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膈下逐瘀汤治疗前列腺增生22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病属中医“癃闭”范畴是老年男性的常见病。前列腺增生一般发病较缓慢,早期症状轻微,以后可影响膀胱机能而引起排尿困难.发生尿路感染,晚期肝影。因肾功能,甚则继发尿毒症。笔者19叨~1四6年已陆嗝下逐瘀汤加减治疗本病22例,取得良好疗效。【临床资料]息台均以小便是点滴而出,甚则小便闭塞不通为主症,B超检查报告皆为前列腺增生,并排除前列腺肿瘤疾病。本组22例,年龄SO~69岁,病理2。-10年,其中’受阳虚6例,紧气不足5例,气虚血瘀9例,下焦湿热2例。【治疗方法]方用隔下逐瘀汤加减为基本方:当归、桃仁、丹皮、香附、生… 相似文献
2.
膈下逐瘀汤治疗糖尿病性肾病3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糖尿病性肾病 (DN)是糖尿病 (DM)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是与糖代谢异常有关的糖尿病特有的肾脏并发症。其发病是指肾小球硬化症 ,一种以血管损害为主的肾小球病变。临床表现为蛋白尿、浮肿、低蛋白血症、高血压。中医并无此病名 ,据其临床表现本病属于祖国医学的“消渴病”“水肿”或“肾水”范畴。由于本病多呈进行性发展 ,目前尚缺乏有效的防治药物 ,患者最终因进展到肾功能衰竭而死亡。中医认为 :“阴虚是 DM发生的关键 ,气虚是迁延不愈的症结 ,血瘀是造成合并症的主要原因 ,湿热阻滞是病程中的变证 ;血瘀贯穿于 DM发展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3.
膈下逐瘀汤治疗原发性痛经74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膈下逐瘀汤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对中医辨证属气滞血瘀型痛经的74例患者予口服膈下逐瘀汤水煎剂,共服用3个月经周期。结果 74例中治愈30例,好转38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1.89%。结论中药膈下逐瘀汤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4.
膈下逐瘀汤源出王清任《医林改错》。近年来我们用其加减治疗痛经23例,疗效颇佳。1一般资料23例均为门诊病人,年龄最小者18岁,最大者44岁,病程短者7个月,长者达3年;原发性痛经14例,继发性痛经9例;行经前痛者6例,行经时痛者14例,行经后痛者3例。多伴有乳房胀痛,一些伴有恶心、呕吐,或前后二阴坠胀,胸闷、食少等症状。2治疗方法膈下逐瘀汤由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枳壳、延胡索、五灵脂、牡丹皮、乌药、香附、甘草组成。乳房胀痛加玫瑰花、青皮;恶心、呕吐加吴茱萸、生姜、黄连;前后二阴坠胀加川楝子、柴胡;胸闷、食少加白术、茯苓、… 相似文献
5.
膈下逐瘀汤治疗慢性结肠炎39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慢性结肠炎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病程演变缓慢的一种常见病,我科自1985年以来采用隔下通瘀汤治疗39例,取得一定疗效,观介绍如下。[临床资料]本组39例中,男性28例,女性11例;年龄最大64岁,最小26岁,平均4D.5岁。病程最长12年,最短l.5年,平均4年,1.5-4年m例,5-9年14例,10-12年7例。腹泻24例,腹泻便秘交替者11例,大便稀夹粘红周例。脾气虚型19例,脾肾阳虚型13例,脾胃阴虚型8例。全部病例均作大使培养,部分病例作乙状结肠镜检查。【治疗方法】基本方:当归、香附、台乌药、延胡索、桃仁、白术、红花各10g,五灵脂、川芍… 相似文献
6.
<正> 谢远明主任医师临证50年,临床经验丰富,注重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擅长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诸多疑难杂病及肿瘤。他认为中医的特色就是辨证论治,反对忽视辨证而追求特效方或某方治某病的做法。现就谢老运用膈下逐瘀汤治疗妇科病,证属气滞血瘀型的异病同治介绍如下。 1 子宫肌瘤 张某,女,43岁。于1998年5月13日初诊。月经量多2年伴不规则阴道出血。妇科及B超检查诊断为子宫肌瘤(粘膜下肌瘤)。月经来潮时量多色紫暗有血块,少腹疼痛,平素白带增多,舌质暗边有瘀点、苔白,脉弦细。中医诊 相似文献
7.
膈下逐瘀汤治疗肝脏疾病332例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红臣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5,19(4):365-365
肝脏疾病是一种多发病.如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脂肪肝、肝癌等。笔者在临床实践中以膈下逐瘀汤为主治疗上述疾病.属血瘀者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1997年 1月~ 2 0 0 0 1年 8月 ,笔者采用膈下逐瘀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 30例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例选择所有病例均为我院门诊或住院病人 ,共 6 0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 30例中 ,男 19例 ,女 11例 ;年龄 4 5~ 76岁 ,平均年龄 6 2岁 ;病程 1年~ 14年。对照组 30例中 ,男 2 0例 ,女 10例 ;年龄 4 3~ 79岁 ,平均年龄 6 5岁 ;病程 9个月~ 15年。两组年龄、性别、病程无明显差异 (P >0 .0 5 )。1.2 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WHO制定的关于缺血性心脏病的诊断与分型标准 (变异性心绞痛及梗塞… 相似文献
9.
膈下逐瘀汤出自《医林改错》 ,由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枳壳、延胡索、五灵脂、牡丹皮、乌药、香附、甘草组成 ,功能活血化瘀 ,行气止痛。主治瘀在膈下 ,形成积块 ,腹痛下坠等。笔者用于女扎后腹痛 ,效果较好 ,现总结于下。1 临床资料36例均为结扎后外伤完全愈合又出现腹痛者 ,年龄在2 6~ 37岁之间 ,2胎结扎 32例 ,3胎结扎 4例 ,伤愈后 10~30d发病 2 6例 ,31~ 6 0d发病 6例 ,6 0d以上发病 4例 ;伴发热者 9例 ,血象高者 6例。2 治疗方法膈下逐瘀汤加减 :当归 15g ,川芎 12g ,赤芍 12g ,桃仁 12g,红花 15g,枳壳 15g,延… 相似文献
10.
笔者自 1 998年以来 ,应用膈下逐瘀汤加减治愈顽固性泄泻一例 ,现报导如下 :卢某某 ,男 ,46岁 ,1 998— 1 0— 1 6日 ,初诊。诉近三个月来 ,大便次数明显增多 ,每天7~ 8次 ,泻下稀粪 ,便前小腹胀痛 ,后又出现每天晨起腹必痛 ,随即腹泻 ,泻后腹痛减轻。经中西医多家治疗 ,前医予以滋肾健脾 ,固涩止泻法 ,投以“四神丸”加味 ,症状未见明显好转 ,后以健脾益气 ,补益中气法 ,投以补中益气汤加味 ,效果不显 ,反腹胀更甚 ,而来我院就医 ,听诊 ,面色无华 ,情怀抑郁寡欢 ,舌常色 ,苔薄白 ,脉沉缓 ,证属情怀不畅 ,气机不利 ,碍血畅行。瘀血客于小肠… 相似文献
11.
陈普德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7,21(8):14-15
慢性胃炎是指不同病因引起胃粘膜的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属中医的“胃脘痛”、“痞满”范畴。它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病程迁延,不易治愈。资阳市雁江区名老中医刘汇川认为久病人络,瘀血是病机关键。他采用膈下逐瘀汤治疗本病,经验独特,取得较好疗效。现将刘老经验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12.
13.
膈下逐瘀汤加味治疗原发性痛经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膈下逐瘀汤加味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9例痛经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5例,服用膈下逐瘀加味汤。对照组34例,服用元胡止痛片。结果:治疗组痊愈21例,有效1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4.29%(95CI=80.6%-99.3%);对照组痊愈10例,有效14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70.59%(95CI:52.5%~84.9%);两组综合疗效比较(u=2.7564,P=0.0077),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膈下逐瘀汤加味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疗效优于元胡止痛片,其收益为,OR=0.15(95%CI=0.03~0.73),NNT=4(95%CI=2.4~17.2)。 相似文献
14.
15.
膈下逐瘀汤为清代医家王清任创制,载于《医林改错》。全方由五灵脂二钱(炒),当归三钱,川芎二钱,桃仁三钱(研泥),丹皮二钱,赤芍二钱,乌药二钱,元胡一钱,甘草三钱,香附一钱半,红花三钱,枳壳一钱半组成。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之功。主治膈膜以下、上腹部瘀血积块等病。 相似文献
16.
膈下逐瘀汤加减治疗老年慢性腹泻12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年慢性腹泻是属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笔者遵循中医"久病入络"的理论,应用膈下逐瘀汤加减治疗该疾病,临床上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膈下逐瘀汤治疗慢性盆腔炎64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0年以来,笔者运用膈下逐瘀汤加减治疗慢性盆腔炎64例,疗效满意,现予介绍。一、一般资料:21~30岁9例,31~40岁35例,41~50岁16例,50岁以上4例;下腹疼痛坠胀者61例,腰骶酸痛者25例,痛经者46例,月经失调者39例,白带多者35例;有一侧或两侧附件增厚或呈条索,或有炎性包块、压 相似文献
18.
膈下逐瘀汤出自王清任《医林改错》,是方由五灵脂、川芎、牡丹皮、赤芍、当归、桃仁、红花、延胡索、乌药、香附、枳壳、甘草等组成,为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代表方.笔者用本方治疗脾裂伤致包膜下血肿1例,获得良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卵巢静脉综合征又称盆腔淤血综合症,是由于慢性盆腔静脉淤血引起的特殊病症,是引起育龄妇女慢性盆腔疼痛的原因之一.临床特点为“三痛二多一少”,即下腹坠痛,低位腰痛,深部性交痛,月经量多,白带增多,妇科检查阳性体征少.2010 -08-2011 -08,笔者运用膈下逐瘀汤加减治疗卵巢静脉综合征30例,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20.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5,(8)
膈下逐瘀汤治疗肝癌疼痛(蒲黄12g,当归15g,甘草6g,延胡索、八月札各30g,川芎10g,郁金15g,龙葵30g,赤芍10g,三棱15g,桃仁、枳壳各12g,莪术15g,红花10g,五灵脂、香附各15g;血瘀兼血虚加枸杞子15g,何首乌30g,阿胶15g,鸡血藤30g;血瘀兼气滞加枳壳12g,青皮、川楝子、陈皮各15g,乌药12g;血瘀兼阴虚去香附,加麦门冬、女贞子各15g,北沙参20g,旱莲草30g,玉竹15g;血瘀兼气虚加白术12g,黄芪30g,黄精12g,党参30g),活血祛瘀,疗效显著。肝癌主要由情志郁结、饮食所伤、寒邪内侵等症状久治不愈,肝脾受损、脏腑不和、气机阻滞、瘀血内停致积聚包块所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