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使用他汀类药物患者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时窦性心率震荡(HRT)的变化.方法 40例ACS患者(ACS组),18例发病前使用他汀类药物3周以上(ACS A组),22例未使用(ACS B组),记录24 h动态心电图,计算震荡起始(TO)及震荡斜率(TS),分析HRT.20例稳定冠心病患者(CHD组)作为ACS患者对照.结果 CHD组、ACS组、ACS A组和ACS B组TO(%)分别为-5.76±2.44、1.73±0.51、1.28±0.12和2.10±0.39;TS(ms/RR)分别为18.65±3.30、1.96+0.78、2.31±0.87和1.67+0.56.ACS组与CHD组比较,TO值大、TS值小(皆P<0.01);ACSA组和ACSB组比较,TO值小、TS值大(皆P<0.01).结论 ACS患者HRT异常;发病前使用他汀类药物患者的HRT较未使用者改善.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和分析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心率震荡现象的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临床上明确诊断为器质性心脏病伴室性期前收缩(PVS)者(A组)30例.另选择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有PVS而无器质性心脏病者30例做对照组(B组).所有受试者均进行24h动态心电图(DCG)检测,计算HRT指标:震荡起始(TO)、震荡斜率(TS)值.结果 器质性心脏病患者TO为0.13±3.79%,TS为3.80±6.11mm/R-R,与B组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 器质性心脏病患者HRT现象明显减弱或消失,HRT可能对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的预后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和分析高频次室性早搏(>1000次/24h,VPC)者心率震荡(HRT)现象的变化和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60例作为观察组并根据是否伴有器质性心脏病分为器质性心脏病组28例(A组)及非器质性心脏病32例(B组).另选择低频次VPC(<100次/24h)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C组).所有受试者均接受24h动态心电图(DCG)检测,计算HRT指标震荡初始(TO)、震荡斜率(TS)值.结果 A组TO(0.15±1.58%)明显高于B组(-0.05±0.12%)及C组(-1.51±0.05%)差异有显著性(P<0.05).A组TS(2.53±3.25ms/RR)明显低于B组(6.44±3.92 ms/RR)及C组(8.51±4.58 ms/RR)差异有显著性(P<0.05).A组TO、TS异常发生率(71.42%、82.14%)较B组(21.88%、25.00%)及C组(16.67%、20.00%)显著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B组和C组的TO、TS值及异常发生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高频次VPC者当合併器质性心脏病时HRT明显减弱或消失,且HRT异常发生率明显增高,属高危人群,而不伴器质性心脏病者HRT异常发生率低,HRT趋于正常.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率震荡(HRT)现象的特征及影响该指标测量的临床因素。方法随机选择2004年1月~2004年12月入院2w的AMI者60例,24h动态心电图(DCG)记录有符合条件的室性期前收缩(PVS),将其分为死亡组(A组)和存活组(B组)。先计算HRT的震荡初始(TO)、震荡斜率(TS),再按检测结果分三类:1类(HRT1)TO、TS均阴性;2类(HRT2):TO或TS任何一项阳性;3类(HRT3)TO、TS均阳性。分析各参数与年龄、PVS前平均心率、PVS数目、偶联间期、代偿间歇等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60例患者平均随访12个月,死亡9例。A、B两组间存在明显差别。A组TO、TS阴性率均低于B组(P〈0.001),阳性率均高于B组,TO、TS与年龄、PVS数目相关。结论窦性HRT是一种对AMI者新的有效的猝死高危预测指标,分析时应考虑到年龄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窦性心率震荡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129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观察组,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46例、急性心肌梗死83例)和57例健康人(对照组)的动态心电图进行分析,测量窦性心率震荡参数震荡起始(TO)、震荡斜率(TS)。结果观察组心率震荡(TO-0.6%±3.53%,TS2.90±2.90ms/R-R)较对照组(TO3.50%±5.09%,TS8.80±5.80ms/R-R)减弱,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其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率震荡减弱更加明显(TO=-0.59%±3.00%,P<0.01,TS=2.90±2.90ms/R-R,P<0.01)。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心率震荡减弱程度与左心室射血分数呈显著负相关(r=-0.304,P<0.01)。结论心率震荡可作为反映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自主神经功能及心功能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MI)合并2型糖尿病者(MI+T2DM)和单纯MI者窦性心率震荡(HRT)现象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32例MI+T2DM(A组)、32例单纯MI(B组)、和33例对照组(C组)作为研究对象。三组人员均行24h动态心电图(DCG)监测,分析单次室性期前收缩(PVS)后HRT的初始值(TO)、斜率(TS)以及TO和TS异常的发生率。结果A、B组TO、TS值明显异常,与C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A组与B组的TO、TS值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分别为P〈0.05、P〈0.01),三组TO及TS异常发生率分别为A组(65.62%、71.85%)、B组(53.12%、59.37%)、C组(12.12%、12.12%)。A、B组异常率明显升高,与C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MI合并T2DM者HRT现象明显减弱,且HRT异常率增高最明显。HRT可作为MI合并TDM者临床上判断预后的重要心电指标。  相似文献   

7.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率震荡现象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率震荡(HRT)现象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50例AMI患者(AMI组)及50例健康者(对照组)均接受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分别计算HRT的2个参数震荡初始(TO)及震荡斜率(TS),并比较2组患者TO及TS均值,以及TO及TS异常的发生率。然后根据TO及TS是否异常将AMI组分为2个亚组:HRT异常组(TO或TS异常,二者均异常)及HRT正常组(TO及TS均正常),住院期间观察2个亚组复合心脏事件(包括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心力衰竭及死亡病例)发生率。结果:AMI组的HRT较对照组明显变钝(TO增加,TS减低),并且TO及TS异常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在AMI组中,HRT异常亚组的复合心脏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HRT正常亚组。结论:AMI组HRT变钝、TS减弱及TO增加可能成为评价AMI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状态、预测恶性心律失常及心源性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8.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窦性心率震荡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窦性心率震荡(HRT)现象的临床意义。方法分析比较34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冠脉组)与48例非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对照组)的窦性心率震荡的起始值(TO)和震荡斜率(TS)。结果冠脉组TO(0.32±4.67)、TS(13.24±15.25)与年龄、性别均无相关性(P均>0.05),TS与左心室射血分数(58.4%±13.9%)有高度相关性(P<0.01)。对照组TO(-2.19±4.51)与年龄、性别均无相关性(P>0.05),TS(13.65±13.34)与年龄有高度相关性(P<0.01)。冠脉组TO、TS及TO TS异常率较高,与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窦性心率震荡现象减弱或消失,这一检测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高危患者具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心率震荡(HRT)现象的特点。方法对冠心病91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61例(A组),稳定型心绞痛(SAP)30例(B组)]及健康对照者30例(c组)进行24h动态心电图(DCG)检查,分别计算震荡初始(TO)及震荡斜率(TS)以及TO及鸭异常的发生率。结果A组TO高、TS低,与B组及C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TO及鸭异常发生率(34.43%、39.34%)较B组(13.33%、13.33%)和c组(10.00%、13.33%)显著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B组和C组的TO及鸭异常发生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冠心病ACS者HRT现象明显减弱,且HRT异常发生率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窦性心率震荡(HRT)的变化以及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方法分别选择109例确诊为ACS患者(ACS组)和69例心脏正常者(对照组),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并计算震荡初始值(TO)和震荡斜率(TS)及心率变异指标。同时检测临床资料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并根据心肌酶以及心电图的变化对所有ACS患者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AMI亚组,51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UAP亚组,58例)。比较各组HRT的差异,并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析HRT与Gensini评分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CS组TO明显升高(P0.05),TS明显降低(P0.01)。与UAP亚组比较,AMI亚组患者Gensini评分升高,TS明显降低(P0.05,P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TO呈正相关(r=0.23,P0.05),与TS呈负相关(r=-0.46,P0.01)。结论 ACS患者HRT现象明显受损,提示ACS患者的心脏自主神经调节功能下降,并且反映冠状动脉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窦性心率振荡(HRT)的变化。方法90冠心病患者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陈旧性心肌梗死(OMI)组和冠心病非心肌梗死(CHD)组(各组均为30例),记录24h动态心电图,计算振荡起始(TO)及振荡斜率(TS)。结果AMI组TO和TS皆异常,分别为(0.018±0.013)ms/RR和(1.73±0.54)ms/RR);CHD组[分别为(-0.042±-0.012)ms/RR和(20.30±2.84)ms/RR]与OMI组[分别为(-0.018±-0.008)ms/RR和(8.70±2.16)ms/RR]皆在正常范围;三组TO及TS值比较以及三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冠心病非心肌梗死、陈旧性心肌梗死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HRT趋于异常。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心率震荡(HRT)、心率变异性(HRV)特点研究,探讨HRT与HRV在不同ACS患者中的特点及HRT与HRV间的相关性。方法ACS患者12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和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NSTEMI)患者各40例,选择40名健康人为对照组。所有入选者均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分别计算HRT指标震荡初始(TO)、震荡斜率(TS)及HRV指标SDNN、RMSSD、PNN50、HF及LF,同时分别研究TO或TS与SDNN、RMSSD、PNN50、HF及LF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CS组TO值升高,TS值明显降低(P0.05或P0.01);心率变异指标SDNN、RMSSD、PNN50均较对照组降低(P0.01)。ACS患者行组间比较,3组TO、TS值及RMSSD、PNN50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UAP组比较,STEMI组心率变异指标SDNN降低,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TO与SDNN、HF、LF分别呈负相关关系,其中与LF关系较为密切(r=-0.544)。TS与SDNN、RMSSD、PNN50、HF和LF分别呈正相关关系,其中与HF的相关性最强(r=0.646)。结论ACS患者心率震荡现象明显减弱,心率变异性明显降低,STEMI患者表现尤为明显;TS主要与心脏迷走神经的张力有关,TO可能与迷走和交感神经的共同调节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稳心颗粒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窦性心率震荡(HRT)的影响。方法入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2例作为冠心病组,选择本院体检中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人50名作为正常组,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震荡起始(TO)及震荡斜率(TS)值。将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稳心颗粒组,4周后两组患者再行24h动态心电图记录,取得TO及TS值,再进行统计学比较和分析。结果冠心病组TO与TS均明显异常,与正常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稳心颗粒组与对照组比较TO负值明显增高,TS明显增大(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HRT较正常人群受损,稳心颗粒可使异常的HRT有所恢复,减少室性心律失常和心脏性猝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心率震荡(HRT)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源性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213例急性心肌梗死≤3周的窦性心律患者入选,超声心动描记术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24h 动态心电图测定 HRT 指标震荡起始(TO)和震荡斜率(TS),及心率变异性时域指标(SDNN).比较心源性死亡组与生存组各指标的差异;分析心率震荡指标与 SDNN 和 LVEF 的相关性;受试者工作曲线(ROC)下面积来衡量 TO、TS、SDNN 和 LVEF 对心源性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平均随访20.6个月,剔除13例非心源性死亡病例,心源性死亡组36例,生存组164例,两组间 TS 与 TO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DNN 与TS 间存在显著正相关(r=0.447,P<0.01);LVEF 与 TS(r=0.93)和 TO(r =0.85)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均 P<0.01);ROC 曲线下面积表明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源性死亡的预测价值为 TS>LVEF>SDNN.结论 HRT 参数 TS 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源性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其预测价值高于传统的预测因子 SDNN 和 LVEF.  相似文献   

15.
对5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稳心颗粒口服.发病后1个月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心率震荡(HRT)情况,分别计算震荡初始(TO)及震荡斜率(TS).发现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TO负值明显增高,TS明显增大(P<0.01).提示稳心颗粒可明显改善ACS患者HRT现象,从而改善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状态和减少心脏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心率震荡(HRT)对包括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发生心源性猝死的预测价值。方法从2008年1~2009年6月就诊的缺血性心肌病患者(ICM)患者中选取符合窦性心率震荡(HRT)分析条件的85名患者,健康对照组31人。根据24h动态心电图(Holter)记录资料,计算HRT的两个参数:震荡初始(TO)和震荡斜率(TS),HRT1组,TO和TS均异常即TO0%和TS2.5ms/RR。HRT0组,TO或TS1项异常;终点事件是心源性死亡发生。结果 HRT异常占入选病人总数的28.2%,在445±126的随访时间,11个人死亡,HRT1与年龄、LVEF、TO、TS呈相关性。HRT异常与缺血心肌病患者的死亡率均密切相关。结论 HRT指标与年龄,LVEF等指标有较好的相关性,可作为ICM患者预后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心率震荡(HRT)的变化及对患者预后的评价。方法选择2008年10月至2009年9月在天津市胸科医院住院的170例确诊为ACS患者(ACS组),同期50例正常者为对照组。所有入选者均在入院后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分析和测量HRT的参数:震荡初始(TO)和震荡斜率(TS),并同时记录临床信息、左室射血分数(LVEF)。同时对ACS患者平均随访(20.5±12.2)个月,根据随访中是否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将ACS患者分为MACE事件组和非MACE事件组。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CS组的TO显著增高(P<0.01),而TS则显著降低(P<0.01);MACE事件组与非MACE事件组比较TO显著增高(P<0.01),TS显著降低(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O、TS、LVEF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作用最好。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LVEF与TO呈负相关(r=-0.165,P=0.016),与TS呈正相关(r=0.172,P=0.012);HDL-C与TO呈负相关(r=-0.171,P=0.012),与TS呈正相关(r=0.235,P=0.001)。结论ACS患者的HRT明显减弱,迷走神经调节功能下降;HRT在评价患者预后中具有良好的临床参考价值。HRT与HDL-C的相关性不仅表明HRT能够反映HDL-C的水平,同时进一步证实HRT在评价患者预后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窦性心律震荡(HRT)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组和正常对照组间的变化,及其对AMI后猝死高危患者的预测价值.方法 入选50例AMI患者和50名正常对照者,分析入选者临床资料、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24 h动态心电图(Holter),并分别计算HRT的两个震荡参数:震荡初始(TO)和震荡斜率(TS).AMI组内又根据患者临床情况、动态心电图及随访中是否发生的终点事件分为高危组和低危组.结果 AMI组的TS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P<0.01);AMI高危组TS值低于低危组(P<0.05),前者低于后者.多变量回归分析TO、TS、左室射血分数(LVEF)、QT间期变异度(QTV)、TOTS相结合(TO、TS均为异常),结果显示TOTS相结合、LVEF、QTV、TS四个指标对终点事件的预测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OTS相结合的预测强度显著高于LVEF、QTV及其他指标,成为预测价值最高的指标.结论 HRT指标预测价值优于LVEF及其他传统指标,HRT可能成为独立预测AMI后高危患者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健康老年人心率震荡(HRT)是否存在昼夜节律变化。方法选择符合入选条件的两组健康体检者:中青年组(A组)66例,年龄2859岁;老年组(B组)63例,年龄6059岁;老年组(B组)63例,年龄6085岁,记录24 h动态心电图,分别在0∶0085岁,记录24 h动态心电图,分别在0∶005∶59、6∶005∶59、6∶0011∶59、12∶0011∶59、12∶0017∶59、18∶0017∶59、18∶0023∶59四个时间段测量震荡起始(TO)、震荡斜率(TS)、平均室性期前收缩数目(PVCs)和平均心率(AHR)。结果 1B组较A组TO和TS阳性率均明显增多(P均<0.01),说明老年人HRT异常者明显增多,且TO异常以夜间为主,TS异常以白天为主;2B组的TO值和PVCs明显高于A组(P<0.01及P<0.05),TS值明显低于A组(P<0.01),说明老年人HRT指标较中青年人明显异常,PVCs较中青年显著增多。两组的平均心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3B组和A组TO值于00∶0023∶59四个时间段测量震荡起始(TO)、震荡斜率(TS)、平均室性期前收缩数目(PVCs)和平均心率(AHR)。结果 1B组较A组TO和TS阳性率均明显增多(P均<0.01),说明老年人HRT异常者明显增多,且TO异常以夜间为主,TS异常以白天为主;2B组的TO值和PVCs明显高于A组(P<0.01及P<0.05),TS值明显低于A组(P<0.01),说明老年人HRT指标较中青年人明显异常,PVCs较中青年显著增多。两组的平均心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3B组和A组TO值于00∶005∶59时明显高于其他3个时间段(P<0.05),TS值12∶005∶59时明显高于其他3个时间段(P<0.05),TS值12∶0017∶59时明显低于其他3个时间段,TO负值白天较夜间高,TS值白天较夜间低,PVCs于00∶0017∶59时明显低于其他3个时间段,TO负值白天较夜间高,TS值白天较夜间低,PVCs于00∶005∶59时明显低于其他3个时间段,说明老年人和中青年人HRT均具有昼夜节律性,但相应指标的振幅老年人较中青年明显下降,昼夜节律性也不如中青年人明显。同样PVCs的发生也有昼夜节律性。4B组TO与年龄和平均PVCs目呈正相关(P<0.01),与TS负相关(P<0.05),与平均心率无相关性(P>0.05)。TS与TO和年龄负相关(P<0.05),与平均PVCs及平均心率无相关性(均P>0.05)。结论老年人HRT具有昼夜节律性变化,但其昼夜波动振幅降低,提示老年人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基本活性存在,但自我调节保护功能已经降低。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心率震荡(HRT)对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猝死和恶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06年12至2008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DCM患者83例。根据24h动态心电图(Holter)记录资料,计算HRT的两个参数:震荡初始(TO)和震荡斜率(TS),HRT1组,TO和TS均异常,即TO0%和TS2.5ms/RR间期,HRT0组,TO或TS中1项异常;终点事件是心源性死亡以及恶性心律失常。结果 HRT异常占入选患者总数的27.7%,在445±126的随访时间,10例死亡,HRT1与年龄、LVEF、TO、TS具有相关性。HRT异常与DCM患者的死亡率均密切相关。结论 HRT与年龄、LVEF等指标有较好的相关性,可作为评价DCM患者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