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目的 研究综合健康教育对单纯性肥胖儿童脂肪肝的干预,探讨控制儿童肥胖的有效方式.方法 对58例脂肪肝肥胖儿童采用以家庭行为疗法为基础,加以运动训练和饮食控制以及行为治疗在内等综合干预,并对其疗效进行比较,同时选取体重正常儿童58名作为对照组.结果 干预前肥胖组体重、BMI值、收缩压及舒张压、TC、TG、LDL-C均高于对照组(P<0.01),干预后BMI、收缩压、TC、TG低于干预前(P<0.01);HDL-C低于对照组(P<0.01),干预后HDL-C高于干预前(P<0.01).结论 对肥胖儿童采取综合健康干预措施可以起到改善血脂水平的作用.使体内中性脂肪减少,降低脂肪肝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尹志勤 《护理研究》2005,19(9):804-806
[目的]培养单纯性肥胖儿童自我护理的能力。[方法]以家庭干预为主,配合学校、社区的指导和健康教育,以控制饮食、增加运动、心理健康指导为主要干预内容。[结果]经过1年的干预,干预组儿童身高增长与正常对照组一致,肥胖度明显降低;对自我护理的态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结论]通过家庭、学校、社区的教育和管理,实施饮食、运动和心理干预,可使肥胖儿童的体重降低,并形成自我护理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单纯性肥胖儿童的减肥干预和自我护理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志勤 《护理研究》2005,19(5):804-806
[目的]培养单纯性肥胖儿童自我护理的能力。[方法]以家庭干预为主,配合学校、社区的指导和健康教育,以控制饮食、增加运动、心理健康指导为主要干预内容。[结果]经过1年的干预,干预组儿童身高增长与正常对照组一致,肥胖度明显降低;对自我护理的态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结论]通过家庭、学校、社区的教育和管理,实施饮食、运动和心理干预,可使肥胖儿童的体重降低,并形成自我护理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家庭学校综合干预对单纯性肥胖儿童心理行为及个性特征的影响.方法 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方法,随机抽取60名单纯性肥胖儿童.给予家庭学校综合干预,干预前和干预后6个月测评儿童的心理行为、个性特征及体格指标.结果 干预后单纯性肥胖儿童各行为因子得分有较明显的改善,不合群、抑郁、社交退缩、强迫性、攻击性、违纪行为6项较干预前对比(p均<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而社会问题、躯体化、多动、残忍、性问题因子5项比较(p>0.05),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个性问卷:干预后EPQ-E(内外向)维度分值、FPQ-N神经质或情绪的稳定性维度分值较干预前(P均<0.01),差别有统计学意义,EPQ-P(精神质)维度分值、EPQ-L(掩饰性)维度分值比较(p均>0.05),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与常模组各维度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干预后进行体格测查,体质指数、体重、腰围、臀围与干预前相比(p<0.01),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而身高于干预前后比较(p均>0.05),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家庭学校综合于预能有效改善单纯性肥胖儿童的心理行为和个性特征,对控制儿童肥胖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丛敏  吴敏  罗均芬 《护理学报》2009,16(15):1-4
目的 探讨社区肥胖儿童主观生活质量状况、影响因察及干预效果,为提高其生活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深圳市3个社区随机抽取106名9~14岁肥胖儿童与122名正常体质量儿童,进行主观生活质量的评定,并采取综合措施对肥胖儿童进行1年的健康干预.比较干预前、干预后两组的主观生活质量满意度,分析肥胖儿童主观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结果 肥胖儿童主观生活质鼍低于正常体质量儿童(P<0.01);肥胖儿童干预后主观生活质量总满意度高于干预前(P<0.01).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肥胖儿童年龄较大、肥胖程度越高、学习成绩越差、母亲文化程度越低者其主观生活质量越低(P(0.01或P<0.05);单亲家庭相对于扩展家庭,主观生活质量较低(P<0.01).结论 肥胖儿童的主观生活质量满意度比正常体质量儿童低,但干预后能明显提高;肥胖儿童主观生活质量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包括:年龄、肥胖程度、学习成绩、家庭类型、母亲文化程度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应用综合干预方法降低社区中老年超重/肥胖人群体重的效果.方法 通过健康教育+量化饮食控制+量化运动指导对69例超重/肥胖患者进行3个月的强化干预.结果 69例超重/肥胖患者干预前后体重、腰围、血压、血脂、糖化血红蛋白、健康知识知晓率、饮食与运动评价等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健康教育+量化饮食控制+量化运动指导综合干预可以提高患者对非药物治疗的依从性、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有效降低社区中老年超重/肥胖人群的体重指数、控制体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社区医院-学校-家庭"三位一体健康教育模式对学龄期肥胖儿童体重控制及知信行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7年6月在本院建立档案的292名单纯性学龄期肥胖儿童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146)及对照组(n=146)。对照组给予常规性饮食及运动指导,观察组实施"社区医院-学校-家庭"三位一体健康教育模式,两组干预时间为12个月。比较两组肥胖儿童干预前后体质指数(BMI)、腰臀比及肥胖儿童饮食知信行评分。结果观察组干预后BMI、腰臀比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干预后健康知识、健康态度及健康行为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社区医院-学校-家庭"三位一体健康教育模式,显著改善了学龄期肥胖儿童健康知信行,能有效控制儿童体重,对肥胖儿童治疗有积极作用,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以社区护士为主体,对10~12岁单纯性肥胖儿童采取家庭护理干预措施,并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价。方法将随机选取的112例单纯性肥胖儿童按其家庭所在的社区分配到每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护士采取循证健康教育、饮食干预和体育运动相结合的办法实施减肥计划,6个月后对护理干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社区肥胖儿童及家长肥胖相关知识知晓率较干预前均有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1~139.16,P<0.05)。肥胖儿童的健康相关行为发生了改变,平均体质量干预前为(64.95±4.65)kg,干预后为(60.13±4.58)k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82,P<0.01);体质量指数(BMI)干预前为(30.78±2.61)kg/m2,干预后为(27.45±2.46)kg/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83,P<0.01)。结论以社区为基础、社区护士为主体,采取循证健康教育、饮食干预和体育锻炼相结合的家庭护理干预措施,是控制儿童肥胖的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降低潮汕地区肥胖儿童、青少年体重的有效护理干预方法,为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选择中小学生中肥胖儿童、青少年分为生活方式干预组和对照组各70例,对两组儿童体格发育状况进行定期监测,干预组肥胖儿童、青少年进行为期12个月的护理干预,对照组按常规方法管理。[结果]干预组肥胖青少年、儿童的体重得到一定的控制,两组间的流行病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家庭、学校健康教育为基础进行综合干预,能更好地控制儿童、青少年的肥胖率,减少肥胖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广州市白云区某社区18岁以上居民超重、肥胖的发生情况,为实施超重、肥胖预防控制干预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利用2004年广州市第一次社区卫生诊断资料和2009年广州市第二次社区卫生诊断资料,采用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筛查标准体重指数,简单分析社区居民体重指数的基本情况,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该社区居民2004年超重检出率为13.78%,2009年超重检出率为23.78%,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2004年肥胖检出率为3.74%,2009年肥胖检出率为5.20%,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社区居民超重、肥胖发生率有增加趋势,超重、肥胖已成为影响该社区居民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应积极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控制饮食,加强体育锻炼,实施超重、肥胖的干预和控制。  相似文献   

11.
综合健康干预对单纯性肥胖儿童血脂水平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综合健康干预对单纯性肥胖儿童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对来院治疗的100例单纯肥胖儿童采用综合健康干预措施进行为期1年的干预试验,并比较干预前后身高、体重、BMI、血压及血脂水平的变化。结果:肥胖患儿干预前后体重、BMI、收缩压、舒张压的情况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身高无明显差异(P〉0.05),肥胖患儿干预前后TC、TG、HDL-C、LDL-C的情况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综合健康干预措施能有效降低体重和BMI,改善单纯性肥胖儿童的血脂水平,起到调节异常内分泌代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卢念培 《全科护理》2013,11(9):776-777
[目的]观察肥胖2型糖尿病病人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12个月后比较两组血糖、体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干预后两组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PBG 2h)、红细胞醛糖还原酶(AR)、糖化血红蛋白(HbA1C)均显著下降(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显著(P<0.05)。观察组干预后体重指数(BMI)显著降低(P<0.0 5),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0.05)。观察组无并发症,对照组发生并发症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肥胖2型糖尿病病人实施护理干预有利于控制血糖,降低体重,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学龄期超重及肥胖儿童社交焦虑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该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护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运用儿童社交焦虑量表(SASC)对92例门诊超重及肥胖儿童[其中6~≤12岁63例(男37例、女26例),〉12~≤14岁29例(男16例、女13例)]进行心理测评并与中国城市儿童常模组比较(P=0.000)。结果学龄期超重及肥胖儿童的SASC得分高于中国城市儿童常模组。害怕否定评价分值及总分初中儿童高于小学儿童(P〈0.001);女性超重及肥胖儿童SASC得分高于男性超重及肥胖儿童组,初中女孩害怕否定评价分值及总分最高(P〈0.05或P〈0.001)。社交回避及苦恼各性别及年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学龄期超重及肥胖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社交焦虑,护理工作者要及时发现他们的心理问题,给予正确疏导。  相似文献   

14.
我国11城市3~6岁儿童单纯肥胖症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索我国城市3 ~6 岁儿童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与肥胖的关系,为制订儿童肥胖干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分别从成都、济南、深圳、沈阳、上海、重庆、郑州、西安、长沙、青岛和海口11 个城市中随机抽取3 个城区,每个城区随机抽取幼儿园6 所,所有在园儿童进行体格测量,以WHO 的身高标准体重加2 个标准差作为肥胖判断标准.将调查中确诊的单纯肥胖症儿童与同性别、同年龄、同班级的正常体重儿童进行1∶2配对后,对所有肥胖儿童和配对的正常体重儿童进行家长自填问卷调查,回收的完整调查问卷中2218 份肥胖问卷和5380 份正常体重问卷,分别作为本研究的肥胖组和对照组.结果 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出生体重(OR =1.48)、母亲受教育程度低(OR =1.20)、父母超重(OR =1.55、OR =1.81)、每周食用甜饮料≥3 次(OR =1.34)、食欲好(OR =4.07)、进食速度快(OR =2.77)、4 个月前非纯母乳喂养(OR =1.71)为儿童肥胖发生的危险因素;分别有45.6%和84.9%的肥胖儿童家长对儿童体型和肥胖对健康危害的认识做出不正确的评价和存在错误认识;分别有53.4%、43.3%和51.2%的肥胖儿童家长有鼓励进食、食物奖励和不限制零食的行为.结论 3 ~6 岁儿童肥胖的发生与家庭养育环境密切相关,喂养方式、饮食习惯和错误的育儿观念是儿童肥胖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鼾症儿童的行为问题现状,为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保障鼾症儿童身心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8例进行鼾症手术的6~12岁患儿进行调查,并与同期正常儿童进行比较。结果鼾症组儿童的社会退缩、体诉、攻击性、多动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或P〈0.05)。结论鼾症儿童较正常儿童存在一定的行为问题,建议医务人员应对鼾症儿童进行心理和行为的干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早期家庭护理干预对提高早、中期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的效果。方法将52例早、中期AD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6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出院指导,出院后不进行任何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及照顾者进行AD疾病知识和护理技能宣教、心理护理、家居安全、康复训练等遵医行为的家庭护理干预。两组患者于预前后分别采用精神状态量表(mini 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进行评定。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ADL为(15.86±3.81)分,SF-36综合评分为(578.3±142.4)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MMSE得分为(16.12±2.84)分,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在躯体健康、社会功能、躯体角色功能、躯体疼痛、心理继康、情绪角色功能、精力和总体健康8个维度及综合评分上与对照组患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有效的家庭护理干预可提高AD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改善其心理调适能力,延缓了病情进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单纯性肥胖儿童营养健康教育模型的建立与评估。方法:将200例肥胖儿童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各100例,模型组采取营养+运动+健康教育的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教育方法。结果:6个月后模型组肥胖儿童家长观念的改变优于干预前(P0.01);肥胖儿童血糖、胆固醇、甘油三酯、血尿酸较干预前明显降低(P0.05或P0.01);组间比较,模型组儿童血糖、胆固醇、甘油三酯、血尿酸均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健康教育模型的建立,可促使家长改变观念,积极参与对肥胖儿童的干预,对肥胖儿童各项生化指标的降低具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8.
背景:当前研究肥胖对儿童的影响多限于代谢生理问题,对于骨骼肌肉及运动能力研究较少。 目的:比较肥胖儿童与正常儿童膝关节的等速肌力,从肌力方面分析肥胖儿童运动能力下降的原因。 方法:招募56名儿童,其中28名肥胖儿童,28名正常儿童。采用CON-TREX等速测试仪测量下肢肌力,采用VICON系统采集运动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所有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与结论:在同一速度下,肥胖儿童的膝关节伸屈绝对峰力矩和平均功率大于正常儿童(P0.05)。在同一速度下,两组儿童的伸肌群力矩和功率均大于屈肌群(P〈0.05),同时肥胖组儿童在较高速度[120(°)/s]下伸屈肌群绝对峰力矩和绝对平均功率与相对峰力矩和相对平均功率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儿童均表现屈肌在较高速度下力矩大,伸肌在较低速度下力矩大。正常儿童的步频步速快于肥胖儿童,单步时间和步宽显著小于肥胖儿童(P〈0.05)。结果显示肥胖儿童绝对肌力大于正常儿童,但相对肌力等于甚至小于正常儿童,同时肥胖儿童步速较慢,步频较低,这可能解释为由于下肢肌力较弱,导致运动能力不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精神发育迟滞儿童家属的心理健康状况,为制定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将56例精神发育迟滞儿童的父母设为研究组,抽取同期50名健康儿童的父母设为对照组,采用症状自评量表对两组进行测评分析.结果 研究组症状自评量表评分,除恐怖因子分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外,其他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母亲症状自评量表躯体化、抑郁、焦虑、恐怖因子分显著高于父亲(P<0.05),强迫、敌对、偏执因子分显著低于父亲(P<0.05或0.01).结论 精神发育迟滞儿童对其家属的心理健康有负性影响,对家属积极地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有助于缓解压力,改善心理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