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回顾性分析2006-02/2007-10应用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椎间Cage植骨及后外侧植骨360°融合治疗腰椎椎体滑脱症患者48例,其中单节段融合30例,二节段融合10例,三节段融合8例。置入前、置入后3 d及最终随访时常规摄腰椎正、侧、双斜位片及过伸过屈侧位X射线平片;并分别测量滑移率、滑移复位率和植骨融合率;根据下腰痛JOA评分标准计算其恢复率。全部患者均获随访,结果显示恢复率为71.2%,滑移复位率为91%,植骨融合率为100%。X射线平片示滑移椎均全部复位,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切口感染及局部炎症反应、排异反应等宿主反应,腰椎融合后,腰部伸屈功能部分受限。提示后路椎间360°植骨融合、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可有效提高滑脱椎体复位及融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2.
腰椎滑脱症是慢性腰腿痛的常见原因之一,其病理过程常伴有椎间盘病变,椎间隙和椎管狭窄,前纵韧带和后纵韧带松弛,导致脊椎的稳定性下降,临床治疗上加强脊柱的稳定性十分重要。我们在2007-10~2009—10采用后路椎板开窗减压、椎间盘摘除、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术治疗腰椎滑脱症68例,疗效显著,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椎弓根螺钉“双皮质”固定技术在老年人腰椎滑脱及腰椎失稳症中应用的可行性和疗效。 方法:随机抽取2003-06/2008-06来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就诊行腰椎CT检查的患者,测量椎弓根水平椎体前缘与腹主动脉、下腔静脉或髂血管之间的距离,统计60岁以上人群与60岁以下人群指标的差异。利用椎弓根螺钉“双皮质”固定技术对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骨科收治的腰椎失稳性疾病患者82例进行治疗,男35例,女47例,年龄51~75岁,平均65岁。治疗过程中严格要求钉的远端突破椎体前方皮质一个螺纹。按Macnab腰腿痛评价标准进行功能评估。 结果:60岁以上老年人椎体前缘和前方血管之间的距离与60岁以下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 < 0.05);8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内固定,平均时间为145 min,平均出血量530 mL。其中获得随诊病例共计43例,男15例,女28例,年龄53~75岁,平均62岁,随访时间3~53个月,平均18个月。术中出现硬膜囊破裂1例,经术中修补无后遗症,未出现任何血管损伤并发症,一过性下肢麻木疼痛3例,经治疗2个月内均缓解,无术后神经根损伤。全部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43例患者腰腿痛得到不同程度改善,按Macnab标准进行评价:优31例,良10例,可2例,优良率97%。 结论:应用椎弓根螺钉“双皮质”固定技术在老年人腰椎滑脱及腰椎失稳症中来增加稳定性是可行且安全的。  相似文献   

4.
背景:目前在脊柱外科的有限元分析多见于正常的腰椎模型,对术后病理状态的模型未见深入研究。 目的:建立L4/5滑脱不同融合术式的有限元模型,通过此模型对椎弓根螺钉和融合器上的应力分布及模型稳定性有无显著性差异进行生物力学评价。 方法:采集1名腰椎滑脱男性的腰椎螺旋CT数据借助mimics 10.01 软件,建立L4/5三维模型。将模型导入abaqus6.51软件,对模型进行网格划分,赋予材料属性。再分别建立椎弓根螺钉和融合器的有限元模型,然后根据临床术式组合成不同后路融合模型。设定边界条件在上述模型上分别施加垂直压缩载荷以及前屈、后伸、左屈、右旋等力矩载荷,并测定各种载荷下椎弓根螺钉、融合器上的应力及模型的位移,结果在SPSS13.0软件上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与结论:①两种模型在各种载荷中应力多集中在椎弓根螺钉与钛棒连接处,轴向压缩载荷下最小,在旋转时最大,融合器应力集中分布在前段及后断。②对比在5种载荷下两种模型位移后路椎体间融合组均小于后外侧融合(P < 0.05)。实验建立了L4椎体滑脱后路不同融合术式的有限元模型,模型加载后的应力分布和位移具有临床意义,椎体间融合的稳定性优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后外侧植骨融合。  相似文献   

5.
背景:节段融合辅以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可提高融合率。 目的:比较单、双侧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并植骨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和融合率。 方法:将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行双侧与单侧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并植骨后外侧融合。 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失血量、输血量、住院时间、手术并发症、临床疗效、融合率和对临近间盘的影响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单侧内固定组手术操作时间较双侧内固定组明显缩短(P < 0.001)。双侧内固定组置入186枚椎弓根螺钉中有3枚穿透皮质刺激神经根而行二次手术;单侧内固定组置入90枚螺钉未发生与螺钉置入相关的并发症。表明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行单侧和双侧椎弓根钉置入并植骨内固定后外侧融合效果相同,但单侧内固定成本费用低、节省手术时间,置钉时穿破椎弓根皮质刺激神经根的风险小。  相似文献   

6.
腰椎滑脱是指相邻两椎体发生向前或向后的相对位移。腰椎滑脱症是由在遗传性发育不良基础上关节突间部遭受反复的应力造成的。〔1〕 腰椎滑脱是引起成年人腰腿痛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5%〔2-3〕,是骨科的常见病, 腰椎滑脱症的治疗一直是临床治疗中的难题 。为了去除产生疼痛的病因、提高植骨融合率,目前临床上提出应用的治疗方法很多,包括单纯减压、前路椎体间融合、 后路椎体间融合、前后路联合360 °融合等,它们都有各自的优缺点。我院自2004年2月至2009年10月对收治的38例腰椎滑脱患者应用GSSII系统固定联合椎间植骨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7.
背景:随着脊柱内固定和脊柱融合技术的发展,脊柱融合已成为腰椎退行性滑脱症毫无争议的“金标准”。同时,邻近节段退行性变的问题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 目的:观察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置入植骨融合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手术节段稳定性及其对相邻节段的影响,并与单纯椎管加压进行对比。 方法:选择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骨科收治的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38例,排除失访3例,余35例中采用椎弓根固定后外侧融合21例,单纯椎管减压14例。单纯椎管加压组用咬骨钳咬除黄韧带和椎板解除神经根后方的压迫,用骨凿凿除向前滑脱的椎体后缘与下位相邻椎体后缘形成的相对性突起;椎弓根螺钉固定植骨融合组按Wein-stein 法定位椎弓根钉进针,拧入椎弓根螺钉,根据受压情况进行椎板减压。按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综合评价临床疗效,观察过伸、过屈位时的水平位移及角移位,采用UCLA系统来评价邻近节段退变情况。 结果与结论:35例患者随访时间1年。椎弓根螺钉固定植骨融合组优良率显著高于单纯椎管加压组(P < 0.05)。椎弓根螺钉固定植骨融合对腰椎稳定性影响不大,邻近节段退变置入前和置入后1年无明显变化。单纯椎管加压对腰椎稳定性影响显著,同时治疗前和治疗后1年邻近节段退变无明显变化。提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置入植骨融合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疗效满意,对腰椎稳定性影响小,并且置入后早期对椎间盘的邻近节段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8.
回顾性分析2002-01/2007-12海南省人民医院骨病外科收治的腰椎滑脱患者64例,男19例,女45例。年龄26~73岁病程1~15年。所有患者均有反复腰痛伴下肢放射痛、间歇性跛行(50~300 m)。腰椎椎弓峡部裂并滑脱59例,其中L3Ⅰ度滑脱3例;L4Ⅰ度滑脱31例,Ⅱ度滑脱13例;L5Ⅰ度滑脱9例,Ⅱ度滑脱3例。腰椎退行性变L4假性滑脱5例。全部患者均采用保留棘突的全椎板切除减压或椎管开窗减压、国产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置入固定、复位、椎间植骨融合。本组55例获得随访,失访9例。随访时间平均3.1年,按Steffee临床疗效分级标准进行疗效评估,优28例,良19例,优良率85.5%。置入后1周内摄X射线平片复查,28例获完全复位,36例部分复位,椎体间植骨融合率为100%。表明国产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固定坚固,能使滑脱的椎体复位,明显提高脊柱植骨融合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微创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MIS-TLIF)联合经皮螺钉内固定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MIS-TLIF联合经皮螺钉内固定融合术共治疗32例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比较术前和术后1周、3个月、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36条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SF-36)评分,以及X线测量腰椎前凸角、冠状位Cobb角、冠状位和矢状位躯干偏移、腰椎滑脱程度(Meyerding分度)并计算滑脱率,X线或CT判断椎体融合率,MRI评价减压程度。结果 32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160 min,术中出血量120 ml,住院时间7.22 d,术后随访10.83个月。手术融合41个椎体节段,范围覆盖L2~S1节段。与术前相比,术后1周、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VAS(均P=0.000)和ODI(均P=0.000)评分增加,SF-36评分减少(P=0.002,0.000,0.000),腰椎前凸角(均P=0.000)、冠状位Cobb角(均P=0.000)和滑脱率(均P=0.000)均减小。至末次随访时,ODI改善率为(80.51±6.02)%,椎体融合率达92.22%且螺钉位置均良好。32例患者中1例术后感染、2例脑脊液漏,经对症治疗均痊愈;无一例发生神经功能缺损等严重并发症、内固定失败、椎弓根螺钉和钛棒断裂或Cage移位,无一例死亡。结论 MIS-TLIF联合经皮螺钉内固定融合术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并发症轻微、复位效果好、疗效确切,尽管存在手术时间较长、学习曲线较长、术中X线照射量较大等缺点,但仍是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评价单纯椎弓根钉器械复位固定不行植骨融合这一方法对无明显神经损伤的不稳定性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探讨其临床可行性。方法 对63例(后突大于20o和/或椎体前缘塌陷大于50%)行单纯椎弓根器械复位内固定而不行植骨融合的无明显神经损伤的不稳定性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进行了最短为2年的随访,所有患者于术前、术后、及术后24月随访时拍正侧位X片以及行损伤椎体及上下相邻椎体的CT检查(其中63例获得了术前、28例术后即刻、以及25例术后24个月时的CT资料)。于侧位片测量Cobb角(通过邻近椎体)表示成角畸形程度;测量椎体前缘高度丢失表示椎体前部塌陷程度;于CT片上测量椎管正中矢状径(Midsagital diameter MD)表示椎管占位程度;于2年最后随访时63例均获得下腰痛评分表(Low Back Outcom Score,LBOS)。结果 63例最后随访时LBOS评分优者46例(优良率88%),中5例(8%),3例(4%)为差;Cobb角术前平均为20.1 º,术后平均为6.2 º,最后随访时为11.9 º;椎体前缘高度丢失术前平均为49.1%,术后为17.4%,最后随访时为20.4%;椎管正中矢状径术前(n=63 )平均49.8(%),术后 (n=28 )平均78.1(%),最后随访时(n=25 )平均为91.7(%);有5例(8%)由于内固定部件断裂致内固定失败;最后随访时影像学参数(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和椎管正中矢状径)与LBOS评分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单纯椎弓根钉器械复位固定不行植骨融合这一方法对无明显神经损伤的不稳定性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是满意的,对这种类型骨折治疗常规行后外侧融合是不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背景:经后路复位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常遗留脊柱前柱骨质缺损,其结果可导致术后内固定的松动、断裂及椎体高度的丢失。为避免此类并发症的发生,骨折椎体的强化必须的。目前临床应用硫酸钙骨水泥进行椎体成形术是一新的治疗方法,有必要对其治疗中的生物力学特性进行研究。 目的:探讨经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硫酸钙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生物力学性能。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研究,2009年3月在上海大学生物力学研究所进行实验。 材料:15具新鲜小牛脊柱标本,分割成功能节段T11-L1,剔除肋骨及附着的肌肉组织,保留椎间韧带及关节突完整。脊柱穿刺针(美国Wright公司),针芯直径3.2mm,其尾部可与配套注射器连接;硫酸钙骨充填物为美国Wright医疗器械公司的MIIG-X3系列;万能材料试验机及其他必要的测量仪器由上海大学生物力学研究所提供。 方法: 15具新鲜小牛T11-L1脊柱功能单位(Function spine unit FSU),随机分3组:正常完整标本组(A组),后路复位椎弓根钉固定组(B组),后路复位椎弓根钉固定结合硫酸钙椎体成形组(C组)。B、C组标本制成T12椎体屈曲压缩性骨折模型,分别采用后路复位椎弓根钉固定及后路复位椎弓根钉固定结合硫酸钙椎体成形。3组标本在WE-10型万能材料试验机进行生物力学测试。收集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进行组间比较。 主要观察指标:加载不同级别载荷,在轴向压缩、屈曲、伸展、侧屈4重工况下检测FSU的载荷-应变关系、载荷-位移关系、强度、刚度及抗扭等生物力学性能,收集实验数据。 结果: 胸腰椎载荷-应变及载荷-位移关系呈线性变化,C组的椎体和椎间盘平均应变比B组低14%和12%,比A组的低21%和13%;3组标本位移比较,C组位移分别比B、A组减少25%和37%。胸腰椎FSU的椎体和椎间盘的强度,C组比B组高14%和24%,比A组高13%和20%;胸腰椎刚度,C组比B、A分别高44%和53%。胸腰椎FSU最大抗扭强度,C组分别比B、A组高18%和30%,扭转刚度C组分别比B、A组高30%和40%。以上数据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经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硫酸钙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生物力学性能是优越的,不但强度、刚度大,而且术后的胸腰椎体稳定,有利于减轻内植物的应力负荷,进而降低螺钉的松动、折断发生率及术后椎体高度的丢失。  相似文献   

12.
背景:强直固定脊柱融合是治疗腰椎退变和不稳的传统手术方法,但是,临床满意率还不够高,而且还存在潜在并发症。Dynesys是一种新的治疗腰椎退变和不稳的非融合、动态椎弓根螺钉软系统固定,可保留椎间盘和关节突关节功能的完整性,维持节段间正常运动,而且对临近节段无不利影响。 目的:总结分析Dynesys有关研究,介绍Dynesys的主要治疗机制、生物力学性能、治疗效果和适应证、禁忌证。 方法:检索1990/2010 PubMed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维普数据库有关Dynesys方面的文献,英文检索词为“ Lumbar, Non fusion,Dynesys”,中文检索词为“腰椎,非融合,Dynesys”。排除重复性研究,计算机初检得到49篇文献,根据纳入标准保留31篇进一步归纳总结。 结果与结论:Dynesys是一种治疗腰椎退变和不稳的非融合、动态椎弓根螺钉软系统固定。它在维持腰椎一定活动度和局部前凸条件下,不仅能够限制不稳定节段异常运动,还能减少椎间盘和小关节的负荷,从而达到治疗目的。临床结果显示,疗效与传统强制固定融合术相当,但它的手术创伤较小,临近节段无继发退变等风险增加,更符合脊柱生理性稳定,即使失败后还可以行强制固定融合术。这种非融合脊柱后路内固定,避免了部分患者脊柱融合,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脊柱功能,符合当今脊柱非融合功能重建发展趋势。 关键词: 腰椎;非融合;Dynesys;椎弓根螺钉;腰椎退变;腰椎不稳  相似文献   

13.
背景:良好的骨性融合对于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治疗脊柱获得长期的稳定性至关重要。腰椎融合的方式很多,从融合的效果来看,目前以椎体间植骨融合最为可靠。 目的:对比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治疗退行性下腰椎不稳时采用打压植骨椎间融合与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的临床效果及放射学结果评价。 方法:27例退行性下腰椎不稳症患者C臂机辅助透视下于定节段的椎弓根分别拧入椎弓根钉。按不同椎间植骨融合方法,将患者分为2组,16例打压植骨椎间融合,11例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测量椎间隙高度后选用大小合宜的两个椎间融合器,把椎板及棘突骨块塞入融合器内腔并植入椎间隙。所有患者置入前、后均行X射线平片及CT检查。 结果与结论:所有病例随访16 ~25个月,平均19个月。2组患者原有的腰背疼痛及神经症状明显改善:融合器组优良率为91.3%,自体骨组为89.4%,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置入后1年融合器组的融合率为87.5%,自体骨组为90.9%,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最终随访时椎间隙高度融合器组高于自体骨组,提示椎弓根钉内固定的组织相容性良好,配合自体骨打压植骨治疗后椎间隙高度虽有一定程度丢失,但融合率和临床优良率与置入椎间植骨融合器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相似文献   

14.
背景:脊柱融合术被广泛使用于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治疗。经过大量的临床观察,融合后仍然存有腰部活动受限、脊柱动力学改变、邻近节段加速退变等一系列继发腰椎不稳以及椎管狭窄等症状的出现。 目的:综述非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应用。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1997-01/2009-12 PubMed数据库(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相关文章,检索词为“lumbar spinal fusion,destabilization,non-rigid fixation”,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共检索到文献84篇。 结果与结论:腰椎融合术仍是目前治疗腰椎不稳的标准方法,但腰椎融合率与临床满意率并不呈正比,而且腰椎融合有导致相邻节段加速退变的潜在可能。尽管目前还没有评价固定椎体间活动范围的量化标准,但理想的动态固定应能保证正常的脊柱稳定性,并且最大限度地恢复节段间的活动度。近年来,国内外已进行了大量非融合固定技术的基础和临床研究。非融合技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是一种更符合生理需要的手术方法,可以减少一系列传统融合技术所带来的不良并发症的发生。这种方法将在新的分阶段式外科策略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从而避免退变椎间节段的最终融合。  相似文献   

15.
背景:影响脊柱融合的因素有合适的植骨部位、良好的植骨床、充足的植骨量、严格的固定措施和充足的固定时间。植骨方式中采用椎间植骨还是横突间植骨,植骨材料采用自体髂骨还是术中切除的自体棘突及椎板,目前仍有争议。 目的:比较采用不同植骨材料及方法进行植骨融合治疗的腰椎滑脱患者的融合率以及植骨后症状改善情况。 设计:对比观察。 对象:纳入接受植骨融合治疗的腰椎滑脱患者92例,滑脱按 Meyerding分类,其中Ⅰ度滑脱50例,Ⅱ度滑脱40例,Ⅲ度1例,Ⅳ度1例。L3滑脱1例,L4滑脱58例,L5滑脱33例。 方法:对92例腰椎滑脱患者进行椎管减压,采用提拉复位内固定系统进行复位固定。提拉复位后,进行植骨融合,根据不同的植骨方法和材料分为4组,自体棘突、椎板横突间移植组21例,自体棘突、椎板椎体间移植组27例,自体髂骨横突间移植组21例,自体髂骨椎体间移植组23例。 主要观察指标:根据植骨前后X射线片和日本骨科协会评分评价植骨融合率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结果:植骨后6个月随访,自体髂骨椎体间移植组患者的植骨融合率显著高于自体棘突、椎板横突间移植组、自体棘突、椎板椎体间移植组及自体髂骨横突间移植组(P < 0.05)。植骨后9,12个月各组植骨融合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植骨后各组日本骨科协会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 结论:后路椎体间或者后外侧横突间植骨融合直接用咬除的自体椎板、棘突骨质和取自体髂骨植骨内固定均是有效的植骨方法。同样的植骨方法中取髂骨植骨比直接用咬除的椎板、棘突骨质植骨后6个月的融合率高;而应用同样的植骨材料椎体间植骨比后外侧横突间植骨后6个月的融合率高。  相似文献   

16.
背景:由于爆裂骨折后椎体后壁不完整,失去了对灌注骨水泥的阻挡保护,胸腰椎爆裂骨折因此成为椎体成形的相对禁忌证。然而在临床过程中常会遇到爆裂骨折患者伴有严重的内科疾病而不能耐受常规的切开复位内固定,此时微创椎体成形可能是患者的惟一选择。目前关于胸腰椎爆裂骨折采用微创椎体成形和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的对比研究还不多。 目的:对比观察采用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和微创椎体成形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效果。 方法: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骨科2005-09/2008-10纳入27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其中12例开展微创椎体成形治疗,15例采用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对比观察两组病例的手术时间、治疗后疼痛缓解情况、术中及治疗后不良事件。 结果与结论: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组手术时间平均55 min,固定后5~7 d疼痛缓解,疼痛缓解率平均为69.3%,无神经根损伤。球囊扩张椎体成形组手术时间平均37 min,治疗后第1日疼痛即出现缓解,疼缓解率平均为86.2%,有3例骨水泥渗漏,但均无神经症状。提示胸腰椎爆裂骨折采用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和微创球囊扩张椎体成形均可达到缓解疼痛稳定骨折的目的,采用椎弓根钉内置入固定手术时间长,创伤大;而微创椎体成形术的创伤小、手术时间短,但有一定的骨水泥渗漏危险。虽然胸腰椎爆裂骨折是椎体成形的相对禁忌证,但通过合理使用微创椎体成形术技术,可减少骨水泥的渗漏,从而为爆裂骨折的治疗提供一个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背景:腰椎融合已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腰椎退行性疾病,然而传统的经后方或后外侧入路融合率较低,并发症较多,影响相邻脊柱节段的稳定性,破坏了脊柱的机械载荷分布。 目的:探讨经腰椎间孔入路行腰椎体间植骨融合结合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效果。 方法:68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行腰椎间孔入路腰椎体间植骨融合结合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其中峡部裂型腰椎滑脱24例、退变性腰椎滑脱16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18例和退变性腰椎间盘疾病10例。 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无神经损伤、椎间隙感染和脑脊液漏等并发症,一期愈合。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29个月(10~60个月)。所有病例未发生内置物断裂、松动移位和椎间隙高度丧失等并发症,骨融合率为91%。依据日本JOA疗效评定标准,优35例,良26例,可5例,差2例,总优良率为90%。结果说明基于椎弓根置入内固定的椎间孔入路腰椎体间植骨融合可有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近期随访结果满意。 关键词:经腰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椎弓根固定;腰椎退行性疾病;硬组织植入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微创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MIS-TLIF)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长节段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弯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MIS-TLIF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长节段融合术治疗17例退行性腰椎侧弯患者,比较术前和术后1周、3个月、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36条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SF-36)评分,以及X线测量冠状位Cobb角、矢状位前凸角、冠状位和矢状位躯干偏移,X线或CT判断椎体融合率,MRI评价减压程度。结果 17例患者手术融合56个椎体节段(T12~S1节段);平均手术时间200 min,术中出血量320 ml,住院时间8.21 d,术后随访12.13个月。与术前相比,术后1周、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VAS(均P=0.000)和ODI(均P=0.000)评分均减少,SF-36评分增加(均P=0.000),冠状位Cobb角(均P=0.000)、矢状位前凸角(均P=0.000)、冠状位和矢状位躯干偏移(均P=0.000)均减小。至末次随访时,ODI改善率(86.51±6.02)%,椎体融合率达89.21%,且螺钉位置良好。无一例出现术后神经功能缺损、感染、脑脊液漏等严重并发症,无一例内固定失败、椎弓根螺钉和钛棒断裂或Cage移位,无死亡病例。结论 MIS-TLIF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长节段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弯具有手术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并发症发生率低、矫形效果好、疗效确切等优点,尽管存在手术时间和学习曲度较长等缺点,但仍是退行性腰椎侧弯微创治疗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腰椎滑脱症是腰腿痛的原因之一 ,约占腰腿痛病人的 4%~ 5 %。自Kilian报告其临床本质以来 ,治疗方法很多。解除神经的压迫和固定不稳定的脊椎是目前公认的主要治疗方法。2 0 0 1年 9月以来 ,我们采用后路椎间盘镜减压及脊柱镜侧前路融合微创手术治疗这一疾病 ,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本组 12例 ,男 3例 ,女 9例 ,年龄 5 6~ 67岁 ;L3 滑脱 2例 ,L4滑脱 10例 ,均为退行性滑脱 ,滑脱程度为I、II度。12例均有较重的和持续的腰背痛 ,且伴一侧或双侧下肢放射痛。全部病例有跛行或间歇性跛行。病…  相似文献   

20.
采用侧前方椎弓根入路治疗13例晚期胸腰椎椎体骨折脊髓压迫症患者。7例脊髓不完全性损伤患者的神经功能均有改善,6例脊髓完全性损伤患者中有4例神经功能获得改善。文中对晚期脊髓减压的必要性、可行性和手术方法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