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钱超尘 《中医杂志》1989,30(6):41-44
<正>北宋治平二年(1065)林亿等校讫《伤寒论》的次年,又校讫《金匮玉函经》(下简称《玉函》)。林亿在《玉函》序中说:“金匮玉函经与伤寒论同体而别名”,全书凡八卷二十九篇,一百一十五方。校完之后曾“广颁其书”。从治平三年至北宋末,不过六十余年,《玉函》几乎湮晦不闻。此后至明末凡五百一十多年,又几度濒于垂绝。而忽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玉函》复出,于共后四年雕版刊行,学者因而致惑存疑。在北宋治平三年《玉函》校讫之前,此书从未见于公私目录,益使学者增疑。本书既然与《伤寒论》“同体而别名”,可见对研究《伤寒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约明洪武元年 (136 8年 ) ,赵以德著《衍义》 ,康熙中 (约 16 87年 ) ,周扬俊在《衍义》的基础上作《补注》 ,凡赵注者 ,周基本未注 ;赵未注者 ,周则补之 ,都成一编。二者不可分开 ,分开则各有未完备者 ,故统名为《金匮玉函经二注》 ,正如叶 (万青 )序所言 :“……赵以德之明且详也 ,乃周禹载又为之补其未备 ,畅其所言 ,名曰补注。合衍义而成书 ,为《金匮玉函经二注》。”赵氏生卒年不详 ,有学者认为他是宋代人 ,有学者认为他是明代人 ,二说皆不甚准确。赵氏本来是吴地人 ,后携家去浙 ,从丹溪学医 ,而丹溪生活于元初至元年间迄元末至正年间 …  相似文献   

4.
1 校勘溉况 1.1 校勘版本 (1)底本:<金匮玉函经>(以下简称<经>),北宋治平三年(1066年)校正医书局校正本,为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陈士杰雕刻本.  相似文献   

5.
"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是唐代医家孙思邈在撰写<千金要方>时,为见不到仲景<伤寒论>而叹惋的一句牢骚话,也是他晚年为寻求仲景要方,再编人<千金翼方>卷九、卷十的唐本<伤寒论>的动力.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中引用“金匮玉函”、“玉函”11条条文,结合未经宋改本《新雕孙真人千金方》、日本《医心方》引文特点,确认仲景《金匮玉函经.证治总例》篇当出自张仲景,推测在宋臣校书之前就有包含《金匮玉函经》内容在内的仲景医书流传本,宋臣所参考的仲景医书与《新雕宋真人千金方》、《医心方》传本源流不一。同时指出,成无己存在凭含糊记忆改变前人原文之倾向,对其功过是非应予正确评价。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金匮玉函经》中大柴胡汤证和小柴胡汤证之间的关系为同属少阳病本证,以及大柴胡汤无通里攻下之用的学理。方法:列述并分析《金匮玉函经》中"三阳三阴"病形证治篇条文,计算大柴胡汤方每剂、每服含大黄的量,对其同时代同医书中同类药物进行量效比较,并分析其相关对立观点的出处、荒谬及可信度,确立大柴胡汤无通里攻下之用及大柴胡汤证的证候范畴。结果:大柴胡汤无通里攻下之用,大柴胡汤证为少阳病本证。结论:确立大柴胡汤无通里攻下之用、大柴胡汤证为少阳病本证的认知,必将为顺畅解释有关大柴胡汤、证原文上的掣肘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笔者在对<金匮玉函经>进行校勘的过程中,发现其中部分原文中含有一些巫医祝由的字眼,对此,读者很可能会产生两种误解:一是张仲景不可能相信巫和运用巫医方法来施救伤寒病;二是张仲景著<伤寒论>也不可能与巫医同流合污.为此,笔者专门对此进行了考证.  相似文献   

9.
从研究写本原卷的角度出发,将敦煌卷子S.202与传世本《金匮玉函经》逐字对照,通过版本校勘的方法,全面搜集所有异文,力求从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的角度对其进行分类、举例探讨。  相似文献   

10.
本文根据新近回归的海外中医古籍及相关文献考辨,国内流传的《玉函经注》,其作者当为唐五代杜光庭,注者为南宋黎民寿。  相似文献   

11.
肖永芝 《北京中医药》2006,25(6):345-347
目的关于《玉函经》一书的注者,历史上有黎民寿和崔嘉彦两说,其注者的真伪需要辨明.方法考察日本内阁文库所藏多纪氏手跋《新刊广成先生玉函经解》,比较国内现存源于程林的《玉函经》校刻本,探讨崔、黎二氏的脉理学说.结果 《玉函经》注文中的脉学思想与崔氏的脉学主张出入较大,却与黎氏的脉学观点一脉相承.结论 《玉函经》真正的注者当为南宋医家黎民寿.  相似文献   

12.
《玉函经》注者新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永芝 《北京中医》2006,25(6):345-347
目的关于《玉函经》一书的注者,历史上有黎民寿和崔嘉彦两说,其注者的真伪需要辨明。方法考察日本内阁文库所藏多纪氏手跋《新刊广成先生玉函经解》,比较国内现存源于程林的《玉函经》校刻本,探讨崔、黎二氏的脉理学说。结果《玉函经》注文中的脉学思想与崔氏的脉学主张出入较大,却与黎氏的脉学观点一脉相承。结论《玉函经》真正的注者当为南宋医家黎民寿。  相似文献   

13.
以金匮肾气丸为演变基础,总结其命名、组方的演变与传承,并阐述肾气丸命名更换背景、原因及意义,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朱震享(1281~1358)、字彦修,号丹溪,元代婺州义乌县(今浙江金华)人,为金元时代四大医家之一.丹溪初学理学,三十岁才致力于医方,四十四岁罗知悌为师,得刘守真之传,复益于张从正、李东垣、王好青之学.其治疗杂病,享有盛誉,为后世所敬仰.其著作,主要有《丹溪心法》、《丹溪手镜》和《金匮钩玄》等.《金匮钩玄》,是朱氏晚年著作,成书于1358年(元至正十八年).《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考证为丹溪原著,其弟子戴元礼校补.  相似文献   

15.
《金匮·第一》“四季脾旺”之四季,现行高等医药院校教材《金匮要略讲义》训为春夏秋冬四季节。《山西中医》杂志1985年第3期文《“四季”当为“四季月”》,纠正教材之误,论点接近正确,疑非确切原义,且论据欠足,不能服人。本人再训。试从文字学、训诂学、词汇学证之。  相似文献   

16.
17.
仲景制方特点可概为立方严谨,用药精当,化裁灵活,药味少,易掌握。然统观《金匮要略》一书中201首方剂(4首有方名而缺药者除外),除众所公认的制方特点外,不难发观亦有用“大方”者(即方剂之大者,表现为药力猛,药味多,药量重),如列入正文的鳖甲煎丸、候氏黑散、大黄(庶虫)虫丸、薯蓣丸等,虽仅占百分之二,却体现了仲景的辨治特色,兹浅探如下。 鳖甲煎丸见于《金匮·疟疾篇》,主治疟病迁延日久,反复发作,正气渐衰,疟邪假血依痰结成痞块停于胁下而成疟母。其方由25味药物组成,鳖甲为主药,软坚散结,遵“坚者软之”原则,重用软坚散结之鳖甲,以达祛淤  相似文献   

18.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篇曰:“问曰:阳病十八,何谓也?师曰:咳,上气,喘,哕,咽,肠鸣,胀满,心痛,拘急。五脏病各有十八,合九十病,人又有六微,微有十八病,合为一百八病。五劳七伤六极,妇人三十六病,不在其中……”。对于此段条文,《金鉴》认为“乃古医书之文,今不可考”;至于文中“七伤”的解释,目前大都习用《诸病源候论·虚劳候》中所言:一曰大饱伤脾,二曰大怒伤肝,三曰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四曰形寒饮冷伤肺,五曰忧愁思虑伤心,六曰风雨  相似文献   

19.
《金匮》第二篇,由于版本不同,对所论痉病,用字有“痓”“痉”之差,是仲景将“痉”误写为“痓”?还是“痓”“痉”义通?诸版本何字为正?二字能否等义运用?现略作考证。  相似文献   

20.
王拯民 《中医杂志》1958,(6):368-372
<正>一、前言奔豚或作贲(犭屯),系一种发作性的疾病。其名始见于素问灵枢,继见于秦越人之难经,迨至金匮要略,对本证始进而有所阐述。我们从其名词中来体会:证名奔(犭屯),(犭屯)者。乃江(犭屯)也,或称为水猪,是以它在水中奔走的形状来形容病状。又有一种不同的说法:“豚”一作“鲀”,又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