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肿瘤坏死因子基因多态性与系统性红斑狼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肿瘤坏死因子(TNF)是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细胞因子,已经证明TNF在许多疾病中,尤其是在自身免疫病中起重要作用,为了弄清TNF与这些疾病的关系,人们对TNF的基因多态性与转录及其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研究,认为TNF基因多态性在一定程度影响TNF的转录,这为探讨TNF基因多态性与系统性红斑狼疮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就TNF基因多态性影响转录及其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性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TNFα-238G/A基因多态性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关系。方法运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20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及200例正常人肿瘤坏死因子TNFα-238G/A基因多态性。结果子宫内膜异位症组TNFα-238G/A、G/G、A/A表型频率分别为:0.9300、0.070、0,对照组分别为:0.9500、0.0500、0;子宫内膜异位症组TNFα-238G、TNFα-238A基因频率分别为:0.9650、0.0350,对照组分别为:0.9750、0.0250,肿瘤坏死因子TNFα-238G/A各种基因型频率在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肿瘤坏死因子TNFα-238G/A基因多态性与子宫内膜异位症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3.
肿瘤坏死因子(TNF)是一种促炎细胞因子,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近来,关于TNF基因多态性与疾病的关系以及在器官移植中的应用有了新的认识。本文就TNF基因多态性与TNF表达调节的关系及其对器官移植的影响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肿瘤坏死因子基因多态性与系统性红斑狼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肿瘤坏死因子 (TNF)是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细胞因子 ,已经证明TNF在许多疾病中 ,尤其是在自身免疫病中起重要作用 ,为了弄清TNF与这些疾病的关系 ,人们对TNF的基因多态性与转录及其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研究 ,认为TNF基因多态性在一定程度影响TNF的转录 ,这为探讨TNF基因多态性与系统性红斑狼疮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就TNF基因多态性影响转录及其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性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细胞因子,对多种肿瘤细胞有杀伤作用,对机体的免疫功能和炎症反应具有调节作用。近年来发现TNFα还可影响机体正常造血功能。本文将介绍TNFα的一般特性,TNFα在体外对各种造血祖细胞的直接和间接作用,TNFα在体内对造血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6.
肿瘤坏死因子及其在肝病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肿瘤坏死因子(TNF)是一类由激活的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等分泌的细胞因子,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活性。近年来,随着对TNF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TNF在机体的细胞功能调节、免疫和炎症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就TNF及其在肝病诊断中的应用概述如下。ITN’F的来源它是一种由内毒素激活的巨噬细胞产生的,仅对癌细胞有杀伤作用而对正常细胞无毒性的非种属特异性活性因子。TNF主要有两种:TNF-a(由活化的单核巨噬细胞产生)又称恶病质素;TNF-p(由活化的T细胞产生)又称淋巴毒素。最近又将自然杀伤细胞(NK)产生的NK细胞因子称之为…  相似文献   

7.
肿瘤坏死因子(TNF)是一种促炎细胞因子,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近来,关于TNF基因多态性与疾病的关系以及在器官移植中的应用有了新的认识。本文就TNF基因多态性与TNF表达调节的关系及其对器官移植的影响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脑外伤大鼠脑内bFGF mRNA和TNF蛋白的表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脑外伤大鼠脑内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mRNA和肿瘤坏死因子(TNF)蛋白表达的时程变化,探讨脑外伤后神经功能修复的内源性机制。方法 自由落体法制作脑外伤大鼠模型,用Northernblot和吸光度扫描分析bFGFmRNA表达,Westernblot检测TNF蛋白表达。结果 脑外伤大鼠脑内bFGFmRNA和TNF蛋白的表达在12~2 4h开始增高,3d时达到高峰,7d时逐渐减弱。结论 脑外伤后,随着大鼠脑内损伤因子TNF蛋白表达的增强,保护因子bFGFmRNA的表达也相应增强,二者的相互作用这可能是脑外伤后神经功能损伤与修复的主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近来的研究证明,肿瘤坏死因子(TNF)在机体的炎症反应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重点综述了近两年来人们在感染性疾病中发现的TNF的异常产生,检测TNF在疾病预后上的价值和利用抗-TNF治疗感染性休克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炎症性肠病的抗肿瘤坏死因子治疗安全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道权  吴正祥 《临床荟萃》2007,22(2):145-147
肿瘤坏死因子(TNF)在炎症性肠病(IBD)的发病机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阻断TNF生物合成或生物作用的抗TNF治疗已经成为IBD治疗的新方向。各种不同的抑制TNF的疗法被用于IBD,包括英夫利昔(infliximab)、CDP571、p75和p55可溶性TNF受体融合蛋白阿达木单抗(adalimumab)、奥那西普(oner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假体磨损颗粒是否通过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途径上调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肿瘤坏死因子仪(TNF-α)表达。方法培养小鼠巨噬细胞,用不同浓度钛颗粒刺激以及刺激不同时间,通过Elisa和RT-PcR方法检测细胞MIF、TNFα的表达量以及与DNA结合的NF-κB(p65)的蛋白量。结果不同浓度钛颗粒刺激24h后,随着钛浓度增加,MIF、TNF仪蛋白量和TNFα mRNA表达逐步增加。0.1%钛颗粒刺激后,MIF、TNFα蛋白在12h开始显著性升高,24h达到高峰,36h开始下降;与DNA结合的NF-κB蛋白量在1h开始升高,3h达到高峰,6h开始下降。用PDTC阻断后,MIF、TNFα蛋白的表达明显被抑制。结论钛颗粒刺激后,先是NF-κB活化,然后上调MIF和TNF仪表达。通过这些炎症因子,假体磨损颗粒促进假体周围炎症反应,导致假体无菌性松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江苏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β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特点.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β等位基因多态性与内异症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PCR方法扩增TNFβ第一外显子到第二外显子包含G→A突变在内DNA片段,扩增产物用限制性内切酶Nco I酶切后电泳,分析TNFβ的基因型.对52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内异症组)和43例健康者(对照组)的肿瘤坏死因子β基因多态性进行分析.结果 内异症组TNFβ等住基因分布频率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02),其中TNFβ2/2基因型频率(46.4%)明显高于正常人(30.6%),但TNFβ*1与TNFβ*2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内异症患者组TNFβ各基因型频率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存在显著差异,说明TNFβ*2/2基因型可能与内异症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13.
创伤康复与生长因子(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5.4 肿瘤坏死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umornecrosisfactor,TNF)是一种对某些肿瘤细胞有细胞毒作用而不损伤正常细胞的因子,1975年由Carswall等人发现和命名,它是一种糖蛋白的低聚物。巨噬细胞是产生TNF的主要细胞。5.4.1 TNF的生物效应TNF对一些细胞株的作用如表10。表10 人体TNF︿对不同细胞株的作用.细胞毒作用1.星形细胞瘤(SK-MG-4)2.乳腺癌(MCF-7,BT-20)SK-BR-33.子宫颈癌(ME-180)4.结肠癌(SK-CO-1)5.黑色素瘤(RPML7931).细胞抑制作用1.肺癌(SK-LU-1)2.黑色素瘤(RPMI4445、SK-MEL-29、SK-MEL-109)3.卵巢癌(SK-OV…  相似文献   

14.
可溶性CD_(14)和可溶性TNFR-p55与创伤MODS诊断和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14(sCD14)和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p55(sTNFR-p55)通过分别与内毒素(LPS)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无效结合,拮抗LPS和TNFα的病理作用。sCD14和sTNFR-p55在诊断和干预创伤MODS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β(TNFβ)多态性的方法。方法:采用PCR方法扩展TNFβ第一外显子到第二外显子包含G→A突变在内的DNA片段,扩增产物用限制性内切酶Nco I酶切后电泳,分析TNFβ的基因型。结果:TNFβ检测到3种基因型,分别为TNFβ*1/1、TNFβ*1/2和TNFβ*2/2。结论:PCR-RFLP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β多态性方法快速、简便、准确、可靠,适合普通实验室开展及大规模研究。  相似文献   

16.
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是由Coley和Carswell等人发现的,其可引起肿瘤组织的坏死。近年来发现TNF在体外可抑制白血病细胞的生长,这给白血病的治疗带来新的启发。一、肿瘤坏死因子的产生及生物特性 Coley最先描述了肿瘤病人接受链球菌和沙雷氏菌后,肿瘤可发生坏死的现象,以后证明是由内毒素所致,即G杆菌的细胞壁的脂多糖成分(Lipopolysaccaride,简称LPS)引起肿瘤的坏死。1975年Carswell报告预先接种BCG后再注射内毒素的动物血清中存在一种因子,这种因子可引起小鼠和兔体内的肿瘤出血性坏死,称之为肿瘤坏死因子。有一些实验证据提示巨噬细胞是TNF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目的旨在探讨肿瘤坏死因子(TNF)与消化系统免疫性疾病的关系。TNF在消化系统疾病中具有调节免疫、炎症反应、抗肿瘤等作用,是消化系疾病发生、发展、治疗及预后过程中的重要因子。TNF在炎症性肠病的作用机制可能与皮质类固醇的抗炎症作用被血小板激活因子转录抑制有关。TNF在自身免疫性肝炎中的作用为:触发IL-6、IL-1和TNF-α本身产牛的奶联反应:调节HLAⅡ类分子和黏附分子的表达;抑制B细胞的激活和抗体的产生,激活巨噬细胞,促发迟及超敏反应和增加细胞毒性等。可溶性TNF在肿瘤患者中较正常人明显升高。以上理论为消化系统免疫性疾病的治疗提供理论指导,为以TNF为靶细胞的新型免疫新药对免疫相关性疾病的诊疗指引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目的构建人肿瘤坏死因子rhTNF—α分泌型真核表达载体,并检测其在中国仓鼠卵巢细胞中的稳定表达。方法以pGEM—T/sig—tumstatin为模板,扩增与TNF带重叠区的Ⅳ型胶原信号肽sig基因片段,以PBV220-TNF为模板,扩增与sig带重叠区的TNF基因片段,以上述2个扩增产物片段为模板,重叠区扩增拼接法(SOEing)扩增得到sig—TNF。sig—TNF片段经酶切后,插入经同样酶切的pIRESneo3质粒,利用克隆PCR、限制性内切酶消化以及序列测定,对获得的sig—TNF基因片段及重组载体进行验证。将重组sig—TNF真核表达载体转染到CHO—K1,并对其表达状况进行检测。结果所获得的sig—TNF片段(558bp)序列与报道的序列完全一致,酶切鉴定结果表明含人肿瘤坏死因子的重组pIRESneo3/sig-TNF表达载体构建成功,转染重组pIRESneo3/sig—TNF的CHO—K1分泌表达了人肿瘤坏死因子rhTNF—α。转染了pIRESneo3/sig—TNF真核表达载体和空载体的CHO—K1和未转染CHO—K1细胞的生长速度没有差别。结论成功构建了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rhTNF—α分泌型真核表达载体,并获得能稳定表达rhTNF—α的CHO—K1,为开展下一步的实验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的生理作用及在疾病检测中的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肿瘤坏死因子受体(TNF-R)在抗TNF、抗炎、刺激细胞增殖、诱导细胞毒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生理活性,其表达量的多少与某些疾病密切相关.TNF-R的检测对这些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等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0.
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参与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的发生与发展 ,现对其在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作用以及对具有抗TNF α作用药物治疗心衰的研究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