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无症状性脑梗死(SBI)是指既往没有脑卒中病史,神经系统检查没有定位体征,而同时在CT或MRI检查中发现脑实质内有梗死灶的存在;或有脑卒中,但影像学发现非责任病灶,叉称为静止脑梗死(SCI)。本文就我院近两年来收治的318例脑血管病人中发现SBI和SCI共46例,从危险因素、影像学特征等情况予以分析。  相似文献   

2.
无症状脑梗死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无症状性脑梗死(silentbraininfarction,SBI)定义为临床上缺乏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与体征,经影像学检查(头颅CT或MRI)或尸解发现的梗死灶[1]。本研究收集自2000-2004年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年龄>60岁非脑卒中患者130例中发现的44例(33.8%)SBI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无症状性脑梗死12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无症状性脑梗死(SBI)指的是病人完全没有临床症状及神经系统方面的阳性体征,而在做影像学检查时(头颅CT或MRI)发现梗死灶。这类梗死又称为静止性脑梗死。其临床诊断标准为影像学发现的梗死灶与本次发病无关。近几年来随着影像学的不断发展,SBI的发现也日趋增多,因此也受到了大家的更多关注。我院自1994.02—2003.11,在门诊及住院病人中发现SBI病人12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无症状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和影像学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神经内科非脑卒中老年住院患者中无症状性脑梗死 (SBI)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影像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神经内科非脑卒中老年住院患者 2 6 0例均行CT或MRI检查 ,从年龄、影像学特征 (病灶大小 ,部位、类型等 )、危险因素等方面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神经内科非脑卒中老年住院患者中 ,SBI发生率为 31 15 % ,有随年龄增长而上升的趋势 ;男性多于女性 (1 79∶1) ;CT/MRI显示病灶直径多在0 3cm~ 1 5cm之间 ,95 %为腔隙性脑梗死 ,71 6 %分布于基底节区、内囊等 ;SBI患者伴发高血压病、糖尿病、缺血性心脏病、高脂血症、吸烟、动脉硬化等明显高于非SBI者 (P <0 0 1)。结论 高龄、高血压病、糖尿病、缺血性心脏病、高脂血症、吸烟、动脉硬化均为SBI危险因素。影像学所见多为基底节区、内囊腔隙性梗死。  相似文献   

5.
18例脑梗死后皮质性出血 (CHI)患者 ,均经CT扫描或MRI证实 ,发现CHI皆发生于大中面积的脑梗死之后。CT平扫时 ,在低密度灶周围皮质表面可见蜿蜒走行的高密度或等密度影 ,MRI加权像其形态呈“脑回强化线样”高信号 ,MRI是发现脑梗死后皮质性出血的最佳选择。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入选者为 1993 0 6~ 2 0 0 3 0 6住院患者 ,经头颅CT扫描或磁共振扫描 (MRI)诊断为脑梗死者 916例 ,确诊为CHI18例 ,占 1 97%。其中男 12例 ,女 6例。年龄 46~ 85岁 ,平均 65 5岁。 18例患者共进行 3 2次CT扫描或MRI ,其中 3例进行磁共振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无症状性脑梗死在首发脑卒中患者中的发生率、临床特点、影像学分布特点及危险因素,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早期诊断的重要性。方法对520例首发脑卒中患者进行头颅CT和MRI检查,并对发现的143例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的影像学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首发脑卒中病人无症状性脑梗死的发生率为27.5%,其中86.56%为腔隙性梗死。病灶部位以放射冠区为最多(48.58%),其次为侧脑室旁(28.55%)及基底节区(9.17%)。结论无症状性脑梗死与症状性脑梗死一样,二者有共同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无症状性脑梗死在首发脑卒中患者中的发生率、临床特点、影像学分布特点及危险因素 ,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早期诊断的重要性。方法 对 5 2 0例首发脑卒中患者进行头颅CT和MRI检查 ,并对发现的 14 3例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的影像学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首发脑卒中病人无症状性脑梗死的发生率为 2 7 5 % ,其中 86 5 6%为腔隙性梗死。病灶部位以放射冠区为最多 (4 8 5 8% ) ,其次为侧脑室旁 (2 8 5 5 % )及基底节区 (9 17% )。结论 无症状性脑梗死与症状性脑梗死一样 ,二者有共同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对临床诊断为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65例,行经颅多普勒(TCD)和MRI检查,并与30例正常人群作对比。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自2000-03-2003-03,在我院神经内科门诊和住院部就诊,临床诊断为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5例,经头颅MRI检查,发现有脑干和(或)小脑梗死为脑干梗死组,共35例,男23例,女12例,年龄46-73岁,平均59.70  相似文献   

9.
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的TCD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梗死的确诊主要依赖于CT、MRI等影像学检查 ,本文应用TCD检测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 87例 ,并与CT等影像学检查进行对照分析。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 87例 ,均可经颞窗、枕窗探及血流信号。男5 1例 ,女 36例 ,年龄 4 1~ 73岁 ,平均年龄 5 9.4岁。均符合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 ,并经头颅CT或MRI证实。入选病例为发病后 1周内的患者 ,均为首次发作 ,伴高血压病者 2 6例 ,糖尿病者 11例。根据头颅CT或MRI所示梗死灶面积分类 ,分为大面积梗死 (>3cm2 ) 4 2例 ,小面积梗死 (≤ 3cm2 ) 2 5例 ,…  相似文献   

10.
无症状性脑梗死(silent brain infarction,SBI)是指临床上缺乏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与体征,经头颅CT、MRI或尸解能发现的脑梗死灶。我国1995年在四川成都召开的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上将SBI正式归入脑血管病分  相似文献   

11.
无症状性脑梗死(silent brain infarction,SBI)是指临床上缺乏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与体征,经头颅CT、MRI或尸解能发现的脑梗死灶。我国1995年在四川成都召开的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上将SBI正式归入脑血管病分类^[2]。随着神经影像学的迅速进步,越来越多的SBI被发现,其在临床上的意义逐渐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2.
无症状脑梗死 (SBI)是指无脑卒中病史 ,无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而影像学检查 (头颅CT或MRI)或尸检却发现脑梗死病灶 ,或虽有脑卒中 ,但影像学发现了非责任病灶 ,所以又称静止脑梗死 (SCI)。近年来 ,随着CT及MRI的广泛应用及国内外盛行的脑的定期健康检查 ,发现SBI的广泛存在 ,特别是老年人更为常见 ,我国 1995年在四川成都召开的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上将SBI正式归入脑血管病分类中〔1〕。而国内目前有关这方面的报道较少。本文对 3 0例无症状脑梗死病人的资料进行影像学及临床研究 ,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 1…  相似文献   

13.
我科1989年至1993年住院脑梗塞病人,均经头颅CT扫描,其中少数进行CT或MRI复查,今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为1518例,男984例,女534例。年龄平均62.37岁。均于发病后1月内住院(平均1周)。发病至CT检查时间,1周内1411例,1~2周27例,2~3周46例,3~4周23例,4周以上11例,全部病例均经笔者检查与阅片并整理记录。结果如下: 1、CT与临床完全相符1017例(67%)。其中单侧病灶1001例;双侧病灶9例;24小时内病灶模糊不清,  相似文献   

14.
桥脑梗死的临床及MRI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桥脑梗死的临床特征及影像学改变。方法 :对 46例桥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头颅MRI所示异常的解剖相关性作一分析。结果 :发现大部分桥脑梗死患者其临床表现与大脑半球基底节区的梗死相似 ,及时进行头颅MRI的检查有助于责任病灶的确定 ,而典型的桥脑综合征并不多见  相似文献   

15.
隐匿性脑梗死(silent cerebral infarction,SCI)又称无症状性脑梗死或沉默性脑梗死,是指脑梗死出现的部位在临床上缺乏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与体征,或临床表现轻微不足以引起患者及医生注意,但经颅脑CT、磁共振成像(MRI)等影像学检查或尸体解剖能发现梗死灶,我国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上正式将其归入脑血管病分类中.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分析磁共振成像(MRI)与CT对脑出血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择52例急性脑出血患者为脑出血组,另选择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脑梗死组,2组均行头颅MRI与CT检查。对比分析2组MRI与CT影像学表现特点,探讨鉴别诊断要点及价值。结果 CT影像学表现下,2组病灶密度、CT值、病灶形态、血肿周围水肿及占位效应等方面均表现出各自的特征。MRI影像学表现,急性脑出血组病灶DWI信号特征以混杂信号(69.2%)为主,急性脑梗死组则以高信号(90%)为主(P0.05)。急性脑出血组病灶周围DWI高信号水肿带的发生率84.6%,高于急性脑梗死组的14.0%(P0.05)。同时,急性脑出血组病灶部位及形状分布以基底节区(86.54%)、类圆形(88.5%)为主,急性脑梗死组则以小脑及顶额、颞叶区(72.0%)、不规则形(84.0%)为主(P0.05)。结论在急性脑出血与急性脑梗死的临床鉴别诊断中,MRI与CT均能发挥良好的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具有神经精神表现的急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TTP)的神经影像学特点及其对疾病转归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2009年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或血液内科住院治疗,具有神经精神症状的急性TTP患者,急性期及随访的头颅CT、MRI等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符合条件的患者12例,其中女8例,男4例。神经精神症状以头痛(66.7%)、意识障碍(50%)、精神异常(50%)、失语(25%)等多见;头颅MRI显示11例(91.7%)脑内存在异常病灶,CT显示仅3例(25%)异常。MRI显示病变主要表现为皮质下白质、部分延伸至灰白质交界或皮质的斑片状、边缘欠清的长T1、长T2及T2FLAIR高信号的病灶,部分病灶为混杂信号。随访的MRI显示上述病灶可随症状改善而减少或消失。3例MRI显示为多病灶融合的、大面积多发脑梗死,其中1例伴出血的患者,因病情严重而死亡。结论具有神经精神表现急性TTP的影像学检查,MRI优于CT。其MRI特征性病变为:皮质下白质斑片状、边缘欠清的长T1、长T2及T2FLAIR高信号、部分为混杂信号的病灶,而且上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无症状脑梗死(silent brain infarct,SBI)的CT及MRI和全脑血管造影(DSA)表现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60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无症状脑梗死的定义分SBI和非SBI两组,对两组的年龄、发病率、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和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SBI的发病率为45%(72/160),其中基底节区、放射冠、额叶及顶叶、颞叶为好发部位;SBI危险因素是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和心脏病;颅内血管狭窄程度与SBI的发生率基本相当,而其形态异常却与SBI的发生有关(P<0.05).结论MRI是确诊SBI重要条件之一;DSA能显示颅内血管;积极有效地干预其危险因素,可以最大程度预防无症状性脑梗死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9.
腔隙性脑梗死的MRI研究及与CT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分析腔隙性脑梗死 (LI)的影像学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比较MRI和CT在LI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 1 57例经临床、MRI诊断明确为LI患者的病灶形态大小、部位、数量进行统计 ,其中 1 1 5例患者行 2次或以上MRI检查 ,68例患者同时行CT检查。结果 ① 1 57例行MRI检查患者共发现LI灶 1 4 59个 ,最多见于豆状核 (占 40 8% ) ,其次为放射冠、丘脑、内囊、尾状核、桥脑 ,可为圆形、椭圆形、条索状病灶。② 68例既做CT ,又做MRI患者中 ,MRI检出的病灶数为CT的 4 3倍 ,其中绝大多数CT漏检病灶直径≤ 5mm或位于幕下。③ 1 1 5例行 2次或以上MRI检查患者中有 77例 (67 0 % )急性期后复查病灶较前缩小。结论 ①LI常为多发 ,且第一次临床发病时多数患者颅内已存在无症状性LI病灶。②LI灶易为CT忽略 ,尤其是幕下病灶或≤ 5mm的病灶 ,这是造成既往文献报道LI好发部位差异较大的一个主要原因。③尽管LI病灶较小 (≤ 2 0mm) ,但大部分 (67 0 % )急性期存在在周边水肿 ,需要相应的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20.
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MR-DWI)显影延迟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DWI显影延迟患者的临床资料,综合分析其临床特点。结果 16例患者中男性9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66.94±8.27)岁。主要临床症状为头晕、行走不稳、肢体活动无力、言语表达不清、视野缺损。查体:11/16例(68.75%)可见神经系统定位体征,5/16例(31.25%)无神经系统定位体征。首次头颅MRI检查时间距离发病的中位时间为17(6~50)h,临床症状缓解不明显或神经系统阳性体征持续不缓解;复查头颅MRI检查时间距离发病的中位时间为45(28~82)h。梗死病灶部位:15例位于后循环,1例位于前循环。结论对神经系统症状、体征持续不缓解、或出现新发症状或体征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及时复查头颅MR-DWI检查,以尽早发现DWI延迟显影的脑梗死病灶,有助于协助临床诊断和积极治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