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评价螺旋CT三期动态扫描在肝脏占位性病变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将本院经临床检查并作B超或普CT扫描后拟诊为肝脏有占位性病变的7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先行平扫,后由肘静脉团注射造影剂(优维显75~100ml)作三期动态扫描。注射造影剂后20~30s为动脉期,60~70s为静脉期,3~15min为延迟期。结果:61例患者被确诊为肝内有占位性病变,检出病灶143个。其中原发性肝癌37例;转移性肝癌7例;肝血管瘤9例;肝内胆管癌2例;肝囊肿6例。另外15例经增强后被确诊为正常肝脏或仅有轻度肝脂肪浸润。结论:采用螺旋CT三期动态扫描可以提高肝脏占位性病变的检出率和定性诊断的准确率,为临床的正确治疗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螺旋CT在肝脏占位性病变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济南市市中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院后分别行螺旋CT增强扫描与平扫,将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螺旋CT增强扫描的敏感度、准确率与特异度,对比不同诊断方式的成像质量以及影像学表现.结果:经...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MRI及螺旋CT增强诊断肝脏占位性病变的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9月-2019年9月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8例肝脏占位性疾病的患者,两组患者均采取增强CT和MRI两种检测方式,检测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做对比,统计两种检测手段的符合率。结果:增强CT检测的诊断符合率为79.41%,MRI检测的诊断符合率为88.23%。结论:增强CT和MRI检测在诊断肝脏占位性疾病方面均有应用价值,通过与金标准对比,两种诊断符合率较高,但MRI检测诊断的准确度更高,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可依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必要情况下可以使用两种方式联合诊断,增加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5.
目的:研究分析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联合动态增强扫描在肝脏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择60例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到本院进行治疗的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所有患者患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根据检测数据显示表观扩散系数从高到低依次为海绵状血管瘤、肝脏转移瘤、原发性肝细胞癌,联合诊断的准确率均高于动态增强扫描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肝脏占位性病变诊断中联合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和动态增强扫描能有效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值得在肝脏占位性病变诊断中推广。  相似文献   

6.
螺旋CT双期扫描技术及其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螺旋CT双期扫描技术及其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和按我国肝癌协作组诊断标准作出诊断的116例,采用我们制定的肝动脉期、门脉期标准条件进行系列研究。结果:螺旋CT双期扫描是原发性肝癌最佳扫描选择,并能充分反映其血供特点。结论:螺旋CT双期扫描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多层面螺旋CT三期动态扫描在肝转移瘤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螺旋CT双期动态扫描在小肝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0月—2022年10月邹城市人民医院89例肝区占位性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螺旋CT平扫及双期动态扫描,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分析比较螺旋CT平扫及双期动态扫描在小肝癌诊断中的准确性和病灶检出率。结果:病理诊断结果89例肝区占位性病变患者中74例为小肝癌患者,15例为良性病变。CT平扫及双期动态扫描诊断小肝癌的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双期动态扫描诊断小肝癌的灵敏度、准确率高于CT平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螺旋CT平扫及双期动态扫描诊断小肝癌与病理诊断结果的一致性检验Kappa值分别为0.241、0.557。绘制螺旋CT平扫诊断小肝癌的ROC曲线,得到AUC值为0.678(95%CI 0.526~0.829);绘制螺旋CT双期动态扫描诊断小肝癌的ROC曲线,得到AUC值为0.852(95%CI 0.741~0.964)。病理诊断结果74例小肝癌患者共92个病灶,CT双期动态扫描诊断检出率(89.13%)高于CT平扫诊断检出率(70.65...  相似文献   

9.
螺旋 CT 三期扫描对小肝癌诊断价值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肝癌为单个癌结节,直径小于3 cm或多个癌结节数目不超过2个,其最大直径总和小于3 cm,其边缘较清,常有包膜,极易与肝硬化结节相混淆。笔者自2002年以来,搜集本院经螺旋CT三期扫描并经手术证实的小肝癌52例,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本组52例小肝癌,其中男性36例,女性16例,年龄3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螺旋CT三期扫描在肝脏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重点探讨动脉期及门静脉期扫描的意义,以进一步提高CT诊断的正确性。方法50例肝肿瘤(26例原发性肝癌,15例肝血管瘤,9例肝转移瘤)行螺旋CT三期扫描。一次屏气可完成全肝扫描,观察肿瘤三期强化的方式和特征。结果螺旋CT三期扫描是肝脏肿瘤鉴别诊断的最佳方法,能充分反映病灶的血供特征。结论螺旋CT三期扫描在肝脏肿瘤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应作为肝脏占位性病灶的常规扫描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1.5T磁共振增强扫描及弥散加权成像序列扫描在肝脏占位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盐城市第二人民医院2019年9月—2022年12月期间接收的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60例,均进行1.5T磁共振增强扫描及弥散加权成像序列扫描,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对比分析1.5T磁共振增强扫描及弥散加权成像序列扫描诊断肝脏占位性病变的结果及价值。结果:病理结果显示,60例患者共116个病灶,其中肝脏占位性恶性病变73个(原发性肝癌53个,转移瘤20个),良性病变43个(血管瘤30个,肝脓肿9个,肝局灶性结节样增生4个);弥散加权成像序列扫描检出恶性病变50个,良性病变37个,漏诊20个,误诊9个;MRI增强扫描结果:恶性病变52个,良性病变38个,漏诊18个,误诊8个;联合扫描结果:恶性病变72个,良性病变43个,漏诊1个,误诊0个。转移瘤、肝脓肿、血管瘤在b=800 s/mm2下的ADC值均高于原发性肝癌,血管瘤和肝脓肿ADC值高于血管瘤,肝局灶性结节样增生的ADC值低于血管瘤和肝脓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联合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均高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肝脏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62例经CT或者病理检查证实的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其中原发性肝癌的18例,转移性肝癌14例,肝血管瘤22例,肝硬化增生结节8例)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检查。结果原发性和转移性肝癌患者血流灌注指数(DPI)、阻力比(RR)值均显著高于肝血管瘤以及肝硬化增生结节患者(P〈0.05),肝硬化增生结节患者门静脉充血指数(PCI)、肝总血流量(TLBF)值均显著高于其他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提供多个血流参数指标,显著提高对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和鉴别水平。  相似文献   

13.
梗阻性黄疸病人B超和常规CT对胆管梗阻和胆管狭窄的定位准确性较高 ,但对肿瘤性病变尤其对早期肿瘤的病例敏感性不高 ,许多病例需借助有创检查如PTC或ER CP。螺旋CT和快速高强MRI的应用 ,明显提高了良恶性胆管梗阻鉴别的能力 ,现将本院自2001年3月~2002年6月期间进行螺旋CT三期扫描的14例梗阻性黄疸病人作回顾性分析 ,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14例中男8例 ,女6例 ;年龄37~82岁。所有病例CT检查前均作了B超检查。其中9例经本院或上极医院手术病理证实 ,另5例根据典型CT征象结合临床病史 ,B超及PTC检查和病人随访…  相似文献   

14.
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原发性肝细胞癌诊断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评价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检查原发性肝癌的价值。方法:对110例肝细胞癌进行三期螺旋CT增强扫描,观察病灶增强方式。结果:病理分型:巨块型肝癌27例,结节型57例,小肝癌21例、弥漫型5例。肝癌典型CT表现:平扫为低密度;增强扫:动脉期高密度,门脉期及平衡期为低密度,即造影剂“快进快出”的特点。结论: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能明确肿瘤的血供特征和门脉受累情况,明显提高病灶的检出率,为明确诊断和指导治疗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5.
肝脏良性占位性病变误诊为肝癌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肝脏占位性病变以恶性为多 ,良性占位除血管瘤外 ,其他几种较少见。我院自1990年1月共收治14肝脏良性占位性病变 ,在作病理学检查之前全部误诊为肝癌 ,现分析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14例 ,男9例 ,女5例。年龄3~62岁 ,平均46.4岁。临床表现有上腹部隐痛不适11例 ,消瘦、乏力、纳差5例 ,扪及腹部包块7例 ,HBSAg阳性10例 ,AFP>400μg/L8例 ,γ -GT升高9例 ,全部病例B超检查均提示肝脏占位性病变。CT检查8例 ,诊断为肝癌5例 ,可疑肝癌3例 ,病理学诊断为 :肝腺瘤8例 ,肝硬化结节增生3例 ,肝…  相似文献   

16.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6年9月本院经手术证实的27例原发性腹膜后占位性病变的cT资料,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旨在提高对螺旋CT在原发性腹膜后占位性病变鉴别诊断的认识。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27例,其中男18例,女9例,年龄1~80岁(平均35岁)。临床主要表现:腹痛、腹胀、腹部包块24例,发热3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四回波序列在肝脏常见占位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对3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或结合B超、CT、核素、临床资料证实的肝癌、肝血管瘤、肝囊肿患者采用四回波序列进行MRI扫描,观察病变的MRI信号强度的改变。结果:在T_2WI四波序列的图像上,第1、2回波(TE=30、60毫秒),肝囊肿的信号低于或等于肝组织,可与其它2种病变鉴别:而第4回波(TE=120毫秒)的图像上,肝癌的信号强度稍高于正常肝脏但明显低于肝血管瘤和肝囊肿。结论:四回波序列在肝内常见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上具有较高的价值。肝癌、肝血管瘤、肝囊肿是肝脏常见肿瘤,自从MRI应用于临床以来,以其优良的组织分辨力,多参数多层面成像的特点,为肝脏肿瘤的诊断提供了又一有效的方法。在鉴别诊断方面,MRI优于CT~[1-2]。笔者采用四回波序列对300例肝占位患者进行MRI扫描,重点探讨肝脏常见占位性病变的MRI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8.
肝脏胰腺CT增强双期螺旋扫描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CT增强双期螺旋扫描技术对肝脏、胰腺疾病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对56例肝脏胰腺采用双期扫描技术的显示情况与平扫及单纯静脉期图象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双期扫描所获信息比平扫及静脉期图象对疾病有更高发现率和确诊率。结论:双期螺旋扫描是CT检查肝脏、胰腺疾病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9.
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螺旋CT诊断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螺旋CT在肝脏占位性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收集373例肝脏占位性病变病例(包括原发性肝癌96例,肝转移癌63例,肝血管瘤37例,肝脓肿35例,肝包虫72例,肝囊肿70例)的临床和螺旋CT资料,分析肝脏占位性病变的部位、数目、边界以及增强后的CT表现。结果肝脏占位性病变表现为单发或多发低密度灶,边界清或不清,增强后可有程度不一的强化或不强化。本组肝脏占位性病变各自均有典型的CT征象,大多能做出定性诊断。结论螺旋CT对肝脏占位性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很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肝肾间隙所在的位置是右肾、右肾上腺、肝脏和下腔静脉间,可突向此间隙的占位性病变有肝脏右后叶、后腹膜和右肾上极、右肾上腺,巨大的肿瘤可占据大部分甚至全部的肝肾隐窝,肝脏、肾脏、肾上腺和血管等邻近的脏器受压形成明显的移位和变形,给肿瘤的来源及定位判断造成了困难[1],此类病变在临床上非常多见。在临床上有着最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