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正>北宋治平二年(1065)林亿等校讫《伤寒论》的次年,又校讫《金匮玉函经》(下简称《玉函》)。林亿在《玉函》序中说:“金匮玉函经与伤寒论同体而别名”,全书凡八卷二十九篇,一百一十五方。校完之后曾“广颁其书”。从治平三年至北宋末,不过六十余年,《玉函》几乎湮晦不闻。此后至明末凡五百一十多年,又几度濒于垂绝。而忽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玉函》复出,于共后四年雕版刊行,学者因而致惑存疑。在北宋治平三年《玉函》校讫之前,此书从未见于公私目录,益使学者增疑。本书既然与《伤寒论》“同体而别名”,可见对研究《伤寒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约明洪武元年 (136 8年 ) ,赵以德著《衍义》 ,康熙中 (约 16 87年 ) ,周扬俊在《衍义》的基础上作《补注》 ,凡赵注者 ,周基本未注 ;赵未注者 ,周则补之 ,都成一编。二者不可分开 ,分开则各有未完备者 ,故统名为《金匮玉函经二注》 ,正如叶 (万青 )序所言 :“……赵以德之明且详也 ,乃周禹载又为之补其未备 ,畅其所言 ,名曰补注。合衍义而成书 ,为《金匮玉函经二注》。”赵氏生卒年不详 ,有学者认为他是宋代人 ,有学者认为他是明代人 ,二说皆不甚准确。赵氏本来是吴地人 ,后携家去浙 ,从丹溪学医 ,而丹溪生活于元初至元年间迄元末至正年间 … 相似文献
4.
5.
6.
通过分析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中引用“金匮玉函”、“玉函”11条条文,结合未经宋改本《新雕孙真人千金方》、日本《医心方》引文特点,确认仲景《金匮玉函经.证治总例》篇当出自张仲景,推测在宋臣校书之前就有包含《金匮玉函经》内容在内的仲景医书流传本,宋臣所参考的仲景医书与《新雕宋真人千金方》、《医心方》传本源流不一。同时指出,成无己存在凭含糊记忆改变前人原文之倾向,对其功过是非应予正确评价。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金匮玉函经》中大柴胡汤证和小柴胡汤证之间的关系为同属少阳病本证,以及大柴胡汤无通里攻下之用的学理。方法:列述并分析《金匮玉函经》中"三阳三阴"病形证治篇条文,计算大柴胡汤方每剂、每服含大黄的量,对其同时代同医书中同类药物进行量效比较,并分析其相关对立观点的出处、荒谬及可信度,确立大柴胡汤无通里攻下之用及大柴胡汤证的证候范畴。结果:大柴胡汤无通里攻下之用,大柴胡汤证为少阳病本证。结论:确立大柴胡汤无通里攻下之用、大柴胡汤证为少阳病本证的认知,必将为顺畅解释有关大柴胡汤、证原文上的掣肘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9.
从研究写本原卷的角度出发,将敦煌卷子S.202与传世本《金匮玉函经》逐字对照,通过版本校勘的方法,全面搜集所有异文,力求从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的角度对其进行分类、举例探讨。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以金匮肾气丸为演变基础,总结其命名、组方的演变与传承,并阐述肾气丸命名更换背景、原因及意义,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仲景制方特点可概为立方严谨,用药精当,化裁灵活,药味少,易掌握。然统观《金匮要略》一书中201首方剂(4首有方名而缺药者除外),除众所公认的制方特点外,不难发观亦有用“大方”者(即方剂之大者,表现为药力猛,药味多,药量重),如列入正文的鳖甲煎丸、候氏黑散、大黄(庶虫)虫丸、薯蓣丸等,虽仅占百分之二,却体现了仲景的辨治特色,兹浅探如下。 鳖甲煎丸见于《金匮·疟疾篇》,主治疟病迁延日久,反复发作,正气渐衰,疟邪假血依痰结成痞块停于胁下而成疟母。其方由25味药物组成,鳖甲为主药,软坚散结,遵“坚者软之”原则,重用软坚散结之鳖甲,以达祛淤 相似文献
18.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篇曰:“问曰:阳病十八,何谓也?师曰:咳,上气,喘,哕,咽,肠鸣,胀满,心痛,拘急。五脏病各有十八,合九十病,人又有六微,微有十八病,合为一百八病。五劳七伤六极,妇人三十六病,不在其中……”。对于此段条文,《金鉴》认为“乃古医书之文,今不可考”;至于文中“七伤”的解释,目前大都习用《诸病源候论·虚劳候》中所言:一曰大饱伤脾,二曰大怒伤肝,三曰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四曰形寒饮冷伤肺,五曰忧愁思虑伤心,六曰风雨 相似文献
19.
《金匮》第二篇,由于版本不同,对所论痉病,用字有“痓”“痉”之差,是仲景将“痉”误写为“痓”?还是“痓”“痉”义通?诸版本何字为正?二字能否等义运用?现略作考证。 相似文献
20.
<正>一、前言奔豚或作贲(犭屯),系一种发作性的疾病。其名始见于素问灵枢,继见于秦越人之难经,迨至金匮要略,对本证始进而有所阐述。我们从其名词中来体会:证名奔(犭屯),(犭屯)者。乃江(犭屯)也,或称为水猪,是以它在水中奔走的形状来形容病状。又有一种不同的说法:“豚”一作“鲀”,又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