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目的评价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方法将早产喂养不耐受患儿4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3例和对照组22例。治疗组予小剂量红霉素5 mg/(kg.d),静脉滴注,1次/d,疗程5~7 d。对照组减少喂奶次数或量,或停止喂养。结果两组在症状消退时间、达足量喂养日龄、体质量增长日龄、增至出生体质量日龄、静脉营养和住院天数等方面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2.
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喂养不耐受疗效观察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目的 探讨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极低出生体质量儿(VLBWI)喂养不耐受的疗效。方法 对41例出现喂养不耐受VLBWI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19例予常规处理;治疗组22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小剂量红霉素静脉滴注,3 mg/(kg·d),1次/d,用药至能耐受肠道营养1周后。结果 治疗组腹胀及胃潴留消失时间、恢复至正常出生体质量所需日龄、4周末奶量、足量胃肠营养日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小剂量红霉素治疗VLBWI喂养不耐受有显著疗效,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静脉应用小剂量红霉素防治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效果并评估其临床应用的相关不良反应.方法 将60例胎龄>32周的早产儿随机分为低剂量红霉素组[5 mg/(kg·d),连用7 d]和对照组.记录并比较两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及达到全肠道喂养的时间.监测红霉素潜在的不良反应.结果 60例早产儿中25例出现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为41.67%(25/60).红霉素组及对照组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x2=0.231,P=0.631).红霉素组取得完全肠内营养及恢复出生体质量的时间早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对照组的血清胆汁酸水平高于红霉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02,P=0.003).两组早产儿其他肝功能生化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剂最静脉红霉素对于胎龄>32周的早产儿,不能降低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但可以缩短达到全肠道喂养及恢复出生体质量的时间,并能减少长期静脉营养相关的胆汁淤积改变,未发生肝功能损伤等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4.
小剂量红霉素防治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疗效观察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目的 探讨小剂量红霉素早期干预防治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方法 随机将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和极低体质量儿86例分为治疗组44例,对照组42例,两组均于入院后48 h经胃肠喂养,不能吸吮者口饲。治疗组同时用小剂量红霉素防治喂养不耐受。了解两组早期经胃肠喂养耐受情况,并对两组体质量增长情况、自行吸吮时间、胆红素变化等因素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组喂养不耐受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体质量增长、自行吸吮时间好于对照组,未见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早期小剂量红霉素干预可促进早产儿胃肠动力,提高其喂养耐受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新生儿抚触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口服红霉素或口服西沙必利3种方法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比较。方法将2006年5月至2010年5月河南省安阳市人民医院120例喂养不耐受早产儿随机分为红霉素组43例,西沙必利组38例和新生儿抚触联合非营养性吸吮组(简称抚触联合吸吮组)39例。3组均给予保温、体位疗法、部分静脉营养及改善喂养策略等常规治疗。红霉素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红霉素每次2.5mg/kg每6h1次口服;西沙必利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西沙必利每次0.1mg/kg,每6h1次进食前30min口服;新生儿抚触联合非营养性吸吮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新生儿抚触和非营养性吸吮,疗程均为3~5d。结果 3组患儿在病程和呕吐时间、胃残余、平均增加体重、日增加奶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抚触联合非营养性吸吮组与红霉素组,西沙必利组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疗效相当,临床可适当减少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药物治疗,为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适度医疗提供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早期康复介入对早产儿宫外生长发育迟缓(EUGR)及早期疾病发生的影响。方法 研究对象为生后24 h内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胎龄 < 34周、出生体重1 000~ < 2 000 g的适于胎龄早产儿。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康复干预组和对照组。康复干预组患儿在生命体征平稳后进行早期康复治疗,包括口部感觉及肌力训练和新生儿头部、胸部、腹部、四肢和手足的压力抚触。主要观察结果是两组早产儿达到独立经口喂养的时间、住院天数、EUGR发生率等。次要观察结果是两组早产儿疾病如呼吸暂停、喂养不耐受、败血症等发生情况。结果 共有97例早产儿符合入组标准且资料完整。其中对照组48例,干预组49例。干预组达到独立经口喂养时间短于对照组(P < 0.05)。干预组患儿的住院天数以及出院时纠正胎龄低于对照组(P < 0.05)。干预组的EUGR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 0.05)。干预组呼吸暂停、喂养不耐受和败血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 0.05)。结论 对NICU中的早产儿进行早期康复介入,可减少呼吸暂停和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更早地完成独立经口喂养,降低EUGR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34周以下早产儿宫外生长发育迟缓(EUGR)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34周早产儿694例, 根据出院时体重分为EUGR组和非EUGR组, 回顾性分析两组早产儿的围生期资料、住院期间生长、营养摄入情况及相关合并症等资料。结果 694例早产儿中, 发生EUGR 284例(40.9%)。宫内生长发育迟缓(IUGR)患儿发生EUGR的比例明显高于非IUGR组(P<0.01); 极低出生体重儿发生EUGR比例明显高于非极低出生体重儿(P<0.01)。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的早产儿EUGR的发生率越高(P<0.01)。EUGR组早产儿禁食天数、静脉营养持续天数、首次肠内营养的日龄、全肠内营养的日龄均大于非EUGR组(P<0.01)。EUGR组患儿生后第1周蛋白质累积损失量与热卡累积损失量均大于非EUGR组(P<0.05)。EUGR组生后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呼吸暂停、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败血症等并发症的比例高于非EUGR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出生体重、出生胎龄及IUGR是EUGR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34周以下早产儿EUGR发生率较高, 尤其是已经存在IUGR的早产儿或极低出生体重儿; 生后早期积极的营养支持, 预防呼吸暂停、败血症等并发症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EUGR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静脉应用小剂量红霉素防治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Meta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摘要 目的 对静脉应用小剂量红霉素防治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和安全性的相关文献进行Meta分析,为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EMBASE、在研试验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检索红霉素防治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RCT文献。按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进行文献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0.17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8篇RCT文献,文献质量评价A级1篇,B级3篇,C级14篇。共纳入1 200例早产儿。Meta分析结果显示:①达到全肠内喂养时间:红霉素预防组加权均数差值(WMD)=-4.18(95%CI:-6.29 ~-2.08),红霉素治疗组WMD=-4.69(95%CI:-6.38~-3.00),两组均可较早实现全肠内喂养;胎龄≤32周亚组WMD=-5.15(95%CI:-12.60~2.30),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剔除低质量文献行敏感度分析,WMD=-5.48(95%CI:-11.66~0.69),红霉素治疗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红霉素预防组住院时间(WMD=-1.10,95%CI:-3.65~1.37)和NEC发生率(OR=1.01,95%CI:0.24~4.22)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红霉素治疗组日均体重增加(WMD= 4.29,95%CI:-2.06~10.64)和NEC发生率 (OR=0.68,95%CI:0.18~2.56)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红霉素治疗组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WMD=-2.45,95%CI:-2.87~-2.04)、症状消失间(WMD=-1.22,95%CI:-1.33~-1.11)及住院时间(WMD=-9.70,95%CI:-11.92~-7.49)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喂养不耐受高危儿及胎龄≤32周的喂养不耐受早产儿,静脉应用小剂量红霉素的证据尚不足;对于胎龄>32周的喂养不耐受早产儿,今后研究应确定是否存在一个最佳剂量以缩短静脉营养时间及住院时间,在改善喂养不耐受的症状中红霉素可能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不同维持剂量枸橼酸咖啡因对胎龄≤32周极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撤机成功率的影响。 方法 前瞻性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该院收治的胎龄≤32周、需有创机械通气的162例RDS早产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咖啡因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每组81例。两组患儿生后6 h内均给予负荷量咖啡因20 mg/kg治疗,24 h后高、低剂量组分别给予每日10 mg/kg和5 mg/kg的咖啡因维持剂量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撤机后48 h内的重新插管率、总通气时间、氧疗时间、肠内喂养及体重增长情况、住院期间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结果 高剂量组撤机后48 h内再插管率低于低剂量组(P<0.05),两组主要撤机失败原因均为频繁呼吸暂停。高剂量组总机械通气时间及氧疗时间均短于低剂量组(P<0.05)。两组患儿达完全肠内喂养时间、平均每天体重增长量、出院时体重及住院期间并发症(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早产儿视网膜病、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颅内出血)和不良反应(心动过速、高血压、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高维持剂量咖啡因可安全有效降低胎龄≤32周早产儿RDS撤机后呼吸暂停发生率和撤机失败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引用格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间断胃肠喂养、持续胃肠喂养、吗丁啉、小剂量红霉素4种干预措施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方法 将160例胎龄28~32周的喂养不耐受的早产儿分为4组,分别予间断胃肠喂养、持续胃肠喂养、吗丁啉口服、小剂量红霉素静脉滴注处理.每日记录喂奶量、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全胃肠喂养时间,并观察胎粪排泄情况.每日记录体质量,计算体质量增长速度,并观察其体质量恢复至出生体质量所需时间.结果 间断喂养组胎粪排出时间为(3.6±1.6)d,达到全胃肠道营养喂养时间为(15.8±5.6)d,持续喂养组分别为(5.2±2.0)d、(17.1±4.4)d,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喂养不耐受改善率方面,间断喂养组为37.5%,持续喂养组为32.5%,而吗丁啉组为80.0%,红霉素组为87.5%,后两组分别与前丙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呕吐消失时间方面,吗丁啉组为(2.97±1.27)d,红霉素组为(2.16±1.65)d,均低于间断喂养组[(4 33±2.49)d]及持续胃肠喂养组[(4.85±2.14)d],差异有显著性(P<0.05).腹胀消失时问方面,红霉素组为(2.47±1.34)d,明显低于吗丁啉组[(3.59±1.35)d],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口服吗丁啉、小剂量红霉素静脉滴注能够有效改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4种干预措施首选小剂量红霉素静脉滴注,其次为口服吗丁啉、间断胃肠喂养,以持续胃肠喂养效果最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生后实施早期积极营养支持策略对早产儿住院期间营养状况及宫外发育迟缓(EUGR)的影响。方法 比较既往营养方案组(A组,n=99)与积极营养方案组(B组,n=101)早产儿住院期间营养摄入、生长速率及出院时EUGR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B组生后1周内肠内营养热卡摄入量及总热卡摄入量均明显高于A组。B组早产儿开奶日龄、恢复出生体重所需时间、静脉营养持续时间、达足量喂养时间及住院时间均较A组短,生理性体重下降幅度较A组低。< 32周的B组早产儿体重、头围、身长增长速率较A组快,EUGR的发生率较A组低;≥32周的B组早产儿体重增长速率快及以体重、头围评价的EUGR的发生率较低。住院期间B组喂养不耐受、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败血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结论 早产儿生后早期积极营养支持措施的实施,有效改善了早产儿住院期间的营养状况,降低EUGR的发生率,且未增加住院期间的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OBJECTIVE: A prospective, double-blind,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was conducted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low-dose erythromycin on the time taken to attain full enteral feedings in preterm infants with very low birth weight and feeding intolerance. METHODS: Two groups of preterm infants (birth weight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不同奶方用于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开奶对生长发育和喂养耐受性的影响。方法 根据开奶奶方,86例胎龄 < 34周、出生体重 < 1 500 g的早产儿分为标准早产儿配方奶喂养组(SPF组,n=31)、深度水解蛋白奶喂养组(eHF组,n=27)和母乳喂养组(对照组,n=28),比较各组早产儿生长指标、喂养情况、血生化、住院时间及喂养不耐受、败血症、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宫外生长迟缓(EUGR)的发生率。结果 SPF组、eHF组和对照组三组间院内体重、头围及身长增长速率、住院时间和出院时EUGR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SPF组和eHF组胎便转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 < 0.01);SPF组的足量喂养时间明显短于eHF组和对照组(P < 0.01),而后二者无显著差别;SPF组血清前白蛋白水平显著低于eHF组和对照组(P < 0.01);SPF组和eHF组的出院Hb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1);eHF组出院时血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水平明显低于SPF组(P < 0.01);各组喂养不耐受、败血症、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eHF和SPF均可用于 < 34周的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开奶,且不增加EUGR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实施基于循证的标准化喂养方案能否促进极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儿全胃肠道营养建立及其对早期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胎龄≤32周或出生体重<1500g的早产儿31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2020年5月实施早产儿标准化喂养方案前后1年时间将患儿分为对照组(2019年5月1日至2020年4月30日,n=160)和试验组(2020年6月1日至2021年5月31日,n=152),比较两组患儿达到全肠道喂养时间、开始肠内喂养时间、静脉营养持续时间、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中心静脉留置时间的差异及相关早产儿常见合并症发生率。结果试验组达到全肠道喂养时间、肠内喂养开始时间、静脉营养持续时间和中心静脉留置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中心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但Ⅱ~Ⅲ期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早产儿常见合并症的发生率及病死率在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早产儿标准化喂养方案可以帮助极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儿更快建立全肠道喂养,减少静脉营养使用,降低中心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而不增加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风险。  相似文献   

15.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早产儿发生喂养不耐受(FI)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112例早产儿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以母体异常、羊水异常、脐带异常、胎盘异常、胎膜早破、胎龄、出生体质量、围生期感染、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分娩方式等17个高危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各个危险因素与早产儿发生FI的相关性.结果 112例早产儿中53例发生FI,发生率为47.32%.经单因素分析显示FI组产前因素中分娩方式、胎膜早破、羊水异常、脐带异常,出生后因素中高胆红素血症、贫血、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与无相关因素早产儿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宫内窘迫、胎盘异常和围生期感染是FI发病的危险因素;胎龄、产前使用糖皮质激素是发生FI的保护因素.结论 早产儿出生胎龄越小,发生FI的概率越高,产前使用糖皮质激素可减少FI发生,存在宫内窘迫、胎盘异常和围生期感染的早产儿易发生FI,在建立胃肠营养时要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早产儿生后血浆内血管活性肠肽(VIP)水平的变化趋势,探讨其与早产儿喂养不耐受(FI)的相关性。方法:112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其中53例为FI组,59例为对照组,应用放射免疫法检测生后1、4、7、14 d的血浆VIP浓度。结果:(1)早产儿FI组生后1、4、7 d空腹血浆中VIP浓度分别为129±46、144±32及166±31 pg/m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95±63、197±31及205±34 pg/mL(P<0.05),但随胎龄、日龄、肠内喂养奶量的增加而逐渐升高。生后14 d FI 组的VIP浓度为198±41 pg/mL,对照组为202±48 pg/m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早产儿胎龄越小,FI的持续时间越长;(3) FI组早产儿生后1 d VIP水平与FI的持续时间之间存在负相关(r=-0.799,P<0.05)。结论:血浆VIP水平变化可能与早产儿FI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早期监测血浆VIP水平有助于及早判断发生FI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胎龄<28周和胎龄≥28周超低出生体重儿(extremel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ELBWI)的肠内喂养情况和喂养不耐受的发生情况.方法 对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ELBWI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分为胎龄<28周组(n=41)和胎龄≥28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