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背景:目前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治疗仍停留在针灸、针刺、针刺加理疗、穴位注射、埋线、割治等传统的有创治疗方法,不能直接作用于面神经的损伤病变部位,疗程长,治愈率低。而恒磁有氧循经无创治疗方法恰好弥补了传统治疗方面的不足。目的:探讨应用恒磁有氧循经无创方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疗效。设计:病例分析。单位: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面瘫科。对象:选择1998—06/2004—06全国18省市、自治区初诊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1500例,其中男935例,女565例;年龄1.5~19岁103例,20一50岁1105例,51~74岁292例;左侧672例,右侧828例;病程1d~40年。方法:所有患者均按要求在选择的面神经麻痹有效点[面神经麻痹1号点:位于患侧耳垂后乳突下方凹陷处,相当面神经出经乳孔处。面神经麻痹2号点:位于患侧耳后乳突弧形高点处。面神经麻痹3号点:位于面神经麻痹2号穴上约3.33cm(1寸)处。面神经麻痹4号点:位于患侧外耳道后方约0.5cm与耳轮脚下0.5cm相交处。面神经麻痹5号点:位于上耳屏尖前约1寸处。面神经麻痹6号点:位于患侧耳廓上缘顶点处1及配穴(牵正、地仓、双合谷)上进行20min的恒磁有氧治疗,1次/d,10d为1个疗程,每疗程间休息两二天,再行下一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取点治疗与吸氧同时进行,吸氧方法:20min/次,1次/d,10d为1个疗程,吸氧流量一般为2~4L/min:疗效评估:进行额纹、皱眉、闭眼、吹哨、鼓腮、微笑时患侧和健侧动作一致与否的比较,同时进行示齿时和静止时的患侧和健侧的鼻唇沟和人中沟一致与否的比较。健患两侧石肌功能的比较可通过健患两侧的6点4线测量法获得。主要观察指标:临床疗效评定结果。结果:1500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中途无脱落。经20d治疗后恢复1385例(92.33%);显效92例(6.13%);好转22例(1.74%);无效1例(0.07%),总有效率为99.93%。结论:采用恒定磁场并有氧方法具有无痛、无创伤、无交叉感染、无面神经二次损伤,操作安全、简便,疗程短,治愈率高的特点,可明显改善面神经麻痹症状,恢复面肌功能。  相似文献   

2.
背景:目前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治疗仍停留在针灸、针刺、针刺加理疗、穴位注射、埋线、割治等传统的有创治疗方法,不能直接作用于面神经的损伤病变部位,疗程长,治愈率低。而恒磁有氧循经无创治疗方法恰好弥补了传统治疗方面的不足。目的:探讨应用恒磁有氧循经无创方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疗效。设计:病例分析。单位: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面瘫科。对象:选择1998-06/2004-06全国18省市、自治区初诊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1500例,其中男935例,女565例;年龄1.5~19岁103例,20~50岁1105例,51~74岁292例;左侧672例,右侧828例;病程1d~40年。方法:所有患者均按要求在选择的面神经麻痹有效点[面神经麻痹1号点:位于患侧耳垂后乳突下方凹陷处,相当面神经出经乳孔处。面神经麻痹2号点:位于患侧耳后乳突弧形高点处。面神经麻痹3号点:位于面神经麻痹2号穴上约3.33cm(1寸)处。面神经麻痹4号点:位于患侧外耳道后方约0.5cm与耳轮脚下0.5cm相交处。面神经麻痹5号点:位于上耳屏尖前约1寸处。面神经麻痹6号点:位于患侧耳廓上缘顶点处]及配穴(牵正、地仓、双合谷)上进行20min的恒磁有氧治疗,1次/d,10d为1个疗程,每疗程间休息两三天,再行下一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取点治疗与吸氧同时进行,吸氧方法:20min/次,1次/d,10d为1个疗程,吸氧流量一般为2~4L/min。疗效评估:进行额纹、皱眉、闭眼、吹哨、鼓腮、微笑时患侧和健侧动作一致与否的比较,同时进行示齿时和静止时的患侧和健侧的鼻唇沟和人中沟一致与否的比较。健患两侧石肌功能的比较可通过健患两侧的6点4线测量法获得。主要观察指标:临床疗效评定结果。结果:1500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中途无脱落。经20d治疗后恢复1385例(92.33%);显效92例(6.13%);好转22例(1.74%);无效1例(0.07%),总有效率为99.93%。结论:采用恒定磁场并有氧方法具有无痛、无创伤、无交叉感染、无面神经二次损伤,操作安全、简便,疗程短,治愈率高的特点,可明显改善面神经麻痹症状,恢复面肌功能。  相似文献   

3.
背景:目前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治疗仍停留在针灸、针刺、针刺加理疗、穴位注射、埋线、割治等传统的有创治疗方法,不能直接作用于面神经的损伤病变部位,疗程长,治愈率低.而恒磁有氧循经无创治疗方法恰好弥补了传统治疗方面的不足.目的:探讨应用恒磁有氧循经无创方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疗效.设计:病例分析.单位: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面瘫科.对象:选择1998-06/2004-06全国18省市、自治区初诊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1500例,其中男935例,女565例;年龄1.5~19岁103例,20~50岁1 105例,51~74岁292例;左侧672例,右侧828例;病程1 d~40年.方法:所有患者均按要求在选择的面神经麻痹有效点[面神经麻痹1号点:位于患侧耳垂后乳突下方凹陷处,相当面神经出经乳孔处.面神经麻痹2号点:位于患侧耳后乳突弧形高点处.面神经麻痹3号点:位于面神经麻痹2号穴上约3.33 cm(1寸)处.面神经麻痹4号点:位于患侧外耳道后方约0.5 cm与耳轮脚下0.5 cm相交处.面神经麻痹5号点:位于上耳屏尖前约1寸处.面神经麻痹6号点:位于患侧耳廓上缘顶点处]及配穴(牵正、地仓、双合谷)上进行20 min的恒磁有氧治疗,1次/d,10 d为1个疗程,每疗程间休息两三天,再行下一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取点治疗与吸氧同时进行,吸氧方法:20min/次,1次/d,10 d为1个疗程,吸氧流量一般为2~4 L/min.疗效评估:进行额纹、皱眉、闭眼、吹哨、鼓腮、微笑时患侧和健侧动作一致与否的比较,同时进行示齿时和静止时的患侧和健侧的鼻唇沟和人中沟一致与否的比较.健患两侧石肌功能的比较可通过健患两侧的6点4线测量法获得.主要观察指标:临床疗效评定结果.结果:1 500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中途无脱落.经20 d治疗后恢复1 385例(92.33%);显效92例(6.13%);好转22例(1.74%);无效1例(0.07%),总有效率为99.93%.结论:采用恒定磁场并有氧方法具有无痛、无创伤、无交叉感染、无面神经二次损伤,操作安全、简便,疗程短,治愈率高的特点,可明显改善面神经麻痹症状,恢复面肌功能.  相似文献   

4.
0引言面神经麻痹肌电图、面神经运动潜伏期和M波波幅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是目前诊断面神经麻痹最好的、客观的定量检查手段。1材料和方法1.1材料单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25例,男17例,平均年龄50(12~75)岁;女8例,平均年龄53(29~80)岁。病程3~40d。1.2方法采用日本光电公司生产的肌电图———诱发电位仪,室温24℃,以同芯圆针电极检测双侧口轮匝肌、患侧额肌观察插入电位、肌松驰时的自发电位、轻用力时的运动单位电位的时限、波形、波幅以及最大用力时的募集情况。面神经传导速度检查:接地线置于同侧手臂部,记录针电极置于口轮匝肌口角处,…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接受减压术的完全性贝尔麻痹患者手术前后进行的电生理观察,证实完全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面神经不是完全变性,可能残存一部分传导阻滞的纤维。 方法:选择2005-03/06北京世纪坛医院面神经研究室收治的31例单侧完全性贝尔麻痹患者,平均病程97.3d,所有患者House-Braekmann分级(Ⅰ~Ⅵ级,评级越高,面神经麻痹程度越重)均为Ⅵ级,并接受了经乳突颞下人路面神经减压术。术前检测双侧降口角肌的动作电位和F波,比较振幅和时程,术后第7天复查,比较手术前后动作电位的参数变化,并评定House-Braekmann分级。 结果:3l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患侧动作电位:术前26例检测到,术后均检测到,术后平均振幅较术前显著增高[(324.73&;#177;384.02),(94.48&;#177;88.15)μV,P〈0.01];术后平均时程较术前显著长[(11.64&;#177;7.86),(4.10&;#177;3.08)ms,P〈0.011。②F波:术前均未引出,术后3例(10%)引出。③术后7d内87%的患者(27例)出现运动恢复,22例患者达到House-Braekmann Ⅴ级,5例患者达到HouseBrackmann Ⅳ级。结论:①完全性面神经麻痹不等同于全部面神经纤维变性,大多数患者仍然残存着相当数量的传导阻滞的纤维,不能随便认定患者的面神经纤维100%变性。②F波消失的患者预后差,保守治疗无效,及时的面神经减压术能够有效解除传导阻滞,从而表现出术后早期的临床恢复过程。③术后早期评价面神经功能恢复程度时,肌电图随意动作电位比F波更加敏感。  相似文献   

6.
1992~2001年我们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糖尿病性动眼神经麻痹6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6例,其中5例为门诊患者,1例住院治疗。按照1985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1],均为Ⅱ型糖尿病并动眼神经、面神经麻痹[2],排除中枢性面瘫及继发性面神经麻痹。6例患者中男性4例,女性2例;年龄40~68岁,平均年龄54岁;糖尿病病程6~15年,合并动眼神经、面神经麻痹病程2~44d,平均23d;右侧2例,左侧4例。主要临床表现:均在无明显诱因下突然发病,一侧的面部神经肌肉瘫痪,同侧重度上眼睑下垂[3],上眼睑不能上举,必须借助额肌的代偿性收缩…  相似文献   

7.
贾景兰  张虹 《中国康复》2003,18(4):230-230
1999年以来我院门诊和住院的面神经麻痹患者 2 1例 ,男 8例 ,女 13例 ;年龄 17~ 79岁 ,平均 4 5 8岁 ;病程 2 4h~30d ;均接受过药物或针刺等方法治疗 ,效果不明显。全部患者均采用高压氧治疗 ,压力 0 1MPa ,吸氧 30min ,休息10min ,共吸氧 6 0min ,每天治疗 1次 ,10d 1个疗程 ,共治疗1~ 3个疗程。患者早期口不能合拢 ,进舱时调压较困难 ,可让患者通过吞咽或喝水等动作进行调压。2 1例患者治疗 4次后 ,19例患侧疼痛减轻、鼻唇沟变浅、上下眼睑下垂减轻 ;1个疗程后仅说话或笑时患侧口唇下垂 ;3个疗程后基本痊愈 ,无后遗症。 2例因病程较…  相似文献   

8.
电针联合微波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5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2年3~11月我院采用电针联合微波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50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一、资料与方法 经门诊确诊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90例,所有患者均排除颅底脑膜炎、颅底骨折、基底动脉瘤或小脑脑桥角肿瘤等所致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9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其中治疗组50例,男28例,女22例;年龄16~69岁,平均38.7岁;病程0.5d~2个月,平均3.5d;左侧面神经麻痹26例,右侧面神经麻痹24例(1例右侧面神经麻痹患者愈后继发左侧面神经麻痹)。对照组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龄17~69岁,平均37.5岁;病程1d~2个月,平均3.2d;左侧面神经麻痹19例,右  相似文献   

9.
针刺时机、针法、刺激量对针刺治疗面神经炎疗效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观察针刺前后临床症状的改变.探讨针刺时机,针法,刺激量三因素对针刺治疗面神经炎在获得临床疗效方向的影响。方法:选择武装警察部队总医院2004—05/2005—05门诊和住院面神经炎患者72例,病程在1~3个月内。选穴:体穴选合谷、太冲,并随症茄减;面部选穴:阳门、太阳、四白、颧廖、地仓、颊车、下关、翳风等穴位,并且采用透刺法。以评分方式来评定治疗前后的语言、面部运动功能和综合功能的恢复程度(痊愈:积分增加达24分以上者;显效:积分增加超过10分者;有效:积分增加超过4分以上者;无效:积分增加不足4分者)。考察针刺治疗面神经炎的针刺时机(A:1~7d,B:8—21d,C:22d~3个月),刺激量(轻、中、重),针法(健患侧同时刺、患侧刺、健侧刺)3个因素及3个水平在获得临床疗效的主次地位和优劣作用,最后确定其最优化作用。结果:72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针剌后语言功能、面部运动功能、综合功能评分均高于针刺前[(3.25&;#177;0.72),(2.58&;#177;0.54)分;(15.24&;#177;1.25),(12.17&;#177;1.06)分;(4.76&;#177;0.20),(2.72&;#177;0.26)分,t=4.12~5.72,P〈0.01]。②针法以健患侧同时刺效果最好,但与健侧刺、患侧刺二针法比较,差异不显著。③刺激量以轻刺激效果最好,优于莆刺激量与中刺激量;针刺时机以发病7d内针刺效果最好。结论:以钳刺时机7d内、健患侧同时刺、轻刺激量的组合治疗效果最佳,说明多因素在不同水平上的优化组合,是提高针刺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电针加超短波与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炎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梁英 《中国康复》2007,22(1):13-13
我院收治的面神经炎患者346例。均符合面神经炎的诊断标准,男186例,女160例;年龄10个月~80岁;左侧面瘫191例,右侧155例;病程≤3个月208例,〉3个月138例;部分患者初起伴有耳后、耳前及面部疼痛,偶尔出现患侧舌前味觉减退或消失。346例患者分为综合组180例与针刺组166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综合组采用电针加超短波治疗;针刺组采用单纯针刺治疗。①电针:选用KDW-808型全能脉冲电疗仪,主穴取地仓、阳白、颊车、牵正、太阳、下关、水沟,承浆;配穴为合谷、四白、迎香、翳风、风池,每次选择2对主配穴,疏密波,耐受量,20min。②超短波:5cm小圆电极2个,置于患侧耳屏前方或耳后乳突下,斜对置,间隙1cm,微热量,15min。③针刺:取穴与电针相同,进针后提插捻转,得气后施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min。治疗均每日1次。  相似文献   

11.
目的:运用面神经运动传导检查比较面神经颊支和颞支运动传导功能恢复的异同。 方法:2001—09/2003—07来源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绵阳市中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等4个临床研究中心的贝尔麻痹患者480例,经过4周治疗,愿意接受并完成面神经颊支和颞支运动传导检查的患者分别有205、246例。其中,采用西药常规治疗的有69、83例,采用西药常规治疗加针灸治疗的有66、80例,采用针灸治疗的有70、83例。分别进行治疗前后以及患健侧面神经颊支和面神经颞支运动传导检查比较。结果:①患侧治疗后面神经颊支动作电位潜伏期明显缩短[(2.95&;#177;0.68),(3.08&;#177;0.69)ms,P〈0.05],治疗后动作电位波幅未见明显改善(P〉0.05)。②治疗后面神经颞支动作电位波幅明显增高[(518.85&;#177;496.57),(391.47&;#177;468.69)μV,P〈0.01],潜伏期无明显改善(P〉0.05)。 结论:贝尔麻痹患者患侧治疗后面经神经颊支动作电位潜伏期改善明显,动作电位波幅未见明显改善;治疗后面神经颞支动作电位波幅改善明显,而潜伏期无明显改善。面神经运动传导动作电位波幅是反映神经轴索变性的客观指标,贝尔麻痹治疗后面神经颊支轴索恢复不如颞支好,与临床表现一致。  相似文献   

12.
瞬目反射和面神经电图在Bell’s麻痹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Bell’s麻痹患者行瞬目反射(blink reflex,BR)、面神经电图(electroneurogram,ENG)检测的意义。方法36例Bell’s麻痹患者在发病1周内行BR和ENG测定。结果患侧R1、R2及R2’缺如者23例,其余13例患侧较健侧R1、R2及R2’波潜伏期延长,异常率100%;患侧面神经运动传导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与健侧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早期异常率为63.9%。结论BR测定是诊断Bell’s麻痹的敏感指标,同时结合ENG可全面、客观地评价面神经损害的程度和预后。  相似文献   

13.
背景:由于听神经瘤缓慢地膨胀性生长,听神经的解剖位置发生很大的变化,手术中面神经的损伤不可避免。目的:总结120例听神经瘤患者术中面神经功能监测的l临床经验,了解面神经监测的方法学、准确性、实用性以及术中监测和面神经预后的关系,实现解剖保留面神经功能。设计:自身对照观察。单位: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对象:于1996—05/2000—02选择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听神经瘤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小型听神经瘤(直径〈2cm)3例,中型听神经瘤(直径〉2cm)9例,大型听神经瘤(直径〉3cm)的108例,其中包括双侧听神经瘤1例,复发性听神经瘤1例;手术采用枕下乳突后入路119例,经迷路入路1例。方法:术中使用美国Ⅴiking-Ⅳ型多导术中监测仪监测自发和诱发面肌肌电图。监测面神经功能时,记录电极置于眼囵匝肌、口囵匝肌或上唇方肌上。监测三叉神经运动支时,记录电极置于咀嚼肌上;监测副神经时,电极置于斜方肌上。听觉脑干诱发电位测定:记录电极为正极,置于额区中线(脑电图10~20分类系统),记录出的波形呈向上的偏转(正),参考电极A1或A2,接地电极置于额极中线(相当于鼻根部);记录电极均为针电极并用胶布固定。一般刺激强度为80~90nHL,对侧耳用40nHL的噪声。通过术中监测解剖保留面神经。术后复查CT(必须有增强扫描)或MRI,了解肿瘤的切除程度;术后患者面神经功能的H—B评分(术后2周,6~9个月复诊时再次评分)。主要观察指标:手术前后听神经瘤患者面神经功能的H—B评分。结果:纳入患者120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面神经解剖保留117例;1例听神经瘤因面神经呈羽状位于肿瘤的后方,开始切除肿瘤时没有给予电刺激而未能保留,后行面-舌下神经吻合术。2例面神经不慎拉断后两残端足够长且没有张力,故修整后用7—0可吸收线行面神经端-端吻合,术后6个月H—B分级为Ⅳ~Ⅴ级。②术后2周面神经功能的H—B评分为Ⅰ级10例,Ⅱ级57例,Ⅲ级44例,Ⅳ级4例,Ⅴ级2例.Ⅵ级3例。③术后9个月面神经功能的H—B评分为Ⅰ级94例.Ⅱ级18例,Ⅲ级4例,Ⅳ级1例,Ⅴ级1例,Ⅵ级2例。结论:通过术中监测自发肌电图结合单极恒压电刺激诱发肌电图可以精确判断面神经的位置,损伤较机械刺激小.面神经的解剖保留率高,且电刺激量由大到小,距离由远及近,定位准确、及时,并可判断面神经预后。  相似文献   

14.
周围性面神经炎治疗方法很多,早期能不能使用针灸何时使用颇有争议。我科采用超短波加针灸与TDP(特定电磁波)辐射治疗面神经炎88例,疗效显著。1资料与方法 182例患者均经神经内科确诊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其中男性93例,女性89例。右侧麻痹97例,左侧麻痹85例,年龄最大90岁,最小的1个月,平均年龄在18~ 45岁,病程最短的1d,最长的 3年。 30年未愈1例。治疗分两组同时进行,1组88例急性期(10 d以内)用 80型超短波中号圆型电极患侧面部并置,微温量, 15min,1、次/d,同时加 TDP…  相似文献   

15.
面神经麻痹又名面神经炎或周围性面瘫,是由于面神经非化脓性炎症导致面部肌肉活动降低或瘫痪的疾病,发病率较高。自 1995年以来笔者用星状神经节阻滞配合针刺治疗该病,疗效显著,报道如下。1 对象与方法 本组 54例,男 30例,女 24例;年龄 14~ 65岁;病程 1 d~ 3个月;首次治疗者 50例,他处治疗效果不显转诊者 4例。 方法: (1)星状神经节阻滞疗法:采用高位侧入穿刺法,患者平卧,头转向对侧,皮肤常规消毒,术者位于患侧,穿刺点取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与颈外静脉交叉处,相当于环状软骨或 C 6横突水平处。用 7号穿刺针与皮肤垂直进针…  相似文献   

16.
本科采用超短波并电脑多功能机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60例,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60例,男37例,女23例;年龄10~63岁;病程1~46d;左侧29例,右侧31例。临床表现:轻型21例,患侧鼻唇沟稍变浅,...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脑卒中偏瘫患者健侧肢体神经生理学变化特点。 方法:于2004-07/2005-03选择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收治并经颅脑CT或MRI确诊的首次住院的脑卒中偏瘫患者80例为观察对象,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8,生命体征平稳。正常对照组来源于门诊健康检查的正常人19例。根据BRSS分级标准,将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3组,BRSSⅠ~Ⅱ级组36例,BRSSⅢ~Ⅳ级组23例,BRSSⅤ~Ⅵ级组21例。应用肌电图技术测试其健侧肢体正中神经的F波参数,连接记录电极(姆短展肌肌腹)、参考电极(第一指骨)与地极。刺激电极置于腕关节正中处,刺激强度为阈刺激的130%,刺激频率为2Hz,电流脉宽为0.2ms,时程为5ms,灵敏度为2mV,依次检测患侧肢体的安静状态(静态)、对侧最大抗阻收缩状态(动态)下健侧正中神经的F波情况,记录F波波幅与频率。 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检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BRSSⅢ~Ⅴ级脑卒中患者的健侧肢体动态下的F波参数增高,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波幅:(0.8039&;#177;0.1573),(0.4067&;#177;0.1703)mV,P〈0.05],[频率:(0.8561&;#177;0.2668)%,(0.6500&;#177;0.1976)%,P〈0.05],脑卒中患者健侧肢体静态下正中神经的F波参数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BRSSⅠ~Ⅱ级和BRSSⅤ~Ⅵ级脑卒中患者健侧肢体动静态下正中神经的F波参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BRSSⅠ~Ⅱ级和BRSSⅤ~Ⅵ级脑卒中患者健侧肢体正中神经F波参数动态高于静态,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BRSSⅢ~Ⅳ级组脑卒中患者健侧肢体正中神经F波参数动态高于静态,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波幅:(0.8039&;#177;0.1573),(0.3917&;#177;0.1316)mV,P〈0.05],[频率:(0.8561&;#177;0.2668)%,(0.6391&;#177;0.2594)%,P〈0.05]。③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静态下各组之间F波参数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BRSSⅢ~Ⅳ级组脑卒中患者健侧肢体动态下正中神经F波参数明显低于其他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波幅:(0.8039&;#177;0.1573),(0.3951&;#177;0.1488),(0.4371&;#177;0.1576)mV,P〈0.05],[频率:(0.8561&;#177;0.2668)%,(0.6125&;#177;0.2328)%,(0.6571&;#177;0.2325)%,P〈0.05]。 结论:脑卒中后“健侧”肢体可发展为非麻痹侧化。  相似文献   

18.
三种不同方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星状神经节阻滞,针灸,星状神经节阻滞加针灸三种不同方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并对患者颜面皮肤温度变化进行对比观察。方法:选择1999-03/2005-05北京医院疼痛门诊和2002—03/2005—05宣武医院耳鼻喉头颈外科门诊诊断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42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14例。①星状神经节阻滞组:单纯使用星状神经节阻滞进行治疗。②针灸组:单纯使用针灸进行治疗(针刺部位为患侧迎香、承浆、四白、地仓、大迎、颊车、下关、人中、阳白、攒竹、鱼腰、丝竹空、合谷、印堂、翳风,风池等穴位。进针方式为指切法、夹持法和提捏法)。③星状神经节阻滞加针灸组:联合应用以上两种方法进行治疗。各组治疗,1次/d,10次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应用日本颜面神经麻痹部位评价法(柳原氏40点法)进行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程度及疗效判断(患侧颜面总分累计在0~10分为重度麻痹;11~20分为中度麻痹;21分以上为轻度麻痹,正常满分为40分。疗效判定标准:36分以上为完全治愈;36分以下为不完全治愈,其中32~36分为有效,不满32分则为好转)。并于治疗前10min和治疗后10,20,30,40,50min测定三组不同方法治疗时的双侧颜面部位皮肤温度。结果:42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3组患者颜面神经麻痹程度评分和疗效比较:3组患者治疗后的颜面神经麻痹程度评分均高于初诊时(P〈0.01)。治疗结束后星状神经节阻滞加针灸组患者的颜面神经麻痹评分明显高于星状神经节阻滞组和针灸组[(36.57&;#177;0.57),(34.14&;#177;1.16),(34.00&;#177;1.03)分,(P〈0.01)l。星状神经节阻滞组总有效率为71.0%。针灸组总有效率为78.1%。星状神经节阻滞加针灸组总有效率为99.4%。(④3种方法对患侧颜面皮肤温度的影响:星状神经阻滞组治疗后第20分钟开始上升(35.5&;#177;0.3)℃,治疗后第30钟时温度最高(35.4&;#177;0.2)℃;针灸组治疗后第30分钟开始皮温升高(34.9&;#177;0.4)℃,并持续到第50分钟无下降趋势;星状神经阻滞加针灸组治疗后第10分钟时患侧皮温开始升高(35.2&;#177;0.3)℃,并持续到第50分钟无下降趋势。星状神经节阻滞加针灸组治疗后第30-50分钟颜面皮肤温度变化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1)。结论:3种方法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都有治疗作用。同单纯应用星状神经节阻滞和针灸治疗比较,星状神经节阻滞加针灸联合应用具有疗效好,显效快,明显改善局部微循环障碍,无副作用等特点。  相似文献   

19.
面神经瘫痪又称面神经麻痹,口眼口呙斜等,两年来笔者用针刺经穴配合按摩治疗此病 46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本组 46例均参照中国康复医学诊疗规范 [1]诊为周围性面瘫。其中男 24例,女 22例;年龄 8~ 58岁;初起者耳后部或头部疼而不适 34例,面瘫伴有患侧舌前 2/3味觉减退,听觉过敏 6例、面瘫伴有局部不舒适 6例。从发病到就诊治疗时间间隔最短者为 2d,最长者为 9d。临床表现:面颊活动不利,口角歪斜,流口水,咀嚼无力,食物残留在患侧口腔内,一侧眼不能闭合,额纹消失,一侧口角低垂,鼓气无力等。肌力 0~…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面神经麻痹患者的定量温度觉特点,分析定量温度觉与面神经麻痹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30例,另选2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定量测定其耳前、颊部皮肤的温度觉和面神经传导速度。于患者病后2周、1个月、2个月和6个月采用House-Brackmann(H—B)评估系统评定预后。结果12例(40%)面神经麻痹患者出现QTT异常,其中8例有糖尿病(占66.7%),3例患侧局部有带状疱疹(占25%),1例病毒感染血清学检测阳性(占8.3%)。QTT异常组病后2个月和6个月的H.B评分与QTT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QTT异常组患者患侧面神经传导速度明显下降,与QTT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冷觉阈值增高与预后呈负相关。结论面神经麻痹患者OTT异常与病因和预后有一定关系,OTT异常者预后较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