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9 毫秒
1.
李晓兰 《天津护理》2013,21(3):251-252
目的:通过体表骨性标志肱骨内上髁作肱动脉定位测量上肢血压,以弥补传统测量方法的不足.方法:将110例患者用A、B两种测量方法进行上肢血压自身对比测量,先用传统方法测量(A方法);10 min后经肱骨内上髁定位法测量(B方法).结果:两种方法所测得的血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所用的平均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肱骨内上髁定位测量法能正确反映血压的客观性,而且能缩短测量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可以代替传统方法进行上肢血压的测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改良方法佩戴袖套监测血压在持续无创血压监测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3年5月我科收治的心血管疾病患者110例为研究对象,交替采用改良法和传统法分别测量右上臂肱动脉血压值两次并取平均值进行比较,并对两组患者的主观舒适度进行比较。结果:两种方法测量的血压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舒适度比较为改良法优于传统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法监测血压,可保证测量效果,提高患者舒适度及护理质量,并延长了血压导联线的寿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有创血压监测值与无创血压监测值之间的线性关系,为临床血压监测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ICU监测无创血压与有创血压的患者32例,采取自身对照的方法,同时监测患者有创血压及无创血压值,采集数据资料进行比较,并进行线性关系分析.结果 采集有效数据98对,所得数据有创血压收缩压及舒张压值分别为(146.93±21.426),(71.32±13.152) mm Hg,均高于无创血压值的(124.02±19.417),(68.86±15.251)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15.301,3.363;P<0.05);有创血压与无创血压存在线性关系(r =0.880,P<0.05).结论 有创血压与无创血压所得监测值之间有差异,不可相互替代,可使用无创血压监测值推导计算有创血压监测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人工机械瓣置换术后有创动脉血压(ABP)与无创动脉血压(NBP)测量值的差异.方法 对40例机械瓣置换术后24 h患者进行有创和无创动脉血压监测比较,并对结果 进行t检验.结果 有创和无创动脉血压在术后早期(12 h内)比较差异显著,12 h以后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 机械瓣置换术后早期的有创血压与实际血压值有一定误差,采用有创血压监测,能更准确的反映血压的真实值,心内直视手术12 h以后可以用无创血压监测替代有创血压监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实时阈值手动触发技术在多排螺旋CT下肢动脉成像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70例临床疑有下肢动脉病变的患者接受下肢动脉CT检查,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自动触发组(n=35)患者采用自动阈值触发技术,阈值到达150 Hu后延迟6 s启动扫描;手动触发组(n=35)患者通过实时观察时间密度曲线图至峰值稳定后手动即刻启动扫描。分析两组的延迟扫描时间,评价两组的图像质量。图像质量的评价包括显示动脉的最远分支级别、动脉边缘光滑度、静脉干扰情况、动脉节段的CT值。结果:两种触发方式的启动扫描延迟时间有明显差异(P=0.002),自动触发组早于手动触发组;两种触发扫描方式对腹主-髂动脉及股动脉-腘动脉区域血管的远端分支及血管边缘显示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动触发组患者小腿动脉的远端分支及血管边缘的图像质量较自动触发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4、0.003);同样,手动触发组患者的足部动脉的远端分支及血管边缘的图像质量较自动触发组高(P值分别为0.003、0.003);两组的图像在整个下肢静脉干扰评分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主-髂动脉、股-腘动脉和小腿动脉3个层面的CT值在两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在足背动脉层面的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手动触发组在4个层面的CT值均高于自动触发组。结论:实时阈值手动触发技术考虑了患者的个体差异,可以更好地把握患者的延迟扫描时间,能获得更高质量的下肢动脉图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脐动脉测量有创血压在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12月我科入院的80例极低出生体重患儿,随机分为脐动脉组和外周动脉组,测量有创血压值。比较两种不同置管方式有创血压值的差异及置管成功率、留置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测量所得有创血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脐动脉组导管置管成功率高于外周动脉组(P0.05),留置时间长于外周动脉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少于外周动脉组(P0.05)。结论低出生体重儿经脐动脉测量有创血压不会影响测量结果,可以减少极低出生体重患儿有创动脉置管并发症的发生,易固定,留置时间长,可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人工机械瓣置换术后有创动脉血压(ABP)与无创动脉血压(NBP)测量值的差异。方法对40例机械瓣置换术后24h患者进行有创和无创动脉血压监测比较,并对结果进行t检验。结果有创和无创动脉血压在术后早期(12h内)比较差异显著,12h以后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机械瓣置换术后早期的有创血压与实际血压值有一定误差,采用有创血压监测,能更准确的反映血压的真实值,心内直视手术12h以后可以用无创血压监测替代有创血压监测。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基于深度学习的脑影像量化分析软件QBrain与作为传统算法代表的FreeSurfer自动分割软件测量海马体积的效果。方法自健康中国成人头颅高分辨MRI数据库(Chinese 1000)中随机提取100名志愿者数据,以手动测量结果为标准,对比FreeSurfer、QBrain软件测量海马体积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组内相关系数(ICC)进行相关性分析,以Bland-Altman分析法行一致性分析;以戴斯系数(DSC)评估2种自动测量方法与手动测量值相似度。结果手动测量及FreeSurfer、QBrain软件测量结果均显示右侧海马体积测值大于左侧(P均<0.05)。FreeSurfer右侧海马测值明显小于手动测值(P<0.05);左侧测值大于手动测值,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QBrain右侧海马值明显小于手动测值(P<0.05);左侧测值小于手动测值,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种自动方法海马体积测值均与手动测值显著相关(ICC>0.75,r>0.75,P<0.05)。Bland-Altman散点图显示2种自动测量方法与手动测量结果的一致性均较好。FreeSurfer及QBrain海马体积测值与手动测值的DSC分别为0.73和0.05(P均<0.05)。结论FreeSurfer与QBrain均可准确自动测量海马体积;QBrain所测海马体积与手动测值的相关性更佳,且耗时较少。  相似文献   

9.
来芬华  金琦 《护理与康复》2008,7(4):288-289
目的探讨休克患者有创血压与无创血压监测值的差异。方法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对ICU40例休克患者进行24h有创血压和无创血压的监测比较,每位患者选择桡动脉穿刺行直接动脉血压连续监测,每5min记录1次,同时同侧肱动脉每5min进行无创血压测定1次,分别记录两种方法的测量值,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休克患者的有创血压值低于无创血压值。结论对休克患者临床抢救和治疗用药时应考虑有创与无创血压监测值的差值,尽可能采用有创测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20 G静脉留置针进行桡动脉穿刺测压结果的真实可靠性。方法:选择2016年3~6月下腹部及下肢内固定手术患者45例,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22例和对照组23例,分别采用20 G静脉留置针和动脉穿刺针进行右侧桡动脉穿刺置管并进行持续有创血压(IBP)监测,同时进行右上肢连续无创血压(CNAP)监测,分别采集到196对IBP和CNAP数据。对成对的连续无创血压(收缩压和舒张压)与有创血压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比较两组相关系数及CNAP-IBP的95%可信区间是否相同。比较两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和血液污染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获得的有创血压收缩压、舒张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动脉穿刺一次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血液污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以20 G静脉留置针替代动脉穿刺针进行桡动脉穿刺测压,其结果真实可靠,具有血液污染少、减少动脉穿刺损伤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有创血压监测在进展为脓毒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方法:本研究通过前瞻性研究,选择2017-02—2018-02入住我院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诊断为脓毒症并在住院期间进展为脓毒性休克的101例患者,对其随机选择有创或无创血压监测。根据患者是否使用有创动脉血压监测分为2组:有创血压组48例,无创血压组53例。2组患者入院后均询问性别、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肝肾疾病史,均给予抗感染、液体疗法、改善微循环、营养支持等治疗。观察住院后首次出现乳酸(lactic acid,Lac)2.0mmol/L时的平均动脉压、医院感染率、治愈率和EICU住院时间。结果:当首次出现Lac2.0mmol/L时,有创血压组的平均动脉压明显高于无创血压组(P0.05);有创血压组的治愈率明显高于无创血压组(P0.05);有创血压组EICU住院时间明显少于无创血压组(P0.05);但2组间医院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尽早使用有创血压监测可提高脓毒性休克患者的治愈率,并能减少其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2.
有创血压监测在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中的应用及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平  匡秀兰 《护士进修杂志》2005,20(12):1093-1094
目的探讨有创动脉血压(Arterial Blood Pressure,ABP)与无创动脉血压(Noninvasive Blood Pressure,NBP)监测在非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中的误差及原因。方法对36例非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休克早期患儿进行有创和无创动脉血压监测比较,在监测有创动脉血压时,同时选取同一侧上肢进行无创动脉血压监测,将所测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有创和无创动脉血压在休克早期(24~48h内)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01),在休克后期(48h以后)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在非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休克早期的有创动脉血压与无创动脉血压值有一定差别,在临床治疗时,应结合病人实际情况,作出合理判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有创动脉血压监测(IBP)与无创动脉血压监测(NBP)在NICU新生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0月—2017年4月本院NICU 16例行有创动脉血压监测同时监测无创血压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对比有创动脉血压监测与无创血压监测的差异性。患儿有无亚低温及心律失常、新生儿休克、RDS、HIE、新生儿窒息等疾病对有创血压监测与无创血压监测的影响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进行对比,并分析影响两者的相关因素。结果有创血压监测的收缩压高于无创血压监测的收缩压(P0.05);经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影响新生儿IBP收缩压的因素有新生儿休克、HIE、新生儿窒息(P0.05);影响新生儿IBP平均动脉压的因素有心律失常、RDS(P0.05)。经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影响NBP收缩压的因素为新生儿休克(P0.05)。结论在NICU对急危重症新生儿进行血压监测,持续有创动脉血压监测相较于无创动脉血压监测更加准确,临床应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陈岚  杜苏群  徐小燕  徐旭春   《护理与康复》2016,15(7):622-624
目的观察不同袖带绑扎方向对监护仪无创血压值的影响。方法按随机数字表将508例急诊科就诊患者分为A组和B组各254例。使用迈瑞公司生产的各种型号监护仪对508例患者进行无创血压测量。A组先采用常规方法测量血压,后将袖带测压管路朝上,并位于上臂外侧进行测量;B组则先采用袖带测压管路朝上绑扎袖带方法测量血压,而后采用常规测量方法,2次测量之间休息2min。记录所有患者每次测量的血压值。结果 508例患者前后2次血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08例患者不同测量方法下血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种测量方法所测得的血压值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袖带测压管路朝上测量血压的方法能较准确的测量无创血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早期患者桡动脉与股动脉有创血压监测的差异性。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间我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肝移植术后患者22例,对肝移植术后入ICU当时至术后1天内8个时间点,同步进行桡动脉和股动脉有创血压监测。根据股动脉收缩压水平分为3组:A组,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90~140 mm Hg(1 mm Hg=0.133 k Pa);B组,SBP140 mm Hg;C组,SBP90 mm Hg,测量桡动脉与股动脉有创血压的差值。结果当股动脉收缩压在正常范围内,股动脉与桡动脉的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动脉压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股动脉收缩压90 mm Hg时,股动脉的收缩压及平均动脉压明显高于桡动脉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股动脉收缩压140 mm Hg时,股动脉收缩压明显小于桡动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移植术后患者早期低血压及高血压状态下,桡动脉与股动脉有创血压存在较大差异,低血压状态下桡动脉血压监测易低估患者实际血压水平,而高血压状态下表现为高估患者血压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回顾性研究早期乳酸清除率对低血容量性休克病人预后的临床评估价值.方法:收集126例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一般资料、入ICU即刻的动脉血乳酸浓度、APACHEⅡ评分、治疗12 h后的乳酸清除率及预后等资料,分别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高乳酸清除率组和低乳酸清除率组,比较其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各组患者人ICU时性别、年龄、初始血乳酸浓度、APACHEⅡ评分等对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存活组乳酸清除率明显高于死亡组(P<0.05);高乳酸清除率组的死亡率明显低于低乳酸清除率组死亡率(P<0.05).结论:早期乳酸清除率可早期评估低血容量性休克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无创间接血压测量与有创直接血压测量两种不同方法的比较,探讨无创间接血压测量法反映患者真实血压的可靠性、误差及原因。方法 患者选自2003年12月至2004年5月期间在我院心导管室行心血管介入检查治疗的患者。同时应用无创及有创方法测量血压,并测量在上肢袖带缠绕处上臂周径,统计学处理后分析有创与无创血压的相关性及上臂周径对无创血压测量的影响。结果 水银柱式血压计测得的结果与真实血压相比SBP、DBP、PP均有统计学意义,SBP(P〈0.01)、DBP(P〈0.01)、PP(P〈0.01),两种测量方法测得的SBP差和DBP差与臂围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用水银柱式血压计测量的血压值与真实值有一定误差,上臂周径对无创血压测量无明显影响;本研究提示对于危重患者有条件的情况下应尽量进行有创血压监测。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全身麻醉患者左右侧肱动脉无创血压值(NIBP)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随机选择全麻诱导后患者315例,分别测量三次左、右肱动脉NIBP,取平均值并分析.结果:两臂收缩压(SBP)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56.8%患者左侧SBP偏高,38.1%右侧偏高,5.1%两侧相等;两臂舒张压(DBP)及平均压(MAP)均无明显差异(P>0.05).随年龄增长,两臂SBP、MAP绝对差值均逐渐增大;Logistic回归法显示,左右SBP、DBP绝对差值>10 mmHg的比例分别为27.3%、12.4%,且年龄和臂围是其差异的重要因素.结论:老年人术中应同时监测左右臂血压;两臂血压绝对差值明显时,应排除臂围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改良换能器固定方法对有创血压监测准确性的影响,探索最佳的换能器固定方法。方法采取自身对照的方法,对留置桡动脉置管监测有创动脉血压的患者将换能器固定于患者上臂腋中线部位(改良换能器的固定方法)与固定在腋中线部位和输液架上(传统的固定方法),观察在3种不同卧位,平卧位、半卧位、右侧卧位有创动脉血压的变化,比较3种固定方法所得血压的差异性。结果改良换能器的固定方法与传统的2种固定方法在平卧位、半卧位、右侧卧位所测得有创动脉血压值比较,P均﹥0. 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将换能器固定在患者上臂(有创动脉置管一侧上臂)的这种改良的换能器固定方法测得的有创血压准确可靠、方便操作,可以替代传统的固定方法,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任春霞  姜小鹰 《护理研究》2006,20(22):2009-2010
[目的]探讨心内直视术后早期有创血压与无创血压监测的差异。[方法]对30例心内直视术后病人进行24h连续的有创测压和无创测压监测,进行自身对照比较。[结果]有创血压和无创血压监测在心内直视术后早期8h内收缩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8h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舒张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内直视术后早期采用有创血压监测,能提供更准确的依据,心内直视手术8h以后可以用无创血压监测替代有创血压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