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回顾性分析2006-02/2007-10应用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椎间Cage植骨及后外侧植骨360°融合治疗腰椎椎体滑脱症患者48例,其中单节段融合30例,二节段融合10例,三节段融合8例。置入前、置入后3 d及最终随访时常规摄腰椎正、侧、双斜位片及过伸过屈侧位X射线平片;并分别测量滑移率、滑移复位率和植骨融合率;根据下腰痛JOA评分标准计算其恢复率。全部患者均获随访,结果显示恢复率为71.2%,滑移复位率为91%,植骨融合率为100%。X射线平片示滑移椎均全部复位,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切口感染及局部炎症反应、排异反应等宿主反应,腰椎融合后,腰部伸屈功能部分受限。提示后路椎间360°植骨融合、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可有效提高滑脱椎体复位及融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2.
背景:碳纤维箱型和钛合金螺纹状椎间融合器是两种材料及形状均不同的椎间融合器,均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目的: 应用碳纤维箱型及钛合金螺纹状Cage联合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不稳症,比较影像学变化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方法:对59例行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系统复位与内固定单节段腰椎不稳症患者进行随访,其中实施碳纤维楔型椎间融合器37例,钛合金螺纹状椎间融合器22例。用M-JOA评分的症状改善率评价患者治疗效果;术前、术后1周及1年摄X射线片及CT,观察椎体间高度、融合节段前凸弧度及植骨融合情况。 结果与结论:术后1周,碳纤维箱型Cage组术后的椎体间高度及腰椎前凸弧度的恢复值与钛合金螺纹状Cage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术后1年,碳纤维箱型Cage组椎体间高度及腰椎前凸弧度的恢复值高于钛合金螺纹状Cage组(P < 0.01)。两组患者术后1年均获得骨性融合,临床症状缓解良好,下腰痛症状改善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结果表明,应用碳纤维箱型Cage与钛合金螺纹状Cage行椎间融合联合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不稳症,二者在缓解下腰部疼痛及植骨融合方面效果显著,但碳纤维箱型Cage行椎间融合联合椎弓根内固定系统行后路腰椎融合术可以维持较好的椎体间高度及腰椎前凸弧度。 关键词:椎间融合术;椎间融合器;腰椎不稳症;内固定系统;碳纤维箱型Cage;钛合金螺纹状Cage  相似文献   

3.
背景:节段融合辅以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可提高融合率。 目的:比较单、双侧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并植骨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和融合率。 方法:将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行双侧与单侧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并植骨后外侧融合。 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失血量、输血量、住院时间、手术并发症、临床疗效、融合率和对临近间盘的影响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单侧内固定组手术操作时间较双侧内固定组明显缩短(P < 0.001)。双侧内固定组置入186枚椎弓根螺钉中有3枚穿透皮质刺激神经根而行二次手术;单侧内固定组置入90枚螺钉未发生与螺钉置入相关的并发症。表明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行单侧和双侧椎弓根钉置入并植骨内固定后外侧融合效果相同,但单侧内固定成本费用低、节省手术时间,置钉时穿破椎弓根皮质刺激神经根的风险小。  相似文献   

4.
背景:良好的骨性融合对于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治疗脊柱获得长期的稳定性至关重要。腰椎融合的方式很多,从融合的效果来看,目前以椎体间植骨融合最为可靠。 目的:对比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治疗退行性下腰椎不稳时采用打压植骨椎间融合与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的临床效果及放射学结果评价。 方法:27例退行性下腰椎不稳症患者C臂机辅助透视下于定节段的椎弓根分别拧入椎弓根钉。按不同椎间植骨融合方法,将患者分为2组,16例打压植骨椎间融合,11例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测量椎间隙高度后选用大小合宜的两个椎间融合器,把椎板及棘突骨块塞入融合器内腔并植入椎间隙。所有患者置入前、后均行X射线平片及CT检查。 结果与结论:所有病例随访16 ~25个月,平均19个月。2组患者原有的腰背疼痛及神经症状明显改善:融合器组优良率为91.3%,自体骨组为89.4%,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置入后1年融合器组的融合率为87.5%,自体骨组为90.9%,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最终随访时椎间隙高度融合器组高于自体骨组,提示椎弓根钉内固定的组织相容性良好,配合自体骨打压植骨治疗后椎间隙高度虽有一定程度丢失,但融合率和临床优良率与置入椎间植骨融合器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材料置入的应用,使腰椎滑脱症的手术治疗疗效有质的提高,但部分病例效果仍不尽人意。文章针对影响腰椎滑脱症手术疗效的内固定材料置入及植骨方式与宿主状态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与总结。 方法:①对象:选择2002-03/2006-09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和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腰椎滑脱症患者81例,男28例,女53例;年龄 26~83岁;病程6个月~20年。患者对所行手术知情同意。②手术过程:采用下腰部后正中纵形手术切口,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或环周融合(包括环周植骨融合与cage融合)。③评估: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 结果:8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2年16例,2~5年65例。①81例患者不完全复位15例,完全复位66例,复位率81.5%;术后椎间隙高度丢失14例,占总例数17.3%;术后滑脱丢失10例,占总例数12.3%。②术后JOA(Japan Orthopedic Association)评分优49例,良19例,中9例,差4例,优良率为84%。③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植骨方式对腰椎滑脱症临床疗效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10);患者的性别,病程,滑脱的类型、程度、节段对腰椎滑脱症临床疗效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 > 0.10);患者的年龄,术后活动,椎间融合情况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①滑脱完全复位与否,采用后外侧融合或环周融合的方式,以及患者的性别、病程、滑脱的类型、程度、节段不是影响疗效的因素。②患者的年龄、术后康复练习是影响手术疗效的重要因素,术后椎体间高度丢失、滑脱丢失与手术疗效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选择2003-03/2007-03南阳市第九人民医院和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动力性腰椎不稳患者46例,行后正中入路下的椎管减压手术,钛制JJXA椎弓根螺钉置入,并行椎间隙撑开,双侧切除椎间盘保留侧方以及前方的纤维环,刮除终板的软骨层,行椎间颗粒骨植骨,椎弓根螺钉系统加压固定。46例随访时间≥15个月,优良率91.3%。JJXA固定牢靠,无断钉断棒和螺钉松动现象,无复位丢失,无炎症及排异现象发生,植骨融合率为97.8%。提示JJXA钉棒内固定及椎间颗粒骨植骨治疗腰椎不稳,能够达到即刻腰椎稳定性重建以及长期骨性融合的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7.
背景:随着脊柱内固定和脊柱融合技术的发展,脊柱融合已成为腰椎退行性滑脱症毫无争议的“金标准”。同时,邻近节段退行性变的问题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 目的:观察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置入植骨融合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手术节段稳定性及其对相邻节段的影响,并与单纯椎管加压进行对比。 方法:选择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骨科收治的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38例,排除失访3例,余35例中采用椎弓根固定后外侧融合21例,单纯椎管减压14例。单纯椎管加压组用咬骨钳咬除黄韧带和椎板解除神经根后方的压迫,用骨凿凿除向前滑脱的椎体后缘与下位相邻椎体后缘形成的相对性突起;椎弓根螺钉固定植骨融合组按Wein-stein 法定位椎弓根钉进针,拧入椎弓根螺钉,根据受压情况进行椎板减压。按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综合评价临床疗效,观察过伸、过屈位时的水平位移及角移位,采用UCLA系统来评价邻近节段退变情况。 结果与结论:35例患者随访时间1年。椎弓根螺钉固定植骨融合组优良率显著高于单纯椎管加压组(P < 0.05)。椎弓根螺钉固定植骨融合对腰椎稳定性影响不大,邻近节段退变置入前和置入后1年无明显变化。单纯椎管加压对腰椎稳定性影响显著,同时治疗前和治疗后1年邻近节段退变无明显变化。提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置入植骨融合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疗效满意,对腰椎稳定性影响小,并且置入后早期对椎间盘的邻近节段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8.
背景:腰椎融合已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腰椎退行性疾病,然而传统的经后方或后外侧入路融合率较低,并发症较多,影响相邻脊柱节段的稳定性,破坏了脊柱的机械载荷分布。 目的:探讨经腰椎间孔入路行腰椎体间植骨融合结合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效果。 方法:68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行腰椎间孔入路腰椎体间植骨融合结合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其中峡部裂型腰椎滑脱24例、退变性腰椎滑脱16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18例和退变性腰椎间盘疾病10例。 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无神经损伤、椎间隙感染和脑脊液漏等并发症,一期愈合。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29个月(10~60个月)。所有病例未发生内置物断裂、松动移位和椎间隙高度丧失等并发症,骨融合率为91%。依据日本JOA疗效评定标准,优35例,良26例,可5例,差2例,总优良率为90%。结果说明基于椎弓根置入内固定的椎间孔入路腰椎体间植骨融合可有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近期随访结果满意。 关键词:经腰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椎弓根固定;腰椎退行性疾病;硬组织植入物  相似文献   

9.
背景:后路短节段经椎弓根内固定器械可使骨折达到近似解剖复位效果,明显提高疗效,但远期随访矫形度数丢失、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较普遍。 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螺钉置入固定结合经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可行性。 方法:对73例胸腰椎骨折应用椎弓根钉棒系统后路伤椎一侧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对侧经椎弓根通道采用自体骨和同种异体骨行椎体内植骨。 结果与结论:73例随访6个月内均获骨性愈合,脊柱植骨融合率100%,无螺钉松动、折断。1例Frankel分级C级无变化,1例D级无变化,其余患者神经功能及腰背痛明显改善;置入后6个月损伤节段后凸平均Cobb角、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椎管前后径残留程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恢复。表明经伤椎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结合经椎弓根植骨治疗骨折可获得满意复位,重建椎体高度,增强脊柱的抗压稳定性,减少内固定因应力过大造成的断钉、矫正丢失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分析骨水泥强化固定融合治疗骨质疏松性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效果。方法选取64例骨质疏松性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骨水泥强化椎弓根钉内固定+椎间融合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双侧椎弓根钉内固定+椎间融合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VAS疼痛评分、JOA功能评分、术后融合情况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后1月、6个月、2年VAS评分均高于单纯固定融合治疗的患者,JOA评分亦是如此,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与对照组术后患者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骨水泥强化椎弓根钉内固定融合较单纯双侧椎弓根钉内固定+椎间融合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腰椎退行性疾病能够提高患者术后功能,降低疼痛感,有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的趋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背景:采用自体颗粒骨结合打压植骨技术,行单节段腰椎椎间融合治疗下腰椎结核具有可靠的融合率,但目前临床应用报道不多。 目的:探讨经腰椎后路椎弓根钉置入并自体颗粒骨打压植骨治疗单节段下腰椎结核的临床可行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07/2009-07广州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单节段下腰椎结核患者20例,均行后路一期病灶清除、自体颗粒骨打压植骨腰椎椎体间融合内固定。置入内固定后评价其神经功能障碍改善、疗效、椎体融合及畸形矫正情况。 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9~20个月。采用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结果优11例,良8例,中1例,优良率95%。椎间融合率约为90%。内固定未见松脱、断裂等并发症。置入后及末次随访时Cobb角、椎间高度均较置入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表明后路一期病灶清除、自体颗粒骨打压植骨腰椎椎体间融合固定是治疗下腰椎结核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2.
背景:影响脊柱融合的因素有合适的植骨部位、良好的植骨床、充足的植骨量、严格的固定措施和充足的固定时间。植骨方式中采用椎间植骨还是横突间植骨,植骨材料采用自体髂骨还是术中切除的自体棘突及椎板,目前仍有争议。 目的:比较采用不同植骨材料及方法进行植骨融合治疗的腰椎滑脱患者的融合率以及植骨后症状改善情况。 设计:对比观察。 对象:纳入接受植骨融合治疗的腰椎滑脱患者92例,滑脱按 Meyerding分类,其中Ⅰ度滑脱50例,Ⅱ度滑脱40例,Ⅲ度1例,Ⅳ度1例。L3滑脱1例,L4滑脱58例,L5滑脱33例。 方法:对92例腰椎滑脱患者进行椎管减压,采用提拉复位内固定系统进行复位固定。提拉复位后,进行植骨融合,根据不同的植骨方法和材料分为4组,自体棘突、椎板横突间移植组21例,自体棘突、椎板椎体间移植组27例,自体髂骨横突间移植组21例,自体髂骨椎体间移植组23例。 主要观察指标:根据植骨前后X射线片和日本骨科协会评分评价植骨融合率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结果:植骨后6个月随访,自体髂骨椎体间移植组患者的植骨融合率显著高于自体棘突、椎板横突间移植组、自体棘突、椎板椎体间移植组及自体髂骨横突间移植组(P < 0.05)。植骨后9,12个月各组植骨融合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植骨后各组日本骨科协会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 结论:后路椎体间或者后外侧横突间植骨融合直接用咬除的自体椎板、棘突骨质和取自体髂骨植骨内固定均是有效的植骨方法。同样的植骨方法中取髂骨植骨比直接用咬除的椎板、棘突骨质植骨后6个月的融合率高;而应用同样的植骨材料椎体间植骨比后外侧横突间植骨后6个月的融合率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单纯后路手术进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近6年来收治的56例胸腰椎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全麻,俯卧位,以病变椎体棘突为中心纵向切开,暴露棘突、椎板、椎间关节和横突,在上下相邻正常椎体植入椎弓根螺钉,常规对病椎植入短的椎弓根螺钉,从病变严重一侧或病变双侧咬除一侧或双侧椎板,清除硬脊膜外干酪样坏死组织,经椎间隙清除破坏的椎间盘、椎体内游离死骨,吸净椎管内及椎旁脓液,用链霉素2 g加生理盐水1000 m L作术野反复冲洗,再在病灶内放置链霉素粉剂2 g,装上预弯好的连接棒撑开、固定螺帽以矫正脊柱后凸畸形及恢复椎间隙高度,取咬除的棘突、椎板骨粒或同种异体骨或人工骨置于椎体骨缺损处及横突旁,放置多侧孔引流管,逐层严密缝合切口。术后正规抗结核治疗12~16月。结果采用单纯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病灶清除、局部使用链霉素、植骨融合及术后正规抗结核治疗胸腰椎结核患者56例,术中术后均无并发症。平均手术时间为(2.5±0.5)h,术中平均出血量为(350±55)m L,术后3~10 w血沉均恢复正常,术后随访18个月,脊柱内固定无松动、断裂、拔出等,植骨处均已骨性融合。术前脊髓神经功能按美国脊柱损伤学会评分(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A级3例,B级5例,C级8例,D级13例,术后均恢复到ASIA E级。结核椎体矢状面Cobb角的变化由术前(26.5±5.3)°降低为术后(3.5±2.8)°。结论单纯采用后路手术治疗胸腰椎结核与采用经典的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相比,具有手术简单、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并发症少及脊柱后凸畸矫正良好、神经功能恢复好等特点,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对于退变性腰椎间盘疾病、腰椎滑脱及腰椎节段性不稳定等,在严格保守治疗无效的情况下,需行手术治疗,而后路椎间融合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术以其能达到全椎间盘切除、恢复椎间高度、扩大椎间孔减压及植骨融合率高等优点,而成为目前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主要手段。2004-01~2007-12  相似文献   

15.
目的:脊柱滑脱是一种成人常见脊柱疾病,儿童发病率极低,报告7例儿童脊柱滑脱采用椎弓根钉棒置入内固定材料及后路腰椎体间Wiltse方法并髂骨原位植骨治疗,随访1年后的临床效果。 方法:①对象:1996-01/2006-12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收治的脊柱滑脱患儿8例,男4例,女4例;年龄为8~14岁,平均12.25岁。按滑脱程度分类,Ⅰ度滑脱为7例,Ⅳ度滑脱为1例。②方法:后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系统由威高骨科材料有限公司提供,型号:GB1Z,材质:钛,生产批号:200511028009。4例患者采用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植骨融合术进行治疗;3例患者采用后路腰椎体间Wiltse方法 H形髂骨原位植骨融合术治疗;1例患者未手术治疗。患儿家属对治疗知情同意。③评估:远期随访应用放射线影像技术观察手术前后脊柱形态的改变以及材料和宿主的生物相容性。 结果:①8例患者中7例获得随访,最短随访时间为13个月,最长达111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56.6个月。②4例采用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患者中,3例患者脊柱滑脱完全复位,术后脊柱稳定性为75%(3/4),1例患者脊柱滑脱85%复位,术后3周复查X射线片显示出现再滑脱;3例采用后路腰椎体间Wiltse方法 H形髂骨原位植骨融合术后长合良好,无滑脱加重,无骨不连出现。 结论:应用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材料治疗脊柱滑脱患儿是目前可行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6.
背景:对退变性腰椎管狭窄治疗可行全椎板减压内固定置入、单侧或双侧开窗减压、后路全椎板减压等方法。但采取何种方式治疗中是否需行椎间融合器植入内固定目前还没有定论。 目的:评价以cage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内植入固定并腰后路全椎板及双侧下关节突切除减压、自体小关节骨质移植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效果。 方法:选择经3个月保守治疗无效的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41例,男23例,女18例,平均年龄60.3岁,行腰后路全椎板及双侧下关节突切除减压、自体小关节骨质及cage椎间植骨融合植入椎弓根内固定治疗,随访24个月,术前及术后随访时JOA评分评价患者疗效,放射学检查患者植骨融合情况及手术节段椎体稳定性。 结果与结论:随访时JOA评分较术前有明显提高(P < 0.01),临床优良率为90%;40例获得骨性融合,融合率98%,1例患者有腰椎不稳征象。术后均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发生,但有2例发生硬脊膜撕裂,1例发生椎弓根位置偏斜,1例假关节形成。结果提示腰后路全椎板及双侧下关节突切除减压、自体小关节骨质及cage椎间植骨融合植入椎弓根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7.
回顾性分析2002-01/2007-12海南省人民医院骨病外科收治的腰椎滑脱患者64例,男19例,女45例。年龄26~73岁病程1~15年。所有患者均有反复腰痛伴下肢放射痛、间歇性跛行(50~300 m)。腰椎椎弓峡部裂并滑脱59例,其中L3Ⅰ度滑脱3例;L4Ⅰ度滑脱31例,Ⅱ度滑脱13例;L5Ⅰ度滑脱9例,Ⅱ度滑脱3例。腰椎退行性变L4假性滑脱5例。全部患者均采用保留棘突的全椎板切除减压或椎管开窗减压、国产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置入固定、复位、椎间植骨融合。本组55例获得随访,失访9例。随访时间平均3.1年,按Steffee临床疗效分级标准进行疗效评估,优28例,良19例,优良率85.5%。置入后1周内摄X射线平片复查,28例获完全复位,36例部分复位,椎体间植骨融合率为100%。表明国产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固定坚固,能使滑脱的椎体复位,明显提高脊柱植骨融合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伤椎内植骨联合伤椎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一侧或双侧椎弓根完好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分为实验组(后路经伤椎固定联合伤椎植骨后外侧植骨)和对照组(伤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后外侧植骨)各30例。观察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及术后12个月伤椎椎体恢复度(R)值(伤椎前缘高度/临近椎体前缘高度的均值×100%)、椎体Cobb角、固定并发症发生率、脊柱序列复位、神经功能恢复情况(Frankel评分)。结果 60例均随访12~20个月(实验组16.4±2.3,对照组16.1±2.7)个月。椎体固定并发症发生率、脊柱序列复位、神经功能恢复情况(Frankel评分)及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2组Cobb角及R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3个月与12个月2组组内椎体R值、Cobb角、内固定并发症发生率、脊柱序列复位、Frankel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经伤椎固定联合伤椎及后外侧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能有效恢复椎体前中柱支撑,减少伤椎高度丢失和后凸畸形,是治疗爆裂性胸腰段骨折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应用C1-2螺钉棒内固定系统行后路复位、固定和融合治疗寰枢椎脱位的手术疗效。方法 2013年4月至2013年10月,对30例我科收治的合并寰枢椎脱位的颅底凹陷症患者采用寰椎侧块螺钉和枢椎椎弓根峡部螺钉(或下关节突螺钉、颈3椎弓根螺钉)棒内固定系统进行复位、固定并取髂后上嵴松质骨植骨融合。通过术后3D-CT评判复位程度,JOA评分评判临床疗效,并探讨影响手术效果的因素。结果 30例患者中26例达到完全复位,4例为部分复位。其中25例完成了3个月以上随访,CT显示植骨愈合良好,未出现植骨的吸收及内固定的松动。结论 C1-2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系统对治疗合并寰枢椎脱位的颅颈交界区畸形可以获得满意的疗效,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20.
背景:既往多采用双侧显露,双侧椎弓根钉置入固定治疗退行性腰椎不稳,手术风险较大,出血较多,手术时间长,费用高。 目的:探讨后路单枚cage单侧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治疗退行性腰椎不稳的临床效果。 方法:采用后路椎弓根钉及椎间融合器治疗需行内固定融合的退行性腰椎不稳患者51例,男32例,女19例,年龄41~72岁;单节段47例,双节段4例。手术方法均采用单侧显露症状侧椎板及关节突,单侧置入椎弓根钉,经椎间孔入路手术切除椎间盘及软骨终板,植骨后放入单枚cage。根据日本JOA评分法评估术后疗效。 结果与结论:术中出血90~430 mL;手术时间单节段为100(85~120) min, 双节段为150(120~170) min;术后第二三天即可离床活动。术后有2例患者腰腿痛无好转,复查CT 和MRI 均未见异常,其中1 例经3 个月对症处理后腰腿痛减轻,另1 例无变化。按日本JOA 评分法评定标准,术前JOA 评分11(7~13 )分,术后1 年JOA 评分25(18~27 )分。94%患者的JOA改善率>50%。51 例患者中融合44 例,可能融合7例,融合时间为5.4(4.3~7.1) 个月。本组未发现椎弓根螺钉松动、拔出、断钉及cage 移位。说明单侧椎弓根钉及cage内固定手术方法简单,出血少,手术时间短,对脊柱结构破坏少,是治疗退行性腰椎不稳可供选择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