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时间是事件在其中依次发生的一个从过去一直延伸到未来的连续统一体,是物质存在的基本性质,任何物质的运动过程都是以或前或后的相继性和或长或短的持续性表现出来的.在时间认知研究领域,心理学家注重围绕着时间信息的两个基本属性即时序、时距进行探讨.(1)时序,是客观现象的顺序性.(2)时距,是客观现象的持续性.即两个连续事件之间的间隔性或某一事件持续的时间段.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认知风格与情绪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学生认知风格与情绪的关系。方法:采用2×2两因素混合设计。结果:①无论场独立组还是场依存组,其情绪得分在失败前后均有显著差异(P<0.01),失败后有明显更多的抑郁和焦虑。②失败前,两组的情绪得分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失败后,两组的情绪得分差异显著(P<0.05),场依存组比场独立组有明显更多的抑郁和焦虑。③对于抑郁,认知风格的主效应不显著(P>0.05);对于焦虑,认知风格的主效应显著(P<0.05)。④对于抑郁,情绪测量时间的主效应极其显著(P<0.001);对于焦虑,情绪测量时间的主效应也显著(P<0.05)。⑤认知风格与情绪测量时间的交互作用非常显著(P<0.01)。结论:认知风格与状态情绪密切相关,但与特质情绪的关系还需进一步的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3.
<正>认知情绪调节是指个体为了处理与之相关的情绪唤醒性信息而采取的基于认知性的且能被个体意识到的情绪调节方法,个体面对特定情境时有意识目的的努力调节情绪的过程[1-2]。目前,认知情绪调节研究主要集中于探讨认知性情绪调节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述情障碍者的情绪认知与认知性调节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述情障碍者的情绪认知加工特征,并分析述情障碍者的认知性情绪调节特征.方法:在本对照研究中,采用班级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出712名学生.采用多伦多述情障碍20个条目量表(TAS-20)中文版筛选出述情障碍者(TAS-20≥58分)117名和非述情障碍者(TAS-20≤ 38分)118名,比较两组认知情绪调节问卷(CERQ)、抑郁自评量表(CES-D)得分差异.间隔2~3个月后利用TAS-20对这235名受试进行重测,筛选出51名述情障碍者与54名非述情障碍者,分别对120张情绪图片进行愉悦度、唤醒度和优势度评分.结果:(1)述情障碍组消极应对维度得分高于非述情障碍组[(47.3±5.9)vs.(41.9±5.9),P<0.001],而积极应对维度得分低于非述情障碍组[(65.2±7.7)vs.(71.1±7.3),P<0.001].(2)在愉悦度的评分上,述情障碍组对正性图片的评分低于非述情障碍组[(7.0±1.0)vs.(7.7±1.0),P<0.001],而对负性图片的评分高于非述情障碍组[(2.4±1.0)vs.(1.4±1.0),P<0.001];唤醒度方面,述情障碍组对正性和负性图片的评分均低于非述情障碍组[正性:(6.3±1.2)vs.(6.8±1.1),P=0.040;负性:(6.4±1.5)vs.(7.2±1.4),P=0.007].结论:述情障碍者存在情绪的认知加工缺陷,且存在认知性情绪调节缺陷.  相似文献   

5.
儿童早期的情绪适应对个体发展有重要的影响.近20年来,关于儿童情绪发展的研究越来越关注生理机制.其中神经内分泌系统在儿童情绪适应中的作用得到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6.
中国修订韦氏儿童智力量表与反应时的相关分析陈秋明,蔡太生,解亚宁广西龙泉山医院湖南医科大学H.J艾森克认为智力测验所测的IQ值负荷了文化、教育、家庭及社会经济状态等因素,亦负荷了与生物智力有关的生理,生化及遗传等因素[1]。反应时指被试从接受刺激至作...  相似文献   

7.
目的:考察不同情绪以及情绪调节策略对于被试认知灵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情绪调节问卷筛选出不同情绪调节策略的62名大学生作为被试。为启动对应情绪,随机分配每位被试观看积极、消极或者中性影片片段;之后要求58名情绪已启动的被试执行包括保持和转换两个阶段的数字分类任务。保持阶段要求被试对特定颜色的靶数字反应,同时忽略其他颜色的数字;转换阶段要求被试对其他颜色的靶数字反应,而原先的靶数字的颜色则作为分心数字的颜色。保持结束阶段与转换开始阶段的反应时之差为即为转换损失,作为表现认知灵活性的因变量。结果:不同情绪启动下被试的转换损失存在显著差异(F=3.474,P=0.038);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P=0.031)、中性情绪(P=0.023)均存在显著差异,但消极情绪条件与中性条件(P=0.882)的差异不显著。情绪调节策略在转换损失上的差异不显著(F=0.562,P=0.457),情绪调节策略和启动情绪类型的交互作用也不显著(F=0.352,P=0.705)。结论:相比于消极和中性情绪,积极情绪能显著提高被试的认知灵活性;而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这两种情绪调节策略对认知灵活性的影响并不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
情绪与认知的关系一直是人们长期关注的问题,本文从情绪与认知的争论,情绪理论的提出和研究情绪与认知的应用领域等方面概略讨论了情绪与认知的关系,总的来说,认识情绪与认知关系经历了从对立到统一、互倚的过程,研究情绪与认知对提高信息加工、矫正由于认知导致的不良情绪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情绪启动和情绪适应现象,以及二者对大学生认知加工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大学生30名,采用2×2被试内设计,两个因素分别为:范式类型(启动、适应),情绪图片效价(积极、消极),以被试的反应偏向作为因变量。结果:在情绪启动条件下,积极图片与消极图片所产生的效应量之间差异显著(F=15.01,P=0.001),消极图片所带来的启动效应大于积极图片。当情绪图片为消极时,情绪启动与情绪适应之间差异显著(F=6.90,P=0.014)。结论:大学生易受负性情绪启动的影响,对负面情感的重视超过了正面情感。  相似文献   

10.
姜瑜 《校园心理》2015,(2):135-136
<正>道德判断是个体根据道德准则或价值基准对另一个体或群体的行为和事件赋予道德价值的活动[1]。其在本质上是一个高度自觉、自主、自为的心理加工过程,是个体自我意识的展示和表现。许多研究表明,个体的道德判断会受到推理的社会背景[2]、道德判断任务的指向[3]、道德两难问题的内容[4]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在影响个体道德判断的主观因素上,道德心理学中长期存在的理性主义传统,非常强调认知的作用,而忽略了情绪的作用。根据新近研究发现,情绪状态这一主观因  相似文献   

11.
919名幼师女生抑郁、焦虑情绪的流行学特征及相关因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了解幼师女生抑郁、焦虑情绪的流行特征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分层整群抽取某幼师学校919名女生进行抑郁、焦虑情绪的流行学特征及其相关因素的现况调查。结果:幼师女生抑郁和焦虑情绪的流行率分别为48.75%和16.32%,不同年级女生在某些BDI单项分上的差异具有显著性;但在焦虑情绪方面的差异无显著性。抑郁组女生的N(神经质)和P(精神质或倔强、讲求实际)值显著高于非抑郁组,但E(内、外向)和L(测定被试掩饰,或社会幼稚水平)值显著低于非抑郁组。抑郁组女生在亲密度、情感表达、独立性、成功性、知识性和组织性方面显著低于非抑郁组,而在矛盾性方面显著高于非抑郁组。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幼师女生抑郁情绪与生源、亲密度、控制体型、学习成绩以及母亲文化程度有关,焦虑情绪与情感表达、控制体型、近1个月内饮酒和矛盾性有关。结论:应联合学校、家庭、社会,加强幼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防止或降低其抑郁、焦虑情绪的发生率,并依据目标人群特点,为采取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措施提供依据,以全面推进素质  相似文献   

12.
小学儿童的交友状况及其与孤独感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调查小学儿童的交友状况及其与儿童对自身孤独感和同伴交往的认识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改编的儿童孤独感问卷和班级戏剧问卷,考察136名小学儿童在3年级和5年级时的同伴交往状况和孤独感.结果:(1)儿童3年级和5年级时的交友提名不存在显著的重测效应,但3年级交友提名的性别差异显著;(2) 3年级的交友提名分与孤独感问卷各维度及总量表分均无显著相关,而5年级时的交友提名分与(纯)孤独感维度及总量表分呈显著正相关,与社会适应感和对交友的自我评价两个维度呈显著负相关;(3)学校、性别、3年级时的交友提名对儿童5年级时的交友提名均没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在孤独感问卷诸变量中,只有社会适应感变量具有显著的预测效应.  相似文献   

13.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调查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方法用MBI对250名中小学采师进行调查。结果①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整体上比较严重;②第7阶段教师(16年及以上教龄)的情感衰竭、玩世不恭和职业倦怠程度最高;③是否重点、是否班主任、是否公办对情感衰竭存在显著影响;④重点学校教师职业倦怠程度高于普通学校教师。结论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整体上比较严重,一些因素对职业倦怠存在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小学生焦虑抑郁共存的现状调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调查在校小学生,初步了解儿童焦虑抑郁共存现象的现状。方法:使用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SCARED)和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DSRSC)调查长沙市某小学2~6年级的565名学生。结果:SCARED筛查阳性的有140名;DSRSC筛查阳性的有97名;两个量表都高于划界分的43名(7·61%)。在焦虑性障碍儿童中,30·71%合并抑郁;在抑郁障碍儿童中,44·33%合并焦虑。焦虑抑郁共存组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的退缩分量表得分(平均秩次297·7)高于单纯焦虑组(220·8)、单纯抑郁组(202·2),躯体主诉(268·2)高于焦虑组(232·2)、抑郁组(206·2),焦虑/抑郁(277·2)高于焦虑组(227·7)、抑郁组(219·2),χ2=16·72~22·71,P<0·01。自我意识量表行为分量表共存组(9·1±3·3)和焦虑组(9·7±2·9)低于抑郁组(10·6±3·2),焦虑分量表共存组(5·8±2·7)低于焦虑组(8·0±2·5)、抑郁组(9·2±3·0),合群(5·07±2·11)低于焦虑组(6·28±1·68)、抑郁组(6·63±1·84),幸福与满足(5·1±1·8)低于焦虑组(6·1±1·7)、抑郁组(6·0±2·0),F=4·45~74·34,P<0·01。结论:在儿童中焦虑、抑郁问题存在较普遍,焦虑、抑郁共存比例高,焦虑抑郁共存儿童的内化性问题比单纯焦虑/抑郁者更严重,自我意识水平更低,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应予以积极干预。  相似文献   

15.
小学儿童社会技能同伴行为描述问卷的初步编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编制小学儿童社会技能同伴行为描述问卷。方法:通过开放式、半结构式访谈与预测修订组成正式问卷,共26个项目。结果:①通过因素分析,验证了两个基本维度:积极行为技能和消极行为技能。②信度分析表明,分问卷系数为0.9164~0.9789,总问卷系数为0.9426。③结构效度检验表明,题总相关为-0.618~0.571,均达到0.01显著性水平,分问卷间的相关(-0.017),总体上低于总问卷与各分问卷的相关(0.683~-0.742);教师评定分数作为效标,与同伴评定分数之间的相关显著(r值为-0.481~0.442,P<0.01),呈中低度相关,其中二者积极、消极分数和总分两两之间互为正、负相关。结论:小学儿童社会技能同伴行为描述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相似文献   

16.
小学生学习困难类型及其综合干预效果的再评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了解小学生学习困难的各种类型分布,并验证综合干预的效果.方法:对浦东新区四所小学2~4年级全部学生进行调查,用"技能法"判定学习困难学生并以整群分组法将其分别归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干预组采用教育干预、家庭干预、学校干预、心理辅导综合措施一年,使用有关量表在干预前后测定二组学生各项指标.结果:学习困难的检出率为15.71%,各类型学习困难的智力水平、语文和数学均分都显著低于正常学生.综合干预一年后,进步率57.1%,学分和IQ均有明显提高.结论:小学生学习困难有多种不同类型,经进一步验证,显示综合干预措施对纠正学习困难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计三~五年级小学生心理控制源的发展特点。方法使用《儿童控制知觉多纬度测查表》对256名三~五年级小学生进行测定。结果①在未知方控制和有势力他人控制两个因子上,中国被试得分显著的高于同年级的美国被试.而在内部控制因子上,中国被试的得分显著低于同年级的美国被试;②在未知方控制上,年级的主效应显著,年级和性别的交互作用显著;⑧在有势力的他人控制上,年级和城乡的主效应显著,年级和城乡的交互作用显著;④在内部控制因子上.年级和城乡的主效应显著,年级和城乡、年级和性别的交互作用显著。结论文化差异、地区差异、年级差异是影响三~五年级小学生心理控制源的重要因素,在教育实践中应该对它们加以充分的注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从日常自立入手制定的校园心理剧方案对小学一年级学生日常自立水平的影响。方法:采取6-12岁儿童自立行为问卷-日常自立分卷在长沙市某小学整群抽样2个班级施测,选取各班得分最低27%的儿童,以班为单位分别组成实验组(n=10)和控制组(n=10),以校园心理剧的形式对实验组进行日常自立养成干预。结果:(1)实验组的后测得分和追踪测试得分显著高于前测得分(F=22.48, P<0.001),控制组后测和追踪测试得分较前测得分也有显著提高(F=6.9, P<0.01);(2)以前测分数为协变量,协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实验组的后测(F=20.94, P<0.001)及追踪测(F=4.74, P<0.05)结果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以日常自立为主题的校园心理剧干预对小学一年级学生日常自立的发展有显著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小学生中欺负事件的发生率、内容及其与心理状况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自尊量表及自编的欺负事件、心理状况问卷对成都市某小学三、四、五年级学生521人施测,其中496人问卷全部合格。结果:①34.5%(181/496)的小学生无论是作为被欺负者还是欺负他人者卷入至少一种欺负事件,在各个类别的事件中男生都较女生更多的卷入欺负事件。②欺负事件卷人组与非卷入组相比自尊量表评分更低(17.1±3.9/18.3±3.5,t=13.69,P=0.000),更多的人诉说不快乐(18.2%比7.9%,x~2=11.36,P=0.001),感到孤独的人更多(29.8%比9.5%,x~2=33.06,P=0.000),感到自信的人更少(77.3%比87.3%,x~2=11.34,P=0.001)。③回归分析显示不同性质的欺负事件有着不同的心理健康指标为预测因子。结论:欺负事件在小学生中有较高的发生率。卷入欺负事件与小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重庆市中小学生孤独情绪体验的特点、对自杀的态度,并探讨孤独情绪体验与自杀态度之间的关系,为自杀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基于已有孤独量表,采用自编的孤独情绪体验问卷以及肖水源等人编制的自杀态度问卷,对重庆市624名中小学生进行了调查,通过方差、相关和回归分析,对影响中小学生孤独情绪体验和自杀态度的因素、两者的特点及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1)重庆市中小学生体验到的孤独情绪评分较低(2.16±0.49);但要受到年级(F=53.18,P0.001)、学习成绩(F=19.82,P0.001)、同学关系(F=30.92,P0.001)、抚养人的管教方式(F=9.26,P0.001)和父母的关系(F=30.26,P0.001)的显著影响;(2)重庆市中小学生在自杀态度三维度上的评分介于2.5~3.5。年级和学习成绩显著影响中小学生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F=12.02,P0.001;F=5.43,P0.05)、对安乐死的态度(F=16.57,P0.001;F=5.24,P0.05)和对死者的态度(F=13.18,P0.001;F=2.84,P0.05)。抚养人的管教方式和父母的关系显著影响中小学生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F=3.26,P0.05;F=10.15,P0.001)和对安乐死的态度(F=3.00,3.70,P0.05)。家庭类型显著影响中小学生对自杀者的态度(F=3.72,P0.05);(3)中小学生体验到孤独情绪的频率与其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r=-0.31,P0.001)、对安乐死的态度(r=-0.28,P0.001)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孤独情绪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和对安乐死的态度的标准化回归系数分别为-0.27和-0.28(P0.001)。结论 :(1)重庆市中小学生体验到的孤独情绪少,对自杀持矛盾或中立的态度,但均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2)重庆市中小学生体验到的孤独情绪能显著预测其自杀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