的起点外径为(0.32±0.06)mm,1~5指两侧指背静脉于近侧指间关节处外径为(0.51±0.07)mm。平掌指关节处拇指尺侧指背神经横径为(0.41±0.06)mm;示指桡侧指背神经横径为(0.38±0.07)mm。结论:以指背血管为蒂的岛状皮瓣,血管走行恒定,血运丰富,是修复手指邻近创面的理想皮瓣。  相似文献   

12.
我们在150具尸体(成人115具,儿童35具。其中男107具,女43具)上,观察了性腺动脉的数目、起源及其与肾蒂的关系,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一、性腺动脉的数目在150具尸体的300侧中,共出现309支性腺动脉,其中九侧具有双支动脉,余均为单支动脉。以尸体计,左右各一支性腺动脉的最多,共142例,占94.67±1.83%。其次,一侧为双支另一侧为单支的共7例,占4.66±1.72%;两侧均为双支的仅出现1例(0.67±0.67%)。动脉的出现率,在儿童组与成年组之间,以及左、右侧之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临床治疗锁骨下肌因素引起臂丛神经血管受压征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26具常规防腐保存的尸体,重点观察锁骨下肌的形态、神经支配。结果:锁骨下肌缺如7.7%(4/52侧),肌性部长9.3±0.8cm,宽1.1±0.2cm,厚1.0±0.3cm,锁骨下肌的神经成分来源于颈5、6神经根,偶有发自膈神经或颈丛(4%),多见在于水平发出(32.5%)。发出平面为锁骨上2.3±1.0cm,外径约0.9cm。结论:锁骨下肌异常可影响到臂丛神经血管。行锁骨下神经切断术时,应在臂丛上干与肌的内1/3之间区域内寻找,防止损伤内侧的膈神经。  相似文献   

14.
腋动脉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125具(250侧)成年尸体(男88具,女37具)上进行了腋动脉及其分支的观察,在44具(男27具,女17具)尸体上测量了各分支起点距胸小肌上缘的距离。腋动脉平均长度为11.39±1.42厘米,男女之间有显著的差别。腋动脉第一、二、三段的平均长度分别为1.30±0.74;2.74±0.63;7.36±0.90厘米。腋动脉的分支中,以胸外侧动脉和肩胛下动脉的起源变化较大,不直接起源于腋动脉而与其他支共干的分别为30.40±2.91%和48.40±3.16%。上肩胛下动脉的出现率为54.80±3.15%,系分布于肩胛下肌上份的支,可起于腋动脉的任何一段。考虑到上肩胛下动脉的出现率,腋动脉的典型分支应为7支,而一般教科书的叙述为6支。此外本文尚发现腋动脉发出少数属于锁骨下动脉和肱动脉的分支。  相似文献   

15.
新生儿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为新生儿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15具30侧新生儿尸体标本的颈内静脉及相关结构进行解剖观测.结果颈内静脉外径左(5.6±1.7)mm,右(6.5±1.0)mm.颈内静脉与头臂静脉夹角左(114±8)°,右(145±9)°,颈总动脉与胸锁乳突肌前缘交点位于胸锁乳突肌前缘的近中点处,其交点平面以下颈内静脉长度为(2.7±0.5)cm,左、右头臂静脉和上腔静脉长度分别为2.4、1.4和1.8cm.结论新生儿颈内静脉下段口径粗大,与颈总动脉伴行毗邻清楚,变异较小.穿刺易在颈总动脉与胸锁乳突肌前缘交点稍外侧进针,插管长度左侧为7.0cm,右侧为6.0cm.  相似文献   

16.
<正> 解剖101侧头颈部标本,观测供应扁桃体的各动脉的起始、管径、行程、分支和分布。1.咽升动脉:64.4%起于颈外动脉起点上方12.9±6.6mm,25.7%起干枕动脉远端3.4±3.8mm,6.9%起于颈内动脉分又处,2%起于颈内动脉,1%起于舌动脉。单条咽升动脉93侧,双条7侧,3条1侧。成人该动脉管径1.15±0.21mm,它发出椎前支、鼓室下支和咽支,咽支发小支至扁桃体。2.腭升动脉:71.3%起于面动脉远湍  相似文献   

17.
1.作者解剖了110具尸体,观察220例膈下动脉的起始动脉,计分为6型: 第Ⅰ型:膈下动脉起于腹腔动脉的,占51.36±3.4%。第Ⅱ型:膈下动脉起于腹主动脉的,占36.36±3.2%。第Ⅲ型:膈下动脉起于肾动脉的,占8.18±1.8%。第Ⅳ型:膈下动脉起于胃左动脉的,占2.27±1.0%。第Ⅴ型:膈下动脉起于肝总动脉的,占0.91±0.63%。第Ⅵ型:膈下动脉起于肠系膜上动脉的,占0.91±0.63%。2.在此220例中,作者观察国人膈下动脉起于腹腔动脉的,远超过起于腹主动脉,与 Adachi 及 Pick 和 Anson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与 Quain、Lipshutz等人的结果及一般教科书中的记载相反。 3.在此110具尸体中,作者观察比较了左右侧膈下动脉的起始动脉配布,可分为下列三型: 第Ⅰ型:左右侧膈下动脉对称的分别起于同一个动脉,共占30.00±4.5%;以起于腹腔动脉的占多,为18.18±3.6%;次为起于腹主动脉的,占10.91±2.9%;又0.91±0.89%起于肾动脉。第Ⅱ型:左右侧膈下动脉共一总干起始,也是对称的,共占23.63±4.0%,以起于腹腔动脉的为最多,占16.36±3.6%;次为起于腹主动脉,占7.27±2.4%。第Ⅲ型:左右侧膈下动脉所起始的动脉不相同,共占46.37±4.6%。以左侧膈下动脉起于腹主动脉,右侧膈下动脉起自腹腔、右肾、胃左、肝总及肠系膜上动脉的占多,共占23.64±4.0%;次为右膈下动脉起自腹主动脉,左膈下动脉起自腹腔或胃左动脉,占12.72±3.1%;再次是左膈下动脉起自腹腔动脉,右膈下动脉起自右肾、胃左、肝总、和肠系膜上动脉,占8.18±2.6%;另有1.81±1.2%右膈下动脉起自腹腔动脉,左膈下动脉起自左肾动脉;其百分率最低。  相似文献   

18.
正笔者在解剖一具成人尸体胸部时,发现其主动脉弓分支变异,为左侧椎动脉直接起自主动脉弓,为了积累国人解剖学相关数据,现报道如下。老年男性,身长172 cm,死因不详。经观察并测量解剖学数据:主动脉弓凸侧发出4个分支(图1A),由右至左依次是:(1)头臂干(BCT):为最粗的分支,直径14.5 mm,从气管左前方斜向右上,行至气管右外侧缘处分为右颈总动脉(RCCA)和右锁骨下动脉(RSCA),长度约38.0 mm。(2)左颈总动脉(LCCA):在BCT的左侧5 mm处起于主动脉弓,根部直径9.2 mm,与BCT形成约35°的夹角,行程正常。(3)左椎动脉(LVA):在LCCA的左侧2.5 mm处起于主动脉弓,位于左锁骨下动脉(LSCA)与LCCA间隙的后方(图1B),起始  相似文献   

19.
在解剖成年男性尸体标本时,见其右侧椎动脉以双根起始,右甲状颈干穿前斜角肌(见附图)。  相似文献   

20.
正解剖1具老年男性尸体时,见其左椎动脉起自主动脉弓,双侧甲状腺最下动脉共干起自头臂干,该变异较为少见,为积累国人解剖学数值,现报道如下。主动脉弓发出4支分支,从右至左依次为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左椎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左椎动脉外径为2.54 mm,距左颈总动脉左侧7.18 mm处发出,在左颈总动脉(外径7.26 mm)和左锁骨下动脉(外径7.18 rnm)之间于颈长肌前方、甲状腺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