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生儿脐血铅水平与骨代谢指标变化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新生儿脐血铅水平与骨代谢指标间的相关性。方法采集80例正常新生儿脐静脉血5ml,分别检测血铅、血清骨钙素(OC)、骨碱性磷酸酶(ALP)及25-(OH)D3。结果脐血铅水平与胎儿OC、25-(OH)D3呈显著负相关,与ALP呈显著正相关。以P50(50.45μg/L)为界,较高脐血铅组血清OC[(10.0±5.84)ng/ml]、25-(OH)D3[(47.52±28.82)μg/L]均显著低于较低脐血铅组血清OC[(19.26±4.32)ng/ml,P〈0.001]、25-(OH)D3[(56.62±26.80)μg/L,P〈0.05];高血铅组骨ALP水平[(182.64±44.67)U/L]显著高于低血铅组[(126.43±62.05)U/L,P〈0.05)]。结论胎儿期低水平铅暴露可能影响骨形成过程,阻碍正常骨矿化过程。  相似文献   

2.
1,25-(OH),D是VitD活性最强的代谢产物,主要由于25OHD通过甲状旁腺(PTH)-cAMP在肾近曲管激活1,25-OHD-1α羟化酶合成;另一条途径是降钙素(CT)在肾近端直管合成1,25-(OH)_2D。材料和结果 1984年12月~1985年2月对28名健康母亲及其足月顺产儿第1天(脐血)、第5天检查血Ca、P、总蛋白/PTH、尿cAMP肌酐、肾源性cAMP、CT、25-(OH)D及1,25-(OH)_2 D,将其结果与成人进行对照。 1.25-(OH)D与1,25-(OH)_2D:母血25-(OH)D(16.3±6.2ng/ml)明显高于脐血(7.6±4.6ng/ml)和5天婴儿(9.7±3.4ng/ml)的水平三者间用回归线方法,最终的相关系数(r)呈显著性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早产、维生素D和骨代谢指标水平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2年11月至2013年10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出生的814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其中24例为妊娠28~32周的早产儿(重度早产组),134例为妊娠32~36周的早产儿(轻度早产组),656例为妊娠满37周的足月儿(足月产组)。使用25-(OH)-D、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和Ⅰ型胶原C末端肽(C-telopeptides typeⅠcollagen,CTX)对应的ELISA试剂盒完成25羟基维生素D(25-(OH)-D)血清浓度及骨代谢标志物浓度的测定。结果足月产组体重、身长、头围、胸围大于重度和轻度早产组(P<0.01)。三组间的维生素D和PTH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重度早产组与足月产组、重度早产组与轻度早产组中的OPG水平存在差异,且有统计学意义(P<0.01)。早产组中,25-(OH)-D浓度与OPG、CTX的浓度呈正相关(r=0.563,P<0.01;r=0.581,P<0.001),与PTH浓度呈负相关(r=-0.621,P<0.001),OPG与PTH的浓度呈负相关(r=-0.518,P<0.001),与CTX浓度呈正相关(r=0.653,P<0.001),PTH与CTX浓度呈负相关(r=-0.520,P<0.001)。结论成骨活动障碍及破骨活动亢进可能是导致早产儿易患代谢性骨病的关键因素,维生素D缺乏可能是代谢性骨病的原因之一。监测血清25-(OH)-D和骨代谢指标水平能较好地反映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的骨代谢状态。  相似文献   

4.
目的:目前研究发现B型紫外线照射与血清25-羟维生素D[25-hydroxy vitamin D, 25-(OH)D]水平有剂量-效应关系,并且维生素D与骨代谢相关。该研究探讨经玻璃紫外线照射对大鼠25-(OH)D及骨代谢的影响。方法:选用30只Wistar大鼠建立不同紫外线暴露方式的动物模型,饲以缺乏维生素D饮料,随机分为避光组,紫外线直接照射160 min组,简称直射组,紫外线经单层玻璃照射160 min组,简称经玻组。每组各10例。21 d实验结束时,测定各组大鼠血清25-(OH) D、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 hormone, PTH)、骨碱性磷酸酶(bone alkaline phosphatase, BALP)、骨钙素(osteocalcin, OC)和骨Ⅰ型胶原羧基末端肽(carboxyterminal cross-linked telopeptide of type I collagen, ICTP)的浓度及骨密度(bone mieral density, BMD)。结果:经玻组骨密度(BMD)为0.036±0.002 g/cm2,显著高于避光组(P<0.01); ICTP浓度0.181±0.067 μg/L,显著低于避光组(P<0.01);PTH、25-(OH)D、BALP及OC浓度分别为3.72±0.38 pg/mL、28.67±1.35 nmol/L、25.03±4.65 μg/mL和0.559±0.067 ng/mL,与避光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 经玻组BALP和ICTP水平及BMD与直射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OC和PTH浓度显著高于直射组(P<0.05);25-(OH)D水平显著低于直射组(P<0.01)。结论:经单层玻璃的紫外线照射不能显著提高血浆25-(OH)D水平,但可降低维生素D缺乏造成的骨转化率升高并提高骨密度,与直接紫外线照射达到相似效果。[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9,11(2):138-141]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早产儿早期骨代谢生化指标状态变化,以及营养对其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1月至2014年4月本院收治的胎龄30~35周早产儿,分别于生后24 h内及生后2周清晨8~9时采集静脉血,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β-I型胶原羧基末端端肽(β-CTx)、骨钙素(OC)、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延长肽(PINP)水平,分析上述指标的动态变化及其与早期营养相关指标的关系。结果共纳入60例早产儿。生后24 h内血清β-CTx、OC、PINP水平之间无相关性(P>0.05);生后24 h内血清β-CTx与胎龄成负相关(r=-0.603,P<0.05),OC与胎龄成正相关(r=0.581,P<0.05),PINP水平与胎龄无相关(r=0.134,P>0.05)。生后2周血清β-CTX、OC、PINP水平均较生后24 h内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后2周与生后24 h内的差值Δβ-CTx与ΔOC成正相关(r=0.600,P<0.05),Δβ-CTx与ΔPINP无相关(r=0.045,P>0.05),ΔOC与ΔPINP无相关(r=0.110,P>0.05)。生后2周ΔOC与日均热卡、日均蛋白热卡比成正相关,与热卡累计缺失量成负相关(P<0.05),与日均奶量热卡、日均蛋白量、蛋白累计缺失量无相关(P>0.05);Δβ-CTx、ΔPINP与相关营养指标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早产儿生后24 h内血清OC与胎龄成正相关,β-CTx与胎龄成负相关;生后2周骨代谢处于活跃状态,血清β-CTx、OC、PINP水平显著升高。早期提供合理热卡和适宜的蛋白热卡比对骨的正常发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测定新生儿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甲状旁腺激素(PTH)、钙、磷浓度,了解兰州市新生儿维生素D营养状况,指导临床补充维生素D。方法选取2012年9~12月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住院的90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早产儿30例,足月儿60例,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两组患儿生后10天内血清25(OH)D、PTH浓度,并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血清标本的钙、磷水平由贝克曼AU27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结果早产儿血清25(OH)D浓度为(21.9±2.5)nmol/L,显著低于足月儿(34.9±10.8)n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儿血清町H浓度为(94.7±40.2)pg/ml,显著高于足月儿(56.1±30.0)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血清25(oH)D水平与明H呈负相关;旱产儿血钙浓度为(2.1±0.3)mmob/L,低于足月儿(2.3±0.3)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儿血磷浓度为(1.8±0.7)mmoL/L,足月儿为(1.6±0.5)mmo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兰州市新生儿普遍存在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的现象,应加强孕母和新生儿的维生素D补充。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感染致内源性高磷血症患儿血清甲状旁腺素(PTH)、1,25二羟基胆骨化醇[1,25(OH)2D]、降钙素(CT)水平,以探讨内源性高磷血症对其合成与分泌的影响。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对高磷血症组和正常血磷组各30例,进行血清PTH、1,25(OH)2D、CT测定,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高磷血症组PTH为(77.26±48.57)pg/ml,1,25(OH)2D为(24.51±9.43)pg/ml熏CT为(124.03±49.80)pg/ml;正常血磷组PTH为(33.08±15.27)pg/ml,1,25(OH)2D为(30.80±0.40)pg/ml,CT为(72.46±33.59)pg/ml,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感染可致血磷增高;内源性高磷血症血清PTH和CT水平均明显增高,1,25(OH)2D水平低于正常。内源性高磷血症可独立于血钙之外,对PTH的分泌起促进作用,并可抑制25羟化酶和1羟化酶,减少1,25(OH)2D的生成,又可促进CT的合成与分泌,导致钙磷代谢紊乱。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肾病综合征 (nephroticsyndrome,NS)患儿维生素D代谢变化。 方法:采集 4 5例NS患儿及 2 0例对照组患儿血、尿标本进行检测 ,定量测血清钙、磷、2 5 (OH)D3 、1,2 5 (OH) 2 D3 浓度及 2 4h尿蛋白。结果:NS患儿血清钙、2 5 (OH)D3 及 1,2 5 (OH) 2 D3 低于对照组 [(1.92± 0 .4 7)mmol/Lvs (2 .2 6± 0 .2 3)mmol/L ,(6 .0 8± 9.15 )ng/mlvs (43.12± 15 .0 4 )ng/ml,(13.0 0± 6 .2 9) pg/mlvs (2 3.78± 11.16 ) pg/ml](P <0 .0 1) ,差异有显著意义 ;而血清磷与对照组相比 [(1.84± 0 .6 7)mmol/Lvs (1.87± 0 .87)mmol/L],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NS患儿血清 2 5 (OH)D3 水平与 2 4h尿蛋白呈负相关关系 (r =- 0 .5 6 3,P <0 .0 5 ) ,血清 1,2 5 (OH) 2 D3水平与 2 4h尿蛋白呈明显负相关 (r =- 0 .6 96 ,P <0 .0 1)。结论:肾病极期体内存在维生素D代谢紊乱 ,其为骨代谢异常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中毒     
051319铅对儿童骨代谢的影响/石凯丽…∥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4,12(2).-109~111方法:整群抽取5~6岁儿童120名,应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血铅值;通过酶联免疫法检测本组儿童血清骨钙素(OC)、骨碱性磷酸酶(BALP)及25-(OH)D3水平。结果:随着血铅水平的增高,该组儿童的血清OC和25-(OH)D3水平呈下降趋势,而BALP呈上升趋势。其中III级铅中毒儿童血清OC较I级铅中毒儿童显著下降(P<0.01),而血清BALP显著增高(P<0.01),且II级铅中毒儿童血清BALP较I级铅中毒儿童已有显著增高改变(P<0.01)。表1参6(杨玉凤)051320心肌肌钙蛋白I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儿童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H)D3]水平与体质量、肥胖程度、体质量指数(BMI)、血脂的关系,以及他们在肥胖儿童中可能的发生机制.方法 以2011年7月至2013年2月在无锡市妇幼保健院儿童营养门诊就诊的儿童为研究对象,共244例.调查所有受试者每日服用维生素D情况,测量身高、体质量、BMI及25-(OH)D3水平和微量元素,其中38例3岁以上肥胖儿童测定脂代谢水平.结果 1.肥胖儿童的血清25-(OH)D3水平为(68.31 ±23.06) nmol/L,其中36个月龄以上组肥胖儿童最低,为(55.03±15.18) nmol/L.2.肥胖组和超重组儿童血清25-(OH) D3水平远低于正常体质量组儿童水平(F=4.739,P<0.05).3.重度肥胖儿童25-(OH) D3水平显著低于轻、中度肥胖儿童(F=9.711,P<0.05).4.儿童体质量、身高/体质量百分比及BMI与25-(OH) D3水平呈负相关(r=-0.365、-0.237、-0.175,P均<0.001).5.3岁以上肥胖儿童体质量、三酰甘油水平与25-(OH) D3均呈负相关(r=-0.476、-0.324,P均<0.05).结论 血清25-(OH)D3水平降低与肥胖有关.其原因可能是肥胖者脂肪组织增多,维生素D滞留在脂肪细胞中,导致血清维生素D水平减低.肥胖儿童体内维生素D的消耗高于正常儿童,需要补充更多的维生素D才能达到正常25-(OH)D3水平.  相似文献   

11.
支气管哮喘儿童血清25-(OH)D3和总免疫球蛋白E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支气管哮喘儿童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H)D3]和总免疫球蛋白E(TIgE)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30例支气管哮喘、40例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及40例正常对照儿童血清25-(OH)D3及TIgE含量,比较3组间其血清含量的差异。结果支气管哮喘组血清25-(OH)D3含量(18±3 ng/mL)明显低于喘息性支气管炎组(43±3 ng/mL)和正常对照组(43±3 ng/mL),且TIgE含量(192±16 IU/mL)明显高于喘息性支气管炎组(123±14 IU/mL)和正常对照组(118±15 IU/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支气管哮喘组血清25-(OH)D3与TIgE呈负相关(r=-0.783,P<0.01=,喘息性支气管炎组、正常对照组血清25-(OH)D3与TIgE均无相关性。结论血清25-(OH)D3缺乏可能是导致儿童支气管哮喘发作的原因。血清25-(OH)D3水平增高可以抑制IgE的过度表达,这可能成为预防和治疗支气管哮喘等过敏性疾病的一种新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新型抗癫痫药物(AEDs)托吡酯(TPM)、奥卡西平(OXC)、拉莫三嗪(LTG)、左乙拉西坦(LEV)对4~12岁癫痫儿童骨代谢的影响。方法收集2016年7月至2017年6月在山西省儿童医院初次诊断癫痫患儿160例,根据患儿的发作类型,分别予口服TPM(40例)、OXC(40例)、LTG(40例)、LEV(40例)单药治疗,观察4组患儿治疗前及治疗3、6、12个月后骨密度(BMD)及骨代谢指标的变化,包括血钙(Ca)、血磷(P)、血碱性磷酸酶(ALP)、骨钙素(OC)、甲状旁腺素(PTH)、25羟维生素D[25-(OH)D]。结果1.各试验组用药前多种骨代谢指标及BM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OXC组治疗6、12个月后血Ca较治疗前减低[2.38(0.08)mmol/L比2.47(0.17)mmol/L、2.44(0.10)mmol/L比2.47(0.17)mmol/L],PTH较治疗前升高[37.64(17.52)ng/L比34.23(20.53)ng/L、40.74(16.15)ng/L比34.23(20.53)ng/L];TPM组治疗6、12个月血Ca较治疗前降低[2.40(0.11)mmol/L比2.42(0.10)mmol/L、2.41(0.09)mmol/L比2.42(0.10)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OXC组在治疗6、12个月血Ca低于LEV组[2.38(0.08)mmol/L比2.44(0.10)mmol/L、2.44(0.10)mmol/L比2.44(0.12)mmol/L]、LTG组[2.38(0.08)mmol/L比2.44(0.13)mmol/L、2.44(0.10)mmol/L比2.42(0.13)mmol/L],血PTH高于LEV组[37.64(17.52)ng/L比36.52(20.71)ng/L、40.74(16.15)ng/L比31.89(14.84)ng/L]、LTG组[37.64(17.52)ng/L比39.39(24.03)ng/L、40.74(16.15)ng/L比33.01(12.20)ng/L],TPM组在治疗12个月后血Ca低于LEV组[2.41(0.09)mmol/L比2.44(0.12)mmol/L]、LTG组[2.41(0.09)mmol/L比2.42(0.13)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LEV、LTG对于癫痫患儿骨代谢影响较小,TPM可能会使癫痫患儿血Ca下降;OXC可能会使血Ca降低,血PTH升高,导致患儿的骨转换增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苗勒管抑制物质(MIS)在尿道下裂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分别检测54例单纯型尿道下裂及36例无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儿童血清苗勒管抑制物质、睾酮及雄烯二酮的水平.结果 尿道下裂组和对照组儿童的血清MIS平均值分别为(122.0±21.7)rig/ml和(80.5±11.4)ng/ml,P<0.01.对照组儿童血清睾酮为(1.55±0.42)Pg/ml,尿道下裂组儿童为(0.64±0.31)Pg/ml,P<0.05.对照组儿童血清雄烯二酮的水平明显高于尿道下裂组儿童,分别为(1.41±0.28)ng/ml和(0.66±0.19)ng/ml,P<0.01.尿道下裂儿童较高的MIS水平和较低的睾酮水平呈较弱的负相关.结论 尿道下裂儿童血清苗勒管抑制物质的水平与睾酮水平呈负相关,苗勒管抑制物质可能通过抑制睾酮的合成进而在尿道下裂的发病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过敏性紫癜(HSP)患儿病情及治疗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1~12月第1次诊断为HSP的患儿50例为HSP组,以49例健康儿童作为健康对照组。空腹采集两组儿童血清,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25羟基维生素D_3[25-(OH)D_3]水平。根据25-(OH)D_3检测结果将HSP患儿进一步分为维生素D正常组(20 ng/m L)(n=9)、不足组(15 ng/m L~20 ng/m L)(n=15)、缺乏组(≤15 ng/m L)(n=25)、严重缺乏组(≤5 ng/m L)(n=1)。收集HSP患儿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激素治疗情况、入院前病程及住院天数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HSP组患儿血清25-(OH)D_3水平(16±6 ng/m L)低于健康对照组(29±5 ng/m L)(P0.01)。与正常组+不足组患儿[25-(OH)D_315 ng/m L]相比,缺乏组+严重缺乏组患儿[25-(OH)D_3≤15 ng/m L]肾脏受累发生率、激素使用率均增高(P0.05),中位住院天数延长(P0.05),但入院前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SP患儿血清25-(OH)D_3水平低,低血清25-(OH)D_3水平HSP患儿肾脏受累风险及激素使用率增高,住院时间延长。但补充维生素D对HSP有无治疗作用,能否缩短HSP患儿病程,改善远期预后,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初步探讨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TaqI、BsmI、ApaI位点在儿童克罗恩病(CD)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选取19例CD患儿为病例组,122例正常健康体检儿童为对照组。ELISA方法检测血清25羟维生素D3 [25(OH)D3]水平;基因测序方法检测两组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TaqI、BsmI、ApaI位点,比较两组之间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频率。结果:病例组血清25(OH)D3水平(17.3±2.4 ng/mL)较对照组(26.9±2.1 ng/mL)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D患儿存在低25(OH)D3水平;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TaqI、BsmI、ApaI位点与CD的发生无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妊娠期低水平铅暴露对新生儿血清钙(Ca)、骨钙素(OC)及骨碱性磷酸酶(BALP)的影响。方法于新生儿娩出断脐后采集脐静脉血5 ml分别检测血铅、血清钙、血清骨钙素及骨碱性磷酸酶,将新生儿以血铅值50μg/L、100μg/L为界分为低铅组(<50μg/L)、相对高铅组(50~99μg/L)和高铅组(≥100μg/L),研究脐血铅对新生儿骨代谢相关指标的影响。结果新生儿脐血铅水平与其血清骨钙素、血清钙水平呈负相关,与骨碱性磷酸酶水平呈正相关。高铅组与低铅组比较,血清骨钙素水平、血清钙几何均数水平显著降低;高铅组碱性磷酸酶水平显著高于相对高铅组及低铅组。结论妊娠期低水平铅暴露可能干扰了新生儿骨代谢。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患儿维生素D营养状况,探讨维生素D水平与ASD的关系。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对117例新诊断的ASD患儿和109例健康对照儿童进行血清25(OH)D检测,并根据血清25(OH)D水平,将维生素D状况分为正常(30 ng/m L)、不足(10~30 ng/m L)和缺乏(10 ng/m L),比较两组儿童维生素D营养状况。结果 ASD患儿25(OH)D水平(19±9 ng/m L)明显低于对照组(36±13 ng/m 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SD患儿中维生素D缺乏和不足率为89.7%,明显高于对照组(5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ASD患儿存在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维生素D缺乏和不足有可能是ASD发病的环境/遗传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早产儿出生时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入住NICU、出生胎龄34周的早产儿,按是否患BPD分为BPD组(41例)和对照组(219例),分析25(OH)D水平与BPD的关系。结果 BPD组血清25(OH)D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37±17 nmol/L vs 47±20 nmol/L;P0.05);维生素D缺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0.2%vs 74.0%,P0.05)。血清25(OH)D水平与BPD发生率呈负相关(r=-0.201,P=0.001)。结论早产儿维生素D缺乏可能与BPD发病有关,但需多因素分析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5~14岁健康儿童青少年骨代谢标记物的性别和年龄分布。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儿童医学中心和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招募的健康儿童青少年及接受入学体检的健康儿童青少年共273名,对其进行详细的临床资料收集。按照骨代谢标记物数值进行年龄段划分,并计算骨代谢标记物数值的第5、10、25、50、75、90、95百分位。结果骨形成标记物和骨吸收标记物在不同性别中变化趋势一致,在学龄前期及学龄期水平较低,在青春前期开始增高,青春期达到峰值,并在青春期后快速降低。男性和女性的骨形成标记物:血清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延长肽(P1NP)(P=0.404)及血清骨钙素(OC)(P=0.766)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吸收标记物:血清β-Ⅰ型胶原分解代谢产物C端交联肽(β-CTx)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结论 5~14岁健康儿童不同性别骨形成标记物血清P1NP、OC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骨吸收标记物血清β-CTx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根据参考值的年龄分布特点,女性骨代谢指标增高的趋势较男性提前1~2岁,峰值低于男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脂溶性维生素A、D、E水平与特应性皮炎(AD)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根据HanifinRajka标准,于2013年—2016年收集AD患儿,以健康体检儿童作对照;应用SCORAD方法评估AD患儿疾病严重程度;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总IgE水平;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嗜酸性细胞绝对计数值;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清视黄醇、25-(OH)D 3水平,液相质谱法测定血清维α-生育酚水平。结果共纳入AD患儿61例,对照组48例。AD患儿SCORAD评分为(44.71±16.06)。AD患儿血清25-(OH) D3水平为(33.88±1.03)nmol/L,低于对照组的(50.49±1.90)nmol/L;血清视黄醇水平为(0.83±0.03)μmol/L,低于对照组的(0.93±0.04)μ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D组和对照组之间血清α-生育酚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D患儿血清视黄醇、25-(OH) D3水平与SCORAD呈显著负相关(P0.05),α-生育酚水平与SCORAD无相关性(P0.05)。结论 AD患儿维生素A、D水平均下降,且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