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辨证治疗心力衰竭体会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车向前 《天津中医》2000,17(1):47-48
  相似文献   

2.
心力衰竭(以下简称心衰),是临床上多种病证发展的重危阶段,每可危及患者生命。祖国医学对心衰的临床救急及辨证论治有着极丰富的经验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本文试就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心衰的研究进展作一概述。一、辨证选方用药临床辨治心衰,首先必须详慎审清是阳衰、阴衰或阴阳俱损,然后察其病位,定其病性,辨识气血、经络、营卫,判明内外二因,发病季节,审其病机,立其法则,选方用药。任氏将心衰  相似文献   

3.
辨证治疗心力衰竭45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充血性心力衰竭是临床常见危急重症,属中医“心悸”“水肿”“痰饮”“瘀症”的范畴。我科于1990年10月~1997年10月,应用中药辨证施治,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45例,临床疗效满意,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本组病例,均为住院病人,其中男31例,女14例,...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中医辨证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方面的文献梳理,综述近年的研究概况。认为西药综合治疗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基础,在西药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合理的中医辨证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心力衰竭182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笔者于 1 997年 2月~ 2 0 0 1年 9月对 1 82例慢性心力衰竭病人采用中医中药辨证施治 ,取得了比较满意的临床效果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根据 NYHA分级 :心功能 级 64例 , 级 82例 , 级 36例 ;年龄最大 86岁 ,最小 32岁 ,平均 5 7± 8岁 ;男 98例 ,女 84例 ;高血压性心脏病 5 3例 ,冠心病 2 2例 ,扩张型心肌病 41例 ,风湿性心脏病44例 ,肺心病 1 7例 ,甲状腺机能亢进性心脏病 2例 ,贫血性心脏病 1例 ,原因不明者 2例。2 治疗方法2 .1 心气虚型 症见心悸 ,气短 ,活动时加重 ,面色白光白 ,神疲体倦 ,自汗少气 ,甚则胸中憋闷 ,不能平…  相似文献   

6.
充血性心力衰竭中医治疗近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充血性心力衰竭属于中医学的惊悸、喘证、瘀证、心水、心痹等范畴。有学者认为“心衰”L’J、“悸——喘——水肿联还”‘’‘作为心力衰竭的中医病名为妥.近年来中医治疗本病取得了较好疗效,现综述如下.1$因病机心衰的产生,主要由于五脏阳气虚弱,水饮瘀血互结而成,每以外感六淫病邪或过度劳累而诱发加重L’J.心衰与中医心肾在病理上有着密切内在联系,心肾虚报,水火逆乱,是心衰的主要病理,又是引起心气不足的根本,尤以心肾阳虚,水饮溢泛为其最基本病理,在心衰不同病理阶段,均可表现为心肾阳气虚衰的共同病机“〕。ZM证施…  相似文献   

7.
顽固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药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顽固性心力衰竭或称难治性心力衰竭是指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尽管采用了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 /或其他血管扩张剂、洋地黄类药物等标准疗法治疗后 ,病情未见改善 ,严重症状依然存在 ,心功能仍处于Ⅲ~Ⅳ级者。是临床上常见的危急重病 ,是多数器质性心脏病人几乎不可避免的结局 ,且发病率近年来有上升的趋势。现代医学认为顽固性心衰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一是诊断失误 ,认为患者有一些引起心衰的原因或并存的疾病未能发现和去除 ;二是治疗失误 ,治疗措施不够恰当和充分 ;三是大部分心肌坏死、硬化或纤维化 ,对药物治疗无反应 ,虽经全…  相似文献   

8.
李介鸣治疗心力衰竭经验拾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介鸣治疗心力衰竭经验拾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100037)范爱平关键词心力衰竭,辨证论治,老中医经验心力衰竭(心衰)是临床上常见的危重病,系多数心脏病人的后期转归。西医的主要治疗原则为强心、利尿、扩张血管。由于心哀思者病程长,一些体质虚弱长期服...  相似文献   

9.
薛冬梅 《河南中医》1999,19(4):19-19
在对充血性心力衰竭进行辨证论治过程中,常有一些因素对疗效有着重要影响。我们体会,以下几点尤其值得注意:1外邪羁留,非祛邪不足以安正外邪是心衰病程中常兼有的病理因素之一,临床上多见于肺心病合并心衰,多因感染后发作,症见恶寒发热,咳嗽,痰多色黄,治当祛邪...  相似文献   

10.
从心功能分级探讨中医辨治慢性心力衰竭的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心力衰竭也称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后归宿,也是最主要的死亡原因。现代医学对于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在过去的十年中已有了非常值得注意的转变,从短期的血流动力学,药理学措施转变为长期的修复性的策略。心力衰竭治疗的目标不仅仅是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更重要的是要防止和延缓心肌重塑的发展。从而降低心力衰竭的死亡率,延长病人寿命。中医认为慢性心力衰竭的病机多属气血阴阳不足,血瘀水停,为本虚标实之候,治疗多运用益气、温阳、活血、利水。而这四法的具体运用却缺乏具体的遵循。在治疗目标上也多着眼于短期症状的改善,而对于如何更有利于改善远期预后却少的探讨。笔者认为中医中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理念也应该与现代医学接轨,从短期的症状学向长远的生存率转变。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我们体会到参照心功能分级探讨中医辩证分型的规律,简便易行,临床容易掌握,有利于探讨辨治慢性心力衰竭的规律。  相似文献   

11.
张国伦教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辨证经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佳涛  王丹 《陕西中医》2005,26(2):146-147
张国伦教授在临床中,对慢性心力衰竭的辨证论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沈安明 《河北中医》2001,23(4):303-304
心力衰竭 (以下简称心衰 )水肿治在心 ,与理不悖 ,然而临床并不尽然。现就笔者所及 ,并参阅文献 ,对此试作探析 ,冀对提高疗效有所裨益。1 心肾的生理心属火 ,赖坎阳以振 ,其藏神而主血脉 ,血液在脉内的正常运行 ,有赖于心气推动、心阳温煦 ,正如《素问·五脏生成篇》所云 :“诸血者 ,皆属于心。”肾主水 ,藏真阴寓元阳 ,为五脏之根本 ,“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 ,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1] ,而肾之气化功能又赖命火以蒸腾 ,于是水液才能正常输布与排泄 ,肾对维持体内水液代谢平衡有极为重要的调节作用。2 水液代谢的生理人体水液的代谢 ,…  相似文献   

13.
中医辨证治疗心力衰竭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心力衰竭是指心输出量不能适应机体代谢需要的病理状态,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类危急重症,用中医药治疗有较好的疗效,值得临床借鉴。中医无心力衰竭这个病名,就临床表现来看,属于心悸、怔忡、气喘、咯血、水肿、虚损、虚脱、痰饮等范畴。其病损与心、脾、肺、肾有关,但以心为主。心主血脉,血液魄运行,  相似文献   

14.
童存存  赵明君  李宝华 《陕西中医》2011,32(9):1269-1271
收集并简要概括了近5年来中医名家辨治慢性心衰的临床经验,阐述了众多医家对本病的专家共识,为临床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 ,中医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研究已有了显著的进展 ,我院在此方面的临床研究也已有了一定成效。现将临床具体应用介绍如下。  中医认为CHF的发生与正气不足 ,瘀血内阻 ,反复感受外邪 ,脏腑功能失调等因素有关。心气虚、心阳虚乃本病的病理基础 ,血脉瘀滞 ,水饮内停 ,痰浊不化是其中心病理环节 ,阳虚为病之本 ,瘀血、水饮、痰浊为病之标 ,故CHF乃本虚标实之症。故临床上应用补虚、化瘀、蠲饮为治则 ,以温阳益气为主 ,以治其本 ,并辅以活血利水之法 ,以治其标。但是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原发病不同 ,临床上以风湿性心脏病心…  相似文献   

16.
17.
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器质性心脏病的终末阶段,由于心脏的泵血功能衰减,导致体循环(压力负荷)供血不足、肺循环(容量负荷)淤血而出现的一组临床症候群。其居高不下的致残率、死亡率、再住院率已引起国内外医学界和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随着循证医学的不断进步,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己从经典的强心、利尿、扩血管这一短期的、血流动力学/药理学治疗模式,  相似文献   

18.
心力衰竭中医研究近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对心力衰竭的广泛研究,近年来中医治疗心衰,包括对顽固性心衰已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中医疗法和西药相比,作用广泛持久,毒副作用小,应加以推广。本文就近年的最新发展综述如下:1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心衰与心、肺、脾、肾等脏器有关。其本虚邪实,虚实错杂,可因先天不足,或它病及心,或因君主自病,心体受损而发病。大致分为4型:①心肾俱虚 心主一身血液运行,肾为五脏之本,命门所在。心衰初期多为心气虚,日久心病及肾,心肾俱虚。命门火衰,心阳失于命门之火的温煦激发而愈虚。②心脾两虚 心衰患者心气心阳虚亏,心血耗伤,心失濡养。心气虚,火不生土,脾必亏损,运化  相似文献   

19.
慢性心力衰竭病名首见于宋·赵佶编著的《圣济总录·心脏门》,其余论述多散见于“痰饮”“喘证”“水肿”“心悸”“怔忡”“心水”等病证中。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首先提出了“心水”病证名称。历代先贤论述了心水的证候、病因病机和治法、方药,指出心阳虚损是心水发生的主要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出心悸、短气、卧则喘、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