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单纯先天性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行二尖瓣成形术单纯先天性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检查提示中度反流8例,重度反流7例;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瓣环有不同程度扩大.结果 术中证实15例二尖瓣瓣环均有扩大,11例存在瓣裂,其中前瓣瓣裂4例,后瓣瓣裂3例,4例前、后瓣均存在瓣裂,余4例中1例为瓣叶增厚瓣膜发育短小并脱垂致对合不良,1例存在副瓣致关闭不全,2例A2区无腱索附着致前瓣脱垂.15例均行瓣环环缩术,其中加用成形环2例,缝合瓣裂11例,2例行腱索转移,1例将副瓣与前瓣缝合折叠并环缩相应瓣环.无手术死亡病例;体外循环时间(80.3±19.7)min,主动脉阻断时间(50.9±16.6)min,ICU住院时间(10.5±192.0)h,术后住院时间(8.5±3.2)d;术后并发心包积液、一过性结性心律及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各1例,均治愈;出院时超声提示二尖瓣无反流5例,轻微反流6例,轻度反流3例,中度反流1例;随访1.7~49.4个月,二尖瓣无反流6例,轻微反流6例,轻度反流2例,中度反流1例.结论 单纯先天性二尖瓣关闭不全多为二尖瓣瓣膜发育异常,及时行手术治疗效果良好;手术应根据病理改变采用个体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二尖瓣环重构与二尖瓣反流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206例二尖瓣反流(MR)患者分为轻度二尖瓣反流(Ⅰ)组,中度(Ⅱ)组和重度(Ⅲ)组,另选取46例无二尖瓣反流的正常人作为对照组.对受检者先行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分别选取标准胸骨旁长轴、心尖四腔心和二腔心切面,于心脏收缩和舒张末期检测二尖瓣瓣环内径、左心房内径、左心室内径,并计算左心室射血分数及体表面积,并采用多普勒技术测定二尖瓣反流速度、反流时间和有效反流口面积计算反流容积.结果 206例二尖瓣反流患者中轻度二尖瓣反流76例、中度67例和重度63例;按照二尖瓣反流发病机制分类130例中度和重度二尖瓣反流患者中73例为冠心病缺血性二尖瓣反流,19例为非缺血性二尖瓣反流,38例为过度瓣叶运动、二尖瓣叶木连枷样运动或脱垂非缺血性二尖瓣反流.随着二尖瓣反流严重程度的增加,在舒张期和收缩期测量的瓣环内径呈对称性扩大趋势,左心室和左心房内径均有相关一致的增大.二尖瓣有效反流口面积、反流面积、射流紧缩宽度、最大反流面积、反流面积与左心房面积比值和反流长度与二尖瓣反流严重程度的相关系数依次为0.78、0.76、0.40、0.73、0.69和0.74(P<0.01).结论 不论二尖瓣反流的严重程度和发生机制如何,二尖瓣环重构呈轴对称性扩张.慢性二尖瓣反流的心脏重构不仅限于二尖瓣环的重构,还涉及到左心室和左心房的重构变化.  相似文献   

3.
二尖瓣重建术后即时疗效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运用多平面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TEE)评价二尖瓣重建术后即时疗效并观察其与术后经胸超声 (TTE)检查结果之间的联系。方法 运用术中TEE对 66例行二尖瓣重建术的患者进行术后即时疗效评估 ,并与其后TTE检查结果相比较。结果  66例患者术后即刻疗效评估显示 :无或轻微二尖瓣反流 3 5例(5 3 .0 3 % ) ,轻度二尖瓣反流 2 3例 (3 4.85 % ) ,轻中度或轻中度以上二尖瓣反流 8例 (12 .12 % ) ,3例立即给予瓣膜置换术。 3 2例手术即刻无或仅有轻微二尖瓣反流的患者术后接受TTE随访 ,2例出现轻度二尖瓣反流(6.2 5 % ) ,1例出现中度二尖瓣反流 (3 .13 % )。 2 1例手术即刻示轻度二尖瓣反流的患者术后接受TTE随访 ,6例出现轻中度或轻中度以上二尖瓣反流 (2 8.5 7% ,P <0 .0 5 )。结论 二尖瓣重建术后即刻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示轻度二尖瓣反流的患者今后出现轻中度或轻中度以上反流的机会高于手术即刻无或仅有轻微反流的患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利用MR相位编码速度标识技术对儿童二尖瓣反流进行定量分析,并与超声心动图半定量结果进行比较. 方法 病例组为二尖瓣反流患儿61例,其中轻度反流16例,轻中度反流16例,中度反流20例,中重度反流4例,重度反流5例.对照组20例,其中8例无心肺疾病,12例为先天性心脏病但室间隔完整无二尖瓣反流及主动脉瓣反流.利用MR相位编码速度标识技术分别测定对照组和病例组的左心室流入量和主动脉流量. 结果 对照组中,左心室流入量与主动脉流量之间相关性良好.除轻度二尖瓣反流外,对照组与病变组其余各组间反流量与反流指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病变组各组间二尖瓣反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二尖瓣反流指数与超声的二尖瓣反流程度的总体相关性良好. 结论 MRI相位编码速度标识技术是一种非创伤性的定量分析儿童二尖瓣反流的较好方法,并为外科手术以及术后随访提供更为精确的信息.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莫沙必利及铝镁加混悬液对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疗效.方法 将120 例胆汁反流性胃炎随机分为A、B、C组.A 组(40 例) 服用莫沙必利5 mg/ 次,3 次/ d;B 组(40 例) 服用铝镁加混悬液1. 5 g/ 次,3 次/d;C组(40 例) 同时服用莫沙必利及铝镁加混悬液,剂量同A、B 组.治疗4 周后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三组患者症状均明显减轻(P< 0. 05),C组症状改善更明显(P<0. 05).结论 莫沙必利、铝碳酸镁联合应用是胆汁反流性胃炎的首选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6.
实时三平面超声心动图定量评价二尖瓣反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实时三平面超声心动图(RT-3PE)定量评价二尖瓣反流的临床价值。方法 依据左室造影瓣膜反流程度,将40例二尖瓣反流患者分为Ⅰ、Ⅱ、Ⅲ、Ⅳ四组,同时应用RT-3PE技术测量二尖瓣彩色反流束容积/左房容积(RJV/LAV)、血流汇聚法测量反流分数(RF)以及二维彩色多普勒面积法测量最大反流束面积/左心房面积(RJA/LAA),所得数值进行相应分级并与左室造影分级进行比较。结果 40例二尖瓣反流患者中,12例为偏心性反流,28例为中心性反流。与左室造影相比,RT-3PE对于二尖瓣反流程度Ⅰ、Ⅱ、Ⅲ、Ⅳ级的判断符合率分别为100%、78%、80%、85%(Kappa值79.87%);FC法分别为86%、67%、78%、79%(Kappa值69.88%);RJA/LAA法分别为86%、67%、63%、69%(Kappa值60%)。在12例偏心性反流中,RT-3PE法低估3例,符合率为75%;FC法低估3例、高估2例,符合率为58%;RJA/LAA低估6例,符合率为50%。结论 RT-3PE为定量评价二尖瓣反流、特别是偏心性二尖瓣反流提供了一种简便、准确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在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合并二尖瓣反流时,积极或者保守的二尖瓣处理策略间的区别。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1年1月127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二尖瓣反流患儿的临床资料,手术年龄为68~5261(627.58±986.32)d,体重3.8~54(8.90±6.83)kg,男57例,女70例。第一诊断包括室间隔缺损(89例)、动脉导管未闭(13例)、房间隔缺损(9例)、主动脉缩窄(7例)、冠状动脉起源异常(4例)、主动脉瓣狭窄(3例)、冠状动脉右心室瘘(1例)、主动脉弓中断(1例)。以是否进行二尖瓣整形为标准,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67例进行了包括第一诊断和二尖瓣整形在内等的矫治手术,而另外60例则未对二尖瓣进行处理。除了主要诊断的外科矫治外,二尖瓣整形手术包括二尖瓣环缩、裂缺缝合、二尖瓣双孔等。随访时间7~1131(235.39±247.81)d。术前、术后随访主要参考依据为经胸多普勒超声,少部分患者术后采用经食道多普勒超声进行评估。结果二尖瓣整形组术前二尖瓣反流轻度12例(17.91%),轻中度反流24例(32.84%),中度反流29例(43.28%),中重度反流1例(1.49%),重度反流1例(1.49%);未整形组则相应为:轻度反流6例(10%)、轻中度反流39例(65%)、中度反流14例(23.33%)、重度反流1例(1.67%)。随访过程中无死亡病例,结果显示,二尖瓣整形组患者二尖瓣反流加重3例,维持原状15例,减轻49例;二尖瓣未处理组,二尖瓣反流加重3例,维持原状14例,减轻44例。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的二尖瓣反流状况的改变进行非参数Wilcoxon秩和检验,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中度以上二尖瓣反流患者的对比发现,积极外科处理与保守治疗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单纯对室间隔缺损合并二尖瓣反流患者的分析两组之间也无统计学差异(P<0.05),13例动脉导管未闭患者均未对二尖瓣进行处理,术后二尖瓣反流均有改善(100%)。结论在儿童患者中,二尖瓣反流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评价二尖瓣腱索断裂,行PV-4人工腱索植入二尖瓣成形术效果和应用前景。 方法随机对30例二尖瓣腱索断裂患者行二尖瓣成形术,术前及术后即刻进行TEE彩色血流显像检查,其中Ⅰ组15例患者行人工腱索植入22根(前叶18根,后叶4根)。Ⅱ组15例患者未行人工腱索植入。 结果术前Ⅰ组中度二尖瓣反流为7例(占46.7%),重度二尖瓣反流为8例(占53.3%),Ⅱ组中度二尖瓣反流为5例(占33.3%),重度二尖瓣反流为10例(占66.7%),术后Ⅰ组无二尖瓣反流为5例(占33.3%),轻微二尖瓣反流为10例(占66.7%),Ⅱ组轻微二尖瓣反流为5例(占33.3%),轻度二尖瓣反流为9例(占60.0%),中度二尖瓣反流为1例(占6.7%)。 结论TEE彩色血流显像显示植入人工腱索的患者,无二尖瓣反流者占33.3%,轻微反流者占66.7%,而未植入人工腱索的患者均有二尖瓣反流,轻微反流者占33.3%,轻度反流者占60.0%,中度反流者占6.7%,成形效果较人工腱索植入者为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左室乳头肌电-机械收缩运动与二尖瓣反流的关系及意义.方法 16例DCM患者和22例正常人入选.应用二维彩色多普勒面积法和频谱多普勒法分别计算二尖瓣反流束面积与左房面积比(JA/LAA)、二尖瓣反流容积(RV)、反流分数(RF).在心尖四腔观、两腔观实时双平面图像上获取左室两组乳头肌近室壁处组织速度曲线,测量心电图QRS波起始点至其收缩期峰值速度(VS)时限(TQ-SA、TQ-SP).计算TQ-SA与TQ-SP差值(Inter-ΔTQ-S).结果 与正常人相比,DCM患者TQ-SA、TQ-SP、Inter-ΔTQ-S明显延长.DCM患者TQ-SA、TQ-SP、Inter-ΔTQ-S与JA/LAA、RV、RF均有良好相关性.结论 DCM左室乳头肌存在电-机械收缩运动延迟和不同步,其是造成二尖瓣反流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经食管动态三维重建超声显像在二尖瓣脱垂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经食管动态三维重建超声的二尖瓣装置声像图特征及其在术中评估二尖瓣修复术后即时疗效的价值。方法  3 3例行二尖瓣手术的患者 (16例瓣膜重建术患者和 17例瓣膜置换术患者 )于术前或术中予以三维超声重建 ,观察两组瓣膜脱垂的部位、范围 ,对瓣膜重建术患者行即时疗效评估 ,并明确残余反流机制。结果 瓣膜重建组 16例患者均为后叶脱垂 ,脱垂累及 2个段者 4例 ,脱垂平均面积(0 .80± 1.5 9)cm2 。换瓣组 17例患者中 ,单纯后叶脱垂 3例 ,脱垂累及 2个段者 13例 ,脱垂平均面积 (1.3 9± 0 .91)cm2 (P <0 .0 5 )。与二维超声显像比较 ,三维超声新发现腱索冗长 2例 ,二尖瓣前叶脱垂 4例。瓣膜修复术后即刻经食管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示 :无或轻微二尖瓣反流 10例 ,轻度反流 5例 ,轻中度反流 1例。 5例轻度二尖瓣反流的患者再次三维重建发现 3例瓣膜对合欠佳 ,2例存在后叶轻度残余脱垂而二维超声未能发现。结论 三维超声显像能很好地显示二尖瓣装置 ,尤其在精确定位二尖瓣脱垂的部位和测量其大小、范围上占有优势。  相似文献   

11.
陈娇  朱琦  郭楠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1,27(11):2287-2290
目的 探讨胎儿超声心动图在产前诊断二尖瓣发育异常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79胎胎儿二尖瓣发育异常的超声心动图表现,并与随访结果比较。结果 二尖瓣闭锁47胎(47/79,59.49%),二尖瓣重度狭窄22胎(22/79,27.85%),二尖瓣反流10胎(10/79,12.66%),其中轻度反流4胎,中度反流4胎,重度反流2胎。胎儿超声心动图可清晰显示胎儿二尖瓣形态、结构以及开闭活动,CDFI可显示二尖瓣跨瓣血流情况,评价血流动力学情况。结论 胎儿超声心动图在二尖瓣发育异常的产前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患者女,51岁.主诉劳累后胸闷、气短4年.查体:二尖瓣面容,口唇紫绀,心界扩大,房颤心律,P2亢进,心尖区闻及3-4/6级双期粗糙隆隆样杂音,肺动脉瓣听诊区闻及2/6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胸片示:二尖瓣-普大型心影,伴肺淤血及肺动脉高压征象.超声心动图示(图1):右房、右室扩大,左房增大,肺动脉扩张;房间隔中部连续性中断,缺损口大小36 mm,房水平双向分流;二尖瓣尖增厚,开放受限,瓣口面积1.2 cm2,二尖瓣口射流伴中量反流,三尖瓣大量反流.超声提示:(1)鲁登巴赫综合征(Lutembacher's syndrome) 房间隔缺损(继发孔型),二尖瓣狭窄并关闭不全;(2)肺动脉扩张,肺动脉高压(中度).术中探查见:中央型房缺,二尖瓣环扩大,瓣叶增厚、脱垂,腱索、乳头肌发育不良,大量反流.  相似文献   

13.
二尖瓣反流是一种异常的血流动力学状态,是指收缩期左心室内的血液通过二尖瓣反流至左心房,微量的二尖瓣反流经常见于健康人[1]。重度二尖瓣反流会导致左心容量负荷过重,心肌纤维拉长,左心室离心性肥厚、扩张,这时左心室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利用磁共振相位编码速度标识技术对儿童二尖瓣反流作定量分析。方法本组二尖瓣反流组共19例,男11例,女8例。正常对照组10例,男5例,女5例。19例二尖瓣反流病人先行心脏超声检查,利用半定量方法,诊断19例二尖瓣反流,轻度反流5例,中度反流10例,重度反流4例。利用磁共振的相位编码速度标识技术分别对正常对照组、二尖瓣轻、中、重度反流的病例进行左心室流入量和主动脉流量测定,随后对所测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正常对照组中,左心室流入量与主动脉流量之间的相关性良好。正常组与轻度二尖瓣反流反流量与反流指数无显著性差异,正常组分别与中度、重度二尖瓣反流组反流量与反流指数有显著性差异,轻、中、重度二尖瓣反流组间有显著性差异,二尖瓣反流指数与超声的二尖瓣反流程度的估计相关性良好。结论磁共振相位编码速度标识技术为非创伤检查中对儿童二尖瓣反流定量分析的较好方法,并为以后的外科手术以及术后随访提供更为精确的信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监测“缘对缘”技术治疗Barlow病致二尖瓣关闭不全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采用“缘对缘”术式治疗的14例Barlow病患者,利用超声对照观察术前、术中、术后二尖瓣反流量、瓣口面积、左室流出道流速及心功能状态等相关指标。结果术中、术后1周超声显示9例二尖瓣微量反流,5例轻度反流。左室流出道流速术前为(150.5±23.5)cm/s,术后1周为(121.0±26.4)cm/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4例患者随访1~60个月(平均26.8个月),无死亡及二次手术,二尖瓣口平均面积为(3.0±0.6)cm2,8例二尖瓣微量反流,6例轻度反流。结论超声心动图在监测“缘对缘”术式治疗Barlow病致二尖瓣关闭不全中具有指导作用,其方法简单易行、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总结分析先天性双孔二尖瓣畸形(DOMV)的超声表现,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的诊断价值.方法分别对7例先天性双孔二尖瓣畸形进行常规心脏检查,重点观察二尖瓣短轴切面、心尖四腔和两腔切面及胸骨旁左室长轴切面,观察瓣口形态、瓣膜回声、血流动力学情况及有无合并其他心血管畸形,并与手术比较.结果7例患者完全型2例,不完全型5例.二尖瓣中-重度反流2例,轻-中度反流3例,轻度狭窄伴轻度反流1例,无狭窄及反流1例.伴乳头肌发育异常1例,伴主动脉瓣二叶瓣畸形合并主动脉瓣赘生物形成1例.3例经手术证实.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可以准确诊断先天性双孔二尖瓣畸形,并了解其血流动力学改变,是临床诊断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经食管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eal time three dimensional 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RT 3D-TEE)测量轻度二尖瓣反流(mitral regurgitation,MR)患者二尖瓣瓣叶和瓣环参数在二尖瓣反流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对57例MR患者和28例无二尖瓣反流的对照组,分别行RT-3D-TEE检查,应用MVQ(mitral valve quantification)软件进行后处理,测量收缩末期前后叶闭合时瓣环参数:高度与联合直径比(H/DAIPm)、椭圆度(E2D)、主动脉瓣环与二尖瓣环平面夹角(θAv-Mv)、瓣环非平面角度(瓣环θnpa);瓣叶参数:小叶穹隆面积(A3DE)、投影平面中的对合长度( L2DAIPm)、瓣叶A1-A3区穹隆体积(VA1-3tent)、瓣叶P1-P3区穹隆体积(VP1-3tent)、瓣叶穹隆容积(Vtent)、瓣叶穹隆高度(Htent)、瓣叶非平面角度(瓣叶θnpa).比较两组结果,筛检出能够揭示MR机制的参数.结果 MR组:瓣环θnpa和L2DAIPm均较对照组增大,VA3tent较对照组减小,瓣叶θnpa与MR独立相关.结论 轻度二尖瓣反流组瓣环几何形态趋于平面化,瓣叶局部向瓣环方向的运动增强,瓣叶θnpa与轻度二尖瓣反流独立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经胸及经食管超声心动图诊断二尖瓣脱垂六叶亚区分区的价值,并探讨二尖瓣脱垂不同亚区与二尖瓣反流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 选择二尖瓣脱垂伴中度以上二尖瓣反流患者33例,应用经胸及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技术确定二尖瓣脱垂的亚区分叶并与术中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二尖瓣脱垂不同亚区与二尖瓣反流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 与术中结果相比较,经胸超声心动图及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定性诊断二尖瓣脱垂的准确率均为100%,定位诊断二尖瓣脱垂亚区的准确率分别为80%和94%,经胸超声心动图及经食管超声心动图两种方法之间的检查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尖瓣反流程度与二尖瓣脱垂不同亚区有关.结论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较经胸超声心动图对二尖瓣脱垂部位进行亚区定位更有优势;二尖瓣反流程度与二尖瓣脱垂不同亚区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应用斑点追踪技术(STI)评价缺血性二尖瓣反流患者乳头肌收缩功能,探讨心肌梗死患者乳头肌功能改变与缺血性二尖瓣反流的关系.方法 采集急性心肌梗死不伴二尖瓣反流的患者26例,急性心肌梗死伴二尖瓣反流患者48例.分为4组:前壁心肌梗死不伴二尖瓣反流组(ant-MI无MR组)、下壁心肌梗死不伴二尖瓣反流组(inf-MI无MR组)、前壁心肌梗死伴二尖瓣反流组(ant-MI伴MR组)、下壁心肌梗死伴二尖瓣反流组(inf-MI伴MR组).应用STI技术测量两组乳头肌纵向收缩期峰值应变及达峰时间.比较各组间及各组内各参数差异.结果 与ant-MI无MR组相比,ant MI伴MR组APM S减低;与inf-MI无MR组相比,inf-MI伴MR组PPM-S减低;ant MI无MR组与ant MI伴MR组相比,APM-S值均小于PPM-S值;inf-MI无MR组与inf-MI伴MR组相比,APM-S值均明显大于PPM-S值;inf-MI伴MR组,后内侧乳头肌收缩期达峰时间大于前外侧乳头肌.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梗死壁附着乳头肌收缩期峰值应变减低;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二尖瓣反流患者,左心室两组乳头肌收缩不同步.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二尖瓣形态学改变与二尖瓣反流程度相关性的研究来探讨缺血性二尖瓣反流发生机制。方法缺血性二尖瓣反流患者31例和20例正常对照。超声心动图观察指标:二尖瓣关闭点心尖方向、前后方向位移,前后叶的关闭角度和活动度及二尖瓣反流量。结果二尖瓣关闭点心尖方向、后向位移增加和前叶受牵拉增强是缺血性二尖瓣反流的独立决定因素。结论缺血性二尖瓣反流是由于二尖瓣前后叶同时受到增强牵拉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