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类由异形牙构成的牙列、咬合,具有鲜明的个体化特征.前、后牙的形态区别突出表现为后牙具有承载食物的咬合面,这是咀嚼运动的主要功能部位.咀嚼肌收缩产生的咬合力,不仅嚼碎后牙(牙合)面上的食物,而且还通过承载食物的牙列(牙合)面,对牙施加负荷.加载到牙齿上的咬合负荷,在牙(牙合)面形态的制导下,传导至牙体、牙周膜以及牙槽骨、颌骨等部位.  相似文献   

2.
后牙(he)面形态和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由异形牙构成的牙列、咬合,具有鲜明的个体化特征。前、后牙的形态区别突出表现为后牙具有承载食物的咬合面,这是咀嚼运动的主要功能部位。咀嚼肌收缩产生的咬合力,不仅嚼碎后牙殆面上的食物,而且还通过承载食物的牙列殆面,对牙施加负荷。加载到牙齿上的咬合负荷,在牙(he)面形态的制导下,传导至牙体、牙周膜以及牙槽骨、颌骨等部位。  相似文献   

3.
下颌切牙缺失的临床诊断设计与咬合关系调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临床实例介绍下颌三切牙患者各种不同的临床诊断设计方案和咬合关系调整的要点。方法对于下牙列缺失一颗切牙而成为三切牙的病例,根据临床不同情况,分别采用(1)下颌对侧双尖牙或侧切牙减数;(2)上颌对应侧单侧减数;(3)缺牙处开展间隙后修复(4)移动下颌牙弓,缺牙侧建立完全近中关系等方法,结合片切、改变牙轴等手段调整中线和Bolton比值,以取得正常的前牙覆、覆盖和后牙咬合关系。结果以上几种不同类型的病例都取得了较好的矫治效果,前牙覆覆盖正常、上下中线一致,后牙咬合关系均较好。结论下切牙缺失患者咬合关系调整难度较大,临床诊断设计应与常规不同,通过不对称拔牙、单侧拔牙、修复、片切和改变牙轴等手段可以调整中线和Bolton比值,取得正常的前牙覆、覆盖和后牙咬合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重建改善成人重度深覆修复方法的综合应用和临床体会。方法:对9例重度前牙深覆伴不同程度牙体牙列缺损的患者,综合应用固定义齿修复,通过适度增高垂直距离的重建方式改善患者的咬合关系。结果:重建以后全部患者牙列形态良好,咬合稳定,咀嚼功能及前牙美观均得到明显改善,经过半年至1年观察,无患者出现颞下颌关节不适主诉。结论:在患者已存在牙体牙列缺损需要修复时,采取适当增加垂直高度的修复性重建方法,可在修复牙体牙列缺损的同时,有效改善成年重度前牙深覆患者的咬合关系、咀嚼功能和美观,是一种较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牙列重度磨耗以粘接复合树脂预增高咬合,后行咬合重建修复的临床治疗新途径。方法:先采用粘接复合树脂直接修复牙列重度磨耗患者的咬合面,增高咬合,恢复垂直距离及正中关系,再以固定修复、固定-可摘局部义齿修复等方式行咬合重建。结果:4例牙列重度磨耗患者以粘接树脂预增高咬合均可有效升高咬合垂直距离,复合树脂粘接可靠,调简捷,患者对粘接复合树脂预增高咬合适应性好,永久性修复体完成后随访半年-1年,患者面部外形改善,咀嚼功能恢复良好。结论:牙列重度磨耗粘接树脂咬合面预增高咬合重建,可较为准确恢复咬合垂直距离,易于患者接受及配合,为固定式咬合重建创造了便利条件,作为咬合重建修复的新途径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是上下颌牙列之间的静态接触或动态咬合接触关系,以及在口颌系统功能和功能紊乱中控制牙接触的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的一种动态的生物学关系。学以咬合研究为中心,探索咬合的生理病理特性及临床应用,理解咬合形态与功能的辩证关系。与颌位是学研究的基本概念,对牙尖交错位、后退接触位、下颌姿势位及正中关系的正确理解在临床工作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研究老年人多种颌位的咬合观察及前伸咬合运动中前牙的接触模式与牙弓形状的关系,探讨老年人的动态咬合下的接触特征,为临床修复重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共86例老年患者,通过口内视诊确定牙弓形态。采用厚度为8um的Bausch咬合测试膜检查下颌各个非正中颌位的接触:侧方移动至包括下颌0.5mm、尖对尖接触位置及前伸移动至前牙切对切接触位置。结果:下颌侧方移动至0.5mm时,30.2%受试者为双侧组牙功能,20.1%为混合尖牙保护和组牙功能。下颌侧方移动至尖对尖接触位置时,45.3%的受试者为双侧尖牙保护,17.4%为双侧组牙功能。下颌向前滑动至上、下前牙切对切接触位置时,80.2%的受试者前牙存在接触,后牙分离。前牙的牙合接触模式与牙列形状的关系:71.4%方圆型牙弓受试者是I型前牙接触模式;63.9%尖圆型牙弓受试者为II型前牙接触模式;对于卵圆型牙弓受试者,前牙接触模式I型和II型均占40%。结论:老年患者具有特殊的动态接触特征。前伸咬合运动中前牙的接触模式与牙弓形状关系密切,修复重建需要考虑这种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牙根纵裂患牙的咬合特征,观察牙根纵裂患牙的牙体磨耗情况,并从学角度探讨牙根纵裂的病因及咬合异常、牙体磨耗与牙根纵裂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确诊为牙根纵裂的患者277例,患牙309颗,对其牙周情况、面磨耗及形态、接触区、干扰或创伤及X线片进行评价,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χ2检验。结果:牙根纵裂多发生于40~60岁患者第一磨牙的近中根或近中颊根,患根牙周组织破坏明显大于无纵裂的牙根,形成局限性牙周袋。患牙面磨耗严重,出现非工作尖高陡,工作尖磨平,深面凹及远中边缘嵴低平等改变。牙根纵裂的程度与深面凹的部位有关。患牙存在干扰或创伤,并存在咬合不协调的易感因素。结论:本组患者牙根纵裂的发生与咬合异常和牙体磨耗有关,患牙关系改变,导致过大的力与异常方向的力,可能是牙根纵裂发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回顾性总结分析伴有先天缺牙的错畸形患者先天缺牙的部位、类型和矫治方法。方法选择结束治疗的正畸患者中伴有先天缺牙者62例,对缺牙数目、部位、类型和矫治方法进行总结分析。结果缺牙部位最常见的是下颌中切牙、上颌侧切牙和下颌侧切牙,以少数牙缺失为主,女性多于男性。7例替牙期患者行一期矫治,恒牙列中23例结合拔牙减数,19例行集中间隙、结合义齿修复,10例结合邻面去釉减径,2例行前移后牙替代的方法进行矫治,矫治结果满意。结论对伴有先天缺牙的错畸形,替牙期先行一期矫治后观察,恒牙期根据缺牙数目、部位、类型及错采用结合减数、减径或集中间隙修复的方法均可获得满意的矫治效果。  相似文献   

10.
牙列重度磨耗(牙合)重建中的固定修复治疗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应用固定修复治疗牙列重度牙合磨耗的疗效。方法 :对 5 8例牙列重度磨耗病例共制作 2 3 5个冠桥牙合重建修复体。结果 :重建后牙列形态与咬合、面下 1/ 3高度获得适度恢复 ,咀嚼功能良好。结论 :固定修复是一种用于牙列重度磨耗 牙合重建的治疗方法。修复中应重视基牙及对颌牙的治疗和调牙合、及暂时修复体的戴用  相似文献   

11.
<正> 咀嚼器官在完成功能时上下颌骨闭合于正中位的静止状态下,某些上颌与下颌相对应的牙齿切缘或面分离无接触时称为开畸形。开牙的范围大多见于前牙区常呈楔状(图1),有时见于单侧或双侧尖牙与双尖牙区,亦可见于只有个别后牙有接触的前后牙区广泛性开(图2),偶尔见于单侧或双侧后牙区(图3)。开牙切缘或牙尖间在平面上  相似文献   

12.
深覆是一种常见的错畸形 ,尤其常见于安氏II类错畸形中。该类错指上切牙切缘盖过下前牙牙冠长度1/ 3以上 ,重度深覆则指上切牙切缘盖过下切牙牙冠 2 / 3以上 ,甚至咬在下切牙唇侧龈组织上或是下前牙咬在上前牙腭侧龈组织或硬腭黏膜上。由于重度深覆患者下颌后牙通常萌出不足和舌倾严重 ,往往不能放置后牙带环 ,托槽粘接困难 ,所以打开咬合是深覆患者矫治初期急需解决的一大难题。常规的活动—固定正畸打开咬合的方法是使用平导板 ,由于 6 7上粘接带环只能用邻间钩进行固位 ,这就容易造成翘动 ,影响固位和压低前牙的效果 ,同…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种植支抗压低对伸长牙同期种植修复缺失后牙的临床效果。方法 8例后牙缺失伴对牙伸长的成年患者,利用支抗种植钉作为骨支抗,对16颗对伸长牙进行正畸压低矫治,矫治结束前8~12周植入种植体,矫治结束时即刻进行上部结构修复。随访1年,观察临床效果。结果 8例患者16颗伸长对牙压低矫治成功,平均压低疗程为7个月,缺失牙种植义齿修复后咀嚼功能正常;1年后随访,压低后的天然牙与种植义齿咬合稳定,X线片显示矫治压低的对牙和种植义齿均未出现明显的骨吸收。结论种植支抗压低对伸长牙同期种植修复缺失后牙,缩短了疗程,有利于早期建立稳定的咬合关系,是一种可行的临床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4.
义齿修复不仅可恢复牙形态和功能,并且可影响全身健康。牙齿为特殊触感及咬合运动方向感提供了结构基础,使咀嚼和吞咽活动能够有效地进行,同时可感知食物的质地和硬度。颌骨肌外周反馈调节信号主要来自牙釉质-牙本质-牙髓复合体和牙周组织中的机械感受器,来自牙周以及其他口腔部位的机械感受器的信息与来自中枢系统的信息对口腔修复的功能和适应性同等重要。种植体缺乏牙周组织和牙周机械感受器的反馈作用,因而明显降低了对精细咀嚼运动的调节能力,虽然患者依旧可以完成正常的功能活动。种植义齿与全口固定修复治疗相比,在功能恢复程度方面并没有显著差异。种植义齿的预后取决于骨支持情况,理想修复设计的咬合负荷,对种植体周围骨组织改建和骨组织张力有决定性意义。有限元分析结果证实,在种植体上部结构周围(冠状面范围)临床上常见骨吸收的部位,有明显应力集中的情况。牙尖越陡、咬合接触面越宽,应力越集中;面中央窝区域以及咬合接触面越窄的部位,应力集中越不明显。因此建议在设计咬合时应减径,将牙尖交错位作成中央窝承载形式,减小牙尖斜度,以降低功能活动及副功能活动中的侧向力。了解种植修复的这些特点对认识种植修复治疗中的咬合相关问题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应用固定修复治疗牙列重度殆磨耗的疗效。方法:对58例牙列重度磨耗病例共制作235个冠桥He重建修复体。结果:重建后牙列形态与咬合、面下1/3高度获得适度恢复,咀嚼功能良好。结论:固定修复是一种用于牙列重度磨耗He重建的治疗方法。修复中应重视基牙及对颌牙的治疗和调He、及暂时修复体的戴用。  相似文献   

16.
作者提出自然牙列正中的尖凹接触位是保持牙齿的正常排列和下颌稳定的主要可靠因素之一,因此,了解自然牙列完全接触的特征,对自然牙列的正确诊断及保健、下颌功能紊乱的诊治和咬合重建的设计都是很  相似文献   

17.
改良Bite plate平导与固定正畸联合矫治重度深覆(牙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覆(牙合)是一种常见的错(牙合)畸形,尤其常见于安氏II类错(牙合)畸形中.该类错(牙合)指上切牙切缘盖过下前牙牙冠长度1/3以上,重度深覆(牙合)则指上切牙切缘盖过下切牙牙冠2/3以上,甚至咬在下切牙唇侧龈组织上或是下前牙咬在上前牙腭侧龈组织或硬腭黏膜上.由于重度深覆(牙合)患者下颌后牙通常萌出不足和舌倾严重,往往不能放置后牙带环,托槽粘接困难,所以打开咬合是深覆(牙合)患者矫治初期急需解决的一大难题.常规的活动-固定正畸打开咬合的方法是使用平导板,由于67 上粘接带环只能用邻间钩进行固位,这就容易造成翘动,影响固位和压低前牙的效果,同时妨碍牙齿的移动,对龈乳头区的牙周健康亦产生负面影响.作者使用改良Bite plate平导与固定矫治器对深覆(牙合)患者联合矫治,并进行头影测量分析,探讨其矫治原理.  相似文献   

18.
在人类演化过程中.上颌系统是变化最大的部位之一.临床上经常可以遇到口颌系统的疾病,如牙列拥挤、咬合关系异常、颞颌关节功能紊乱等等.以往对于现代人类的牙体.牙列形态、咬合关系的研究报导;仅限于正常形态的研究.对于异常形态一般都作为病例报导,较为分散,缺乏系统的分析研究.为此,我们联合进行了中、日两国成人牙体、牙列形态、咬合关系的多项目综合调查。并作了计算机比较分析研究.研究的结果对于口腔医学临床及基础研究.对人类学的有关研究都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学     
与咬合都是上下牙发生接触的现象,为下颌静止位时上下牙的接触关系,咬合为下颌运动中上下牙的接触关系。何谓正常历来有两种认识:一是上下牙以一定的尖凹关系相接触为正常,否则为错,例如安格氏错分类;一是全口假牙的平衡验用之于自然牙列,认为前伸及侧的平衡接触有利于功能。近20一30年来,把牙、颌骨、牙周组织、咀嚼肌,颞颌关节及其神  相似文献   

20.
正锁是上颌后牙被锁结在下颌后牙的颊侧,面无咬合接触[1]。个别后牙正锁及单侧多数后牙的正锁在临床上较为多见。锁对咀嚼功能、颌面发育及颞下颌关节的健康影响都很大,因此临床上应充分重视、及早矫治锁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