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背景:儿童颅脑外伤(TBI)的治疗重点在于保证脑灌注以防止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即便采取积极的治疗,包括脑室造口术、戊巴比妥麻醉、高渗性盐水滴注和利尿治疗等,但部分患的颅内压(ICP)仍会发生难以控制的升高。关于开颅减压术(DC)治疗TBI尚有争议。作认为DC可以提高此类患的生存率并将继发性脑损伤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2.
骆震  熊方令 《海南医学》2010,21(24):41-43
目的评价重型颅脑损伤后早期去骨瓣减压的作用。方法收集29例经早期去骨瓣减压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和神经影像资料,根据入院时GCS评分、术前和术后中线移位及脑室脑池受压情况、骨窗面积、早期和后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等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伤后到术前的平均时间为(4.04±1.52)h,与临床预后相关(r=0.1507,P=0.0401),术后中线明显回位(P=0.0001),环池的可见程度明显提高(P=0.0002),中线移位的减少与环池可见度的提高有明显相关性(r=0.4209,P=0.0230),同时,患者入院时的神经功能状态与临床预后明显相关(P〈0.0001)。结论早期去骨瓣减压能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同时与患者颅脑损伤程度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行单侧大骨瓣减压术(LDC)后迟发性颅内血肿(DTICH)发生的危险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为提高sTBI患者救治成功率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130例行单侧LDC的sTBI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术后是否发生DTICH分为DTICH组(n=42)和非DTICH组(n=88),对比分析DTICH发生的危险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2组患者术前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外伤至手术时间、并发颅骨骨折、中线移位>1 cm、基底池消失、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与DTICH的发生有关联(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外伤至手术时间、并发颅骨骨折、基底池消失和FIB是DTICH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3个月后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DTICH组患者预后明显差于非DTICH组(P<0.01)。结论: 对于外伤至手术时间较短、并发颅骨骨折、基底池消失、FIB下降的患者,应高度警惕DTICH的发生。DTICH影响患者预后,提前预防和早期诊断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硬膜下积液的临床特点,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早期进行积极预防和干预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择嘉兴学院附属第二医院2010年1月—2019年11月收治的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患者608例为观察对象,根据术后是否继发硬膜下积液分为硬膜下积液组(120例)和无硬膜下积液组(488例),分析硬膜下积液组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 608例患者中出现硬膜下积液120例,硬膜下积液发生在手术后4~22(10.3±4.2)d,积液量为12.2~120.8(25.4±10.3)mL,硬膜下积液位于一侧97例,双侧23例,95例保守治疗,25例手术治疗。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积液组与无积液组患者性别、年龄、血肿量、入院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中线移位、大骨瓣、双侧开颅、糖尿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血肿量、入院GCS评分、中线移位、大骨瓣是去骨瓣减压术后硬膜下积液发生的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硬膜下积液发生率高。年龄大、血肿量大、入院GCS评分低、中线移位、大骨瓣是去骨瓣减压术后硬...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大骨瓣开颅减压术联合颅内压监测(ICP)在重型颅脑损伤(STBI)中的应用,以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根据是否行颅内压监测,将80例STBI患者分成2组。常规组(n=40例)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监测组(n=40例)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减压术联合术后ICP治疗。比较2组手术前后颅内压变化、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变化、预后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3、7 d监测组患者的颅内压较常规组下降明显(t=2.17、7.34,P<0.05),且监测组优于常规组(t=2.17、7.34,P<0.05)。与术前比较2组术后28 d GCS均有改善(0.60、3.84,P<0.05),且术后28 d监测组患者的GCS评分改善优于常规组(t=3.67,P<0.05);术后3个月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显示监测组的预后明显优于常规组(z=2.00,P<0.05);术后6个月监测组电解质紊乱的发生率为33.3%,显著低于常规组的60.0%(χ~2=4.09,P<0.05)。结论标准外伤性大骨瓣开颅减压术联合ICP治疗STBI可提高救治的成功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王斌 《中国现代医生》2014,(36):148-150
目的比较均衡性与非均衡性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进行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60例的临床资料。其中30例患者采用均衡性去骨瓣减压术治疗为研究组,30例患者采用非均衡性去骨瓣减压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结果研究组轻度残疾+恢复良好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GCS评分治疗后组间比较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研究组(P〈0.01)。结论均衡性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能够显著改善预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和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10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去骨瓣减压术,试验组采取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术后通过腰椎穿刺对两组颅内压波动进行监测,并观察两组并发症及手术预后。结果:试验组治疗有效率为8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4%(P<0.05);试验组术后第4、6、8天颅内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显著,手术预后好,并发症较少,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标准外伤骨瓣与常规骨瓣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临床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标准外伤骨瓣与常规颞顶瓣开颅术在治疗224例重型颅脑损伤效果。方法:收治符合标准的重型颅脑损伤病人224例,分为两组:(1)标准外伤大骨瓣组115例,(2)常规骨瓣组109例。所有病人都经CT扫描证实颅内损伤状况。标准外伤大骨瓣治疗组采用美国标准外伤骨瓣开颅减压术(12cm&#215;15cm),去除骨瓣,扩大硬膜腔减张缝合。常规骨瓣对照组根据血肿部位采用单侧或双侧颞顶瓣或额颞瓣开颅减压方法(6cm&#215;8cm)。结果:标准骨瓣治疗组病人恢复良好明显高于常规骨瓣对照组,长期昏迷和中残率低于常规骨瓣组(P〈0.05),标准骨瓣治疗组患者的迟发眭血肿和切口脑脊液漏发生率均低于常规骨瓣组(P〈0.05)。结论:标准外伤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颅脑创伤合并严重脑挫裂伤脑水肿、恶性颅内高压病人的疗效明显好于常规颞顶瓣开颅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将我院神经外科2010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12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行常规去骨瓣减压术。观察组行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术后第3、5、7天进行腰椎穿刺,监测两组患者的颅内压变化情况、术后的预后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标准大骨瓣组术后第3、5、7天的颅内压分别为(20.53±3.64)mmHg、(18.59±2.81)mmHg、(16.34±2.16)mmHg,分别明显低于常规去骨瓣组(P<0.05)。两组术后预后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83.8%、63.3%,标准大骨瓣组术后预后疗效明显优于常规去骨瓣组(χ2=5.749,P<0.05)。标准大骨瓣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9.1%(13/68),常规去骨瓣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6.7%,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去骨瓣减压术相比,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疗效确切,可以明显降低颅内压,改善患者的预后且并发症少,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创伤性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126例重型创伤性脑损伤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分为两组,其中76例接受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标准大骨瓣组),50例接受常规骨瓣减压术(常规骨瓣组);术后连续7 d观察两组患者的颅内压,术后6个月进行GOS评分。结果标准大骨瓣组患者术后第1、2、7天颅内压明显低于常规骨瓣组患者,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标准大骨瓣组患者GOS评分优良(良好+中残)率为71.1%,显著高于常规骨瓣组的48.0%,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可有效降低重型创伤性脑损伤患者的颅高压、病死率和致残率,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创伤性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提高临床预后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98例创伤性颅脑损伤后去骨瓣减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去骨瓣减压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 298例患者中男193例,女105例,年龄(38.23±10.86)岁,最常见的致伤因素是交通事故(162/298,54.36%).76例(25.50%)出现去骨瓣减压术并发症,最常见的是硬膜下积液(32/298,10.74%).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年龄、入院GCS评分、手术时机、血肿位置、血肿量与并发症的发生密切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入院GCS评分、血肿量为危险因素.结论 创伤性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并发症较常见,早期手术干预(<12 h)有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颅脑损伤较重、脑内大量血肿的患者更易出现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早期呼吸支持和轻度低温在重型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 62例重型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早期进行呼吸支持及轻度低温治疗,对照组高热者使用降温毯降温、呼吸衰竭者进行机械通气.结果 两组病例术后第72小时颅内压比较,P<0.01;死亡率比较,P<0.05;两组间肺部感染率比较,P>0.05.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后早期进行呼吸支持和轻度低温治疗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3.
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35例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手术效果及预后、并发症情况。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35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均行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设立为观察组,选择同期收治的35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32例,行常规骨瓣开颅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预后情况及并发症。结果根据格拉斯哥积分(glasgow outcome scale,G0S)评分法评定预后疗效:观察组患者的预后恢复良好率达65.71%(23/35),对照组患者的预后恢复良好率达46.88%(15/32),观察组患者的预后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发生脑积水、脑组织膨出或坠出、皮下或硬膜下积液、外伤性脑梗死、局部切口疝、远隔部位血肿、切口感染及脑脊液漏并发症的例数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手术效果确切,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4.
吴云龙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7):53-54,57
目的对比研究标准大骨瓣减压术与常规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手术效果。方法纳入研究的56例手术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标准组和常规组两组,每组各28例。常规组采用常规去骨瓣减压术,观察组采用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应用X2检验、t检验及方差分析对比分析两组的预后、并发症、CCS评分、术后不同时间点颅内压监测情况、术后随访ADL分级等。结果标准组术后死亡率低,预后良好,术后GCS评分降低较对照组明显,且术后颅内压降低较对照组明显,标准组术后的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随访12个月,标准组存活患者ADL分级Ⅰ级所占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去骨瓣减压术比较,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预后好、并发症少、降低颅内压明显、患者存活率高,值得广泛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GM1)对重型颅脑创伤(sTBI)患者颅内压(ICP)增高和脑水肿的治疗作用。方法选取临床sTBI患者4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22例,2组患者均予以气管切开、亚低温治疗、标准外伤开颅去大骨瓣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予以脱水、抗感染、纠正水电解质平衡、营养支持等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GM1钠盐注射液100 mg静脉滴注,每日1次,持续7 d。分别监测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2 h、4 h、6 h、8 h、3 d和7 d的ICP值;无创脑水肿监测仪分别监测2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1 d、3 d、5 d和7 d脑水肿扰动系数;治疗7 d后复查头颅CT评价患者的脑水肿缓解状况并比较2组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4 h后ICP较对照组下降(P<0.05),治疗3 d后脑水肿扰动系数较对照组下降(P<0.05),治疗7 d后头颅CT提示脑水肿的缓解满意度大于对照组(P<0.05),GCS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GM1对于早期sTBI患者有一定的降颅压、缓解脑水肿的作用,可以改善患者昏迷程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大骨瓣减压术联合选择性亚低温治疗脑外伤的作用.方法 对37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大骨瓣减压术联合选择性亚低温治疗组(实验组)和常规开颅术后常温治疗组(对照组).其中选择性亚低温采取亚低温治疗机给予头颈部降温,持续4天左右后自然复温.监测两组患者的颅内压、伤后6月GOS和主要并发症.结果 实验组患者在24、48、72 h的颅内压分别为19.5±2.6、20.3±1.7、17.3±1.9 mmHg,而对照组分别为23.1±2.1、20.1±1.5、20.7±1.4 mmHg,在24、72 h前者较后者明显降低(P<0.05).两组患者硬膜下积液发生率分别为43.8%、9.5%,6月后预后较佳率(GOS评分4-5分)分别为81.3%、47.6%,治疗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大骨瓣减压术联合选择性亚低温在重型颅脑损伤病人中有降低硬膜外压力和改善预后的作用,但增加了硬膜下积液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正>Objective To explore effects of decompressive craniectomy on cerebral blood flow volume and brain metabolism in different aged patients with 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 Methods 71 cases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according age: group A( < 30 years) ,group B ( 30 ~ 50 years) ,group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头部CT图像探讨脑外伤患者行去骨瓣减压术后短期血肿扩大或新发出血的危险因素,提高预测血肿扩大或新发出血的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2019年6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行去骨瓣减压术治疗的197例脑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治疗前后的头部CT检查图像.通过CT检查图像确定患者术前是否伴有中线移...  相似文献   

19.
李国英  裴树俊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2,18(11):1620-1623,1627
目的:探讨在脑外伤患者,经颅多普勒超声监测搏动指数是否能预测颅内压变化。方法:哥斯拉评分小于9分的脑外伤患者47名,入院后持续有创监测颅内压并计算脑灌注压,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持续监测搏动指数,共监测5d。分别统计所有患者和哥斯拉预后评分3~5分患者中,搏动指数与颅内压的相关性及搏动指数与脑灌注压的相关性。结果:监测的5d中,颅内压和搏动指数进行性下降。在1、3、5d颅内压和搏动指数相关性显著(P<0.01)。在哥斯拉预后评分3~5分患者,颅内压和搏动指数相关性也十分显著(P<0.01)。脑灌注压和搏动指数只有在第5d时存在相关性。结论:脑外伤患者,搏动指数与颅内压相关性显著,在以后的临床工作中如果不能进行有创颅内压监测可以用无创的经颅多普勒超声监测搏动指数来预测颅内压变化。  相似文献   

20.
目的:回顾性分析持续有创颅内压(ICP)监测对儿童重型颅脑创伤患者预后转归的影响。方法:对44例重型颅脑创伤术后的儿童采用持续有创ICP监测,按照预后评定标准(出院时病死率;哥拉斯哥预后评分),观察其疗效。结果:ICP〈7.5 mmHg者(Ⅰ组)7例;ICP 7.5~20 mmHg者(Ⅱ组)18例;ICP 20~40 mmHg者(Ⅲ组)14例;ICP〉40 mmHg者(Ⅳ组)5例。12例患者在监测过程中发现ICP急骤升高,持续超过2 min,急诊复查CT发现颅内复发血肿或对侧颅内血肿,及时行二次手术治疗,其中8例发生于术后6 h内。出院时,Ⅰ组患者存活6例,死亡1例;Ⅱ组患者存活13例,死亡5例;Ⅲ组患者存活8例,死亡6例;Ⅳ组患者5例全部死亡。不同ICP患者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内,存活者的平均ICP为(14.91±3.83)mmHg,死亡者的平均ICP为(27.16±5.62)mmHg,二者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伤后6个月时,不同ICP患者哥拉斯哥预后评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对于重型颅脑创伤的儿童患者,持续有创ICP监测有助于客观评价创伤,及早发现病情变化,及时指导治疗,并可精确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