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靳楠  崔瑛瑛  李敏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1):2594-2595
目的 探讨微量泵鼻饲在早产儿喂养中的临床价值,提高早产儿的生存质量.方法 选取60例早产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微量泵鼻饲,对照组采用传统注射器人工推注间断胃管喂养法.结果 观察组患儿喂养耐受情况、每天平均进奶量、胃管平均留置时间和出生2周后体重平均增加量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吸入性肺炎发生率显著降低.结论 采用微量泵鼻饲,有效满足早产儿的营养需求,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李莉 《临床医学》2009,29(10):94-95
目的评估非营养性吸吮联合排便刺激干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早产儿51例,分为干预组26例在常规治疗同时施加刺激排便及非营养性吸吮干预措施,对照组25例,用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胃残留量、腹胀消失、恢复至出生体质量、喂养耐受、肠道营养达100kCal/(kg·d)时间。结果干预组在胃残留量、腹胀消失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1),在恢复出生体质量、喂养耐受、肠道营养达100kCal/(kg·d)时间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刺激排便及非营养性吸吮干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效果显著,是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孙小鸿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3):3155-3155
目的 观察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方法 选择2009-06-2011-06在南京市高淳县人民医院儿科住院患喂养不耐受的新生儿47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3例予常规处理,治疗组24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小剂量红霉素治疗5~7 d,观察2组治疗后呕吐、腹胀消失时间及胃潴留量、体重增长情况.结果 治疗组腹胀及胃潴留消失、恢复至正常出生体质量所需日龄、2周末奶量、足量胃肠营养日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2.9%,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疗效明显,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4.
王彬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9):4636-4636
目的 探讨早期微量喂养在早产儿喂养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2009-06-2010-11我科共收治早产低出生体重儿72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在静脉营养等常规处理的基础上加用微量喂养.结果 观察组低血糖、喂养不耐受、坏死性小肠炎和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且恢复至出生体质量时间、达全量肠内喂养时间及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正确开展早期微量喂养有助于患儿康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出现喂养困难的早产儿随机分成治 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常规予红霉素3~5 mg/(kg·次),3次/d;对照组予吗丁啉口服治疗.观察两组患儿在喂养后的呕吐次数、鼻饲奶剩余量、体重增加、奶量增加情况、早产儿并发症及住院天数情况.结果 治疗组予小剂量红霉素治疗后,患儿呕吐次数、鼻饲剩奶量、早产儿并发症及住院天数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体重增加、奶量增加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快.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6.
姜赤晓 《实用医学杂志》2007,23(24):3925-3926
目的:评估非营养性吸吮(NNS)早期预防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方法:选择早产儿62例,分为治疗组32例,对照组30例,两组入院后48h经胃肠喂养,不能吸吮者口饲;对照组开奶同时,用小剂量红霉素静滴,治疗组在饲奶间歇期进行NNS。了解两组早期经胃肠喂养耐受情况,并对两组恢复至出生时体质量时间、自行吸吮喂养时间、达全胃肠道喂养时间等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喂养不耐受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体质量增长、自行吸吮喂养时间好于对照组。结论:NNS防治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效果显著,是防治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家属需求为导向的延伸护理服务对喂养不耐受早产儿体质量增长、睡眠时间及每日摄奶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1月1日~2018年7月31日收治的82例喂养不耐受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建档顺序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出院指导,实验组给予家属需求为导向的延伸护理服务;比较两组症状消失时间、体质量增长情况、睡眠时间、每日摄奶量及患儿家属护理工作满意度。结果:实验组呕吐消失时间、胃潴留消失时间、腹胀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体质量增长情况、睡眠时间及每日摄奶量均优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患儿家属护理工作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家属需求为导向的延伸护理服务应用于喂养不耐受早产儿中,可促进患儿体质量增长、睡眠时间延长及每日摄奶量增加,有助于改善患儿症状,进一步提高患儿家属护理工作满意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通过微量泵口饲管持续均匀泵奶喂养联合腹部按摩在早产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例早产儿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在常规治疗及护理的基础上采用微量泵通过口饲管持续均匀泵奶喂养法,实验组在喂养过程中每2~3小时给予腹部按摩1次,观察5d中两组早产儿排便、胃残余奶量、呕吐、腹胀、每日体重增长、黄疸消退情况、出现低血糖的情况。结果实验组早产儿首次排便时间1d以上5例,对照组12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2,P〈0.05);实验组早产儿第2天黄疸指数(123.44±10.25)μmol/L,对照组(128.76±11.31)μmol/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1,P〈0.05);实验组早产儿出现低血糖2例,对照组8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2,P〈0.05)。结论微量泵持续泵奶喂养联合腹部按摩有利于早产儿胃肠功能的成熟和营养吸收,增加体重,提高其喂养耐受性。  相似文献   

9.
微量泵通过鼻饲管持续均匀泵奶在早产儿喂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微量泵通过鼻饲管持续均匀泵奶用于早产儿喂养的效果.方法:将58例早产儿随机分为甲、乙两组.甲组30例采用微量泵泵奶法,以微量泵通过鼻饲管持续均匀泵奶,2~3ml/h;乙组28例则采用常规间歇鼻饲喂奶法,以注射器通过鼻饲管每2h注奶4~6ml.两组均观察3~5d,比较观察期间两组患儿平均每人每天进奶量、吐奶及残奶情况,同时比较两组患儿胃管平均留置时间及出生2周后平均增加体重.结果:甲组患儿平均每人每天进奶量高于乙组,吐奶、残奶出现例数少于乙组,进胃管平均留置时间少于乙组,而出生2周后平均增加体重高于乙组,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早产儿给予微量泵通过鼻饲管持续均匀泵奶,可提高进奶量,减少吐奶、残奶例数与胃管平均留置时间,增加早产儿体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红霉素静脉注射治疗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0例喂养不耐受新生儿按简单随机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红霉素静脉注射治疗。观察记录2组的治疗效果和呕吐消失时间、胃潴留时间、腹胀消失时间、达到完全胃肠喂养及恢复至出生时体质量的时间。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2.0%)明显高于对照组(68.0%)(P〈0.05)。观察组的腹胀消失时间、呕吐消失时间和胃潴留时间、达到完全胃肠喂养以及恢复至出生时体质量的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对喂养不耐受新生儿实施红霉素静脉注射治疗可以有效地改善新生儿的胃肠功能,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1.
选取2012年4月1日~2014年5月31日我院新生儿科收治的喂养不耐受早产儿48例,按照随机的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n=22)和观察组(n=26)。对照组给予采用鼻胃管进行喂养和对症治疗,同时给予保暖、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静脉营养支持,存在感染时予抗感染等治疗;观察组采用小剂量红霉素结合非营养性吸吮方法进行治疗,然对两组患儿喂养不耐受情况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为残留量减少,呕吐或腹胀消失时间短,胃内奶液量显著减少(起始奶量,喂养频率不变);对照组在治疗后1~3d时胃内残奶量超过上次喂奶量,或出现奶量不增,出现残存奶量滞留。小剂量红霉素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在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中具有较好的效果,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微量泵通过鼻饲管持续均匀泵奶用于早产儿喂养的效果。方法:将58例早产儿随机分为甲、乙两组。甲组30例采用微量泵泵奶法,以微量泵通过鼻饲管持续均匀泵奶,2~3ml/h;乙组28例则采用常规间歇鼻饲喂奶法,以注射器通过鼻饲管每2h注奶4~6ml。两组均观察3~5d,比较观察期间两组患儿平均每人每天进奶量、吐奶及残奶情况,同时比较两组患儿胃管平均留置时间及出生2周后平均增加体重。结果:甲组患儿平均每人每天进奶量高于乙组,吐奶、残奶出现例数少于乙组,进胃管平均留置时间少于乙组,而出生2周后平均增加体重高于乙组,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早产儿给予微量泵通过鼻饲管持续均匀泵奶,可提高进奶量,减少吐奶、残奶例数与胃管平均留置时间,增加早产儿体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极低出生体重儿微量泵持续泵奶喂养效果。[方法]将12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62例,予微量泵持续泵奶;对照组58例,常规3 h间歇自胃管注入奶液。[结果]实验组达到足胃肠喂养时间、静脉营养时间、恢复进食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微量泵持续泵奶,可降低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有效促进胃肠喂养的建立,缩短住院日。  相似文献   

14.
姚银莲  陈杰  赖细芬 《护理研究》2011,25(10):884-885
[目的]观察极低出生体重儿微量泵持续泵奶喂养效果。[方法]将12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62例,予微量泵持续泵奶;对照组58例,常规3 h间歇自胃管注入奶液。[结果]实验组达到足胃肠喂养时间、静脉营养时间、恢复进食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微量泵持续泵奶,可降低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有效促进胃肠喂养的建立,缩短住院日。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早期微量喂养对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的喂养耐受性和体质量增长的影响。方法选择出生体质量低于1.5 kg的早产儿6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对照组在常规静脉营养的基础上于生后1周内给予微量喂养,观察组在常规静脉营养的基础上于生后24~72 h内经口或鼻饲喂养,比较2组胃肠不耐受的发生率、胎粪完全排尽时间、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以及达到完全喂养量的时间。结果对照组与观察组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分别为64.7%(22/34)和14.7%(5/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胎粪完全排尽、恢复出生体质量以及达完全喂养量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微量喂养可显著改善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喂养不耐受,是有效的喂养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采取综合护理干预对早产低体质量儿喂养不耐受的影响。方法将60例适于胎龄的早产低体质量儿分为两组各30例,综合护理干预组实施非营养性吸吮、微量泵间断胃管喂养、喂养后俯卧位及腹部抚触的措施,并把这4种护理干预措施进行流程重组形成护理循环贯穿在早产儿的日常护理中;对照组采取早产儿常规护理。记录两组鼻胃管留置时间、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及到达全肠道营养时间,及喂养不耐受情况。结果综合护理干预组患儿达到全肠道营养时间、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鼻胃管留置时间均比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综合护理干预组喂养出现呕吐、腹胀、胃残留、呼吸暂停例数均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早产低体质量儿喂养时给予综合护理干预能促进胃肠道功能的成熟,提高经肠道喂养的耐受性,有效减少喂养不耐受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早期持续微量配方奶喂养在极低体质量早产儿肠道营养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98例极低体质量早产儿为研究对象,将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接受持续足量常规奶喂养的49例早产儿作为对照组,其中2015年7月至2016年12月接受持续微量配方奶喂养的49例早产儿作为观察组.喂养24周后,比较两组早产儿头围、身长、体质量、日均体质量增长量、日均热卡和蛋白质摄入量以及两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比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比例及完全肠内营养时间.[结果]喂养24周后,观察组早产儿头围、身长、体质量增加量分别为(31.68±0.78)cm、(44.03±0.88)cm、(2.247±0.157)kg,明显高于对照组(30.09±0.85)cm、(42.99±0.99)cm、(2.103±0.149)kg;观察组早产儿的日均体质量增加量、日均热卡及蛋白质摄入量分别为(4.36±0.55)g/(kg·d)、(115.19±5.73)kcal/(kg·d)、(3.12±0.31)g/(kg·d),明显高于对照组(3.31±0.76)g/(kg·d)、(88.73±5.61)kcal/(kg·d)、(2.91±0.24)g/(kg·d);观察组喂养不耐受比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比例分别为20.41%(10/49)、8.16%(4/49),明显低于对照组63.27%(31/49)、20.41%(10/49), 观察组完全全肠内营养时间为(19.11±3.10) d,明显长于对照组(14.03±5.16)d,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持续微量配方奶喂养能有效增加极低体质量早产儿的头围、身长及体质量,并且能增加早产儿对热卡和蛋白质的吸收,降低喂养不耐受和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酚妥拉明微量泵维持泵注联合四磨汤口服液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feeding intolerance,FI)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84例FI早产儿随机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综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酚妥拉明1.8~2.4mg/kg+质量分数5%葡萄糖注射液50mL,2.5mL/h持续微量泵注,并给予四磨汤口服液1.0~1.5mL/kg,1次/8h。比较2组FI症状、体征消失时间,恢复出生体质量、达足量胃肠喂养时间及住院时间,以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呕吐消失时间[(2.92±1.32)d]、胃潴留消失时间[(3.53±1.36)d]、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8.72±1.35)d]、达足量胃肠喂养时间[(13.37±1.93)d]、住院时间[(17.80±3.51)d]均较对照组[(3.83±2.45)、(4.28±1.43)、(9.83±1.47)、(15.28±1.88)、(19.76±3.86)d]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无酚妥拉明、四磨汤口服液相关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酚妥拉明微量泵维持联合四磨汤口服液治疗早产儿FI可缩短症状消失及住院时间,尽早达到全胃肠喂养,且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母乳喂养对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坏死性肠炎和喂养不耐受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诊断标准的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72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6例。对照组早产儿进行人工喂养,观察组早产儿则进行母乳喂养,比较两组早产儿坏死性肠炎、喂养不耐受、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喂养后,观察组早产儿坏死性肠炎和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早产儿恢复至出生体质量时间、达到肠内完全营养时间、住院时间以及腹胀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母乳喂养能够有效降低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坏死性肠炎的发生率,改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  相似文献   

20.
陈仲川 《临床医学》2013,(11):87-89
目的 探讨口服或鼻饲依托红霉素对治疗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方法将60例喂养不耐受早产儿分为对照组(停止加奶量或禁食水,加益生菌,建立肠道外静脉营养)和依托红霉素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依托红霉素颗粒5~12.5 mg/(kg·次),口服或鼻饲,3次/d,连用7 d)],记录并比较腹胀、呕吐症状的缓解时间,达到全胃肠道喂养时间,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黄疸消退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发生率,并监测依托红霉素不良反应.结果 60例喂养不耐受新生儿中,依托红霉素组腹胀、呕吐症状的缓解时间、取得完全胃肠道喂养时间、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黄疸消退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早产儿住院时间、NEC的发生率及肝功能生化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口服依托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可以提前缓解腹胀、呕吐等喂养不耐受症状,缩短达全胃肠道喂养时间及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缩短黄疸消退时间,未发生肝功能损伤等不良反应,值得基层医院临床使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