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脓毒症患儿凝血功能的变化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按照脓毒症诊断标准将危重评估过的PICU住院患儿分为脓毒症组30例,非脓毒症组30例,脓毒症组患儿又分为一般脓毒症组20例和严重脓毒症组10例.均进行小儿危重病例评分并分别检测凝血常规(PT、APTT、TT、Fbg)及血小板计数.结果:脓毒症组PT、APTT、TT均高于非脓毒症组(P<0.05),PLT、Fbg均低于非脓毒症组(P<0.05).一般脓毒症组APTT低于严重脓毒症组(P<0.05),Fbg高于严重脓毒症组(P<0.05).结论:脓毒症患儿存在凝血功能紊乱,其程度与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儿童过敏性紫癜患者凝血系列指标的改变情况,统计早期抗凝治疗的效果,分析抗凝治疗的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唐山市人民医院医疗集团开平医院收治的儿童过敏性紫癜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再选取同期来该院健康体检的非过敏性紫癜健康儿童80例作为健康组,对比两组研究对象的凝血指标异常情况;将90例患儿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治疗,试验组患儿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早期抗凝治疗,观察并对比两组患儿的D-二聚体(DD)、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抗凝酶Ⅲ(AFⅢ)以及血小板(PLT)等指标,分析早期抗凝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的临床意义。结果儿童过敏性紫癜患者的DD、TT、PT、APTT及Fbg指标的异常率分别为77.8%、72.2%、75.6%、76.7%、73.3%,明显高于健康组儿童,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患儿治疗前DD、TT、PT、APTT、Fbg、AFⅢ及PLT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DD、TT、PT、APTT、Fbg、AFⅢ及PLT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DD、TT、PT、APTT、Fbg、AFⅢ及PLT指标组内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儿治疗半年后的复发率为8.9%,对照组患儿治疗半年后的复发率为17.8%,两组患儿复发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过敏性紫癜患者的凝血系列指标发生改变,采取早期抗凝治疗能够有效改善凝血相关指标,降低复发率,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早产患儿凝血功能的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10年2月南昌市第三医院新生儿科住院早产儿60例,其中轻度新生儿窒息20例(观察Ⅰ组),重度新生儿窒息20例(观察Ⅱ组),无新生儿窒息缺氧早产患儿20例(对照组)。检测所有患儿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时间(TT)、血浆D-D二聚体、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和外周血血小板值(PLT)。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Ⅰ组患儿PT、APTT、Fbg、TT、PLT、FDP和D-D二聚体均无显著差异(P〉0.01),观察Ⅱ组患儿PT、APTT、TT和PLT均无显著差异(P〉0.01),Fbg明显降低(P〈0.01)而FDP和D-D二聚体明显升高(P〈0.01)。结论新生儿重度窒息早产儿存在高凝和纤溶亢进状态的凝血功能紊乱;Fbg降低、FDP升高和血浆D-D二聚体升高可作为诊断新生儿重度窒息早产患儿早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较敏感的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凝血功能和D-二聚体(D-D)水平变化,以及与Child-Pugh肝功能分级的关系。方法收集该院患者80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时期80例健康成人作为健康对照组。检测2组研究对象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D-D及纤维蛋白原定量(Fbg)的变化情况及与不同肝功能分级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患者PT、TT、APTT时间较健康对照组延长,D-D水平较健康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Fbg水平较健康对照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Child-Pugh分级的增加,观察组PT、TT、APTT时间延长、DD水平升高,Fbg水平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凝血功能障碍是肝炎后肝硬化患者最重要的临床表现,通过检测PT、TT、APTT、Fbg及血浆D-D的变化,可有效判断肝功能损害程度,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妊娠晚期妇女凝血功能与非妊娠健康育龄妇女凝血功能进行比较分析.方法 采用CA7000型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测定200例妊娠晚期妇女(观察组)及100例非妊娠健康育龄妇女(对照组)的凝血酶原(PT)、凝血活酶(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PT、INR、APTT、TT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Fbg值均高于对照组(P<0.0l),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妊娠晚期妇女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检测其凝血功能,对预防或早期治疗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复发性流产与正常妊娠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抗凝血酶Ⅲ(ATⅢ)水平变化情况,探讨血小板与凝血功能改变对复发性流产监测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5-2018年复发性流产患者(RM组)179例,同期同年龄段160例正常妊娠体检者(NP组)和150例女性健康体检者(对照组)作为对照,对各组PLT、PT、APTT、Fbg、D-二聚体、TT和ATⅢ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RM组与NP组比较:PLT、Fbg、D-二聚体和ATⅢ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和APTT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M组与对照组比较:PLT、PT、APTT显著降低,Fbg、D-二聚体和ATⅢ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P组与对照组比较:PLT、PT、APTT、ATⅢ显著降低,而Fbg和D-二聚体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TT无显著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发性流产患者血小板和凝血功能较正常妊娠明显增强,临床定期监测妊娠血小板和凝血功能改变对复发性流产患者诊断和病情监测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血栓弹力图(TEG)对儿童严重软组织感染后脓毒症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严重软组织感染后脓毒症患儿31例,根据是否并发DIC分为DIC1组18例、非DIC组13例;选择同期正常儿童12例为对照组。3组均检测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TEG并进行比较。另选2014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严重软组织感染后脓毒症并发DIC患儿16例为DIC2组,该组只检测PLT、PT、APTT。比较DIC1组和DIC2组的凝血指标、住院时间和病死率。结果 DIC1组PT、APTT水平高于非DIC组及对照组,PLT水平低于非DIC组及对照组(P0.01)。非DIC组PT、APTT水平高于对照组,PLT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DIC1组凝血反应时间(R时间)、凝血形成时间(K时间)高于非DIC组及对照组,凝固角(α角)、最大振幅(MA值)、综合凝血指数(CI值)低于非DIC组及对照组(P0.01)。非DIC组R时间、K时间低于对照组,α角、MA值及CI值高于对照组(P0.01)。DIC1组和DIC2组PLT、PT、APT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IC1组住院时间短于DIC2组,病死率低于DIC2组(P0.01,P0.05)。结论 TEG对儿童严重软组织感染后脓毒症并发DIC的诊断具有积极意义,可以评价患儿血栓形成及出血风险,指导临床治疗并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大黄对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大黄对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将30例无凝血功能障碍的脓毒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5例给予常规综合治疗,治疗组15例加用大黄10 g鼻饲。分别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3和7 d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和血小板(PLT)计数。结果:两组治疗后PT、TT、APTT均延长,FBG和PLT下降。治疗组治疗后第7日PT、TT、APTT均显著升高,FBG和PLT均显著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5)。结论:大黄对脓毒症患者的凝血功能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讨论对脓毒症患儿使用CBP联合LMWH后其凝血功能发生的实际影响和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1月~2017年12月脓毒症患儿48例,根据入院先后将其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4例。对照组使用连续性血液净化进行治疗;观察组在上述治疗前提下结合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PLT、PT、APTT、TT、INR、FBG以及BUN、SCr水平。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儿PLT、PT、APTT、TT、INR和FBG水平无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PLT、PT、APTT、TT、INR和FBG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后,两组患儿BUN和SCr水平均无差异,P0.05。结论:使用LMWH结合CBP治疗脓毒症能明显改善患儿凝血功能,但对BUN和SCr水平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正常妊娠晚期孕妇及其新生儿脐血凝血功能改变及动态变化.方法 采用Sysmex-CA-500型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测定80例妊娠晚期孕妇(观察组)及80例健康育龄妇女(对照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纤维蛋白原(Fbg)、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并进行分析比较.对正常妊娠晚期孕妇分娩前与产后3 d的PT、INR、Fbg、APTT、TT进行分析比较.对正常妊娠晚期孕妇所生新生儿脐血与母血(分娩前)的PT、INR、Fbg、APTT、TT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观察组的PT、INR、APTT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Fbg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后3 d的PT、INR、APTT均较分娩前明显延长,Fbg明显低于分娩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脐血的PT、INR、APTT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Fbg、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正常妊娠晚期孕妇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与母体的高凝状态相比,其新生儿处于更明显的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11.
肝硬化患者胆碱酯酶与总胆汁酸及凝血功能检测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胆碱酯酶(CHE)、总胆汁酸(TBA)和凝血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肝炎后肝硬化患者56例,健康对照30例,均检测血清CHE、TBA和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含量以及凝血酶时间(TT).结果 肝硬化患者CHE、TBA、PT、APTT、Fbg和TT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联合测定CHE、TBA和凝血功能对肝硬化患者的病情判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夏存玉  文进 《临床医学》2023,(10):44-46
目的 分析颅脑损伤患者凝血功能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血小板计数(PLT)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21年8月至2023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九〇医院收治的颅脑损伤患者76例为试验组,另以1∶1比例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76例为健康组。所有人员均进行凝血功能[凝血酶时间(TT)、部分凝血活酶激活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CRP、PLT检测,对比各组TT、APTT、PT、FIB、CRP、PLT水平。结果 与健康组相比,试验组TT、APTT、PT、FIB、CRP、PLT水平较高(P<0.05);与轻型患者相比,重型和中型患者TT、APTT、PT、FIB、CRP、PLT水平较高,与中型患者相比,重型患者TT、APTT、PT、FIB、CRP、PLT水平较高(P<0.05);与预后良好患者相比,预后不良患者TT、APTT、PT、FIB、CRP、PLT水平较高(P<0.05)。结论 颅脑损伤患者凝血功能及CRP、PLT水平较高,且与病情程度和凝血功能及CRP、PLT水平存在明显关联性,病情越严重患者凝血功能及CRP、PL...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感染的老年菌血症患者体内血小板(PLT)计数和凝血功能的差异以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在本院重症监护室(ICU)被确诊为菌血症的53例老年患者,分别检测其确诊前后血液中PLT计数以及其他凝血功能指标(APTT、PT、TT和FIB).并根据其感染类型(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和真菌感染)和治疗结局(存活、死亡),对这53例患者进行分组,并对PLT计数以及其他凝血功能指标(APTT、PT、TT和FIB)进行对比.[结果]所有菌血症患者确诊后的PLT计数、APTT、PT和FIB均与确诊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但TT值与确诊前差异无显著性(P>0.05);不同感染类型的患者的PLT计数以及其他凝血功能指标(APTT、PT、TT和FIB)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不同治疗结局的患者间的PLT计数以及其他凝血功能指标(APTT、PT和FIB)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PLT计数以及其他凝血功能指标的临床检测可以一定程度上帮助诊断菌血症和预测其患者治疗结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胆红素的变化与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发生及凝血异常的规律。方法将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新生儿科住院的35例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纳入观察组,并根据血清总胆红素(TBIL)水平,将TBIL257μmol/L的17例患儿设定为A组,而TBIL≥257μmol/L的18例患儿设定为B组。选择同期的35例健康新生儿纳入对照组,比较上述新生儿外周血血小板计数(PL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以及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儿的PLT、APTT、PT、TT等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新生儿,而FIB水平则低于对照组新生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发生率为22.8%,对照组发生率为5.71%,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儿PLT、APTT、PT、TT等指标水平均高于A组,FIB水平则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增多症患儿外周血TBIL恢复正常时间明显长于PLT正常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PLT会增多,且更易发生凝血功能障碍,随着血清TBIL水平不断升高,会加重新生儿凝血功能障碍情况;患有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TBIL恢复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凝血指标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35例肝硬化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和血小板(PLT)与50例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肝硬化患者PT、INR、TT和APTT明显延长(P<0.001), FIB和PLT比对照组显著减少(P<0.001).结论 肝硬化患者血液处于明显的低凝状态,凝血相关指标检测对于了解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损害程度、预防继发性出血、指导临床治疗及预后观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和血小板(PLT)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ACL-ADVANCE全自动血凝仪检测94例肝硬化患者PT、APTT、TT、FIB,采用ABX-12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PLT,并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较。结果肝硬化组PT、APTT、TT均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延长,FIB及PLT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且肝硬化合并出血组PT、APTT、TT高于无出血组,FIB及PLT低于无出血组(P<0.05)。结论及时对肝硬化患者检测凝血功能及血小板有利于了解其肝功能损害程度,预防继发性出血,指导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17.
183例足月妊娠妇女凝血功能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足月妊娠妇女凝血功能四项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血凝分析仪检测183例足月妊娠妇女及72例非孕妇女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结果:观察组PT、APTT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均<0.05),Fbg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足月妊娠妇女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18.
凝血功能异常与老年脓毒症患者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老年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及其对老年脓毒症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按照脓毒症的诊断标准将人住急诊ICU的老年患者分为脓毒症组(A组)146例和感染组(B组)48例,脓毒症组又按照预后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分别测定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PTA)、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lT)、纤维蛋白原(FBG)6项与凝血功能有关的实验室指标.结果 A组中APTT、PT较B组延长(P<0.01).PTA较B组降低(P<0.01).A组中的PLT、FBG均高于B组(P<0.01).A组中的死亡组APTT、PT和TT较生存组明显延长(P<0.01或P<0.05),PTA降低(P<0.01).结论 老年脓毒症患者存在凝血功能紊乱;凝血功能的异常可预测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凝血功能情况。方法选取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124例AIDS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20例为对照组,均在入院时抽取静脉血,观察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PLT)、D二聚体(D-D)等项目。观察组86例未进行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38例进行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治疗1个疗程后比较上述凝血指标。根据患者是否栓塞分为栓塞组与未发生栓塞组,并比较栓塞组与未发生栓塞组治疗前与对照组凝血指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治疗前的PT、APTT、TT、FIB、PLT、D-D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1个疗程后,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组的PT、APTT、TT、FIB、PLT、D-D明显高于未进行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栓塞组和未发生栓塞组治疗前PT、APTT、TT、FIB、PLT、D-D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栓塞组PT、APTT、TT、FIB、PLT、D-D水平明显高于未发生栓塞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IDS患者凝血功能会出现异常,且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IDS患者,其血液会处于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20.
欧阳淑娟  崔明 《检验医学》2001,16(6):372-373
目的对健康老年人的凝血系统各项指标进行检测,并对其异常改变进行分析.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凝血酶原片段1+2(F1+2)、纤维蛋白肽A(FPA)、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SFMC);采用CA-530血液凝固仪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结果与青年对照组比较,老年组PT INR、APTT、TT水平均无显著性改变(P>0.05),老年组Fbg、F1+2、FPA、SFMC水平均显著增高(P<0.01).结论采用F1+2、FPA、SFMC、Fbg等指标观察老年人的高凝状态和血栓形成倾向,具有一定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